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动脉硬化 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治疗动脉硬化中药方剂

治疗动脉硬化中药方剂

治疗动脉硬化中药方剂
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的发生与进展可能导致
心脏病和中风等严重并发症。

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中药方剂也被
广泛应用于治疗动脉硬化的临床实践中。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治疗动脉硬化的中药方剂:
1. 桑螵蛸汤:由桑叶、螵蛸、瓜蒌、桑白皮等组成。

它具有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动脉壁的损伤。

桑螵蛸汤:由桑叶、螵蛸、瓜蒌、桑白皮等组成。

它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动脉壁的损伤。

2. 补脾和胃方:由黄芪、白术、陈皮等组成。

它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血液质量,从而减轻动脉硬化的风险。


脾和胃方:由黄芪、白术、陈皮等组成。

它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
消化吸收,改善血液质量,从而减轻动脉硬化的风险。

3. 通络化瘀方:由丹参、川芎、红花等组成。

它具有活血化瘀、通络舒筋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动脉硬化造成的血液循环障碍。

通络
化瘀方:由丹参、川芎、红花等组成。

它具有活血化瘀、通络舒筋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动脉硬化造成的血液循环障碍。

除了中药方剂,合理的生活惯也对治疗动脉硬化非常重要。

如均衡饮食、定期运动、戒烟限酒等都可以帮助恢复和保持血管的健康。

请注意,中药方剂治疗动脉硬化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使用中药方剂前,应详细了解草药的功效和作用,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搭配。

参考资料:
- 张锦龙,《中药方剂在动脉硬化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中医外治法概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中医外治法概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中医外治法概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引起下肢脉搏弱、足部发凉、疼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属于气滞血瘀的范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针灸、推拿、拔罐等外治法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一、针灸治疗1、穴位选择根据中医学理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主要是气滞血瘀,因此应选用活血化瘀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具体常选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血海、昆仑、阳陵泉、阴陵泉、血溪等。

2、治疗方法针灸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时,主要应用温针、灸法、耳针等方法。

对于患者的具体症状,可采用单纯的针刺,也可以配合取穴时的提插、转动、加减,以及配合灸法进行治疗。

在耳针方面,可选择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相应耳穴进行治疗。

二、推拿治疗1、手法推拿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手法主要以揉法、推法、拍打法、拨法等为主。

在患者的下肢部位应用适当力度的揉法,能够促进气血运行,消散瘀滞;采用推法能够改善肌肉松弛,使血流通畅;拍打法和拨法则有助于激活穴位,促进血液循环。

2、穴位按摩在推拿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时,还可结合穴位按摩进行治疗。

具体常选择的穴位有气海、三阴交、委中等。

按摩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消散瘀滞,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状况。

2、治疗方法拔罐疗法主要通过在患者的穴位上施加负压,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消散瘀滞,有助于改善血管功能,缓解下肢疼痛和不适感。

中医外治法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方面,主要致力于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方法,促进患者下肢的气血运行,消散瘀滞,从而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外治法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还需要结合中药内治法,以及改善生活方式,保持适当的运动和饮食习惯,从而全面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症状。

中医怎么治动脉硬化?

中医怎么治动脉硬化?

中医怎么治动脉硬化?
对于患有动脉硬化的患者来说,全部都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手术对于身体的损伤是非常大的,因此就有必要找出一些比较保守的方法进行有效治疗。

今天就会详细的讲解一下关于动脉硬化的中医疗法,大家赶快来看一看需要具体使用的中药方剂吧。

1、扶正补虚法。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之证,所以补其不足十分重要。

扶正补虚法针对脏腑亏虚之证,而多采用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气等作用的方药。

有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扶正补虚类中药有:淫羊藿、当归、何首乌、黄芪、党参、白术、桑寄生、牛膝、杜仲、沙棘、刺梨、绞股蓝、灵芝、蜂胶等。

2、活血化瘀法。

中医将血液的高凝状态、脂斑形成。

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活血化瘀药很多,丹参、川芎、西红花、蒲黄、牡丹皮、桃仁、姜黄。

一些有破血作用的虫类药
如水蛭、蜈蚣等也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具有调节血脂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还有鸡血藤、大黄、虎杖、姜黄、地龙、桃仁、红花、三七、水蛭、丹参、郁金等。

3、祛痰降脂法。

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采用化痰降脂、利水渗湿等方法治疗。

常用药物如昆布,性味咸,寒,归肝、胃、肾经。

功能软坚散结,消痰,利水。

实验结果显示,昆布醇提取物能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这些作用有利于拮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

所以说,能够治疗动脉硬化的中医方法还是非常多的,在选择时就需要依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并确定治疗原则,以便能选择最为适宜的中药材进行针对性治疗。

与此同时,患者也要注意多加休息,不能让身体处于过度疲乏的状态。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方法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方法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方法关于《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坚信大伙儿针对动脉硬化那样的病症肯定是十分了解的吧,终究我们附近得了动脉硬化的人是愈来愈多。

造成动脉硬化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多样,高血压、糖尿病和胆固醇都可能造成我们出現动脉硬化,除此之外健身运动不够和情绪不稳定等原因也可能令动脉硬化产生,尽管动脉硬化的伤害非常大,但是我们能够选用中医学的方式来医治。

动脉硬化病症在老人群中很普遍,大家都知道动脉硬化是一种伴随着年纪提升而出現的血管病症。

大伙儿全是选用的哪样治疗方法呢。

1、补肾壮阳生地黄补肾壮阳方:熟地、白茯苓、麦门冬各12克,巴戟天、山茱萸、铁皮石斛、禄特科技各9克,苁蓉、五味子各6克,官桂4.5克,菖蒲、远志各15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益脑活血化瘀方:石菖蒲、熟地、制首乌、枸杞、虎杖、女贞子各12克,紫丹参15克,羌活、山楂果、益智仁各9克,玫瑰花、远志各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2、清肝火制首乌延年益寿方:制首乌、桑椹子、半夏、甘草各15克,天麻、怀牛膝、紫丹参、炙龟版、云薏苡仁各10克。

高并发冠心病,加瓜蒌皮、玫瑰花茶、泽泻,高并发高血压,加玉米须、夏枯草、草决明:高并发高脂血症,加山楂果、茯苓等。

水煎服,每天—剂。

3、益气养血健肾养脑方:紫河车粉10克(吞食),桂圆肉、熟地各lo克,桑椹子、太干参、紫丹参、石菖蒲、薏苡仁、远志各15克,赤赤芍、川芎各12克,郁金9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黄芩祛毒方:黄芩6克,柴胡、山栀子各9克。

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具备上血降血压、改进脂质代谢、改进脑血液等功效。

但己方为大苦小寒之剂,久服易伤肠胃,临症药方时需深思熟虑,酌情处理。

在上面的文章内容里边我们详细介绍了普遍的一种病症,那便是动脉硬化,我们了解动脉硬化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种多样,我们要找到动脉硬化的发病原因并做出目的性的医治,前文为我们详解了中医学动脉硬化的方式。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

(二)诊断依据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中的诊断标准(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及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血管早期病变检测的中国专家共识草案(2006年)。

健康的动脉具有弹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脉壁会变硬,这种情况通常称为动脉硬化。

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局部有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它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影响身体内的大中动脉,如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2.适合内科治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mm。

3.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严重心衰及肝肾功能不全等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肌损伤标志物;(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凝血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血管内超声、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冠状动脉CTA、选择性动脉造影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1.西药治疗:(1)扩张血管药物(2)调整血脂药物: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其他调脂药;(3)抗血小板药物(4)溶血栓和抗凝药物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痰瘀痹阻证:化痰祛瘀。

(2)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3.中医适宜技术:(1)针刺。

(2)穴位贴敷。

(3)耳针。

4.健康指导(七)出院标准。

1.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疼痛等自觉症状消失或改善。

2.血脂异常有所改善,动脉内中膜厚度稳定或变薄,斑块稳定或缩小。

〖中医秘方〗动脉粥样硬化方

〖中医秘方〗动脉粥样硬化方

〖中医秘方〗动脉粥样硬化方
【中医秘方】动脉粥样硬化方动脉粥样硬化方【配方】:黄芪30~50g,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全当归、昆布各20~25g,丹皮、夏枯草、龙胆草
、广木香、泽泻各10~15g,桑寄生、红花、桃仁、山楂、炒枣仁、生甘草各8~15g。

【加减】:若上肢麻木者,加桑枝、独活各10~1
5g;若下肢麻木者,加川牛膝、羌活各15~20g;若左半身不遂者,加鸡血藤30~40g,全当归加重至30~40g;若右半身不遂者重用黄芪至60~80g;若痰涎壅盛者,加胆南星、川连、瓜蒌、桑皮各10~15g。

【用法】: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2~3次口服,
每日1剂。

半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用本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7例,经用药1~3个疗程后,其中痊愈58例,显效6例,无效3例。

肢体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

肢体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

肢体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脱疽病(肢体动脉硬化症)未溃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1)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

患者可有手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

(2)初期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肿痛,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呈间歇性跛行,跌阳脉减弱。

继之疼痛呈持续性,指端皮肤发凉,下垂时则皮肤暗红,青紫,干燥,毫毛脱落,指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跌阳脉消失。

(3)多发于老年人。

(4)超声多普勒,血流图,动脉造影,血脂等检查,除帮助诊断外,尚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1)多发于40岁以上的老年人。

(2)多有高血脂,高血压病史。

(3)下肢动脉性缺血性改变(发凉,疼痛,溃疡,坏疽等)。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踝/肱动脉压力比值≤(二)证候诊断1.痰浊阻络证:四肢困重,肢体发凉疼痛,或活动艰难、步伐不利、间歇性破行,甚则静息性疼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而沉迟、沉缓。

2.阳虚寒凝型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伐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甚或静息性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3.虚损不足证患肢皮肤干燥,脱屑,光薄,趾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脱落,肌肉萎缩,身体消瘦且虚弱,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乏力,间歇性破行,甚或静息性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4. 在上述三型基础上兼夹瘀血阻络,患者疼痛持续,甚则彻夜难眠,指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舌有瘀斑或舌质降,脉弦涩。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痰浊阻络证:治法:通络和血,化痰降浊方药:当归四逆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当归、桂枝、茯苓、赤芍药、丹皮、桃仁、川芎、半夏、白术、橘红、南星、细辛、炙甘草。

〖中医配方〗治疗动脉硬化症6方

〖中医配方〗治疗动脉硬化症6方

,灵活运用药物搭配和剂量。
综合调理
03
治疗过程中需注重患者的饮食、运动和心理等方面的调理,以
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配方思路
调整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动脉硬化症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需要通过药物和饮食调理来恢复脏 腑的正常功能。
祛瘀化痰
中医认为瘀血和痰湿是动脉硬化症的病理基础,因此需要通过药物来活血化瘀、化痰利湿 ,以改善血液循环和降低血脂。
疗效持久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改善患者的体质和 免疫力来达到治疗目的,相对来说疗效更持久。
个性化治疗
中医治疗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中医配方治疗的适用人群
老年人
动脉硬化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 的疾病,老年人更容易患病。
高血脂患者
高血脂是动脉硬化症的重要危险 因素之一,因此高血脂患者更容 易发生动脉硬化症。
功效
调节免疫功能,抗炎,抗 动脉硬化。
03
中医配方治疗动脉硬化症的 临床应用
中医配方1:活血化瘀汤
组成
丹参、川芎、桃仁等
功能
活血化瘀,舒经通络
适用症状
瘀血阻滞型动脉硬化症
中医配方2:养血清脑颗粒
组成
钩藤、夏枯草、白芍等
功能
养血清脑,平肝潜阳
适用症状
肝阳上亢型动脉硬化症
中医配方3:六味地黄丸
01
我想生成一个标题为《〖 中医配方〗治疗动脉硬化 症6方》的ppt大纲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医配方治疗动脉硬化症的简介 • 中医配方治疗动脉硬化症的6个药方 • 中医配方治疗动脉硬化症的临床应用 • 中医配方治疗动脉硬化症的注意事项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诊疗方案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诊疗方案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诊疗方案中药治疗:1.全方调理:使用中医药进行全方面的调理,以提高患者的整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减轻病情。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当归、白芍、川芎、桃仁、天麻等。

这些药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血栓等作用。

2.化痰祛瘀: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化痰祛瘀的中药进行治疗。

这些中药可以帮助患者清除体内的痰液和瘀血,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常用的中药包括三七、桑枝、薤白、土茯苓等。

3.安神调气: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常伴有失眠、多梦、烦躁等症状,需要用中药进行安神调气的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郁金、远志、酸枣仁等,能够平缓患者的神经系统,调节患者的情绪。

针灸治疗:1.常舒穴治疗:常舒穴位于患者足跟内侧,针刺该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足底的供血量,达到舒筋活络、祛瘀通络的效果,对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2.三经交会穴治疗:三经交会穴位于患者足三里、曲池、百会穴的交叉点。

针刺该穴位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流通,增加体内的能量,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饮食调理:1.少油少盐:患者应尽量减少油脂和盐的摄入量,油脂和盐分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应选择清淡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鱼类等。

2.多摄入纤维素:纤维素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胆固醇,减少血管壁的脂质沉积。

患者应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全谷类、豆类、蔬菜等。

3.适量喝茶: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患者可以适量喝绿茶、红茶等。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以及饮食调理等。

患者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并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检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也是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措施。

〖中医配方〗治疗动脉硬化症6方

〖中医配方〗治疗动脉硬化症6方

〖中医配方〗治疗动脉硬化症6方长庚书库 2022-09-25动脉硬化症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病症之一,危害极大。

主要是由高血压、高血脂、抽烟等为主要病因。

患者在患病后会有脑力和体力衰退、间歇性跛行等的症状。

现在很多人选用中医来治疗此病,在此推荐几种治疗动脉硬化症的中药方。

《方1》【配方】:柏子仁300克、核桃仁1000克、桃仁500克、松子仁300克、红糖或者蜂蜜1500克。

【用法】:前四味各捣如泥,混合在一起,用红糖或蜂蜜调匀即可。

按此方法每次服10克左右,一天服三到四次,用开水送服。

【主治】:此方动脉硬化症,也包括脑、冠状动脉和肾动脉硬化。

《方2》【配方】:石菖蒲12克、熟地12克、首乌12克、杞子12克、虎杖12克、女贞子12克、丹参15克、川芎9克、山楂9克、益智仁9克、红花6克、远志6克。

【用法】:一起用水煎,等到药剂温凉后分次服下。

【功能】:此方有益肾补脑,活血化瘀的功效。

对脑动脉硬化,证属肾亏衰老,脂瘀阻滞脑络者疗效甚好。

对于动脉硬化症的治疗,除辨证施冶外,用中药复方以辨病治疗也收效显著。

比如首乌延寿方。

《方3》首乌延寿方【配方】:桑椹子、半夏、甘草各15克,天麻、煅石,决明、怀牛膝、丹参、炙龟版、云茯苓各10克。

【加减】:并发冠心病,加瓜蒌皮、藏红花、泽泻;并发高血压,加玉米须、夏枯草、草决明;并发高脂血症,加山楂、葛根等。

【用法】:药同水煎服,每日―剂。

《方4》也可以用益脑活血方【配方】:熟地、首乌、杞子、虎杖、女贞子各12克,丹参15克,川芎、山楂、益智仁各9克,红花、远志各6克。

【用法】: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5》还有可用黄连解毒方【配方】:黄连6克,黄芩、栀子各9克。

对症时可随症加减,黄连解毒汤具有上血降压、改善脂质代谢、改善脑血流等作用。

但是此方属于大苦大寒之剂,长期服用会伤脾胃,所以施治时应当酌情考虑。

《方6》还有古方活血通络散【配方】:川牛膝,地龙,羌活,秦艽,香附,薏苡仁,伸筋草,没药,生石膏,知母,老鹳草。

最新45-外科--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版)资料

最新45-外科--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版)资料

脱疽(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

患者可有受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

(2)初起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胀痛,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呈间歇性跛行,趺阳脉减弱。

继之疼痛呈持续性,肢端皮肤发凉,下垂时则皮肤暗红、青紫,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趺阳脉消失。

甚至发生溃疡或坏疽。

(3)多发于老年人。

(4)超声多普勒、血流图、动脉造影、血脂等检查,除帮助诊断外,尚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1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

(1)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2)多有高血脂、高血压病史(3)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性改变(发凉、疼痛、营养障碍等)(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5)踝/肱动脉压力比值≤0.9(6)肢体或肢端破溃(二)分期诊断1.未溃期:下肢无明显破溃。

2.已溃期:下肢已出现破溃。

(三)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履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2.血脉瘀阻证:肢体发凉怕冷,疼痛,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严重者持续疼痛,夜间尤甚、彻夜不寐。

肢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

舌有瘀斑或舌质绛,脉弦涩。

3.热毒内蕴证:患肢疼痛,日轻夜重,喜凉怕暖。

严重者肢体坏疽感染,红肿热痛、脓多、恶臭,伴有高热,神志模糊、谵语。

肢端溃疡,坏疽局限,局部红肿热痛,脓多味臭,或肢体大片瘀肿、紫红,伴有发热或高热,烦躁,口渴引饮。

舌质红绛,苔黄燥,脉象洪数或弦数。

4.气血亏虚证:患肢皮肤干燥、脱屑、光薄、皲裂,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脱落,肌肉萎缩。

肢体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

肢体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

肢体动脉硬化的病因
高血脂症
高血压
高血脂症是肢体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之一,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内膜脂质沉积 ,促进内膜增生和纤维斑块形成。
高血压可引起动脉壁压力增加,促进内膜 增生和纤维斑块形成,同时高血压还可能 导致血栓形成,加重肢体缺血症状。
糖尿病
其他因素
糖尿病可引起血管病变,促进动脉粥样硬 化的发展,同时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合并高 血压、高血脂症等危险因素。
肢体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概述 • 中医诊断 • 中医治疗方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预防与护理
01
概述
定义与背景
肢体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病 理过程包括脂质沉积、内膜增生、纤 维斑块形成等,导致动脉管腔狭窄、 血流减少,从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
中医认为肢体动脉硬化与年老体衰、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导 致气血阴阳失调、血脉痹阻,进而引 发肢体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
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注意 观察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
方案。
注意事项与健康教育
避免长时间静坐或卧床
鼓励患者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戒烟限酒
戒烟可降低血管疾病风险,限酒有助于维持 身体健康。
注意保暖
避免肢体受凉,尤其是在冬季。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肢体动脉硬化的相关知识 ,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如遗传因素、吸烟、缺乏运动等也与肢体 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关。
肢体动脉硬化的症状与危害
早期症状
肢体动脉硬化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肢端发凉、麻木、无力等。
典型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溃疡等典型症状。间歇性跛行表现为行走一段 距离后出现患肢疼痛、乏力,需要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疼痛表现为患肢远端剧烈疼痛, 常在夜间加重;溃疡则表现为患肢远端皮肤溃疡、坏死。

45-外科--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5-外科--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脱疽(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

患者可有受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

(2)初起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胀痛,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呈间歇性跛行,趺阳脉减弱。

继之疼痛呈持续性,肢端皮肤发凉,下垂时则皮肤暗红、青紫,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趺阳脉消失。

甚至发生溃疡或坏疽。

(3)多发于老年人。

(4)超声多普勒、血流图、动脉造影、血脂等检查,除帮助诊断外,尚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1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

(1)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2)多有高血脂、高血压病史(3)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性改变(发凉、疼痛、营养障碍等)(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5)踝/肱动脉压力比值≤0.9(6)肢体或肢端破溃(二)分期诊断1.未溃期:下肢无明显破溃。

2.已溃期:下肢已出现破溃。

(三)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履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2.血脉瘀阻证:肢体发凉怕冷,疼痛,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严重者持续疼痛,夜间尤甚、彻夜不寐。

肢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

舌有瘀斑或舌质绛,脉弦涩。

3.热毒内蕴证:患肢疼痛,日轻夜重,喜凉怕暖。

严重者肢体坏疽感染,红肿热痛、脓多、恶臭,伴有高热,神志模糊、谵语。

肢端溃疡,坏疽局限,局部红肿热痛,脓多味臭,或肢体大片瘀肿、紫红,伴有发热或高热,烦躁,口渴引饮。

舌质红绛,苔黄燥,脉象洪数或弦数。

4.气血亏虚证:患肢皮肤干燥、脱屑、光薄、皲裂,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脱落,肌肉萎缩。

治疗动脉硬化中药方剂

治疗动脉硬化中药方剂

治疗动脉硬化中药方剂
介绍
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可以导致血管堵塞和狭窄,进而引发心脏病和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药在治疗动脉硬化方
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动脉硬化。

方剂一:复方丹参片
主要成分包括丹参、防风、桔梗等。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祛瘀
通络的功效,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

防风和桔梗具有
祛风活络、消肿散结的作用。

该方剂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保护血
管壁,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方剂二:川芎茶
主要成分为川芎、当归等。

川芎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能够改
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该方剂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在动脉中凝聚成块,从而预防
和治疗动脉硬化。

方剂三:黄连阿胶汤
主要成分为黄连、地黄、川芎等。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

阿胶具有滋补血液、调理气血的作用。

该方剂可促进血液循环,保护心脏和血管健康。

方剂四:丹参鞣酸合剂
主要成分为丹参、生晒草等。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祛瘀通络的功能,生晒草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

该方剂能够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

总结
中药方剂在治疗动脉硬化中具有一定的疗效,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和保护心脏血管健康等作用,可以预防和缓解动脉硬化的发展。

然而,患者在使用中药方剂治疗动脉硬化时,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方法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方法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的方法
动脉硬化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医学上的另一个称呼是动脉粥样硬化症。

由于有益物质
的缺乏和新陈代谢障碍,部分内膜慢慢硬化,收缩和松弛不正常,内膜受到损害后可使动
脉腔的内径变小,形成脉管钙化,最终阻碍血液对各器官的供应和营养,导致心脏、脑血
管和腿部症状发生,从而给患者带来实际困扰和损失。

一、辨证治疗法。

中医学认为,动脉硬化是脏腑互相配合,气血流动不畅引起的器质病,必须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补气养血,降火清津,适当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血管血液循环,缓解症状,避免继发性病变。

二、中药外治法。

采用中药汤剂、内服煎膏剂或内外治疗,结合按摩、刮痧、灸法等
药疗,改善调节血管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可以改善机体养分供给,温补气血,润泽血管,强肾健脑,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改善血管壁的弹性,改变因硬堵引起的动脉收缩和扩张
功能障碍,使血管恢复正常收缩和松弛功能,从而调节血压和血流,预防发作的发生。

三、饮食调养法。

动脉硬化病人有较强的耐寒、耐风能力,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下。


饮温补性药,如人参,枸杞子,熟地黄,紫苏,冬虫夏草,狗脊梨,当归,柴胡,麦冬,
地骨皮,远志等;主食宜以粗粮,少水分的浸膏脂粥,瘦肉,青菜、大枣、羊肉、熟鱼以
及有回血功效的枸杞、石榴等食物为主,食用海鲜,尤其是贝类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紧张症状。

四、生活方式调整法。

动脉硬化患者宜饮用温补性药物,注意温性饮食;应早睡早起,睡眠充足;避免拉扯性运动,注意情绪抑制,应有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地控制血压,改
善病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中医外治法概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中医外治法概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中医外治法概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下肢的动脉血管,病变多发生在腘绳肌动脉、胫后动脉和足底动脉等部位。

病因复杂,既包括动脉壁的局部形态改变,也包括全身因素的影响,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中医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气血运行障碍,导致脉络阻塞而引发的疾病。

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和中药熏蒸等方法。

下面将概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中医外治法。

一、药物治疗1. 补肾壮腰方:主要用于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伴有腰膝酸软、脚冷无力等症状的患者。

方剂组成包括黄精、巴戟天、细辛等,具有温肾散寒、益精填髓的作用。

2. 活血化瘀方:适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伴有下肢麻木、瘀斑等症状的患者。

方剂组成包括桃仁、红花、三七等,能够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3. 理气和胃方:适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伴有胃脘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患者。

方剂组成包括枳实、陈皮、厚朴等,具有理气和胃、舒缓胸腹症状的作用。

二、针灸疗法1. 寒湿法针灸:适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伴有寒湿症状的患者。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足五里、关元等,能够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三、推拿按摩1. 推拿治疗:通过推拿按摩下肢、足部,刺激穴位,调整气血循环,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捏、推、拿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四、中药熏蒸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的中医外治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和中药熏蒸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改善气血循环,调理经络,缓解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

中医外治法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并进行定期的随访与调整。

中医医案——动脉硬化左下肢肢端闭塞症

中医医案——动脉硬化左下肢肢端闭塞症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活血化瘀益气法治疗脱疽病案:王某,女,68岁,2002年6月。

主诉:左下肢凉痛1年余,自觉左下肢发凉,行走后则加重,而且出现疼痛,休息后可缓解。

病史:曾于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风湿病,予口服中药及解热镇痛抗炎药治疗,服药后疼痛略缓解,但行走一段距离后即复加重,于左足及小腿出现疼痛、酸胀感。

静止状态则觉左下肢发凉而不疼痛。

今来我院就诊,刻下病人间歇性跛行距离约20米,休息2-3分钟后可缓解。

初诊:双下肢无浮肿,皮色、皮温正常,指压后无凹痕。

左足趾背毛发脱落,趾甲略增厚,左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胫后动脉搏动弱,肢体位置试验阳性。

右下肢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正常,肢体位置试验阴性。

舌质暗,苔薄白,脉沉涩而细。

查左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左下肢动脉内壁不光滑,左下肢腘动脉狭窄,左胫前动脉内见斑块状强回声光团,血液流速变缓,血流量减少。

西医诊断:动脉硬化左下肢肢端闭塞症中医诊断:脱疽辨证审机:气血两虚,脉道滞涩难通,血瘀痰凝,脉络滞塞不通,肢端失于濡养。

方药:当归100克丹参100克玄参100克地龙25克牛膝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芪30克鸡血藤50克甲珠10克。

嘱服七剂,随诊。

二诊:连服七剂后,来诊,左下肢凉感已明显缓解,间歇性跛行减轻,跛行距离约50米,休息后即缓解。

前方加甘草10克,继服七剂。

三诊:此次服药,已无左下肢抖动,但服药后仍有左下肢热感及出冷汗现象,持续时间缩短。

同前方继服七剂。

四诊:左下肢凉感已不明显,间歇性跛行距离延长到100余米,此次服药后仍有轻度的热感,但已无出汗现象。

上方已连服21天,调整如下:当归70克丹参70克玄参100克地龙2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芪15克鸡血藤50克甲珠10克泽兰15克茯苓30克牛膝20克。

十四剂水煎服。

五诊:左下肢凉感消失,步行500米亦无明显疼痛出现,左下肢亦无酸胀感。

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

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

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1、动脉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痰瘀在胸,可见胸闷胸痛,心悸懊憹,急躁善怒,形体肥胖,乏力,舌黯或有瘀斑,苔厚腻或垢浊,脉滑实或弦。

治以祛痰开郁,活血化瘀。

方取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方:生黄芪300克,半夏90克,陈皮60克,枳壳90、克,茯苓120克,苍术、白术各90克,瓜萎150克,竹茹60克,桃仁、酸枣仁各90克,川芎90克。

赤芍药、白芍药各120克,当归120克,牛膝90克,甘草30克,生蒲黄(包煎)90克,葛根O克,郁金90克,延胡索90克,决明子150克。

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人鳖甲胶9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

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风痰闭阻之轻者,可见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重者可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厚腻,脉弦滑。

治以祛风通络,豁痰开窍。

方取牵正散加味。

常用方:白附子30克,白僵蚕60克,全蝎25克,鸡血藤120克,川芎90克,赤芍药、白芍药各90克,当归90克,半夏90克,苍术、白术各90克,明天麻60克,白芥子60克,海浮石90克,郁金90克,胆南星90克,陈皮90克,枳实90克,茯苓120克,石菖蒲90克,竹茹60克,钩藤90克。

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9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

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2、动脉硬化的病因主要原因引起动脉硬化的病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高脂血症、抽烟。

其他诸如肥胖、糖尿病、运动不足、紧张状态、高龄、家族病史、脾气暴躁等都会引起动脉硬化。

营养成因胆固醇大量摄入油腻性食物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是动脉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是发生冠状动脉硬化及心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油脂饮食日常饮食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油脂,如果平时喜欢吃肥腻食物而又不注意其他矿物质的摄取,就会使过多油脂沉积于血管壁上,诱发动脉硬化和其他心脏血管病变。

3、动脉硬化的临床表现动脉硬化的表现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对于早期的动脉硬化患者,大多数患者几乎无任何临床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脱疽病(肢体动脉硬化症)未溃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

患者可有手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

(2)初期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肿痛,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呈间歇性跛行,跌阳脉减弱。

继之疼痛呈持续性,指端皮肤发凉,下垂时则皮肤暗红,青紫,干燥,毫毛脱落,指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跌阳脉消失。

(3)多发于老年人。

(4)超声多普勒,血流图,动脉造影,血脂等检查,除帮助诊断外,尚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定得诊断标准》。

(1)多发于40岁以上得老年人。

(2)多有高血脂,高血压病史。

(3)下肢动脉性缺血性改变(发凉,疼痛,溃疡,坏疽等)。

(4)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踝/肱动脉压力比值≤0、9
(二)证候诊断
1、痰浊阻络证:
四肢困重,肢体发凉疼痛,或活动艰难、步伐不利、间歇性破行,甚则静息性疼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而沉迟、沉缓。

2、阳虚寒凝型
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伐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甚或静息性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3、虚损不足证
患肢皮肤干燥,脱屑,光薄,趾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脱落,肌肉萎缩,身体消瘦且虚弱,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乏力,间歇性破行,甚或静息性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4、在上述三型基础上兼夹瘀血阻络,患者疼痛持续,甚则彻夜难眠,指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舌有瘀斑或舌质降,脉弦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痰浊阻络证:
治法:通络与血,化痰降浊
方药:当归四逆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当归、桂枝、茯苓、赤芍药、丹皮、桃仁、川芎、半夏、白术、橘红、南星、细辛、炙甘草。

中成药:脉管复康片、脉络宁口服液、金贵肾气丸、银杏叶片、银杏叶胶囊、活血止痛胶囊。

中药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2、阳虚寒凝证
治法:温经通脉
方药:阳与汤加减,麻黄、熟地、鹿角胶(烊化)、白芥子、炮姜炭、甘草、肉桂、鸡血藤、当归、延胡索、川牛膝、红花。

中成药:脉管复康片、金贵肾气丸、银杏叶片、银杏叶胶囊。

中药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3、虚损不足证
治法:调养营卫益气与血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芩、桂枝、赤白芍、生姜、大枣、熟地、当归尾、茯苓、党参、白术、炙甘草。

中成药:八珍颗粒、补中益气汤丸、银杏叶片、银杏叶胶囊。

中药注射液:可选择具有益气行血逐瘀、凉血活血中成药,刺五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葛根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

口服中成药:脉络宁口服液、脉管复康片、双丹胶囊、血栓通胶囊、溶栓胶囊、四妙丸等。

4、在上述三型基础上兼夹瘀血阻络证
治法:上述治法基础上兼加活血化瘀法
方药:上述主方基础上酌加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川牛膝、鸡血藤、乳香、没药、水蛭。

中成药:脉络宁口服液、脉管复康片、血栓通胶囊等、活血止痛胶囊。

中药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二)中医外治法
1、中药熏洗治疗(辩证选用)
(1)荨篷汤洗方
(2)温经通痹方
肉桂、白芥子、桂枝、透骨草、红花、乳香、没药、苏木、元胡、路路通。

2、敷贴疗法
将药物研为粉末,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所有得穴位或患处。

(1)温阳止痛方
方药:附子、制川乌、肉桂、吴茱萸、元胡、白芷、干姜。

(2)活血止痛方
方药:桃仁、红花、牛膝、丹参、水蛭、川芎、乳香、没药。

3、药膏外敷
(1)荨篷膏外敷
(2)冲与膏、红灵丹油膏外敷
4、耳穴治疗
心、肝、肾、三阴交等。

5、肢体气体加压治疗:气压式肢体血液循环治疗仪通过由远心端至近心端依次充气过程,将淤积得淋巴液推回血循环中,加速肢体静脉血流速度,消除水肿;促进淤血静脉排空及肢体动脉灌注,预防凝血因子得聚集及对血管内膜得黏附,防止血栓形成。

6、氦氖激光治疗: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与微循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2、调整机体免疫状态,改善机体中毒状态;3、能使血液中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从而降低全血粘度。

(三)针灸治疗
1、腹浮针:取疼痛患肢同侧少腹肚脐至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为进针点,常规消毒,然后使用静脉留置针以针尖向患肢水平进针,整个针体浅置于皮下。

以进针点为支点,首握针柄使针体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摆动得扇形运动,直至疼痛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

进针完毕,抽出不锈钢针芯,将软套管仍留置皮下,胶布固定露出皮外得与软套管紧密连接得管柄。

留置1天或数天,将软套管拔出。

2、腧穴热敏灸
适用于脱疽病未溃期,坏死期不宜使用,局部缺血禁用。

定位热敏点:用点燃得艾条,手持调控,在患肢局部或相应穴位(血海、肾俞、委中、承筋、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距离皮肤表面3cm左右高度施行艾悬灸。

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传热与扩热感觉,此穴即为热敏点。

(四)其她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与临床实际,可配合应用肢体循环驱动仪与红光照射仪、腿浴治疗器、足疗仪、磁振热治疗仪、阿就是超声波治疗仪等,以改善局部血运,促进侧枝循环形成。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亦可采取手术治疗,如动静脉转流术、动脉旁路术、动脉介入形成术、干细胞移植术、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成型术、介入放射治疗(血管支架置入)、截肢。

(五)功能康复锻炼
适用于早期与恢复阶段得患者,但已有溃疡形成者禁用。

患者仰卧位,先将患肢从水平抬高45°以上,维持1-2分钟,然后下垂1-2分钟,再放置水平为2分钟,继而做患肢得旋内旋外,以及屈曲伸展活动,如此反复约20分钟。

可根据患者不同得情况,每日练习。

(六)内科基础治疗
1、降压
2、降脂
3、心脑血管疾病常规处理
(七)护理调摄
1、严格戒烟。

2、饮食:要保持病人良好得食欲与足够得营养,多食含纤维素丰富、含胆固醇量低以及低热量、低脂肪得饮食,多喝水,忌食膏梁厚味、辛辣刺激之品。

3、患肢护理:尽量避免交叉腿、盘腿、“跷二郎腿”、膝下垫枕、抬高患肢、长时间采用坐位等,患肢避免过冷过热刺激,避免足部碰撞,压伤。

4、功能锻炼:适量活动,当患肢出现疼痛时应原地休息至疼痛缓解。

三、难点分析
肢体动脉硬化症就是一种缓慢渐进得疾病,老年患者初起时足发冷,间歇性跛行,往往认为就是老年性腰腿痛而被忽视,缺乏及时有效得治疗。

部分患者早期无明显疼痛症状,以肿胀感及麻木感较明显,患者常不重视,当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时患者病变血管已形成闭塞,治疗难度极大,常需要行介入支架治疗。

此病截肢率高,并且足癣就是常见且严重得诱发因素,极易造成足部溃破发黑坏疽,甚至截肢。

因此尽早治疗,干预疾病得发展对治疗本病有很大意义。

中医特色治疗可早期干预本病,抑制本病得发展,口服中药汤剂、中药熏洗、中药药膏涂擦等治疗早期即可明显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缓解双下肢麻木、肿胀、间歇性破行等早期症状。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临床治愈:1、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步行速度80-100步/分,并能持续步行>1000米无不适者;3、肢体血流踝/肱比值(ABI)或经皮氧分压(TcPO2)明显改善。

显著有效: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步行速度80-100步/分,并能持续步行>800米;3、肢体血流踝/肱比值(ABI)或经皮氧分压(TcPO2)改善。

进步:1、临床症状减轻;2、步行速度80-100步/分,行走距离>200米。

无效(包括恶化):1、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及体征无进步或病情继续发作。

(二)评价方法
1、症状评价指标:(应用量化评分表评价治疗前后患肢症状改善情况)
①疼痛;②麻木;③皮肤温度;④间歇性破行
2、客观性评价指标
①治疗前后流踝/肱比值(ABI);
②经皮氧分压(TcPO2);
③远期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观察血管内膜粗糙减少,内膜中层增厚程度减轻,增厚(处数)恢复正常或减少、斑块减少等情况;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动力指数、阻力指数等指标得改善进行疗效评价。

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疗效观察、评判表
3、转归预后指标:①患肢粗活率;②截肢率。

周围血管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脱疽病(肢体动脉硬化症)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酸形成)
筋瘤(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