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代儒学的形成及经学纬学的脉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汉代儒学的形成及经学纬学的脉络

要理清两汉儒学之发展,首先要理清的是两汉儒的概念。汉儒和先秦之儒不是一个关系。先秦的儒家,早期我们能够看见的是孔门诸弟子对于礼法的争执,例如“曾子袭裘而吊.子游裼裘而吊.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为习于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主人既小敛.袒括发.子游趋而出.袭裘带绖而入.曾子曰.我过矣.我过矣.夫夫是也.”(《礼记·檀弓》)这群孔门弟子更多的是关于实行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的具体做法的讨论和执行。中期的孟子开始研讨关于“人性”的形上之说,讲求“善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由在孔子时单纯作为品评人物的标准如: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走向了更为道德意义和思想意义的一个思想范畴。宋儒也曾经夸赞孟子,在孔子的仁之上加上了义,仁之为仁义,此间便有无限文章。至于到了后期的荀子上,一方面他批判各家的学说,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开展对“礼”,“兵”,“君道”,“臣道”,“法刑”等理论探讨。本质上看,先秦之儒是由实用(辩论礼所实行方法的正确与否)转变到形上(开展大范围的理论的探讨)之路上。用后世的标准,他们是名至实归思想家(尤其是到后期)。这是先秦部分。

但是两汉的儒不一样。

两汉的儒,不再以单纯形上论做展开探讨,他们首先开展的是对“六经”的整理、辨析和注解,考《汉书·儒林传》: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驱適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

仪,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兴于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

里面很清晰的辨明了,两汉经学兴盛的始因:

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兴于学。

我将此看做两汉之儒的先声,两汉之儒是经师,他们当然也要看儒家的著作,但是,他们的思想绝非固守着儒家的准则,而是驳杂化的。我们如果分析《汉书艺文志》,我们能够清晰看到汉代学术的两种倾向,一种,就是我说的经师,他们谋求解经阐义,一种,是想成“一家之见”的汉代诸子,这些人著作,无论是有着阴阳家理论的董仲舒《春秋繁露》,有着刑名之说的贾谊《新书》,他们都无一例外的进入了儒家的部分。所以,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一点的是,两汉的儒是杂家化的。在《艺文志》中,有这么一句话,

“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汉书·艺文志》)

这不是单纯的说说,而是两汉诸子的写照。但是,在两汉人自己的眼里,他们是标榜自己为儒家,为孔子的传人,这却是无法抹杀的。

《汉书·儒林传》中也将此点讲的很明显:

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两汉的经学的兴盛,政治无疑是重要推手。而因为政治的干预,经学之后,出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代也是一大奇观----谶纬学说的兴起。当然这是后话,我们先将经学理清。

经学的发展,是经师们政治观的相互之间的批判交流推动的。他们推崇六经阐述,正是“《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汉书·儒林传》)”,但是所谓的“成法”的概念、内涵是什么?这个是需要辨清的,这群汉儒便是基于此得出自己不同的政治理念(政治观),相互来辩论的,那么这群汉儒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呢,引用 @叶微香的观点:

一种是礼治,以前期贾谊后期韦玄成为代表。一种是德治,以董仲舒为代表。一种是从天,以刘向歆为代表。

这群经师既有相互教授(因),也有独到一家(革)。于是今古文学起,五经博士废立,由形上的攻讦影响到了在形下的争嚷。这些也是两汉经学之常态。

而因为经学的政治性,更加体现政治本质的谶纬开始兴盛。有意思的一点是,无论谶纬之学的何种著作,他们都是托附孔子写的。为什么?道统。两汉政治理念讲求道统,他们的道统是:孔子-子夏-荀子-诸汉代经师。如《谷梁传》谷梁子名淑,字元始,,鲁人,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故曰谷梁传。传孙卿,孙卿传鲁人申公,申公传博士江翁。([唐]杨士勋·《春秋谷梁传注疏序》)再如《毛诗》:

“孔子删书授卜商,卜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卿授鲁人毛亨,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三国吴]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有这样的道统,因此他们的经学和谶纬是在正统性上有承认的。而这些谶纬也因为这种正统性,能够作为两汉解释群经的重要参考书。谶纬发展的可能,是在政治和经学相结合的基础上才得到的。这些谶纬,如:

王者德至草木则芝草生(《御览休徵部一引孝经援神契》)

再如:

孔子曰:《洛书摘六辟》:“建纪者,岁也。成姬仓,有命在河。圣孔表雄德,庶人受命握麟徵,易历曰阳纪天心。别序圣人,题录兴亡,州土,名号姓,辅叐符。亡殷者纣,黑期火代。”(《武英殿聚珍本洛书摘六辟》)这些无不是谋求通过神秘性来阐解政治理念(政治观)的正确性。因此,正是这种和政治的密切性,以至于到了后代,不得不以国家手段来禁止禁毁。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谶纬正是如此。

纵观两汉之经学发展,是政治观的争论,而后期,以郑玄、许慎等为融汇古今文的经学代表,因为文字的训诂,却成了清代朴学要宗法的对象。这也不可以不说是另一种兴亡吧!而纬书---所代表的政治理念解构,伴随着经学而起,伴随经学而废,但是依托经学的实质在,又曷足怪哉?

看到题主问题的说明,很开心。心平气和,以此诚意治学,吾辈之楷模。如此,小道识浅,僻居荒野,见闻源流与诸君不同,却愿献丑以飨同好,不足观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