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网络教学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

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

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对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网络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教学方法变得更加新颖、多样化,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

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借助媒体手段,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浅显化,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以多种形式拓展知识面,了解最新技术成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辩能力,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传统教学具有一定封闭性,纯粹以教材、粉笔、黑板为教学手段,而利用网络资源教学则具有更多的开放性,这种封闭与开放并不是简单的地理空间的限制与开放,更重要的是信息的流动,知识获取本质的不同。

让网络资源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工具,让语文教材与网络资源有机的契合,让学生在这座与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的世界桥梁上自由驰骋。

网络资源的应用,必然对语文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带来师生
教育思想、教与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其前景必然是光明的。

文化文学网站、师生博克、语文学科论坛、QQ语文课堂、搜索引擎和语文教学资源库等,都是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可用的网络资源形态,对于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写作、研究性学习能力和探求信息的素养,以及良好健全人格的养成,都有重要作用,并且是以往任何时代的资源形态所不可比拟的。

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该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呢?
一、搜
传统教学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报纸、杂志等,而这些对学生来讲是有限的,而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教学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时,课上准备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活动,但教材中介绍的黄河知识比较少,而对于哺育了中华儿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我们实在是应怀着景仰之情去接触的。

如此多的信息量要我们了解,于是课前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主要利用网络去搜集,然后对资料进行筛选、整合、加工,以黄河之貌、黄河之城、黄河之水、黄河之歌、黄河之史、黄河之忧等板块进行展示,文字、音乐、图片、影视片断等均可。

课上汇报形式多样、有声有色。

可以说网络资源为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二、设
《论语》中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就应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之产生浓厚兴趣,迅速进入课堂教学中。

传统教学,教师只能用语言点染,而利用网络资源,悠扬的音乐、如诗如画的图片、情景交融的视频等,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跟随老师迅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学《黄河颂》一课时,教师用语言点染导入:“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国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孕育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此时配以气势磅礴的黄河奔腾的影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其中。

这些声像和文字大多是通过上网查找获取的,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来渲染情境,通过画面来显示情境,通过文字来全是情境,为学生创设更直观形象的语文教学环境。

三、破
学习语文依赖一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仅凭文字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这时丰富的网络资源就能更好地辅助教学,甚至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观舞记》一课时,学生通过作者高超的文字可以感受到印度舞蹈的非凡魅力,但对于文中描写的卡拉玛姐妹的神态、动作、服饰等,学生是很难想象其美的,更不要说留下深刻印象了。

于是我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了大量的有关印度舞蹈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
这些直观可感的图像极大的丰富了文章,使学生接触了印度文化,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扩
语文注重文字教学,但文字背后的许多知识学生光靠理解是解决不了的,甚至有时想象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这时利用网络资源,就能化无形为有形,感官的刺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扩大学生视野,极大的丰富课堂内容。

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文中提到了高积云、积云、卷云、高层云等科学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是陌生的。

这时利用网络资源,就能充实课堂内容,及时地填补学生知识的空白,扩大视野。

当网络资源中大量的图片、视频及解说出现在学生面前时,通过各种云层的发展变化,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如何通过看云去识别天气。

除此以外,文中介绍的其他识别天气的方法,以及学生在日常中积累的一些生活经验都在网络中找到了相应的答案。

这些网络资源的融入,丰富充实了课堂内容,极大地扩大了学生视野,也使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同样是一把双刃剑。

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懂得如何舞好手里的这把剑。

以下几点就是特别要注意的:
一、不能远离师生的实际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学习活动:大屏幕出示了一组赞美法布尔的诗,教师要求学生模仿着出示
的一组话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赞美法布尔的话。

出示的这段话是这样的:
两个世纪以来,法布尔的《昆虫记》以其瑰丽丰富的内涵,影响了无以数计的科学家、文学家与普通大众。

其在文学与科学非凡的成就受到举世推崇:大文学家雨果盛赞其为“昆虫学的荷马”;演化论之父达尔文赞美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家”;影响了许多热爱自然的读者走出象牙塔,唤起人民对万物、对人类、对科普、对文学,甚或对乡土的深刻省思;并在世界各地担负起对昆虫行为学的启蒙角色;因此,早已被公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传奇经典!
昆虫诗人法布尔以优美的文字、恭谨愉悦的心情,为人竖立了尊重生命的另类典范。

于是,从诗样般的昆虫世界中,我们得以理解。

有结束,才有开端;有死亡,才有新生。

当学生站起来朗读时,因为有多处地方语意不理解,根据出示的这段话学生无法建构新的感悟,读得不连贯,教室里沉默了。

纵观全文,这篇文章主要是表达了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以及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而教师出示的这段话侧重于法布尔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的赞美。

此时教师也缺乏适时的点拨、引导。

因此学生根据教师祟的这段话无法与课文内容链接,进而重组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
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师在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与体验,又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盲目仿效其他教师的做法“依样画葫芦”往往弄巧成拙。

二、忌非语言性活动太多
随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的加强,教师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语文课堂丰富了,热闹了,又是画,又是唱,又是演,真有满汉全席的味道。

有一位教师执第三册《美丽的丹顶鹤》连续设计了这些学习活动:学习第二小节时,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画有丹顶鹤的纸,请学生读了第二小节后给丹顶鹤涂上颜色。

并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学生的作品,比一比谁画的最像。

一时学生哄抢着要上台展示,教师只能敷衍学生课后再上来,没轮到的学生只能垂头丧气地坐到了位置上。

接着学习第三小节,请小朋友四人一小组演一演丹顶鹤的样子。

学生一听表演,兴奋点又被调动了上来,四个学生就围在一起准备了,这时教室里异常的热闹。

学生准备了3分钟后请了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学生又都抢着上台表演。

最后教师播放了flash 动画《一个真实的故事》,布置作业后就下课了。

整节课中,学生表演、绘画等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生语文课上应有的读书、品位语言文字的时空。

语文课程要建立跨越领域的学习平台,但应注意立足于“语文”而不应该是漫无目标的大杂烩。

三、与文本无关的语言活动不应太多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齐读了一遍课文,找一找一共问了几个问题,然后就进行分组活动,一组为“专家组”(由优秀学生担任),一组为学生组(由剩下的学生组成),学生组的问了问题后就由“专家组”的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整节语文课成了游离文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于网络资源的应用要有度的把握,要在以课本资源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

我们语文教师既不能因为网络资源社会弊端和教学弊端的存在而因噎废食,停步不前,也不能放任不纠,任其发展。

而要在观念更新和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调整,消除弊端,使之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