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与古汉语的承继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方言与古汉语的承继关系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

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二者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是和推广的标准话相对的。训诂学家齐佩瑢先生曾在《训诂概论》中提到:“语言文字本无雅俗之分,古之俚语今之雅言。”这充分说明了方言与标准话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我们国家今天推广的标准话,吸收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语言中的精髓,形成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它覆盖面广、表现力强,能为全民族所接受。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用自发感知的表达而形成的语言交流形式——方言,是今天普通话的根基。所以说方言是生活的、知识的、历史的、原生态的汉语,不可以随便地放弃,而应加以重视。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对方言的研究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雅言之说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共同语早期是没有形成的,但是各民族在共同的生活和经济交往中总要进行必要的交际和交流,因而就会自然而然的选择某种方言作为交流的媒介,古人把这种共同交流的媒介语言称之为“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①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在周朝地方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即“夏语”就是当时的全国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繁,雅言就成为各诸侯国之间往来的官方语言,如果官员不会说或者说不好雅言,出使时就必须带会讲标准雅言的“象胥”(翻译)。不仅官方交往如此,当时文人讲学也都使用雅言。《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

①参见网络“百度百科”“雅言”词条。

礼皆雅言也。”清代刘台拱《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②孔子在日常交往中使用鲁语,而诵诗书和参加祭祀时则使用雅言。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它的影响力已远及山东等地。此外,西周王朝为了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还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言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和语音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周礼·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③

到了秦代,秦始皇吞六国,平天下,使“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将秦文字定为天下的标准文字,无疑也提高了秦方言的地位。汉代,随着政治经济势力的北上,秦方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此时秦晋这两个有一定差异的方言逐渐融合成一个方言区,作为当时“雅言”的基础方言,杨雄在《方言》中就以秦晋方言作为参照系来解释其他方言。隋唐时期是关中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以长安为中心,向东面、西南、西北等地辐射,作为当时官方语言的关中话在向外发展蔓延的同时,也吸收其他方言的一些因素,使自身得以丰富完善,后经宋、元、明、清诸代逐渐形成了现代关中的方言。

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通用语使用,不仅是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而且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特点,听起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人人学习的国家正音,学说秦声雅言成为当时附庸风雅之风尚。④中原雅言有着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周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变化和修正,历代正统汉族王朝,都不遗余力的推广雅言。在唐宋时期,雅言发展到了最高峰,每个字都有其固定的读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国家也都争相学习中原雅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十三朝国都的关中地区,其方言多被当作为官方语言普遍应用,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还传承着更为广泛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蕴含的语言文化含量也较现代汉语更为丰富,而且,最重要的是,与其他方言相比它是书面化程度最完善的一种方言,至今还保留着相当丰富的古汉语词汇。研究和整理这些词汇,不仅有利于陕西民风、民俗的研究,而且对于现代汉语词汇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对于词书的编写以及古籍的整理等诸多工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②伍永尚:《原生态的西安话》,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③参见网络“百度百科”“雅言”词条。

④参见“通网”《曾为国语的西安方言》,作者:未知,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06年5月04日。

二、关中方言所属地域略说

尽管古代对“关中”范围的解释稍有出入,但从方言特点来看,关中应在函谷关、临晋关、萧关、散关和武关所框定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关中方言片除了渭河平原以外,南面包括陕南商洛和安康两地区的部分县市;西面包括豫西陕县、灵宝、卢氏等地和晋西南汾河谷地十数县;北面包括陕北南部的5个县;西面包括宁夏固原地区东南、甘肃平凉和庆阳两地区。

这样,关中方言片包括56个县市,它们是:

西安市、蓝田、临潼、长安、周至、户县、高陵(西安地区)、铜川市、耀县、宜君(铜川地区)、宝鸡市、宝鸡、岐山、麟游、太白、凤翔、扶风、凤县、眉县、千阳、陇县(宝鸡地区)、咸阳市、武功、兴平、泾阳、三原、永寿、乾县、礼泉、彬县、长武、淳化、旬邑(咸阳地区)、渭南市、韩城市、华县、合阳、潼关、华阴、白水、澄城、富平、大荔、蒲城(渭南地区)、商州市、洛南、山阳、丹凤(商洛地区)、安康、旬阳(安康地区)、黄陵、黄龙、洛川、宜川、富县(延安地区)、定边(榆林地区)。关中方言片的人口,据《陕西统计报告》(1997)载,西安地区6620578人,铜川地区817121,宝鸡地区3516293人,咸阳地区4730540人,渭南地区5168004人,安康地区两县市916624人,商洛地区四县1684076人,延安地区五县601379人。总计24054615人,占全省人口的69%。⑤

本文研究主要涉及陕西境内的方言,尤以关中方言的代表西安话为主要研究对象。

三、关中方言与古汉语在词汇上的关系

关中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古汉语词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与我们普遍推广的普通话比较而言,笔者认为可以把保留在关中方言里的这些古老词汇分为以下几类:

1、有音有字

1.1词形相同,意义完全不同。例如:

“辿”,chān方言音chàn。《说文解字》:“安步辿辿。”本指缓缓慢步而行,引申为从容不迫,比喻合适、美好。关中人说“事情办得辿”,即恰到好处。好日子说“日子过得辿”。好事说“辿事”。好得很说“辿的很”。事情很合适,日子美满、很舒服说“辿合”。

“亘”,gân方言音gēn。主要意思为伸手求取。《说文解字》:“求亘也,回⑤张维佳:《关中方言的形成及新时期关中方言研究现状》,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