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辩证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与辩证法
在远古,由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不可能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系统的哲学思想。
最初哲学思想的萌芽,往往被包含在原始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征服自然之幻想的神话传说之中。
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随之人类抽象的理论思维也进一步发展起来之后,哲学才有可能从宗教神话中分离出来。
《周易》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中国哲学辩证法的源头。
中国哲学有着极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冯契先生指出:“《易经》试图用两个具有对立性质的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台(特定的数量关系)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
这就是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来掌握世界。
并可说有了朴素辩证法的因素。
”
《周易》蕴涵精湛的哲学思想,堪称宇宙代数学和济世宝典,包括太极化生的宇宙观,三才统一的整体观,相反相成的矛盾观,对称互补的均衡观,穷变通久的变化观,等等。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易经》原是卜筮之书,但在宗教外衣下却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易传》名为传注,实则借题发挥,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巫术的影响,却有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周易》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联系的观点。
《易传·系辞下》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是从唯物主义出发,包含了寻找事
物之间联系的思想。
矛盾的观点。
《周易》认为世界万物均有阴阳两种属性。
阳代表正面、光明、在上、刚健、尊贵……;阴代表反面、黑暗、在下、柔顺、卑贱……。
因此天为阳,地为阴;暑为阳,寒为阴;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山为阳,谷为阴;南为阳,北为阴;雄为阳,雌为阴;表为阳,里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君、父、夫为阳,臣、子、妻为阴等等。
世界万物无不可用阴阳来表示其属性。
这种思想,为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普遍接受。
中国古代哲学家论述阴阳对立,大体分三个层次:一指事物之间的对立。
如天与地对,男与女对,有阳物必有阴物对,这叫做“以类对”。
二指事物内部阴阳两种性质的对立,张载称为“二端”,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相反的两种性质(因素、势力)存在,如正与反对,上与下对,这叫做“以反对”。
三指阴阳各自也有对,阳中有阴阳,阴中也有阴阳。
阴阳对立具有普遍性,这是《周易》关于矛盾多层次的思想的发展。
发展的观点。
《易传·系辞下》曰:“《易》之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文言》曰:“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事物中矛盾的地位和矛盾中矛盾方面的地位是变化的,即同一事物有种种的矛盾组合态,一种矛盾组合态对应事物的一种具体状态,或即同样矛盾构成的事物可以表现为种种具体状态,与一定爻数的种种卦象对应。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永远处于变动不居的运动过程中,主张社会人生也同样处于日新月异的永恒变化中,所以《周
易》提倡人要顺应自然,刚健自强,革故鼎新,全力开创,正如《易传·杂卦》曰:“革,去故也。
鼎,取新也。
”
《周易》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周易》通过卦爻的阴阳变化为依据,以乾为天象、坤为地象、兑为泽象、艮为山象、坎为水象、离为火象、震为雷象、巽为风象的方式,作为八卦的表象形式。
以金、木、水、火、土作为世界所有事物的基本属性,并通过这五种属性的生、克、制、化来说明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从而达到解释事物变化的趋势。
《周易》强调人的能动性。
人的职能在于改造,协调世界,使之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
首先,人要具备两种精神:一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一是胸怀博厚的精神。
乾坤两卦《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其次,天道和地道统一于人道,要高度重视人道的作用。
天地之道属于自然界的规律,而人道是对自然界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是说作为人类的准确反映天地之道的易理能保络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
由于人道是对天地之道的准确反映,因而它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即天地之道能为人们所掌握,转化为人道,以此能动地改造、协调世界。
《周易》在强调人们改造世界时,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主张以人道对天地之道的准确反映有意识地、能动地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
《周易》认为万物变化的根源在于阴阳对立的相互作用,即“刚柔相推以生变化”。
有矛盾有变化才是吉利,无矛盾无变化则不吉。
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叫做物
极必反。
《周易》承认万物都在变动,即“天下之理,未有不动而能恒者也”。
但又认为静是根本,即“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
追溯到本源,天地和太极(易)是不变的。
万物生生不息的变化,只能在不变的天地里进行。
只有动静交替才能产生万物,没有静也就没有动。
运动变化终归以不变为基础,这是《周易》形而上学的特色。
《周易》认为从最高的本体“道”到每一具体事物都有阴阳对立。
“一阴一阳之谓道”。
朱熹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一分为二”的命题。
他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就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
”因此“一分为二”和“合二以一”的关系,也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周易》是二千多年前古人的思想,它的辩证法主要用于论证人事方面的变化。
《周易》的理论合乎封建统治的需要。
《周易》一向被认为是“定人伦”、“明王道”、“治国家”的重要经典。
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周易》中不易的一面论证封建统治的合理,使中国古代辩证法一直受着《周易》模式的束缚,但它的朴素辩证法却因此得以保存和发展。
而它提出许多辩证法方面的重要范畴和命题,也为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