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古城和古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民居、古城和古镇
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的分布多为适应聚族而居的家族生活的需要,从同族村落、坞寨、同祖的府第到同宗的庭院,都是以亲缘关系为纽带。
由于中国人有敬祖的传统,供奉祖先的祠堂成为村落的中心建筑物。
中国伦理讲究的是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
表现在建筑布局上,首先就是父母居住的正房安排在整个组群的中轴线上,位置居中,子孙辈居住正房前面左右对峙的东西厢房;父辈与子孙辈的居室在建筑规模、室内装饰与陈设上也有等级之分。
男女之别则强调限制和规范妇女行为自由,反映在居室的布局上,就是男处外庭、女居内室。
“风水”之说是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相宅、相墓之术。
由于古人相信建筑的“风水”会直接影响家族的兴旺和发达,因而他们在建屋之时首先考虑的就是“风水”的好坏,以“风水”之说来指导基址的选择、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成等。
北京四合院
是一个封闭型较强的建筑空间,多按一条南北向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大门开在东南角,按风水学说和八卦方位,这是吉利的“坎宅巽门”,可以带来财运。
进门后迎面是一堵饰有精致砖雕的影壁,古代使用影壁的主要目的是避邪。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
四合院内按尊卑、长幼的次序安排:长辈住正房,当中的堂屋供奉祖先牌位;正房两侧的厢房供晚辈居住。
各房以游廊相连。
其它房屋不论开间、进深尺寸还是高矮、装修做法等方面都低于正房。
四合院大门
位于中轴线上,前檐左右两根柱子不落地而垂在半空,柱下端雕成花形,因而称作“垂花门”,大都非常华丽,是宅院中的装饰重点。
垂花门是分隔内院与外院、内宅与外宅的一道分界门。
旧时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俗话说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二门”即指此垂花门。
垂花门柱上刻有花瓣莲叶等华丽的木雕,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为多。
联络两垂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
这些雕刻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将这道颇具地位的内宅门面装点得格外富丽华贵。
窑洞
窑洞民居广泛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
黄河中游有大片黄土层,易于挖掘,并具有防寒、保暖的特性,在黄土断崖处挖掘横向穴洞的居住形成了窑洞。
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
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
并列各窑可由窑间隧洞相通。
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
箍窑不是真正的窑洞,是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房屋。
徽州民居
徽州的民居村落,依山傍水布局,环境优美。
住宅多面临街巷。
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在明清时代,风水是徽州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所谓“吉地不可无水”,每个村
落都有溪水流过,“水口”是整个村落风水的咽喉,关系到家族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
还必须在水口盖设标志性的建筑,以锁住关口。
徽州有深厚的家族制度传统,各姓聚族而居,祠堂是家族的中心,通过开祠致祭和其它的家族活动,将族人牢固地团结在同一祖宗的牌位之下,形成了一个个严密的血缘组织,而子孙们都围绕着祠堂建造住宅。
典型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采用天井院形式,这种院落结构流行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带。
一般正对大门入口,里面就有一个天井,天井是住宅的中心,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当地人称之为“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
然后是半开敞的堂屋,左右有厢房,堂屋后是楼梯、厨房等,也有的把楼梯设在厢房与正屋之间的空间;楼上有一圈廊,空间布局与楼下相同。
住宅周围以白色高出屋面的墙围起,青瓦白墙,高低错落,给人以清新隽逸、淡雅明快的美感。
徽州多商贾,民居多为富商所建,他们在天井院里雕梁画栋以显示自己的权势与财富,因而徽州民居以木、砖、石“三雕”精美绝伦著称。
为防止邻人失火殃及自家或自家失火连累邻居,人们修建了高耸的封火山墙,同时也成为一种装饰,如各种马头墙、弓形墙、云形墙等,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墙抹灰,覆以青瓦墙檐,白墙黛瓦。
西递村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
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
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
蒙古包
或称毡房,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
用木枝条编成可开可合的木栅做壁体的骨架,用时展开,搬运时合拢。
直径多为4-6米,用木条编成网架,外面蒙上羊皮或毛毡。
上面覆盖一个伞形的活动屋顶,顶端留有开闭方便的圆形天孔,既是采光、通风口,也是排烟口。
蒙古包内
正对入口是主人的居处,中央是做饭取暖的火塘火架,正对天窗。
地上和四壁往往铺挂色彩鲜艳的毡毯。
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
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
蒙古牧民一般一年要迁移两次:五月份天气渐暖,要找一个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的地区;十月份凉风吹来,又要找一个过冬的地方。
蒙古包的拆装只需一两个小时。
新疆“阿以旺”
“阿以旺”是维吾尔语,意为“明亮的处所”,它是新疆维吾尔族民居的建筑型式,阿以旺厅是该类民居中面积最大、层高最高、装饰最好、最明亮的厅室,上铺地毯,为日常生活空间。
每当佳节喜庆,则是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民欢聚弹唱、载歌起舞的地方。
壁面全用织物装饰,如壁毡、门帘、窗帘等,地面铺地毯
碉房
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
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一般为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
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
由于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诵经拜佛的经堂占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杂物,所以都设在房屋的顶层。
为了扩大室内空间,二层常挑出墙外。
傣族竹楼
傣族村寨多分布在广阔的原野上或清澈的溪流旁,便于生产生活和洗浴。
由于傣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和小乘佛教,因而村寨的路口或高地上多为造型别致的佛寺和笋塔。
村寨里的每一户都用竹篱围成单独的院落,。
房屋多用竹子建造,所以称为“竹楼”。
竹楼平面近方形,用编织的草排盖顶,带有栏杆、走廊,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
上楼需要脱鞋,不可进入主人卧室。
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侗家鼓楼
每个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
过去鼓楼都悬有一面牛皮长鼓,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就登楼击鼓,召集群众商议。
有的地方发生火灾匪盗,也击鼓呼救。
一个寨子击鼓,其他寨子跟着相应。
就这样,一寨传一寨,消息很快就传到深山远寨,鼓声到的地方,人们都会闻声赶来。
侗寨鼓楼,外型象个多面体的宝塔。
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坦,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埚,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凳,供歇息使用。
楼的尖顶处筑有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翅起。
吊脚楼
多为三层以上的干阑式木楼,底层为猪牛等养牲杂屋,楼上住人,木楼都有走廊伸出,并装饰有栏杆,栏杆边备有固定式长凳供人休息。
这种木楼,有高达五六层的
,结构谨严,不用一颗钉子,全系卯榫嵌合。
二楼有火塘,是做饭和待客的场所。
第三层楼上设卧房。
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如广西三江县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带,多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
客家土楼
组群式民居是庭院式民居的集合式住宅,以它自己特有的构图模式去组合全族众多的住屋,构成雄浑庞大的民居外貌,多应用在闽西、粤东、赣南的客家人居住地区。
大土楼通常是三到四层,总高可至十二三米,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
外墙是厚达一两米的坚实夯土墙。
主要有三种:圆楼、方楼与五凤楼。
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
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
内院里在正对大门的中轴线上设置祖堂。
大多数方形土楼的外围和内院之中都有附加的建筑物,当地人把它叫“厝”。
许多土楼是按八卦图设计的。
平遥古城
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的镇国寺万佛殿;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的双林寺;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的清虚观;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的文庙大成殿;也有建于清康熙十年的惠济桥。
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
平遥县城墙。
明洪武三年建,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墙。
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
祁县民居
外墙高,有很强的防御性。
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
乔家大院
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三面临街。
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
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
北面三个大院,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渠家大院
位于祁县县城东大街路北,是清末民初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晋商翘楚渠源浈的宅院。
大院内分8个大院,中套19个四合式院落,共有房屋240间。
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头有垛口式女墙。
宽敞高大的阶进式大门洞,上面高耸着一座玲珑精致的眺阁。
山西王家大院
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
院落座北面南,建筑规模宏大,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4倍。
王家大院布局构思独特,结构合理,“
三雕”艺术精湛。
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
天津石家大院
又称尊美堂、杨柳青博物馆,位于天津市西青区。
大院规模宏大,从北门估衣街到南门河沿街,长100米,宽70米,房屋278 间,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
建筑典雅华贵,砖木石雕精美细腻,室内陈设民情浓厚。
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称。
石家大院全部建筑,用料讲究,做工精细。
磨砖对缝,画栋雕梁,花棂隔扇,漆朱涂彩。
建筑设计都有寓意。
如从南向北各门基逐渐升高,意为“步步高升”。
而每道院门又有三级石阶,意表“连升三级”。
江南“四水归堂”式住宅
江南地区的住宅院子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
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
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
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
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江苏甪直古镇
传说古代独角神兽“甪端”经过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江南“桥都”甪直镇,水多、桥多。
街面都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
乌镇
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
是个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镇,曾名乌墩和青墩。
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形成水陆相邻。
西塘
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北部,距县城11千米。
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著称,西塘古镇造型古朴的廊棚形成一道风景线。
这里的廊棚沿河而建,总共有数百米长,全部为木结构的柱子,一色的鱼鳞黑瓦盖顶。
廊棚对面是一长排历经沧桑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的规格比皖南民居要低一些,并无富豪之气,更多的是生活化格局。
西塘明清建筑中的瓦当也非常著名,有四梅花檐头瓦当、蜘蛛结网檐头瓦当、民国开国纪念币瓦当等。
江西婺源紫阳民居
婺源的宗祠建筑外部造型雍容大方,内部一般建有庭院、花园、二三个大厅和左右厢房等。
房顶的木结构上都雕刻着人物鸟兽、古代戏文图案。
婺源的许多住房对面都筑有一座2米多高的照墙,墙顶用灰瓦搭檐,墙角处绘有花鸟图案,中间有个很大的“福”字。
山里人认为照墙能聚祥光、迎瑞气,有开门见福、福至家门的蕴意。
四川李庄古镇
现仍保存明、清古镇
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为清代建筑,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
院落间有幽深的小巷。
临江码头,有石板阶梯层层叠叠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浓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
镇内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有:禹王宫、南华宫、天上宫、祖师殿、文昌宫、慧光寺、张家祠堂、罗家祠堂等。
李庄的老街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席子巷。
整条街都是一楼一底的木建筑,二楼清一色的木挑吊脚楼。
四川桃坪羌寨
大多寨房相连相通,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围墙,保留了远古羌人居“穹庐”的习惯。
寨中防御用的碉楼,平面上看多呈六角,八角和多达十二角.
芙蓉镇
原名王村,是一座土家族人聚居的、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史称“酉阳雄镇”。
镇中至今保存着完好的青石板路以及吊脚楼,土家吊脚楼依山逶迤,重重叠叠,直贯山腰,形成五里长街。
凤凰古城
位于湖南的西部。
古城四面青山环抱,风景秀丽。
古老的建筑坐落有致;青石板的街道纵横交错。
镇远古城
镇远位于贵州省的东部,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地处入黔要道,人文古迹众多,遗存有楼、阁、殿、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 个,古巷道8条,古驿道5条。
丽江古城
又称大研古城,是丽江纳西族的中心城镇,有800多年历史。
城内街道密如蛛网,以“四方街”为中心,五条主要干道为脉络向四周辐射延伸。
小巷临水,跨水筑楼,风情别致。
进官院巷,有忠义石牌坊、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等建筑。
潮汕民居四点金
是潮汕独特的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
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些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