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必备考点十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考试高分秘籍】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必备考点十二)考点一课程的定义及内涵

课程广义: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影响。

狭义: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按教育科学要求安排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

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家庭作业、社会实践

(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历史上对于课程的界定,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我国最早见于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认为课程不是预先决定的目的,而是学生的学习经验。目前,西方的一些人本主义课程论者都趋向于这种观点,开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课程事实上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教育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也就是说,课程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巴西的弗莱雷是这一主张的代表。该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建议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

(五)课程即预期学习结果或目标。代表人物:博比特、泰勒、塔巴、惠勒、凯尔、奥利瓦。

(六)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代表人物麦克唐纳、斯腾豪斯、布拉特等。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凡是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

考点二课程的类型

(1)按设计形式分,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

(2)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分,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按课程表现形式分,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班风、利益、班级精神)

(4)按课程任务分,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5)按课程编制与管理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地方课程由省级及其授权教育部门制定,开发主体是专家)

考点三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第1 页共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