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范例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设计
探索性研究 文献研究
★
★ ★ ★ ★ ★
进入社区
参与式观察 深入访谈 焦点小组 多元发声 资料分析 补充研究
★
★ ★ ★ ★ ★ ★ ★ ★ ★ ★ ★ ★
论文写作
★
★
★
★
Biblioteka Baidu
★
九、参考文献
1、许宝强等选编,《发展的幻想》 1999,台北:牛津出版社; 2、Long, Norman,Battlefields of Knowledge: The
4.2 研究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践行过程并非是国家政策规定下 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由中央、地方政府、 农民三方面共同“打造”而成,其中包括:
发展主义取向下的国家宏观政策制定;
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对宏观政策的诠释和推行; 农民的态度、回应和行动,以及对政策落实的影响。
4.3 理论取向
后发展主义(Post-Developmentalism)的视角。 论述中央政府在面对中国农村现状时,如何通过发 展理论、现代化、城市化的结论,以及至上而下的政策 性推动,构建目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3.2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讨 仅指政府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特点:
1、中央未明确建设模式,各地处于宣传动员和 探索试点模式阶段; 2、具体措施从“三清三改”、房屋规划、美化 绿化和修路修渠等能迅速改变村庄外观的措施 和基建入手,选择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作为新 农村建设开展的试点。 3、虽强调对农民的培训和组织等,但总体上很 少涉及文化及治理等方面。
六、研究对象
6.1 研究对象:四川省某新农村试点社区; 6.2 调查对象:
新农村试点区(行政区)各级主管单位人员; 社区主任(地方政府代言人); 社区工作人员(多重身份); 社区居民。
七、技术路线
(研究的逻辑框架)
八、研究进度表
2008年 文献回顾 4月 ★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李利群,2006;张新华,2006;王文娟,2006;陆学艺,2006; 温铁军,2006;贺雪峰,2006等 )
3.1.3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讨的研究:
新农村与城市化、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应与城市化同时进 行,农村发展的出路在于减少 农民。 城市化 VS 城镇化 (茅于轼,2006;林毅夫,2006; 温铁军,2006;谢扬,2006 等;)
Interlocking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Soc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2),London: Routledge.
3、Long,Norman. “Exploring Development Interfaces: From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aning” in Schurrman, F. J. (edited) Beyond the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实践
3.1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文献研究
对新农村建设背景和意义的研究 ; 关于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研究;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讨的研究;
3.2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讨
3.1.1 对新农村建设背景和意义的研究
一般是从我国农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从工业 “反哺”农业、城乡二元差距、启动国内市场、国 家财政支农、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 来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认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法的形成和推出,表明了 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 路。
(郑新立,2006;温铁军,2006;林毅夫,2006;李国祥,2006; 贺雪峰,2006等)
新农村建设的“冷”思考:未触及深层次的问题而成为
重复历史的又一次运动。(胡景北,2006)
3.1.2 关于“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研究
何为“新”农村?
新时代背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新建设目标:综合建设,而非单纯强调经济发展 新的制度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新的机制:以工“哺”农、以城带乡
新农村建设中的矛盾与冲突;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2.1 中央政府是怎样制定新农村建设政策的。
取向 愿景 为谁谋利,谋怎样的利? 还有其他途径吗?
2.2 在宏观政策下地方政府如何行动的。
如何解读和诠释的? 如何将政策变为行动,采用何种方法推动的?
2.3 农民是如何应对新农村建设的。
得到了什么,又付出了什么? 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 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如何回应和行动?
打造“新农村”:
对四川省某新农村试点区的行动者研究
硕士研究生:XXXXXX 指 导 教 授:XXXXXXX
一、项目研究背景
1.1 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1.2《新农村建设》 1.3 新农村建设:
四川省某新农村试点区的个案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如何理解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行动者角度(Actor Perspective)的视角。 探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各行动主体——尤其是 地方政府和新农村试点地的农户——在新农村建设过程 中的能动性。包括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与国家论述 的差异,行动者的行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而这些诠 释和行动是如何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等方面。
Impasse: New Directions in Development Theory.
(1994). London: Zed Books Ltd. 4、Long,Norman. From paradigm lost to paradigm regained?The case for an actor-oriented sociology of development. (1994).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6、赵曦,21世纪中国四部发展探索,科学出版社2002 7、黄平,西部经验:对西部农村的调查与思索,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6 8、郑景骥,中国西部农村经济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9、钱宁,谁是西部发展的主体,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
谢谢大家
一些问题:
1、文献研究中:关于新农村执行过程/结果的定量研 究成果; 2、宏大概念下衍生出的若干问题(土地、基层政权、 文化等),如何选取一个点?(培训/集资买房) 3、“呈现”之后的作用何在?“行动”呢?
五、研究方法
5.1 文献研究:
政策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实践路径,呈现其背后的 发展主义价值取向。
5.2 参与式观察:
观察农民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希望。 呈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情况。
5.3 深入访谈:
了解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诠释和实际工作; 了解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回应和行动。
5.4 焦点小组: 5.5 多元发声途径:考虑使用。
新农村建设优先次序
学界: “生产发展” VS ”乡风文 明” 政界:
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应该缩 小城乡差距,转移农村劳 动力。
应从最迫切需要改善 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 着力加强农村的公共 设施和公共服务,因 此倾向于将“村容整 洁”放在了优先选择 的位置。
(马晓河,2006;林毅夫, 2006等)
四、研究内容
4.1 对研究现状的反思:
基本上所有讨论都是在政策预设的框架内进行 的,没有涉及对政策背后所含价值取向的反思, 也没有正视这种取向对政策的影响;
虽有部分学者强调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和作用,但绝大部分研究还是认为新农村建设 的践行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而忽视了其他因素 对建设过程和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