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207

第13卷 第1期 2011 年 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1 Jan .,2011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一种常见疾病,

是一种非炎性、退行性及增生性病变。其特征为颈动脉管壁增厚,粥样病灶形成或纤维增生、钙化,由于血管变硬,弹性减退,甚至局部内膜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易导致附壁血栓的形成,致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引起临床上极为严重的脑血管病变。颈动脉作为人体体表的大动脉,连接心脑两个重要器官,是动脉硬化最易累及的大血管。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为84.28%,92.3%心梗患者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解剖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有局限于某些动脉的倾向,它侵及动脉的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腹主动脉、升主动脉、冠状动脉、下肢动脉、颈动脉和Wills 环。可见颈动脉粥样硬化在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中出现较晚,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明显特征可反应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预防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文章对近年来中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辨证和治疗进行相关的概括。

1 病因病机

关于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近几年来报道与高龄、高血压、高血脂有密切关系,其发生机理主要有三种学说,一种是脂质侵润学说,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形成是血管壁对血浆中脂质侵润的一种反应性病变;二是血栓形成学

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灶内有大量纤维蛋白

原,纤维蛋白及其降解产物存在,许多报道还集中在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以及其释放产物对血管壁的损伤后所带来的局部抗凝和纤溶机制减弱,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上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损伤反应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实质是炎症过程,增厚的病灶是血管壁内结缔组织对致炎因素的一种增生性反应,尤其是近来对前列腺素代谢及细胞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脂质调控上的研究更丰富了这一理论。实质上这三种学说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三个过程。

祖国医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明确记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结果分析:多见于眩晕、头风、中风等病的论述中。近来各临床医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做了相应的论述。中医学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为气、血、津液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的痰证、瘀证,属本虚标实之证,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

关。周仲英等[1]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提出“肝肾亏虚,痰瘀阻络”是动脉粥样硬

化的基本病因、病证。黄河清等[2]认为肝气虚衰、

气机不畅致痰瘀阻滞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机制。陈美华等[3]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气虚、血瘀、痰阻等密切相关,本虚在肾精不足,标实在痰

瘀互结于经脉。陈俊发[4]

认为七情内伤、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吸烟酗酒可伤脾胃,直接影响脏腑气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孙毅1,张琪2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

摘 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同时更是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

目前,中医临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在改善症状、提高疗效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目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尚无明确的中医辨证分型。文章就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做一综述,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辨证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辨证分型

中图分类号:R9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1- 0207- 03

收稿日期:2010-06-20

作者简介:孙毅(1984-),男,江苏句容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心血管)。

Research of TCM Syndrom Differentiation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SUN Yi 1,ZHANG Qi 2

(1.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 ;2. Affiliated Changzhou

Hospit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zhou 213003,Jiangsu,China)Abstract :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s one of the main pat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t is also the“window”to observation of whole atherosclerosis. Currently,TCM clinical treatmen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have certain advantages in relieving symptoms and enhancing the curative effect. The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 is unclear. Based on recent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is paper. It will have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of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Carotidartery atherosclerosis ;TCM syndrom differentiation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3卷

的正常运行,而致气滞、血瘀、痰阻。气变于病之始,血变于病之成,气机阻滞可导致津液流通失常,气不行津,津液停聚,聚湿生痰;血涩不行,停而为瘀,致痰瘀互结。痰、瘀可进一步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加重气滞,如此反复形成一个以痰、瘀为主的恶性循环。痰瘀日久,诸邪闭阻脉络,则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形病灶。有些学者根据痰浊证和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自由基等方面的病理相似性,提出痰瘀同源理论,说明两者均为气血运行失常之病理产物。

2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证型研究

目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证型研究的并不多,大多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放在高血压及中风相关疾病的证型中的论述较多。

(1)刘仁人等[5]对90例肾虚证和27例痰湿证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检测血脂全套,并以彩色多普勒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得出肾虚证和痰湿证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脂质代谢方面有明显差异的结论。并提出该病当以辨证论治为主要治疗原则,不应过分强调辨病论治。

(2)从高血压辨证分型中有关颈动粥样硬化的论述:①段开骏等[6]观察105例高血压病患者,并同期观察35例正常人,将其分为肝火亢盛证组、痰湿壅盛证组、阴虚阳亢证组、阴阳两虚证组及对照组:高血压患者平均内膜增厚数和平均斑块形成数明显高于正常人。高血压证型中,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动脉硬化形成的例数高于对照组及肝火亢盛及阴虚阳亢证组,各中医证型高血压常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重构和血流速度异常表现,特别是阴阳两虚及痰湿壅盛证组病人。②冯宁娜等[7]选择96例高血压患者,辨证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浊壅盛型、阴阳两虚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显示,各证型的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评分(Course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痰浊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除了评分明显大于其他类型外,颈动脉中内膜厚度亦大于其他类型。③董梅[8]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数据,辨证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浊壅盛型、阴阳两虚型,各型中均兼夹血瘀证,并以非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显示,高血压各证型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增厚及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痰湿壅盛型颈动脉中内膜厚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阴虚阳亢和痰湿壅盛型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④顾衡强等[9]选择94例高血压合并患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分为血瘀证、痰证、痰瘀互阻证3组,检测颈动脉超声并对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颈动脉硬化血瘀证与斑块厚度有关,而痰瘀互结证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有关。

(3)从中风的辨证分型中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论述:黄晓明等[10]观察了12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并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观察各证型组病例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流变学的改变。结果发现风痰瘀阻证组和痰热腑实证组斑块检出率及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气虚血瘀组和风痰火亢组,颈部斑块性质方面风痰火亢组、痰热腑实组血液流变学较对照组及气虚血瘀组有显著差异。

3 临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辨证治疗

3.1瘀血阻滞证

张荣伟等[11]用逐瘀通脉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现其具有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田金洲等[12]对11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血瘀证是其常见症候,78.6%的血瘀证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同时血瘀证也是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布率最高的证候。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瘀证成正相关性。

3.2痰湿阻滞证

刘仁人[5]观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肾虚证和痰湿证的血脂代谢和颈动脉病变的特点,两组的VLDL水平均高于正常参考值且痰湿证患者较肾虚证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有增高趋势。王琴等[13]用化痰之方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并与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作对照,发现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动脉硬化指数,降低波动指数,缩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面积。张文等[14]在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中提出,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硬化程度不同,高血压痰湿壅盛证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证型,从痰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高血压所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则。

3.3痰瘀互结证

陈俊发[4]认为瘀血痰阻、气机阻滞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机,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理气为主,以大黄蛰虫丸为主,因其具有活血化瘀、去脂化痰的作用,其治疗组服药2个月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有明显降低。欧阳菊[15]通过联合使用活血化瘀药和化痰药可以去脂、降压,去除斑块,恢复颈动脉管径。

3.4湿热证

林培正等[16]认为湿热体质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基础,因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均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均与湿热有关。

3.5火热壅盛证

丁元庆[17]认为火热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的传统理论认为火热致病其病机复杂、顽固难愈,火热扰动,易发骤然中风。对于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因素起了重要作用。选取《伤寒论》中葛根芩连汤治疗50例火热证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3.6阳气虚弱证

张介眉等[18]认为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阳虚贯穿始终,当从阳微气虚入手,以通阳宣痹立法,通阳药可以使药物直达病所并可以助阳扶正祛邪宣痹通络。

3.7肾气亏虚证

罗陆一等[19]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

208

209

第13卷 第1期 2011 年 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1 Jan .,2011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新进展

袁可淼,指导:尤建良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问题与展望等方面对晚期胃癌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文章认为中医药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占有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癌肿、增效减毒、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晚期胃癌;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综述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1- 0209- 03

收稿日期:2010-08-22作者简介:袁可淼(1985-),女,江苏无锡人,七年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肿瘤学。

胃癌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反胃”、“胃积”、“胃脘痛”等范畴。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

Adanced Gastric Carcinoma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New Progress YUAN Ke-miao,Advisor :YOU Jian-li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46,Jiangsu,China)

Abstract :

This article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from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CM therapy,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 problems and prospects etc of adanced gastric carcinoma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new are summarized.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danced gastric carcinoma advantage, in improving the clinical symptoms, control cancer, synergistic reduction poison, prolonging the survival time, improve life quality, etc have achieved good effect.

Key words :

adanced gastric carcinom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 review

病位在血脉,病根在肾,肾虚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根本。病机当属肾气不足、瘀血内阻。治疗用地黄饮子补肾益气,活血通络,与对照组辛伐他汀疗效相当,减少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4 讨 论

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颈动脉粥样硬化大多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有关系。大部分的医家都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瘀、痰浊及肝肾亏虚有关。治疗上从活血化瘀及补益肝肾入手,对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缩小斑块面积起到了一定的治疗作用。也有部分学者从其他方面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做了相应的治疗,如清利湿热、祛火解毒、温补阳气等方面入手。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轻到重的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是由许多致病因素导致的动态发展的。而专门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也缺少相应的文献研究及报道。◆

参考文献[ 1 ] 周仲瑛,金妙文,吴敏,等.滋肾养肝化痰消瘀法治疗动脉粥样

硬化 42 例的临床研究[ J ] .江苏中医药,2003,24 ( 2 ):13-15.[ 2 ] 黄河清,黄骏,李明富.谈肝气虚衰与动脉粥样硬化[ J ] .四川

中医,1997,15 ( 2 ):7-8.[ 3 ] 陈美华,赵红佳,林求诚,等.畅脉乐胶囊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的疗效观察[ J ] .福建医药杂志,2001,23 ( 5 ):1-3.

[ 4 ] 陈俊发. 大黄大黄蟄虫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50 例[ J ] .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 ( 6 ):331-332.

[ 5 ] 刘仁人.动脉粥样硬化肾虚证和痰湿证血脂脂代谢及动脉病

变特点的比较[ J ] .上海中医杂志,2006,40 ( 11 ):1145.

[ 6 ] 段开骏,刘洁,白春锦,等.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变化[ J ] .中医药学刊,2006,24 ( 5 ):893-895.[ 7 ] 冯宁娜,王清海,邓敏君,等.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形成高频超声检测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 ( 3 ):183.

[ 8 ]

董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J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25 ( 4 ):15-16.[ 9 ] 顾衡强,陈美华,林求诚.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血栓前状态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J ]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 ( 6 ):4-7.

[ 10 ] 黄晓明,罗喜鸣.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TCD 的相关性研究[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11 ( 29 ):2459-2461.[ 11 ] 张荣伟,张惠敏.逐瘀通脉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 J ]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7,36 ( 1 ):80-81.

[ 12 ] 田金州.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J ]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 ( 3 ):149-152.[ 13 ] 王琴,朱浩.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动脉粥硬化斑块疗效[ J ]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 ( 13 ):15-16.[ 14 ] 张文,张杜平.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J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 ( 9 ):973-974.[ 15 ] 欧阳菊. 38例中风先兆的治疗观察[ J ] .四川中医,2004,22 ( 5 ):46.

[ 16 ] 林培政.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湿热病机再认识 [ J ] .新中医,2006 ( 3 ):5-6.[ 17 ] 丁元庆,屈静,杨军.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病机与证治探讨

[ J ] .山东中医杂志,2007 ( 3 ):1-2.

[ 18 ] 张介眉. 博心通对高脂家兔抗氧化损伤改善内皮功能作用的实验研究[ J ] .中医杂志,2006,47 ( 2 ):223.

[ 19 ] 罗陆一.地黄饮子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J ] .

中华医学杂志,2004,4 ( 5 ):417-418.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颈椎病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颈椎病 来源:未知时间:2011-11-03 13:15:44 (一)中医辨证类:寒湿阻络型 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活血散瘀。 方药:川桂枝、羌活、威灵仙、秦艽、川芎、当归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方中羌活、灵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湿止痛;川芎、天麻疗头痛。桂枝、川芎、归尾、赤芍、炮甲珠温经活血,通络;葛根解痉,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二)中医辨证类:气血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鸡血藤。 方中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补气;熟地、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天麻、川芎、鸡血藤安神健脑,活血通络,砂仁理气和胃导滞。 (三)中医辨证类:气阴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气活血。 方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芍、丹参、地龙、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杭菊花、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醒脑益智,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止痛。

介绍几种常见的动脉硬化的饮食疗法

动脉硬化 引起动脉硬化的病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高脂血症、抽烟。其他诸如肥胖、糖尿病、运动不足、紧张状态、高龄、家族病史、脾气暴躁等都会引起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症能治疗吗?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动脉硬化症状 动脉硬化的表现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对于早期的动脉硬化患者,大多数患者几乎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都处在隐匿状态下潜伏发展。对于中期的动脉硬化患者,大多数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悸、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四肢凉麻、四肢酸懒、跛行、视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等临床症状,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症状。一般表现为脑力与体力衰退,触诊体表动脉如颞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可发现变宽变长、迂曲和变硬。 动脉硬化症调理 ①劳逸结合与精神调节避免精神紧张、烦恼焦虑,生活要有规律,学会 经常用脑,又要避免用脑过度。 ②合理饮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饮食原则是限制脂肪摄入量。摄 入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不宜过多,应少食肥肉、猪油、奶油或其他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系统有不利的影响,可以促进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并使形成的脂蛋白易于附着在血管壁上,有的还能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液中堆积,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②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以减低血浆中甘油三

酯的含量,并能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可多吃一些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鱼类、植物油、豆制 品等。另外,少吃甜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钾、钙等,有益于营养素及植物纤维的摄入。摄入适量的盐(5克/天),不吸 烟、少饮酒或不饮酒等,这些都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③体力活动积极地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可帮助改善血 液循环,增强体质,并防止肥胖。 ④早期采取治疗措施一级预防的重点有三个:干预血糖、干预血压、干预 血脂。力争在早期采取治疗措施。 动脉硬化的饮食疗法 1、大豆: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吃115 克豆类,血胆固醇可降低20% ,特别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明显。 2、茶叶:茶能降血脂,茶区居民血胆固醇含量和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3、大蒜:大蒜可升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对防止动脉硬化有利。 4、茄子:茄子在肠道内的分解产物,可与体内过多的胆固醇结合,使之排出体外。 5、香菇及木耳:能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据研究,其降胆固醇的作用比降血脂药物的疗效更好。 6、洋葱及海带:洋葱可使动脉脂质沉着、减少;海带中的碘和镁,对防止动脉脂质沉着也有一定作用。 7、鱼类:鱼中含有大量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对降低血胆固醇有利,渔民冠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对颈椎病进行的辨证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而后进行对症治疗的。对颈椎病进行的中医辨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瘫痪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下肢麻力、无力,腿发软,易跌倒,行走不便,有踏棉花感,甚至可出现大小便障碍。患者常有头颈疼痛等表现。 1、湿胜型:肢体困重,痿软无力,下肢麻木,行走易跌倒,或有胸闷,腹腹,食欲不佳等。 2、肝肾亏虚型: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头眩,眼花,耳鸣,性功能下降。病情发展很慢。 3、气血瘀滞型:下肢疼痛剧烈,位置固定不移,活动加剧;肢体有麻木感。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瘫痪型颈椎病以下肢运动障碍,发抖,病起缓慢,间歇性发作为主。临床上以脊髓型多见。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痹痛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放射痛、颈部活动受限。 1、风邪偏胜者:颈肩疼痛,位置不定,或痛在肩,或痛在肘,或痛及手部,关节活动不利,怕风。 2、寒邪偏胜者:颈部疼痛,固定不移,疼痛较剧,甚者不能入睡;疼痛遇到寒冷时加重,热敷后好转;颈部僵硬感,活动受限。 3、湿邪偏胜者:颈、背部疼痛,有沉重感;上肢疼痛、肌肤麻木不仁;不愿活动,易疲倦;伴有饮食不良、腹胀、大便稀等。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痹痛型颈椎病以颈肩、上肢的疼痛、麻木为主。临床上以神经根型多见。治宜温经活血,以桂枝葛根汤或蠲痹汤加减。 三、眩晕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昏、头痛、耳鸣,颈部活动受限,尤不能旋转,甚至可出现猝倒。 1、气血两虚者:眩晕在动作后加重,劳累后发生,休息后好转,精神疲倦,心慌,记忆力下降,面色苍白,头颈无力。 2、肝肾两虚型:眩晕,精神欠佳,记忆力下降,腰酸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 3、痰浊中阻型:眩晕,头昏,头重,昏昏欲睡,恶心呕吐,胸闷,食少,腹胀等。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眩晕型颈椎病以发作性眩晕,头痛,目眩,转动头颈即发眩晕或猝倒为主。临床上以椎动脉型多见。若属气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以用补中以益气汤加减。属痰瘀交阻者,宜祛湿化痰,散瘀通络,用温胆汤加减。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医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 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国内外报道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7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兹就近年来中医噬斑通管ASP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单味药及有效成分: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和研究方法,对中药单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研究有较大的成绩。 余甘子 余甘子是大戟科下珠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多种氨基酸, 富含鞣质、有机酸、酚类等,还含有相当数量的能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本草纲目》中记载余甘子“久服轻身,延年生长”。研究表明,余甘子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与其所含有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有关。其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Ox-LDL的生成,抑制内皮素表达, 从而减少内皮损伤及泡沫细胞形成,延缓AS的发生发展过程。余甘子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面积的39%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的28%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弹力纤维含量的33%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漠细胞层数47%余甘子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 机制是通过其保护细胞、抗菌及抗氧化的机制来发挥作用。能显著抑制血清TC LDL-C水平 的上升,增加血清HDL-C;并具有调整血浆脂质代谢,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 绞股蓝 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绞股蓝的全草,《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均描述绞股蓝“性苦寒,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为清热解毒药之一。中原五行中医研究院研究绞股蓝总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同时应用超声颈动脉成像技术,选用IMT及斑块面积指标,结合血脂变化,观察绞股蓝对消退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调节血脂的治疗作用。以40个临床病例治疗前后比较,显示绞股蓝能明显降低颈动脉MIT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 降低血清中TC LDL-C含量,升高HDL-C水平。通过研究绞股蓝对食饵兔AS内皮素-1(ET-1) 和C 反应蛋白(CRP)、血脂的影响,研究证明中药绞股蓝能降低高血脂和调节脂蛋白代谢,抗氧化损伤,纠正紊乱的血管舒缩功能,逆转ETmRNAi表达,降低ET-1,保护内皮,与辛 伐他汀有相似的调节保护内皮细胞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 银杏叶 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叶,性味苦、涩、平,主要功能为活血化瘀、通络活络。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成分为黄酮苷和萜内酯,具有改善细胞代谢,清除自由基以及促进微循环等药理 作用。我院观察银杏叶片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选择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合并脑梗死68例,该观察证实较长时间口服银杏叶片,有助于缩小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从而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川芎

2010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0年颈椎病(项痹病) 的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的慢性退行性变,导致颈部关节失稳引起颈椎骨、关节与颈部软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和周围软组织,出现颈臂痛、头晕、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项痹病”、“颈筋急”、“肩颈痛”等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项痹BGS000 西医病名:颈椎病M47.821 二、疾病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并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

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4.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肥胖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脾虚湿阻: 证候: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动则气短,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沉细或细滑。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防己黄芪汤重在补气健脾,利水消肿。主治疲乏无力,肢重浮肿。方中黄芪、白术、甘草健脾补气利湿,防己利水清热;苓桂术甘汤重在健脾渗湿,温化痰饮。主治脾虚水停。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水,甘草和中协调诸药。两方相合,共凑健脾利湿之效。 肥胖伴浮肿者加泽泻、车前草以渗水利湿;乏力明显者加党参补气;腹胀而满加厚朴、枳壳以理气散结;纳差加佛手、生山植理气开胃;如伴有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瘀者当选加桃仁、红花、川芎、益母草以活血化瘀。 (2)胃热湿阻: 证候:肥胖,头胀,消谷善肌,肢重困楚,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微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通圣散重在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本证取意于通里泄热。方中生石膏、川芎、黄芩、栀子清热法湿;防风煎剂有解热作用且能胜湿;连翘解热利湿;加草决明清热通便,降脂减肥。 头胀明显时加野菊花;口渴加荷叶;大便秘结加芒硝。 (3)肝郁气滞: 证候:肥胖,胸胁胀满,胃脘痞胀,月经不调,失眠多梦,精神抑郁或烦急易怒;亦可伴有大便不畅,舌淡红或偏红,苔白或薄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本方疏肝解郁,理气化瘀。方中柴胡、白芍疏肝理气解郁,配黄芩清热除烦;半夏、枳实、大黄调气机通大便,除痞满消膏脂;甘草调和诸药。 气郁重时选加香附、郁金、川芎;腹胀重加茯苓;月经后错或闭经者,选加桃仁、川芎、乳香、没药;失眠多梦突出者加白薇、夜交藤。 (4)气滞血瘀:

名老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秘方

名老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秘方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中老年(45岁以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部分。多见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大、中型动脉硬化狭窄和继发血栓形成引起闭塞,使肢体发生缺血。 临床表现:早期主要患脚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小腿痛胀和肌肉萎缩,病情进行多较缓慢。如腹主动脉下端或髂动脉发生闭塞时,走路后整个臀部和肢体部有酸胀疼痛与乏力感。如肢端动脉发生急性血栓闭塞时,患脚突然严重缺血,出现苍白、紫绀瘀黑、冰冷、持续静息痛,夜间更为剧烈,甚至趾蹠出现坏疽或溃疡感染,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往往导致心、脑、肾等血管病变。 本病诊断依据,发病年龄较大,有下肢慢性缺血症,患肢相应部位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腹股动脉狭窄处可听到收缩期杂音。X线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呈波浪形扭曲,管腔呈不规则狭窄或闭塞。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眼底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在诊断上需与男青年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女青年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区别。 本病的发病因素,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动脉壁功能障碍也是 重要因素。 西医治疗本病常采用扩血管、降脂、抗凝类药物,以及 选择性动脉重建手术。本病坏疽发生后,疗效较差中医辨证认为,本病多由脾肾阳虚气弱,痰湿不化,痰 瘀凝结络脉而致病。以益气温肾、活血通络,祛痰化瘀等法

治疗。有心肾虚者,有肝阳亢者,有感染化热者,有气阴两亏者,宜兼顾并治。本病早期疗效较好,故早期诊断与防治,至关重要。(奚九一)方名 方名:软坚通脉饮【功能主治】 功能软坚消痰,化瘀通络。主治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性 闭塞症。 【处方组成】 海藻30克、生牡蛎30克、虎杖30克、失笑散15克、豨莶草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心气虚者加党参、麦冬、五味子;肾阳虚者加仙灵脾、 附子、肉桂;坏疽伴感染者加制军、黄柏、金银花。 【临床疗效】 治疗45?80岁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42例,临床治 愈118 例(83.1%),好转18 例(12.7%),截肢6 例(4.2 %)。 【处方来源】 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奚九一

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粥样硬化 胸透检查结果主动脉粥样硬化,怎样治疗? 主动脉粥样硬化,是指主动脉内皮受损,发生硬化,血管弹性下降,胸部X线检查时,可有主动脉球增大、突出或主动脉增宽纡曲等表现,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主动脉粥样硬化,多由高血压、高心病或冠心病、以及主动脉或主动脉瓣疾病等引起,出现主动脉硬化,提示全身也有动脉硬化,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应及早进行治疗。建议进一步做心脏有关检查,如心脏超声、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检查心脏有无肥大、扩大等高心病、冠心病改变。如无明显异常,可按动脉硬化防治。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病变的特征就是血液中的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发生坏死,形成斑块,使动脉变硬增厚。发病机制多是高脂血症,高血压症、吸烟的多。动脉粥样硬化的后果可大可小,关键是看累及到哪些动脉?比较严重的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通常会一引起冠心病。造成心肌缺血梗死。 继发引起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一系列心脏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 一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 二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高胆固醇血症 三吸烟 四糖尿病 五肥胖 动脉硬化口服什么药 动脉硬化是个比较麻烦的病,常用西药并不能有非常好的效果。建议医药为辅,调养为主,尤其是情绪要控制好。心里波动不要太大。坚持一下适度的锻炼。是药三分毒,最好少吃药。可以从饮食方面多注意下。 适宜食物 1、多食用植物蛋白(如豆制品)及复合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等),少吃单纯碳水化合物(如 果糖、蔗糖、蜜糖及乳糖等)。 2、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因维生素C可促使胆固醇羟基化,从而减少胆固醇在血 液和组织中的蓄积。

女性不孕症中医分型及治疗

女性不孕症中医分型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2-09-06T08:34:53.7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3期供稿作者:张庆强张建国 [导读] 临床实践中,以上各型患者多不是单独出现,以多型综合表现为多见,且互相转变、影响。 张庆强张建国 (江苏省宿迁市工人医院 223800) 【中图分类号】R27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067-02 【摘要】中医分型治疗女性不育症 【主题词】造成女性不育的因素很多,中医将其分为诸多类型,笔者根据女性不育症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十一个类型,进行辩证治疗,为更有效的治愈女性不育症,提供思路。 男女婚后同居三年,未怀孕者为不孕症,据有关资料统计,其中女性原因造成不孕的占2/3,祖国医学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有丰富的内容。在临床实践中,大体分为肝郁气滞型、气血瘀阻型、肝脾失调型、脾胃虚弱型、寒湿凝滞型、气虚血亏型、痰湿内阻型、湿热下注型、肝肾亏虚型、外因损伤型、七情忧伤型等等。根据实践所见分述如下: 一、肝郁气滞型 该型患者,多有精神忧虑,易怒等心理表现,有工作、学习和生活经历方面不遂,临床表现多有口苦、肋胀、乳胀、嗳气及月经失调等。 其治疗原则:以“疏肝理气”、“调经”为主,拟“四物汤”加柴胡、郁金、木香、香附等治疗。 二、气血瘀阻型 该型患者,多因七情或外因造成气血不调,而至血行不畅,临床多见月经来时腰痛、腹痛、月经不调或闭经等症状,其治疗原则以“理气活血”为主,拟“桃红四物汤”加木香、香附等治疗。 三、肝脾失调型 该型患者,由肝郁犯胃而致肝脾不和,临床多见胃腹胀满,口苦肋痛,易怒,嗳气,月经不调,脉弦紧,舌紫,苔薄等症状,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 方、“六君子”加柴胡、郁金、木香、香附、延胡、结合调经药用之。 四、脾胃虚弱型 该型患者“脾胃亏虚”而致,受纳、布输无权,多见纳呆、腰腹痛、乏力,经量少,色淡,结后稀发,脉弱,舌淡,苔薄等症状,治宜脾和胃为主,方用“六君子”加当归补血汤之类。 五、寒湿凝滞型 该型患者,多因感受寒湿、外邪客留经络至子胞,瘀阻不畅,多有怕风怕冷,腰腿冷痛,阴雨天加重,经期加重,经色黑紫有块,小腹下坠如临盆,脉沉紧,舌紫或胖淡,苔厚腻。治宜利湿祛寒为主。方用“参苓白术散”四物汤加桂枝、干姜、茣芋、艾叶、延胡之类。 六、气血亏虚型 该型患者多由各种原因造成身体虚弱,症见面色白哗,形体消瘦,四肢酸懒乏力,月经不来或后错或经期延长,色淡红如水,脱发,脉细弱,舌淡,苔薄。治疗宜调补气血,方以“八珍汤”之类。 七、痰湿内阻型 该型患者多由贪甘肥厚味,以致痰湿内阻,导致胞络机能不畅,症见形体肥胖,身懒乏力,胸闷纳呆,脉沉滑,舌淡胖,苔腻。治宜消痰利湿,方以“参苓白术散”和“二陈汤”之类综合治之。 八、湿热下注型 该型患者多由感受外邪而湿热下注,诸脏受损,症见腰痛、腹痛,月经量淋漓不尽,白带色黄,如脓异味,外阴奇痒难忍,尿频,尿痛等,治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方以“三黄汤”加苡仁、银花、车前子、白花蛇舌草、鱼腥草之类。 九、肝肾亏虚型 该型患者多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失调而至肝肾亏虚,症见形体瘦弱,稀发,经闭或量少,脉细弱,舌红淡,苔薄。治宜补肝益肾,于“六味地黄丸”、“八珍汤”、“五子衍宗丸”之类。 十、外因损伤型 该型患者多因外伤和各种妇科疾病而造成子胞受伤,致使胞络不畅,多见月经不调,腹疼腰痛等,治疗以调经为主,常以“四物汤”加活血化瘀之剂,以利去旧血生新血,促进子胞撞伤恢复。 十一、七情忧伤型 该患者多因七情太过或不及而造成气血不畅,影响子胞不能正常营运,多见易怒,心烦不安或忧伤多愁,时而胸闷,头昏目眩,失眠梦多,口干口苦,肋胀,乳胀,纳呆等等,治宜调理情志为主。一是精神疏导;二是药物调理。临床上多以疏肝理气安神解忧为主。 临床实践中,以上各型患者多不是单独出现,以多型综合表现为多见,且互相转变、影响。因此,在临诊中应详辨“四诊”,综合各方因素,“辨证施药”为要。

颈椎病诊疗指南

三.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 ~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 ~60 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 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 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 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 基底供血不全而 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第三部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一.颈型颈椎病 1.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3.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二. 神经根型颈椎病 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肢体动脉硬化 中医诊疗方案

脱疽病(肢体动脉硬化症)未溃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患者可有手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 (2)初期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肿痛,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呈间歇性跛行,跌阳脉减弱。继之疼痛呈持续性,指端皮肤发凉,下垂时则皮肤暗红,青紫,干燥,毫毛脱落,指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跌阳脉消失。 (3)多发于老年人。 (4)超声多普勒,血流图,动脉造影,血脂等检查,除帮助诊断外,尚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定得诊断标准》。 (1)多发于40岁以上得老年人。 (2)多有高血脂,高血压病史。 (3)下肢动脉性缺血性改变(发凉,疼痛,溃疡,坏疽等)。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踝/肱动脉压力比值≤0、9 (二)证候诊断 1、痰浊阻络证: 四肢困重,肢体发凉疼痛,或活动艰难、步伐不利、间歇性破行,甚则静息性疼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而沉迟、沉缓。 2、阳虚寒凝型 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伐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甚或静息性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3、虚损不足证

患肢皮肤干燥,脱屑,光薄,趾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脱落,肌肉萎缩,身体消瘦且虚弱,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乏力,间歇性破行,甚或静息性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4、在上述三型基础上兼夹瘀血阻络,患者疼痛持续,甚则彻夜难眠,指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舌有瘀斑或舌质降,脉弦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痰浊阻络证: 治法:通络与血,化痰降浊 方药:当归四逆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当归、桂枝、茯苓、赤芍药、丹皮、桃仁、川芎、半夏、白术、橘红、南星、细辛、炙甘草。 中成药:脉管复康片、脉络宁口服液、金贵肾气丸、银杏叶片、银杏叶胶囊、活血止痛胶囊。 中药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2、阳虚寒凝证 治法:温经通脉 方药:阳与汤加减,麻黄、熟地、鹿角胶(烊化)、白芥子、炮姜炭、甘草、肉桂、鸡血藤、当归、延胡索、川牛膝、红花。 中成药:脉管复康片、金贵肾气丸、银杏叶片、银杏叶胶囊。 中药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3、虚损不足证 治法:调养营卫益气与血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芩、桂枝、赤白芍、生姜、大枣、熟地、当归尾、茯苓、党参、白术、炙甘草。 中成药:八珍颗粒、补中益气汤丸、银杏叶片、银杏叶胶囊。 中药注射液:可选择具有益气行血逐瘀、凉血活血中成药,刺五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完整word版)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 一、中医辨证分析(理法方药): 1、寒湿痹阻型 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分析: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麻木,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治法: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羌活30g 独活30g 防己10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2、痰瘀阻络型 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证候分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18g 当归15g 桂枝9g 黄芪12g 白术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狗脊15g 全蝎6g 炙甘草6g 法半夏12g 陈皮9g 红花12g 丹参12g ,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3、气血两虚型 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

中医如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中医如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导读: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痰浊血瘀之间关系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饮食失调,脾失健运;五志所伤,情志失调;年高体衰,肾精亏损;气血亏耗,心脉失养有关。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虚、阳虚、阴虚;标实,包括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范畴。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痰浊血瘀之间关系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中医学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若脾胃受损,使脾不健运,输化失常,则水谷精微变为浊脂,进入血液而使血脂升高;浊脂越积越多,不得清化而变为血中之痰浊。人之血液流行于血脉之中,脏腑功能失调则血运不畅,易生瘀滞。痰瘀互结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中风、胸痹、真心痛、痴呆等诸病。 目前,中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单味药和成方的研究,主要从活血化瘀、祛痰降脂、扶正补虚法(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治法入手。 活血化瘀法 中医将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栓形成、血管壁受损、脂斑形成,有包块刺痛,舌质青紫等视为血瘀证。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

多种活血化瘀药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对其研究也较深入。 三七,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功能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研究发现,三七有效成分能明显升高血清中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降低内皮素(ET)、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活性水平,拮抗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保护动脉壁和扩张血管。 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活血化瘀药还有丹参、川芎、西红花、蒲黄、牡丹皮、桃仁、姜黄。一些有破血作用的虫类药如水蛭、蜈蚣等也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调节血脂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还有鸡血藤、没药、大黄、虎杖、姜黄、地龙、桃仁、红花、三七、水蛭、丹参、郁金等。 祛痰降脂法 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医将高脂血症归属为痰浊证。所以采用化痰降脂、利水渗湿等方法治疗。 常用药物如昆布,性味咸,寒,归肝、胃、肾经。功能软坚散结,消痰,利水。实验结果显示,昆布醇提取物能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血过氧化物含量降低,这些作用有利于拮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 化痰祛瘀汤由化痰药(如桔梗、海藻、瓜蒌、玉米须)及祛瘀药(如

防治动脉硬化的中草药有哪些

防治动脉硬化的中草药有哪些 文章目录*一、防治动脉硬化的中草药有哪些*二、动脉硬化的症状*三、动脉硬化的食疗方法 防治动脉硬化的中草药有哪些1、防治动脉硬化的中草药有 哪些 1.1、中成药: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可经常选用人参归脾丸、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人参鹿茸丸等中成药, 每次服1丸,日服2次,连服2~3个月。 1.2、药枕治疗:取杭菊花500克、冬桑叶500克、野菊花500克、辛夷500克、薄荷200克、红花100克。将上述药混匀粉碎,拌入冰片50克,装入布袋,作睡枕用,可用6个月,若回潮则置太阳下晒。 2、动脉硬化是什么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常见的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小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3种。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为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病因。 3、动脉硬化的病理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弹力 型动脉(如主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罹

患最多,肢体各动脉、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次之,脾动脉亦可受累),而肺循环动脉极少受累。病变分布多为数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受累,但有时亦可集中在某一器官的动脉,而其他动脉则正常。最早出现病变的部位多在主动脉后壁及肋间动脉开口等血管分支处;这些部位血压较高,管壁承受血流的冲击力较大,因而病变也较明显。 动脉硬化的症状 本病起病缓慢。早期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头晕或眩晕耳鸣。患者自觉疲乏无力、嗜睡或失眠多梦,且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尤其对近事容易遗忘;经常情绪不稳,易烦躁,激怒,多疑,固执,不听他人劝说;工作效率低,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判断力差, 并且随着脑力和体力活动而加重;有的患者则表现为肢体麻木震颤,表情淡漠,性情孤僻,不愿和他人来往,常常沉默寡言或自言 自语,语无伦次;有的患者对事物反应迟钝,对一些简单的基本计算感到困难,甚至发生二便失禁等症。 本病病情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24小时,发作后症状及体征可基本消失。随着脑动脉硬化的逐渐加重,本病还可出现脑动脉硬化综合征,其表现有:假性延髓麻痹综合征;患者可表现出吞咽困难,饮水时发呛,音哑;精神障碍综合征:患者以 痴呆为主,或出现幻觉、虚构、妄想、多语、人格改变、智能障碍;癫痫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痉挛发作。

颈椎病中药方

【颈脉通】葛根 25克,当归15 克,川芎30 克,黄芪35 克,蜈蚣 3 条,天麻9 克,地龙15 克,白芍15 克,钩藤 20 克,五灵脂 15克,泽兰 15 克,丹参 20 克。功能补气养血,袪风散寒,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加减:兼手指麻木者加羌活 10 克,地龙 12 克,鸡血藤 20 克,首乌藤20 克;兼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9 克,竹茹 15 克,天南星 6 克,炒 白术 15 克,生姜 6 克;痛甚者重用葛根35克,秦艽15 克;肝肾亏损者加续断15 克,炒杜仲 15 克;风寒痹阻型重用防风15 克,独活15 克,荆芥 15 克,羌活 15 克;血瘀重者加水蛭 3 克。临床运用该方临床可配合颈椎牵引、理疗、针灸及中药离子局部熏蒸效果更佳。 【老中医赵淑炳验方】威灵仙15 克,羌活15 克,当归15 克,白芍20 克,熟地15 克,川芎 15 克,葛根15 克,伸筋草20 克,黄芪30 克,姜黄15 克,乳香10 克,没药10 克,党参 10 克,甘草 6 克。每日 1 剂,水煎分 3 次服,连服10 剂为 1 疗程。煎取第 3 次药汁,用纱布或毛巾浸泡后热敷颈部,每天 2~3 次。笔者屡用效果明显,一般服药 1 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这个我吃过有缓解但容易复发 【颈眼综合征31 例】均有视觉障碍或闪光暗点,视野缺损 ,甚至幻视 ,伴头痛、头晕 ,颈部酸困僵硬或肢体麻木 ,汗出等颈椎病表现。眼部检查排除眼睛的原发性病变,X 光检查颈椎有病理性改变。(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给予川芎嗪240mg~ 320mg, 加入 10%葡萄糖液 500ml 中静脉滴注 ,每日 1 次。(同时服中药颈椎方):太子参 20g、杭芍 30g、葛根 10g、枸杞 10g、菊花10g、决明子10g、补骨脂10g、怀牛膝20g、当归 20g、川芎 20g、生龙牡各 30g、灵仙 15~20g、白芥子10g、胆南星10g、桑枝 30g、泽泻 20g、连翘 15g,每日 1 剂水煎服 ,7 天为 1 个疗程 ,一般治疗 2 个疗程。痊愈19 例,有效 9例 ,无效 3 例 ,总有效率 90.3%。有效9例中 6例于短期内复发 ,但再用上述方法仍有效。(典型病例)芮某,男 ,46 岁,视力障碍伴两眼发作性灼 热 ,眼睑垂坠半年余 ,曾多方治疗无效,近期出现发作性眩晕头痛。诊见颈椎生理弯曲消失,颈4~5 后缘骨质增生 ,眼底检查和颅脑CT 扫描无异常改变 ,诊为颈眼综合征。予上法治疗,1 周后症状消失 ,2 周后临床获愈。嘱其注意颈部锻炼,勿长久低头伏案工作,睡眠时保持枕头松软 低位。随访 1 年未复发。 【脊髓型颈椎病案】主诉:双手麻木、握力弱,双下肢乏力 3 个月。加重 1 周。 3 个月前出现双手麻木、握力弱。一周前,上述症状加重,双手笨拙,持筷系扣不能,双下肢乏力,易 跌倒,束胸感,走路似蹋棉花,二便正常。颈椎后伸明显受限,双前臂尺侧,左手4、5 指、中指尺侧,右手尺侧 1个半手指感觉减弱,胸6、 7 节段感觉减弱,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 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肌腱反射亢进,双侧 Hoffmann's征、双 Babinski's 阳性。肌电图报告:双手内在肌(尺神经支配)和右尺侧腕伸肌失神经改变。96年 10月 10 日颈椎 MRI(GE,1.5T)报告: C5、6 椎间盘突出明显,压迫脊髓。苔薄,脉沉细辨证:早期痉证,晚期痿证(脊 髓型颈椎病)治则:早期益气化瘀利水,晚期益肾温经通络:黄芪 30g川芎 9g 白芍 9g白术 9g 汉防己 9g 米仁 30g 制半夏 9g生甘草5g。( 14 剂) 二周后,双下肢肌张力正常,束胸感、踏棉花感消失。再予益肾温经通络,处方如下:黄芪 30g 赤芍、白芍(各)9g 川桂枝 9g射干 9g生地熟地各 18g熟附片 9g补骨脂 30g 巴戟天 30g 汉防己 9g生甘草 5g。用七周后,除Hoffman's 征阳性,双下肢乏力外,余皆 正常。肌电图检查示:右手内在肌少量失神经改变。续按上法治疗 3 个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 97 年 6 月 10 日在同样条件下做颈椎MRI 检查示: C5、6 突出椎间盘明显变小,受压 脊髓较治疗前变宽。 【毛德西 --疏颈活络汤】疏通经脉,散寒活络。葛根30 克,川羌活10 克,桂枝10 克,细辛 6 克,赤芍 30 克,鸡血藤 15 克,木瓜30 克,桑枝15 克,薏苡仁15 克,生甘草 10克。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颈椎病的证型很多。目前比较一致的中医辨证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其中以落枕型及痹证型最为多见。 1.落枕型颈椎病 中年以后体质渐弱,肝肾之气渐失旺盛,如兼气血亏虚或外伤、劳损等因素,则可导致关节囊松弛、韧带钙化、椎间盘退化、骨刺形成等,引起颈背疼痛反复发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症状发作时颈项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个别合并有眩晕或偏头痛者,每次发作三五天后,可有一段时间缓解。 2.痹证型颈椎病 颈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风寒及劳累可加重症状。症状以一侧肩臂疼痛、麻木或肌肉萎缩为多,间有两臂麻痛者。从主诉及症状的轻重不同,又可分为疼痛型、麻木型和萎缩型三种。 (1)疼痛型:发病较急,颈、肩、臂、手均觉疼痛、酸胀,肌力和肌张力也有所减弱,大多系一侧发病,患者头部微偏向患侧,以减轻症状。咳嗽可有震动痛,夜间症状加重,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如侧卧时患侧在上等。 (2)麻木型:发病较慢,肩臂和上胸背麻木不仁,或兼有轻度疼痛,麻木以前臂及手为主,夜间症状较为明显,白天可无症状,皮肤痛温觉减退,肌力和肌张力均正常。 (3)萎缩型:患侧上肢肌力减弱,大小鱼际肌萎缩松弛,肌力明显减退时影响劳动,但无疼痛、酸麻感觉。 3.痿证型颈椎病 肝肾久虚,筋骨痿弱,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肌肉痿细。如兼气血不足,经脉空虚,筋骨失养,宗筋弛纵,则症状逐步加重,可兼有二便失控。 4.眩晕型颈椎病 肾水亏损,肝阳上亢,致头目眩晕,尤以位置眩晕为特点,还可见头痛,急躁易怒,偶有肾气亏损、气血俱弱而突然晕厥、跌倒者,但较为少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比较多见的是眩晕时作,头重脚轻,走路欠稳,或同时有偏头痛,呈胀痛或跳痛,与眩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可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5.五官型颈椎病 较少见,症状多不典型。或眼睑无力,眼胀痛,易流泪;或耳鸣,听力下降;或感咽部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 一、中医辨证分析(理法方药): 1、寒湿痹阻型 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分析: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簇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麻木,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治法: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当归15g 桂枝 15g黄英30g炒白术 15g白芍12g茯苓30g狗脊15g全蝎10g炙甘草10g羌活30g独活30g防己10g, 水煎取450ml, 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2、痰瘀阻络型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证候分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尖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一一葛根18g当归15g桂枝9g黄董12g白术12g白芍 12g茯苓12g狗脊15g全蝎6g炙甘草6g法半夏12g陈皮9g红花12g丹参12g,水煎取450ml, 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3、气血两虚型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 颈椎病中医辨证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化生产的优点,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国强,赵玉江,吴秀红,等.微胶囊制备技术在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09,22(3):331-332. [2]陆彬.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李新明,张永茂,熊善柏.喷雾干燥法生产孜然微胶囊工艺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2,37(2):65-71. [4]陈卫栋,宋载儿,许逎鑫.小麦胚芽生物及微胶囊化加工技术研究[J].粮食与食品,2002,(9):11-12. [5]Wojciech Kolanowski,Danuta Jaworska,Jenny Wei?brodt,et al.Sensory assessment of microencapsulated fish oil powder[J]. Journal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2007,(84)37-45. [6]刘福斌,张根生,刘广,等.微胶囊化玉米胚芽油粉的研制[J].现代食品科技,2011,27(2):173-177. [7]周鹏,张晓洁,郑为完,等.棕榈油微胶囊化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2,27(1):51-53. [8]王顺民,薛正莲,余建斌.山核桃油微胶囊技术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1):268-274. [9]李佳宁,周惠明,朱科学.微胶囊化黑芝麻油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中国油脂,2009,34(9):5-9.[10]Mo′nica Rubilar,Eduardo Morales,Karla Contreras et al.De-velopment of a soup powder enriched with microencapsulated linseed oil as a source of omega-3fatty acids[J].Eur.J.Lipid Sci.Technol.2012,114:423-433. [11]赵虹桥.枳椇籽油α一亚麻酸的提取、富集及微胶囊化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12]张中义,张峻松,张文叶,等.复合壁材共轭亚油酸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J].中国粮油学报,2012,27(1):70-74. [13]刘灵莉.花生四烯酸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在婴幼儿乳粉中的应用[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 [14]郝喜海,孙淼,邓靖,等.丁香精油微胶囊抗菌包装薄膜[J].塑料,2012,41(1):64-66. [15]王寅.易溶大蒜油微胶囊的生产工艺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6]张云.熏衣草精油的提取、分离、抗氧化性及微胶囊化研究 [D]新疆农业大学,2008. [17]刘巧莲.维生素A前体脂质体的制备及微胶囊性质的研究 [D]重庆大学,2009. [18]黄楠楠.维生素E微胶囊的工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 [19]马云标.维生素E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林增炜1▲周凌云2*(1.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贵阳550003;2.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贵阳550003)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防治AS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措施。AS是以脂质代谢紊乱、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等为特征的慢性病理过程。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AS的病因病机和中药复方、中药单方及提取物治疗AS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研究中医药综述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13)07-0065-0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也是代谢综合症的一个重要枢纽[1],动脉的管腔缩小、管壁增厚、失去弹性是各种AS的共同特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AS 已成为我国主要死亡原因之一。AS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目前关于AS的病因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脂质代谢紊乱、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医对AS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起一定的延缓与抑制作用,但其副作用较大,影响了药物的运用,使得AS及其相关疾病的复发率、致残率居高不下。祖国医学在本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有望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以求达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的最大化。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1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1.1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中医命名:祖国医学中并没有AS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涉及到中医学“胸痹”、“脉痹”、“中风”、“厥心痛”等疾病。 1.2中医对AS病因的认识 1.2.1饮食与情志:《素问·五脏生成论》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济生方·心腹痛门》曰:“夫心痛之病,……饮啖生冷果食之类。”《儒门事亲·酒食所伤》有“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胸闷痞膈,醉心”的记载。 《灵枢·口问》曰:“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清代沈金鳌指出:“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朱丹溪曰“醉饱则火起于胃;大怒则火起于肝”。 1.2.2形体与劳逸:《素问》中指出:“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中风源流》曰:“人肥则腠理致密而多 郁滞,气血难以通利,故多卒中也。”《丹溪治法心要》中指出:“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 《举痛论》说:“劳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曰:“久视伤血,……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张景岳云:“久坐则血脉滞于四体,故伤肉。” 1.2.3外邪侵袭:《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举痛论》指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故卒然而痛。”《诸病源候论》曰:“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 1.2.4虚:《素问·评热病论》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脉管,……必停留而瘀。”《玉机微义》中指出:“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 1.3中医对AS病机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AS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心虚为本,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以痰、瘀、毒为标,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衡的共同病理表现。1.3.1动脉粥样硬化与五脏 1.3.1.1心:《素问》谓:“心之合脉也。”《素问直解·五脏生成》曰:“心为君主,奉心化赤,故诸血者皆属于心。”《灵枢·经脉篇》“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1.3.1.2肝:《血证论》曰:“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读医随笔》谓:“肝虚而力不能舒,日久遂气停血滞。”《明医杂著·医论》指出:“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 1.3.1.3脾:《冯氏锦囊秘录》言:“惟脾虚不能致精于肺,……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瘀而成痰。”清·李用粹亦云:“脾虚不分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李东垣曰:“百病皆有脾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