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乾坤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避讳的用字艺术
• 1.笔画或字体变动 • 2.改字(一是改用形近字 二是改用同音字 三是改用同义字 四是另造他字)
• 3.使用“曲语”。
中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巧媳 妇”的故事:它说的是 从前有个王九,他有个 聪明乖巧的儿媳妇。 一天,王九的两个朋友张九 和李九,一个提着一壶 酒,一个拿着一把韭菜, 来请王九去喝酒。偏巧 王九不在家,只好请王 九的儿媳
• 贱言举例:古人又常常称自己为“小 人”“鄙人”“不才”“不佞” • 巧言举例:有的上级,手中接过下级送上 的礼,嘴上却要故作正经的“训斥”一番: “你这样做怎么行呢?不是有意搞不正之 风吗?不过,既然拿来也就不好让你在辛 辛苦苦地拿回去,下不为例啊!” • 轻言举例:对于病,古人有时用“偶沾微 恙”来轻说,今人有时则用“一点小病” 来婉称。
字里乾坤
汉字和避讳
• 所为避讳就是在语言交际中躲开那些忌讳 的字眼。然而,躲字并不想躲开人那样简 单。因为人们既要躲开那些忌讳的字眼, 却又不能影响语言交际,让人不知所云。 有时还需要在避讳语中传达出说话者喜怒 哀乐、褒扬贬斥的种种情感,表现出含蓄 文雅、生动有趣的交际效果。因此,从一 定意义上来说,避读可以说是一种语言文 字的艺术。
• 拆字举例:川剧《秋江》中,陈妙常说自 己姓陈,老艄翁赶忙说:“咳!咳!说不 得呀!”(船家人忌说“陈”与“沉”同 音)他教陈妙常,应当说“耳东”,就是 将“陈”字拆开分析。 • 算术举例:燕人讳言四十五岁。人或问之, 不曰“去年四十四岁”,则曰“明年四十 六岁”。
避讳趣话
这几则避讳趣话,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一幅谎话避讳图画,无处不讳的社 会环境致人于尴尬处境,避讳发展到如此程度,确实是中国人的悲哀,也是 汉字的悲哀。 1.有位书生的父亲名叫阿谷,为了避讳,每当见到“谷”字都要改读成“爹”。 有一次,他读《四书》,当读到“旧谷既没,新谷已登”时,仍改“谷”为爹, 于是念成:“旧爹既没,新爹既登”。同窗听了,以为是他爹死了,娘要改 嫁,无不哈哈大笑。 2.小说《李自成》中就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明朝有个大官叫杨嗣昌,他父亲 的名字叫杨鹤。杨嗣昌部下有个叫宋一鹤的人,他为了对上级父亲杨鹤表示 尊敬,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宋一鸟”,就是把“鹤“字砍去了右边的一半。 有一天,很多官员去参见杨嗣晶。按照当时的礼节,每人都必需报告自己的 名字说“某某参见大人”。轮到宋一鹤,他走到台前大声喝道:“宋一鸟参 见大人”! 3.古时候忌讳很多,对皇上、老师、父母和其他一些尊重人的名字,都必须加以 避讳。五代时,有位名叫冯道的人在朝中任宰相。有一次,他在家中考试门 生《道德经》。《道德经》开头是这样三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每句 都触冯道德名讳。门生不敢照原文念,但一时又想不出好的主意,只得硬着 头皮念道:“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冯道一听,也哭笑不得。
邱姓的耳朵——百度文库圣讳
• 封建社会中,又有为圣人避讳之事。这在封建时 代称为圣讳,圣讳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也有 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 • 在所有的圣人当中,其名讳避的最广泛,且避时 最久的,要算鼎鼎大名的孔丘了。从宋代一直到 清代,从皇亲国戚到平民百姓,从目视的书面语 到耳听得口语,遇到这个丘字,人们都纷纷的躲 避。到了清朝,雍正皇帝为了避孔子名讳,下令 丘姓必须加一个耳朵写作“邱”,这个耳朵便一 直挂了数百年。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在“打倒孔 家店”的呼喊中,一些姓邱的文人学者,才愤愤 不平的把这个耳朵去掉,重新姓“丘”。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官讳
• 在中国封建社会,不但要为皇帝避讳,为父祖避讳,为圣 人避讳,某人官做大了,也要为他避讳。一些官僚自恃权 势,私下规定某一范围的人避他额名讳,这在封建社会, 被称为“自讳其名”。我们所熟悉的一句民谚“只许州官 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来自一个自讳其名的可笑故事。 它说的是宋代有个知州,姓田名登。他下令当地所有的百 姓都要把“灯”说成“火”,不准说“点灯”,而要说 “点火”。上元节放灯,允许百姓到州城游览观赏。在州 官书写的布告上,有这么一句:“本周依例放火三日”。 “放灯”也变成了“放火”。于是,群众就编出这两句话 来讽刺田登,并流传至今。但是官讳不同于国讳,一来它 并没有得到礼法的承认。二来朝廷或地方官员的权威也有 限,不似皇帝那样至高无上。所以也有一些不畏权势,敢 于犯上的人不顾忌官讳。
• 《齐东野语》卷四“避讳”一 节记载,宋朝宣和年间, 有一个人名叫徐申干,任常州知府,自讳其名。州属某邑 的一位县宰一日来禀报,说某事已经三次申报州府,未见 施行。因为这话里面出现了一个申字于是徐申干暴跳如雷, 大声呵斥说:“作为县宰,你难道不知道上级知州的名字 吗?是不是想故意侮辱我?”谁知这位县宰是一位不畏强 权的人,他马上大声回答说:“如果这事申报州府而不予 答复,我在申报监司。如仍不见批复,我在申报户部、申 报尚书台、申报中书省。申来申去,直到身死,我才罢 休。”他不管犯不犯讳,雄赳赳地说了一连串的申字,然 后扬长而去。最后这位知州当然是气的不得了,但也无法 定他的罪。
• 宋代以后,国讳作为法变得越来越严厉。一方面, 是朝廷规定的避讳字越演越繁。如宋人洪迈的 《容斋三笔》卷十一在谈到宋代帝王的庙讳(即 帝王父祖名讳》时说“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 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虽遂有五十字。”讳书 人必须把这五十字牢牢记住,一旦在文章中出现 这些字,乃至音近、形似的字,就一辈子做不成 官了。另一方面,封建帝王大权在握,为了面子 尊贵,常常对犯国讳之事施以即极邢。
• 在封建社会的任命避讳中,国讳是最神圣的一种。所谓国 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之名。 • 为了避国讳,有改地名的,如秦代避秦始皇父亲子楚的名, 改楚为荆。有改人名的,如东晋人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 硬把汉代的王昭君改名为王明君,把汉人制作的《昭君》 曲改为《明君》曲。有改人姓的,如汉明帝名刘庄,东汉 人便把庄周改为严周,称“老庄之术”为“老严之术”。 有改物名的,如山药本名薯蓣,因宋英宗叫赵曙,而“薯” 与“曙”同音,结果,薯蓣被改成山药。有改山水名的, 如康熙皇帝名叫玄烨,于是在清一代,南京的玄武湖一律 被改成元武湖。有改官名的,如唐太宗名世民,因而改民 部尚书为户部尚书。有改书名的,如晋朝简文郑太后名叫 阿春,所以《晋书· 后妃传》引《春秋》全写成《阳秋》。
• 人的名字本来只是一种的名字上符号,不 过是一种语言的代码而已。但是,中国古 人确认为名字并非一般的符号,而是具有 某种超人的力量的符号。他们认为,人的 灵魂就附在人的名字上,人的名字在原有 的迷信观念基础上,又被添上一层政治的 礼教色彩,使得人的名字更加具有神秘和 恐怖的力量。
从老庄到“老严”——国讳
杜甫诗中无“闲”字——家讳
• 今天的人,不会因为某种食物、某 • 种器物、某种职称的名称与父亲的 名字相同,就不去吃它、不去用它、 不去就任它。而在古代中国,它与 • 闻父名必哭-一样,也同样是时有发 生的事。如南朝范晔,因为父亲名 泰,便推辞太子詹事这一官职 (“太”与“泰”同音)。唐朝李 贺因为父亲名晋,便终身不参加进 士考试(“晋”与“进”同音)。 袁德师因为父亲名高,便不吃“糕” 这种食物(“糕”与“高”同音)。 刘温叟因父亲名岳,便终身不听音 乐(“岳”与“乐”同音)并不到 嵩山、华山游玩(嵩山、华山,都 在五岳之列)···为什么古人碰到 ··· 其名称与父亲名字相同(包括音同) 的食物、器物、官职就不吃、不用、 不当?这都是起因于古代的家讳。 所谓的家讳,就是在日常言谈或行 文用字时,要求回避父祖以及所有 长辈的名字。 一般来说,家讳只是亲属内部的事。 如司马迁父名谈,在他所写的《史 记》中,改张孟谈为张孟同。李翱 祖父名楚今,于是写文章时都用兹 字来代替今字。杜甫父名闲,所以 杜诗中没有一个闲字。苏东坡父名 序,他为人作序,便改用叙字。
• 代为转达。王九回来后, 儿媳对他说:“张三三, 李四五,一个提着连盅数, 一个拿着马莲菜,来请公 公赴宴席。”一段似诗非 诗的妙语,各种变换纷呈 的手法,巧妙地把与公公 名字(久)同音的字一一 作了改变,它既正确的转 达了意思,又避开了公公 的名讳,还使人得到了一 种语言美的享受。
• 比喻举例:赵士旺《宁波商业习俗》说: “顾客买结婚用品,失手敲碎,忌说碎, 要说“先开花,后结子”。这里就是用了 比喻 • 借代举例:称死为啃黄泥、永远闭上了眼 睛,有时又称人死为“回老家了”“下户 口了” • 美言举例:有的称所尊的狐狸为“仙姑”, 有的称所尊的蛇为“刘七爷”,称所尊的 黄鼠狼为“黄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