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管理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起着指针的作用,因此,战略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回顾战略理论研究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战略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战略研究与经济理论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融,以及研究方法上多种理论的有效整合是它的未来研究趋势。
管理科学有三个层次:管理基础、职能管理、战略管理〔1〕。显然,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起着指针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并有效地实施和控制,以便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有关战略研究的论著是十分丰富的,但给人莫衷一是的感觉,尤其是当前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需要的是对战略理论的演进过程与现状有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对其发展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目的,系统地回顾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演进过程,讨论了它的现状、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1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演进过程的简要回顾
现代意义上的战略管理思想,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巴纳德的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1938年),巴纳德运用战略的思想对企业诸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开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之先河。1962年,美国经营史学家钱德勒发表了《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尽管他没有对企业战略本身进行具体分析,但却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据此,我们可以认为自3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萌芽期。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奠基期。在这一阶段中,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的概念与构成要素等理论问题上。1965年,安索夫发表《企业战略论》,对企业成长的基本原理、理论和程序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从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是战略理论研究的探索期,这一时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战略管理。安索夫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1976年)和《战略管理论》(1979年)突出地反映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霍弗的《战略制定》(1978年)和W.R.金与克里兰的《战略规划与政策》(1978年)则代表着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研究的新发展。从80年代是战略管理研究的争鸣与反思期。随着8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战略研究学者认识到必须更新70年代形成的战略管理模式,从过分重视企业中物的要素和过分理性化的研究方法转变为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视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进而导致非主流学派的迅速崛起。从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是战略管理研究转折期,战略研究围绕企业竞争
优势展开,提出了基于资源、基于能力、基于知识等崭新观点,并对战略联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上述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如表1所示。
表1战略研究理论的演进过程
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著作主要特征或贡献
萌芽期(30 巴纳德:《经理的职能》(1938)首次在企业管理中引年代末到60 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入战略思想,开创战略研年代中期)业史的考证》(1962)究之先河
奠基期安索夫:《企业战略论》(1965)初步形成了企业战略(60年代中安东尼:《计划与控制系统》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期到70年(1965)
代初期)安德鲁斯:《经营战略论》
(1971)
探索期安索夫:《从战备计划走向战重视企业中物的要素(70年代略管理》(1976)和《战略管和理性化的研究方法初期到理论》(1979)战略管理由理论研究
80年代霍弗:《战略制定》(1978)开始走向实际应用研究初期)W.R.金与克里兰:《战略规划
与政策》(1978)
争鸣与波特:《竞争战略》(1980)和整体分析方法与经验反思期(《竞争优势》(1985)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博80年代初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弈论的分析工具;重视
创
期到80年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新与企业家精神、人的
代末)彼德斯与奥斯汀:《赢得优势:心理因素、企业文化的领导艺术的较量》非主流学派迅速崛起
霍格斯:《判断与选择:决策心
理学》(1980)
转折期沃纳菲尔特:《基于资源的企业着重研究企业内容的(80年代观点》(1984)资源、能力和知识对竞
中期到普拉哈拉德、哈梅尔:《公司核争优势的影响,对基于能现在)心能力》(1990)力的战略和战略联盟的斯托克:《能力竞争:公司战略研究成为主流
的新规则》(1992)
哈梅尔、赫尼:《基于能力的竞
争》(1994)
2战略管理的主要流派
在国外有关企业经验战略和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中,由于观点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学术派别。从总的来看,战略管理学派一般可归纳为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主流学派和由于受80年代西方管理中的非理性化思潮冲击而产生的非主流学派。主流学派包括以安索夫为代表的资源配置学派、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目标战略学派和以波特为代表的产
业组织战略学派。非主流学派则包括多种派别和观点。
2.1资源配置学派的基本观点
资源配置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通过筹划、研究企业未来的资源配置,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去指导和解决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一切重大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安索夫认为,企业经营战略是“现有资源和计划的布置以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表明企业组织如何实现其目标”。安索夫特别强调了“组织—战略—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协调一致,他认为,战略性行动就是组织改变内部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方式,使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并认为这一点由于环境变化变得日益激烈而显得越发重要。霍弗和申德尔则认为,企业大计划包括目标、战略、方针三部分,而战略由经营领域、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协同作用四部分组成,并强调资源配置这一要点。
2.2目标战略学派基本观点
目标战略学派的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确定和实施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既包括确定长期目的和目标,又包括目的和目标的实施过程。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安德鲁斯(1971年)认为,战略是由目标、意志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方针、计划、所构成的一种模式。人们可以以某种方式用战略界定一个公司所属的或应该属的类型。
目标战略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钱德勒,他在其主要著作《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认为,经营战略所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