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外教育存在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外教育存在的差异
作者:王亚昌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34期
摘要本文采用中西文化考证与教育差异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论述了中外教育存在的区别。旨在深度解读西方教育模式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借鉴作用,力求对国内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提供参考,以期为中国的素质化教育添砖加瓦。
关键词中西文化教育差异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王亚昌,黄河科技学院。
中图分类号:G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2-211-02
中国教育体制在经济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毕业容易就业难的局面,这种局面的造成有很多原因,但是教育在其中的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我们现在的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忘记了如何去思考和眼高手低的学生,更有甚者,很多学生毕业后其自身的素质和文化与其所接受教育应该有的素质和文化相差径庭,面对这样的现状,教育改革是必然的,但是改革的方法和方式又关系到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人生,所以改革的方式和步伐必须谨慎。作者曾经在国外留学数年,在国外接受教育过程中体会了国外教育和国内教育从本质上的差异,所以在此试着根据自己的观察总结一下中外教育的基本差异。
不得不承认国外的教育理念和制度方法方面要比国内的教育更先进,但是是否适合现在的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我们要根据国内现在的文化、经济和思想习惯对国外的教育方法及模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先进学习模式和教育方法进行归类改进,从而形成符合我们中国自身特点和需求的教育方法和模式,进而更好的培养高素质人才,从未更好的服务适应社会、发展教育改革。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最密集的时间段,在这个跨度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十几年中,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之深。这个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老师运用的方法,每一句对话,每一个微笑,都有可能会对学生心里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改变学生的人生。而学校作为一个载体,也是学生和同学们交流的媒介,学生的大部分生活都在这里发生,这种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一)教育方法的差异
相信对于几年前出现的一个词“填鸭式教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个词也恰恰给我们生动的描绘出当时中国学校教育的状况,对于“填鸭式教育”模式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理解,在学
校里,教师担负的工作是灌输知识,学生在听着老师的经验和答案昏昏欲睡,获得的只是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和和老师总结出来的现成的问题答案,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慢慢丧失的是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对学习的兴趣。
而在国外教育则是启发性的教育,老师不会对题目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题目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对于题目的答案有时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思考角度和思维模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得出的答案也是千奇百怪,各有千秋,老师对于这些解答也没有说哪一个是标准答案,而是不停地鼓励学生大胆的去设想、假设国外的教育考试中,老师在答题卷上希望看到的是解题的过程和思路,而不是一个答案。
这样的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自己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创造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不是只学到老师多年来的经验。这样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更开阔,更敢设想,想法更新颖。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差异
作者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上课时的模式与国内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课堂上的主角不再是老师,每节课老师都会给出下节课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做调研,然后再上课时,学生上台讲解自己对题目的认识和调研结果,有不到位或者错误的地方,老师再给予纠正和补充,课堂气氛非常的融洽,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亦师亦友,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对题目的认知更为牢固,而且在调研题目的时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接触和学习到很多其他的相关知识,因为自己要上台演讲,所以就要思考,台下的同学会对自己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自己该如何解答同学所提出的问题,既学到了知识,从而锻炼的口才、上台演讲的胆量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总结能力,这种方式的比老师在课堂上授课的方式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很多其他将来在社会可能面对的东西。
那么可见中外学生同样是面对一个问题,但是得到的知识确实不一样的,国内的学生往往得到的是课堂上老师给出的一道或者几道题的答案,而在国外学生获得的确实自己对问题的认知以及自己在对该问题调研时所学到的触类旁通的很多知识,同时在课堂上经常的表现自己也培养了国外学生外向的性格,对于事物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视觉角度和想法,面对人群他们敢说敢讲,不会再上台面对人群就支支吾吾的怯场,而是会大方得体的说出自己的见解。
(三)录取制度的差异
国内的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家长对于这八个字的理解和衡量是否达到标准的界定就是考试成绩。一个学生成绩好,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就代表着这个学生思想优秀,知识渊博,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学生出现了偏科或者在考试时候发挥失常的问题,那么他的结果往往是和高等教育失之交臂。这样一来,许多专业能力很出众和临场发挥不好的学生将被埋没。而这将使他们人生最悲哀的事情。
在国外,他们的录取制度比中国更容易创造出“天才”,他们不会歧视只对一科感兴趣的学生,而是鼓励他做和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国外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不是只靠一张考卷,反而那张考卷占得比例也很小,很大部分的分数来自面试,他们希望在面试过程中来发现这个人的语言组织能力、说话的魅力、言谈举止是否得体以及对专业知识的,这些东西在试卷上是无法体现的。进入学校后考试的分数在给学生评分的时候占的比例很小,占大部分成绩的是他的贡献,,而且往往是我们在社会上非常需要的。
在这样的制度下,学生会更容易的发现自己的兴趣,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有主动性去认知和学习。在国内的教育中很少对学生素质进行培养,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不少中国高分低能的学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总能考出高分,而生活自理能力却极差。语言沟通、表达能力都远远低于同龄的国外学生。国外的考试制度不会只挑选会做题的学生,而是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如“领导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这样的人放到社会上才会游刃有余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一个孩子长大没有好的成绩和道德是在学校受教育不够,但是我们忽略了,家庭其实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影响比学校要更加重要。在国内,家庭教育往往是家长忽略掉的或者做的不够的,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到进入社会这期间,其实他一直在家庭环境里生活,那么父母家人的一言一行对他来说都是模仿的对象。社会关系的变革以及竞争的激烈,不仅是对孩子知识和能力的一种较量,更多的是对孩子意志和人品的一种比拼。
(一)建立意识培养方面的差异
在孩子的能力建设初期,国外的家长就开始着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独立生活的思想意识,尤其注意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长们并不会主动的主导孩子们的未来,为他们设计好人生,而更多的是鼓励孩子们性格意识方面的自由发展。旨在把孩子打造为一个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而不会泯灭他们独立适应社会各类环境的能力。这样的家庭教育关键,主要培养了孩子自食其力的自我意识,更培养了孩子的开拓精神。因此,无论是孩子们做家务还是独立承担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这种成长过程,就是在努力的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
但是在中国,很多的家长急于求成,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老一辈的经验去成长。这无疑超越了孩子实际的成长水平,同时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成为了中国教育的主要培养方式。而在这其中,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孩子心理的成长,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的的好坏。这样的培养目标忽视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方面的健康、人品的发展以及社会群体意识。家长们的培养方式初衷是好的,希望孩子们的成长健康幸福,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忽视了孩子的童年应有的内容。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者,都应意识到,社会的竞争应该是对道德人品、健康的心理的比拼,而不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