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文言文阅读

考点一文言实词

(对应学生用书第73页)

《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考查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在文中”即指文中的具体语境。实词往往是多义的,只有在具体语境的限制下,实词的意义才是确定的、具体的、有着特定内涵的。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

Ⅰ文言实词的5大命题点

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可以通用的字。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颊毛”,假借为连词“而”。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C.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C[A项,“受”通“授”,传授。B项,“颁”通“斑”,花白。C项,没有通假字。D项,“共”通“供”,供应。]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

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等。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5)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边邑;(2)以……为边邑;(3)鄙陋、见识短浅;(4)粗俗、未开化;

(5)轻视、看不起。

“鄙”本义是“边邑”,“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既然是“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今义专指“足”。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代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代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3.试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

(2)驱中国

..之众远涉江湖

..之间(《赤壁之战》) ()

(3)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

(4)沛公居山东

..时(《鸿门宴》) ()

(5)将军战河北

..(《鸿门宴》) ()

(6)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说》) () 【答案】(1)东方道路上的主人;(2)“中国”指“中原”;“江湖”指“长江、洞庭湖”;(3)父母兄弟等亲属;(4)崤山以东;(5)黄河以北;(6)求学的人。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而没有“楫”的意义。再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却没有“来”的意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出师表》)

B.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兰亭集序》)

C.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

D.有孙母未去,出入

..无完裙指南录(《石壕吏》)

B[A项,“存亡”,义在“亡”,“存”是衬字。B项,“左右”指四周、旁边,不是偏义复词。C项,“利害”,义在“害”,“利”是衬字。D项,“出入”,义在“出”,“入”是衬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