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明清民居类型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与风格特点

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与风格特点

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与风格特点明清时期,中国的建筑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从经济和文化方面都经历了重大变革,这也影响了当时的建筑风格。

这篇文章将介绍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特点和风格。

一、建筑结构在明清时期,传统的wooden and dougong结构(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梁柱杆结构)被广泛采用。

但是,由于民间技术的改良和进步,一些新的建筑结构也应运而生。

例如,在清代,大规模使用了砖墙和石柱支撑的建筑结构。

这些结构给予了建筑师更大的自由度,使他们能够创造出更加复杂和精美的建筑。

二、建筑风格1.后期官式建筑官式建筑一般指皇宫、城池、官署、府邸等建筑,它们在明代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水平,但自中期以后,逐渐趋于平庸。

而到清代,这种官式建筑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清代官式建筑注重定规、奉承之美,强调规矩、庄严、正直。

这是因为清代社会思想诣要求“恭敬、积德、修己、齐家”,“节俭、持身、公正、自强”,并推崇“公心、公理、公道”,因而官式建筑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2.民居建筑明清时期的民居结构和流派大致相同,但在细节方面有所不同。

例如,在民间,门楼比城墙更受欢迎。

在装饰方面,使用了花纹、繁复的几何图案和精细的雕刻来点缀建筑物。

而同时代的汉白玉雕刻和石雕也经常用于装饰建筑中。

3. 园林建筑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的风格被称为“江南园林”,它的特点是注重虚实结合和无穷无尽的变化。

这种风格要求建筑师创造出一种空间感,使观者能够体验到不同的感觉和情绪。

同时,它还要求园林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以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4.寺庙和道观明清时期的寺庙和道观建筑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例如,后期的寺庙建筑更加注重纯净和简洁的外观。

这是因为这些建筑物必须表达出一种精神和宗教的氛围。

与此同时,这些建筑也需要体现出一个文化和哲学的继承传统。

总结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建筑师们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创新设计,注重细节的雕琢和图案的装饰。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建筑艺术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从古代的住房和仰韶文化的遗址,到秦汉时期的宫殿和城墙,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中国建筑艺术始终是人们瞩目的焦点之一。

从本文旨在探讨宋元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建筑传统与文化。

元代民居建筑由于元代从外族入侵的蒙古人统治中国,因此在建筑方面也会有明显的异化。

但在民居建筑方面,元代的建筑风格与呈现出前代的特色。

元代的民居建筑多采用独特的方法,例如穹顶绘画、披中庭。

同时,虽然元代经历了多次战争和人口迁徙,但仍然保留了古代的建筑风格和传统。

例如坐北朝南、重量于前、轻量于后、大院为主体等建筑原则。

明代民居建筑明代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建筑风格与元代有所区别。

明代民居建筑在space与symmetry方面有所提高,这一时期的建筑大多数采用木结构或砖木混合结构,而且在彩绘方面也很强调。

明朝遗留下来的木构建筑多以床架为主,例如唐代遗址,都有标志性的床架建筑形式。

清代民居建筑与元代和明代不同,清代在建筑方面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代的民居建筑相对于宋元明时期,更加注重实用和功能,例如善于运用各种功能构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实用性。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时期的房屋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隔断和布局,在居室的设计和家具的摆放方面,都处处表现出对生活、性能、质量的高度追求。

例如清代的四合院建筑,一般以进深十米左右的前厅为中心,四周布置房间,中间是花园和室外走廊。

在布局上,建筑师们注重功能性和美学性的平衡,以达到优美、实用、舒适的居住体验。

此外,清朝时期的建筑也比较重视豪华与繁复的彩绘装饰,这一点在庭院中的屏风、斗拱等部分中比较明显。

总的来说,宋元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风格和特点是相较于古代汉族文化而言,不断的有所变迁的。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艺术一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并且在并不断地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历史中扮演着不可磨灭的角色。

中国七大民居的特点

中国七大民居的特点


在窑洞集中分布的地方,深达一 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 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 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 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 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窑洞防火,防噪 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 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建筑特点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
毡民窑多 房居洞样 和、式。我 帐土民大国 房楼居概地 、式、可域 藏民干以辽 族居栏划阔 和、式分, 维江民为民 吾南居七居 尔水、大形 族乡庭类式 民民院,多 居居式即种 。、 :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 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 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 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 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 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 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 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 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 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 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 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 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 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 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 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 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 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唐,宋,明,清的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性建筑构造

唐,宋,明,清的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性建筑构造

唐,宋,明,清的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性建筑构造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基干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一:唐代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构造:唐初,太宗李世民吸取隋炀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教训,主张养民,崇尚简朴、兴建宫室的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

经过贞观之治,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至开元、天宝年间,其建筑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盛唐风格”,建筑艺术达到了巅峰。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逐步走向没落,中晚唐建筑也因之少了盛唐建筑的雄浑之气,多了些柔美装饰之风。

随着高足家具的普及,晚唐的建筑比例也因之产生了变化。

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

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唐代建筑最大的技术成就是斗拱的完善和木构架体系的成熟,出现了专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专业建筑师----梓人(都料匠)。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风格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风格

明清时期民居的室内设计摘要:明清时期民居的室内设计主要由室内陈设和室内空间形态两大部分构成。

本论文主要的以明清传统民居徽州民居为例,讲述明清时期的室内设计风格,探讨室内空间形态和室内陈设两个不同体系对于民居的影响。

关键词:室内陈设明清民居室内设计一简述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家具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家具的发展方向。

在远古时期,人们在满足了正常的吃穿外,家具也开始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居住空间矮小,人们主要是席地而坐.为了避免潮湿、寒冷,在地面上铺设兽皮,干草.最早的家具—-席就产生了。

夏商周时期是家具的萌芽时期.在夏商周时期,人们最主要的方式是祭祀活动,通过祭祀活动来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所以部分礼器就起到了置物储存的作用。

青铜器达到鼎盛时期,并且出现了髹漆镶嵌家具。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社会呈现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家具一改商周时期的神秘庄重,春秋时期的家具精雕细琢,集绘画、雕刻于一身。

特别是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木材加工方面出现了鲁班这样高超的工匠,并且炼铁技术的发展也为家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家具的品种增多.生为漆器所代替,漆髹饰的出现,一则是为了美观,显示身份,二则是为了对家具的保护。

室内在中轴线上建有门堂两座主要建筑,没坐建筑的平面布置均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

两汉时期,仍然是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漆木家具占主导地位,汉时期,以床榻为中心,经济的发展使建筑技术日益精湛,出现砖木结构,居室才用了帷帐,出现了屏风.民居建筑在结构类型、单体和组合等方面都达到相当成熟的状态。

中型以上的住宅都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并以四合院组成的建筑群体为基本单位。

中型大住宅用回廊包围起来的封闭式四合院。

东汉时期,在技术上已经使用了砖墙,也出现了木构架的几种形式,包括抬梁、穿斗式、干阑、井干结构等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出现了新的起居习惯,为隋唐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础,与席地而坐并存,席地而坐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山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代民居,不仅为研究中国传统民居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山西明清时代民居的建筑魅力。

一、山西明清时期民居的建筑风格山西明清时代民居传承了中国传统的硬山顶、硬榻梁、厚墙体等建筑特点,同时也在样式、结构、装饰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特色和地方风貌。

1. 样式方面山西明清时代民居主要分为四种样式:园林式、庄园式、四合院式和客家式。

园林式又称“中州流水式”,双进左右对称,中心围有花园、水池等景观。

其风格轻盈、优美,体现了汉文化的园林精髓。

代表建筑有山西出名的平遥古城。

庄园式又称“江南水乡式”,建筑多分散布于开阔地带,显得开朗自由,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其代表建筑有临汾市的羊圈岭古建筑群。

四合院式即“四合大院”,又称“四合院房”,形状呈正方形或矩形,大门迎面而开,中间有天井,屋顶呈硬山顶或硬梁檐结构。

其代表建筑有闻名遐迩的古县城大同市。

客家式,是流传于南方地区的建筑样式,主要特点是院子内部有别于皇家建筑朝向南面,则客家民居都是以家族祭祀为主,主入口则朝向东面。

其代表性建筑有运城市河津市。

2. 结构方面山西明清时代民居大多数都是平房、硬山顶或硬梁檐的建筑形式,建筑厚重牢固,经久不倒。

其楼层多数很矮,一至二层,但平面结构条理分明,各房间布局合理,又保持了各自私密性。

3. 装饰方面山西明清时代民居的装饰偏重于简约气派,大多数只在门窗、墙面、山墙等几处做精致装饰,突出精神焕发。

凸显着时代感,特别是一些山墙上浮雕的龙、凤、花鸟、人物等图案都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1. 坚固牢靠山西明清时代民居建筑的特点就是建筑坚固牢靠,这是因为山西在明清时期属于边疆地区,经常遭受战火摧残,因此民居的建筑必须承受外在环境的考验,使民居建筑保持毁不灭的状态。

2. 显贵富山西明清时代民居建筑如同一座艺术宝库,它注重建筑的技术和装饰,外观富丽堂皇,充满了各种艺术形式。

明清建筑

明清建筑

明清建筑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明清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总体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

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

其特点一言概之: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那时的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清朝砖建房屋猛然增多,且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

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

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

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明代官式建筑用料精良,结构严密,造型庄重,标准化水平甚高。

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大都继承于宋代而无显著变化,突出的是其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

举例来说,明十三陵中长陵祾恩殿采用高贵木料香楠,硕大挺拔,纹理美现,香气氤氲,世罕其匹。

地方建筑如现存明代祠堂、住宅,均能表现明代建筑特点,典雅稳重,做工讲究,装修精美,雕刻和彩画细腻而雅净。

就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建筑技艺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

建筑总体特点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藏传佛教在这一时期兴盛,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以北京雍和宫和承德寺庙为代表。

最近,听到对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一些解释:大屋脊寓意着老祖宗在上,梁柱寓意着子孙后代托着老祖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则无梁柱,老祖宗就要爬到地上了),天圆地方,建筑基础当然是方的,寓意着脚踏实地。

并且,建筑都是拾级而上的,寓意着人往高处走。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

明清时期建筑特点

清代民居
• 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 概约地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 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维吾尔 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
1 折叠合院式民居
26
清代民居
2 厅井式民居
3 组群式民 居
27
清代民居
• 干阑式民居
28
• 主要有:第一,砖的生产技术改进,产量增加,各地建筑普遍使 用砖墙,府县城墙也普遍用砖贴砌,一改元代以前以土墙为主的 状况。此外,还创造了一种用刨子加工成各种线脚作为建筑装修 的工艺,称之为“砖细”,通常用作门窗框、墙壁贴面等。与之 同时,砖雕也有很大发展。。
8
明代建筑特点
• 第二,琉璃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琉璃塔、琉璃门、琉 璃牌坊、琉璃照壁等都在明朝有所发展,琉璃瓦在各地 庙宇上普遍使用,色彩品种增多,中国建筑色彩斑斓、 绚丽多姿的特点已达到成熟阶段。
6
明代建筑特点
• 此外,此时江南官僚地主的私家园林建设非常发达,明式家具也 闻名世界。
• 值得一提的是,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时期,这一中国建筑史上 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7
明代建筑特点
• 明代的地方建筑也空前繁荣,各地的住宅、园林、祠堂、村镇建 筑普遍兴盛,其中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 福建诸省最为突出,直到今天,这些地区还留有众多的明代建筑 明朝在建筑技术上的进步 。
• 清代单体建筑造型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几间几架简单长方块建筑, 而尽量在进退凹凸、平座出檐、屋顶形式、廊房门墙等方面追求 变化,创造出更富於艺术表现力的形体。如承德普宁寺大乘阁
23
艺术风格
• 清代建筑艺术在装饰艺术方面更为突出,它表现在彩画、小木作、 栏杆、内檐装修、雕刻、塑壁等各方面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山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这里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明清时期,山西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留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民居,这些民居形态各异,构造精致,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

山西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飞檐翘角。

飞檐是建筑物顶部的悬挑部分,有时会有各种形状的装饰物,如鸟、兽等。

翘角是指墙角向上翘起,像龙或蛇的形状,使建筑物更加具有飘逸的感觉。

这些飞檐翘角的装饰,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遮防雨水流入室内。

山西民居的另一个特点是庭院。

庭院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可供居民活动,种植花草,放置家具等。

山西的庭院一般由几个门厅、东西厢房和后厅构成,每个厅中间都有一个天井。

天井的中心常常种有一棵古树或太阳花,与庭院的四周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化了整个庭院的环境。

山西民居的建筑结构也是有特点的。

传统山西民房采用梁架结构,其特点是梁柱间距很大,梁和柱子都很粗,梁柱质量都比较好。

这种结构可以保证屋子宽敞明亮,比较稳固,也比较耐久。

而且,这种结构便于修建时的标准化,因此在山西地区广泛使用。

此外,山西民居的彩画和雕刻也非常精美。

彩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的民居彩画常常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色彩斑斓、艳丽。

雕刻则是山西民居的另一重要特点。

山西的木雕、砖雕等具有独特的风格,通常是根据当地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行设计,既有形象逼真的神鬼、动物,也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充满了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山西民居宽敞明亮,美轮美奂,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

明清民居建筑赏析

明清民居建筑赏析

明清民居建筑赏析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技艺的结晶,其中明清民居建筑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民居建筑在设计、结构、装饰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明清民居建筑的魅力所在。

一、建筑风格。

明清民居建筑的风格以“四合五天井”为主要特点。

四合即指四周有围墙,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院落中心有天井,使得整个建筑空间通风明亮。

这种布局既能保护隐私,又能保证通风采光,非常适合中国南方的气候特点。

同时,明清民居建筑还注重建筑的对称性和平衡性,整体给人以稳重、庄重的感觉。

二、结构特点。

明清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材料和搭建技术上。

在材料上,明清民居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檐口、柱子、门窗等部分都采用精美的木雕工艺,使得建筑更加美观。

在搭建技术上,明清民居建筑的梁架结构非常复杂,榫卯结构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牢固,能够经受住自然灾害的考验。

三、装饰艺术。

明清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在建筑的檐口、门窗、柱子等部分都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这些雕刻多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题材,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明清民居建筑的室内装饰也非常讲究,家具、屏风、挂画等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充分展现了主人的品位和文化修养。

四、文化内涵。

明清民居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这种文化艺术在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建筑的布局到装饰的图案,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得明清民居建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五、保护与传承。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明清民居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改建的命运。

因此,保护和传承明清民居建筑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应该加大对明清民居建筑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民居建筑的传统工艺和技术的传承,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明清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结构特点、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答案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答案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答案
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时代,但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发展和民居特点。

元代建筑:
元代建筑继承了宋代建筑的传统,但也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元代的宫殿建筑以大型木结构建筑为主,如北京的元大都城和内蒙古的哈拉和林宫。

元代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即寺庙建筑,如著名的北京大观园。

明代建筑:
明代建筑在元代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注重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创新。

明代的宫殿建筑以北京的紫禁城为代表,它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明代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即园林建筑,如苏州的拙政园和北京的颐和园。

清代建筑:
清代建筑继承了明代建筑的传统,但也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影响。

清代的宫殿建筑以北京的圆明园和颐和园为代表,它们融合了汉族和满族建筑风格。

清代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即民居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土楼。

民居建筑特点:
元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一般来说,这些民居建筑都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砖石结构,以适应中国的气候条件和地震环境。

它们通常是以四合院的形式建造,即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
成的庭院。

四合院的布局注重空间的利用和通风的设计。

此外,这些民居建筑还注重装饰和细节,如雕花、彩绘和
瓦片等,以展示主人的财富和地位。

总的来说,元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时期,它不仅继承了古代建筑的传统,还创造了许多新的建
筑风格和形式。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太和殿平面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太和殿立面
太和殿立面
北京故宫太和殿内景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坛庙 “坛”,古指平地上以土堆起的高台,是神之场所。《礼记·祭法》 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筑台而祭是显示隆重和神圣。 “庙”是古代祭祀祖宗和土地的建筑。 北京天坛是坛庙的代表作。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一 个包括圜丘、祈年殿、皇穹宇等在内的建筑群。天坛的主题是“崇 天”。建筑群面积比紫禁城大几倍,密度却小很多,且大都掩映在苍 松翠柏之下。这无非是让进入坛区之人,感到离尘世已远,距天神已 近。祈年殿是天坛的重要建筑,平面呈圆形,寓有“天圆”之意。它 作为祈谷丰收的场所,多处使用与农业节历有关的数字,如用12根 外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用12根内柱,象征一年12个月;用 内外共24根柱子,象征一年24个节气;用4根“龙金柱”代表一年四 季。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一颗印”住宅剖视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住宅 2北京四合院 这是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北京四合院有大有小, 最小的只有一个院。典型的四合院平面为正方形,四周建房,以 房之后墙为院墙。正房坐北朝南,尺度最大,地位最显。左右为 东西两厢,正房与厢房间的庭院是交通、绿化用地和家人活动场 所。庭院南端正中有垂花门,出垂花门为一东西向狭长小院,其 南的房子称“倒座”,是客房、男佣住房和堆放杂物的地方。院 子的大门开在东南角,在明清人看来,此乃吉利的方向。
第六章 明清时的建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明清十大民居

明清十大民居

明清十大民居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现将我国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较为著名的十大民居建筑介绍大家。

1.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

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

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康百万庄园——康百万庄园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3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

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196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牟二黑)之一,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

2005年被授予国家AAAA旅游景区。

所谓“康百万”是由于当时的庄园主康应魁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的金字招牌,土地商铺遍及山东、陕西、河南三省八县,而被称为“百万富翁”。

后来,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又向清延捐赠白银100万两,慈禧说不知此地还有一个康百万富翁。

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简述明清建筑的六个特征

简述明清建筑的六个特征

简述明清建筑的六个特征明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下面将分别从六个方面对明清建筑的特征进行简述。

一、古典风格:明清建筑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古典建筑风格。

明清建筑在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融汇了传统的中国建筑特色,同时也吸收了一些西方建筑元素,使得建筑更具现代感。

明清建筑注重对称、均衡、比例和和谐的原则,建筑形式简洁、大方,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二、木结构:明清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之一。

明清建筑的木材选用上乘的松木、柏木等,经过防腐、防虫等加工处理,使其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木结构的建筑能够适应中国的气候特点,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和调湿的功能。

三、黄土砖瓦:明清建筑中使用了大量的黄土砖瓦。

黄土砖瓦是一种地方材料,取之容易、造价低廉,同时也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和吸湿性能。

明清建筑的墙体多采用黄土砖瓦砌筑,使建筑更加牢固和耐久。

四、飞檐翘角:明清建筑中的飞檐翘角是其独特的特征之一。

飞檐是指建筑物屋檐向外突出的部分,翘角则是指屋檐两端向上翘起的部分。

飞檐翘角不仅起到了保护墙体的作用,还能增加建筑的美感。

明清建筑中的飞檐翘角造型多样,既有直线型的,也有弯曲的,给建筑增添了一种动感和变化。

五、彩绘装饰:明清建筑在装饰方面非常讲究,尤其是彩绘装饰。

明清建筑的门窗、梁柱、斗拱等部位都进行了彩绘装饰,使建筑更加华丽和精美。

彩绘装饰不仅体现了建筑主人的财富和地位,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魅力。

六、园林景观:明清建筑注重营造园林景观,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明清建筑的园林景观包括庭院、假山、池塘、廊檐等,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设计,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以上是明清建筑的六个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明清建筑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明清建筑以其古典、大气、精美的特点,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北京明清传统民居中的宅门 (1)

关于北京明清传统民居中的宅门 (1)

关于北京明清传统民居中的宅门来源: 作者:成明查看: 1370 【2008-8-6 16:24:43】【大中小】北京明清传统民居中的四合院(含三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局构成的基本形式。

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远在商周时期其雏形已经产生,元代时为主要居住场所和形式,明清两代得到发展和完善。

四合院之所以得以发展是因为它既有宽绰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院落,又有高度私密性和亲和性的内院,其以四合为基本单位,具有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的拓展性。

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所决定,四合院房屋的位置以坐北朝南为主,坐西向东次之。

除方位不同外,北京四合院因等级差别,规模的大小也有差别,形成了一进、二进、三进、四进及四进以上不同类型的四合院。

住宅建筑中等级制度的体现是十分明显的。

明初建立的“官民宅邸之制”,是有关建筑住宅的制度,它对官邸甚至平民住宅的间架、门窗装饰都有明确细致的规定,民宅间数不能超过三间。

明正统十二年(1447 年)曾对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的规定稍有变更,“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都不在禁限”,这样不论官民建宅,只是房屋的间架受到限制,而不限制房屋的“进数”,房屋规模在进深方向有了扩展的余地。

增加进深架数扩大了房屋的深度,增加了使用面积,只要遵守不超过三间的规矩,建筑数量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民居中出现院中院,多院落的格局自此开始,故而也形成了院落最前端的宅门,背面进出的后门,侧面进出口的侧门,由两组院落(或以上)组成的建筑群的二门、三门,在客房、居室出入口所设的房门等等不同的“门”。

一正是由于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院落的形成,住宅的门制也随之发展与完善起来。

造门的历史悠久,双扇为门,单扇为户,甲骨文中即有这两个象形符号。

从“衡门栖迟”(《诗经·陈风》)、“抗志柴门”(《晋书》)到“朝天阙”(《满江红》),直至明清故宫的午门,中国的建筑文化因为不同的“门”而益发独特。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来重视宅门的作用,统治阶级把“门堂制度”视为封建制度中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门的规模、形式、装饰及材料质地都作了明确规定,从而使宅门被视为宅主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

中国传统明清民居类型

中国传统明清民居类型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介中国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公元前后200年)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

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

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萌芽。

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

公元前第5千纪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可归纳为下列六类: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

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

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

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

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

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

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

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05讲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教师用书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05讲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教师用书

第五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空定位·通史概览中外历史纲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明太祖废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

后内阁出现,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2)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察分为朝觐考察和京察;(3)明朝后期,乡约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主劝谕;(4)明政府修筑长城,设置军镇,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都司,进行管辖;(5)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6)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7)乡约主要宣讲康熙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圣谕广训》,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经济与社会生活】(1)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2)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3)明朝时期,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4)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文化交流与传播】(1)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相继被译介到中国;(2)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到中国;昆曲的发展演变。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熟记4大知识清单——落实备考基础清单一明清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明清政治制度与统治的加强(1)中央①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

宦官专权,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②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形成奏折制度,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

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赏析中国山西省是明清时代民居建筑的重要代表地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赏析。

明清时代的山西民居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底蕴,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和传统。

本文将对中国山西明清时代民居进行赏析,探索其建筑特色和历史意义。

一、建筑特色1.木结构明清时代的山西民居主要采用木质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之一。

木结构民居在保持房屋结构稳固的也能适应地区特有的气候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在山西的民居中,木材的选择和搭建方式都有独特之处,使得民居更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

2.砖瓦建筑另一特色就是山西明清时代民居采用了大量的砖瓦来进行建筑。

砖瓦作为建筑材料,不仅具备坚固耐用的优势,更能为建筑增添美观和艺术性。

民居的屋顶多为琉璃瓦,搭配着各种不同形状的砖雕,装饰出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3.院落式布局山西民居的布局多采用了院落式的设计,形成了“四合五天井”的典型特征。

院落一般以木质或砖石建筑围合而成,形成私密的生活空间。

而院内的天井则起到采光、通风和美化空间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居住格局。

4.雕刻工艺明清时代的山西民居以其精美的雕刻工艺而闻名。

房屋的门窗、梁柱、栏杆等处都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这些雕刻不仅为民居增添了华丽的装饰,更展现了当时匠人们的高超技艺和对生活美学的追求。

二、历史意义1.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山西明清时代民居的建筑特色和工艺水平,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

木结构、砖瓦建筑、院落式布局和精美雕刻等元素,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2.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明清时代的山西民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生活习俗。

从民居的建筑布局和装饰风格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的审美情趣,对于研究明清时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山西明清时代民居承载着丰富的建筑技艺和艺术传统。

在这些古老的民居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匠人们的智慧和勤劳,以及他们对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解析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解析
由于中国古代顽固的“土木”情结、五行意识和其它诸如地理、技术、社会、经济 等因素的影响,砖石结构一直未能在地面上普及运用。同时,由于它在营造连续空 间、材料、稳定性等方面的优越性,明代出现了地面建筑化的倾向,这一倾向下出 现了无梁殿,在室内均不见梁架。如显通寺无梁殿、永柞寺大殿及配殿均是室内空 间简化上的经典之作。
苏州拙政园三十六 鸳鸯馆(始建于明
朝正德年间。现有的 建筑,大多是清咸丰 九年1850年,拙政园 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 花园时重建,至清末 形成东、中、西三个 相对独立的小园。)
七、明清室内装饰
苏州狮子林水殿风来(初建于元代至正二年公元 1342年,最后重修于1917―1926年间 )
七、明清室内装饰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为砖砌而成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高20多米。
室内特点:室内空间分为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阔28,2米,进深16米。室内 为砖券结构。室内天棚由三个连续拱并列而成,为砖拱券。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 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
永柞寺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山西太原永柞寺俗称双塔寺,建于明万历年间。
二、明清时期的梁架结构
井干式:
以榫接的方式将圆木或半圆木组合成矩形木框,木框层层相 叠作为墙壁,这是一种以木作为承重结构墙的构造。
穿斗式:
落地柱与落地柱之间用仿相穿,通过挤压维系柱的稳定,并 且在仿上、两落地柱之间与落地柱平行立短柱,与落地柱共 同直接承檩。
抬梁式:
是在室内地平面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再立短柱、短柱上 再架梁,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立脊瓜柱以承托脊檩 。梁的两端承其它檩子。 整体说来,这三种结构形式所组成的室内空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那就是以柱梁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中国古典木架建筑室内平 面、空间和结构的基本单元——间,即由两榀柱梁组合的屋架 (含柱梁之间的联系性木构——枋檩)所组成的空间。这种以间为 单位的空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既能满足室内使用上的要求,又 能满足各类或简单或复杂的建筑造型上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介中国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公元前后200年)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

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

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萌芽。

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

公元前第5千纪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可归纳为下列六类: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

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

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

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

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

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

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

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

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

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三、“一颗印”式住宅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

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四、大土楼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

一般为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

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

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

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五、窑洞式住宅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

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

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

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三种。

六、干阑式住宅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

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

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

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

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

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

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

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

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三)、宁夏民居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

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

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

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

并列各窑可由窑间隧洞相通。

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内部可掘出阶道相连。

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

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箍窑:不是真正的窑洞,是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房屋。

箍窑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

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五)、山西与山东民居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

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

故砖石住宅较多。

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

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六)、陕南居民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

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

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

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成以蓼叶覆盖。

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

竹木房多建于抹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

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

屋顶铺瓦或茅草。

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

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

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

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

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开门。

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

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

忌朝西。

随着款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一)、江苏民居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

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二)、上海民居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福建民居闽西南地区的客空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