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部分
《温热论》(叶天士)
主要学术思想:
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等。
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内容。
背诵: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名词解释:
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
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
《湿热病篇》
《湿热病篇》主要内容:
1.湿热病的发病多先内伤而生湿,必内外合邪而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的表证。
2.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重心在脾胃,常引起厥阴(肝)、少阳(胆)的变证。
3.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湿热病当从三焦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
4.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
湿热病提纲(背诵)
[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名词解释:
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
阳湿—湿已化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为阳湿。章虚谷曰:“以其恶寒少而发热多,故为阳湿也。
主客浑受:源于吴又可《温疫论》“主客交病”。“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
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身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吴瑭《温病条辨》
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
1、禁汗:若见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之药,则会耗伤
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清窍,可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
2、禁下:若见胸闷不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以为胃肠积滞而妄用苦寒攻下。
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邪下趋而为洞泄。
3、禁润:若见午后身热等而误认为阴虚,妄用滋腻阴柔之药,势必使湿邪锢结
难解,病情加重而难以治愈。这些均为难得的经验之谈。
原文35].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卷四、杂说)
外感内伤治则的区别及三焦的治疗大法。
三焦分证的治疗大法:治上焦之药物如羽毛那样轻。
治中焦如秤杆那样保持平衡,不平衡不平安。
治疗下焦则如秤铊一样,不用性质沉重的药物就不能直达
在下之病所。吴氏用“羽”、“衡”、“权”三字,突出了三焦
治疗上的主要特点。
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的区别和主治
1辛凉轻剂指桑菊饮方,是治风热侵犯肺卫,邪浅病轻之方。(上焦篇6)214: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2辛凉平剂指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代表方。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微渴,咽喉红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银翘散清热解表之力比桑菊饮为强;桑菊饮宣肺止咳之力比银翘散为优。3辛凉重剂指白虎汤, 主治温邪入里(气分),肺胃热盛之证。证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面赤,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洪。
白虎汤“四禁”: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五证
(中焦篇17)234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邪正合治法:适用于腑实应下失下,邪气留连,正气内虚,不能运药。当采用扶
正逐邪,邪正合治。用新加黄龙汤。
脏腑合治法:适用于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者。方用宣白承气汤。
二肠同治法:用于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选用导赤承气汤,属大小肠合治之法。两少阴合治法:用于热入心包,阳明腑实。方选牛黄承气汤。
腑中气血合治法:由于阴液亏耗,大便不通,用“增水行舟”的增液汤,以滋阴通便。
绪论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
温病学发展概况
战国——晋唐时期(萌芽阶段)
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明末医家吴又可出我国第一部传染病专著《瘟疫论》
温病四大家:
叶天士
《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薛生白
《湿热病篇》是专论湿热性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著作,进一步丰富了温病学内容。
吴鞠通
《温病条辨》是后世学习温病学必读之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三焦分治大法王孟英《温热经纬》
P3 表格看一下(成长阶段主要医家学术观点概括)
P5 表2明清时期温病学主要成就概括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
病因---- 感受温邪主症---- 发热病机----易化燥伤阴
温病的特点
(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四)共有的临床表现
1.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
2.发热是温病必有之症,而且多数热势较高。
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其特殊的发热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