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tsv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
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 ,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 了,甚至1.0×10-6S 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tsv =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 米,课桌的高度约0.75 米。
2.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 分米=0.1米=10-1米;1 厘米=0.01米=10-2米; 1 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 1 微米=10-6米。
3.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
(答案:可先用小绳测出楼的高度,再用刻度尺测出小绳的长度)(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答案: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曲线的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1.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A.5m/s B.10m/s C.15m/s D.20m/s2. 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
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 兔子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3.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4. 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A.3∶2 B.3∶1 C.3∶4 D.4∶35.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6.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 min行驶1000 m。
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 m/s,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________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______m/s。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s1 t1
算出小车通
秒表每小格为1S
金属片
进行实验
60
50
金属片
30 40 20
10
实验数据:
路
程
S1= 0.6m S2=
S3=S1-S2=
运动时间 t1= t2= t3= t1- t2=
平均速度 V1= V2= V3=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出平均速度v。
2.在用图1.4-1的方法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两次运动的 平均速度v1、v2不一样,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列 出两条可能的原因。
解:①两次测量的路程不同。 ②两次测量的时间不同。 ③小车做加速运动,v1>v2。 ④木板的倾斜角度变了。
运动时间 t1= t2=
平均速度 v1= v2=
组装实验装置:如下图
小车
木块 停表
金属片
木板
刻度尺
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s1,把s1填入表格。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
的时间t1并记入表格。
3.根据测得的s1 、t1 ,利用公式v1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新课教学
一、实验目的: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 v = s
t
三、实验器材
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测哪些物理量? 路程、时间
2、测量路程和时间分别用什么测量工具? 刻度尺、秒表
小车、木板、木块、金属片、刻度尺、停表
四、设计表格
路程 s1= s2=
金属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四节新教材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课题:八年级物理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审核人意见(签名):班级:姓名:学科:日期:一、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并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二资料准备:三、学习过程:环节一:看课本第16页的三幅图片,它们有没有共同点?共同点是什么?还能在生活中举出相同的例子吗?设计意图:环节二:讲讲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设计意图:环节三:当你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时,你和座椅的位置发生改变了吗?你和路边的树木的位置发生变化了吗?同一时刻你为什么会有两运动种状况?设计意图:环节四:如何恰当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怎么样在描述运动的过程中选择参照物?设计意图:环节五: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有什么样的结果?你能得什么样的结论?设计意图:四、拓展应用: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
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等靠岸后他才打捞。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2、行车过程中,什么时侯有时会感觉到无风;什么时候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吗?设计意图(目的):五、小节与收获: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那些疑惑?2、前置作业准备时的疑难解决了吗?六、反馈达标: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3、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小结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
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m/s=3.6km/h 二、在变速运动中,v=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三、变速运动:
1、定义:物体运动速度或方向时刻改变的运动。
速度增大
速度减小
练习、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关系如图, 谁的速度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法:
甲
作竖直线,比较在相同的
s
乙 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
路程长,则速度大。
t 作水平线,比较经过相同 的路程,所花的时间。时 间少,则速度大。
五、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
图中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的路程 随时间变化图线,求:1、两人是匀速直线运动吗?2、 若是匀速直线运动,各自运动速度大小为多少?
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3-15 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 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cm, tAB=s,VAB=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 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 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 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VAC偏_(填大或小)
3.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图3—14中表示物体做 匀速直线运动的是的是() A.甲图和丙图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D.乙图和丁图
图3-14
达标自测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运量动。快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二、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2、实验设计【模拟情境】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讨论】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等等。
【小结】&【板书】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设计意图:测量性实验,必须先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学生讨论后老师用PPT展示如下图所示:学生讨论、回答:生1:越来越快平均速度生2:公式v=s/t生3:测路程和时间;生4:刻度尺、停表【温馨提示】同学们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骑自行车下坡的情况,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1)S1,t1,(2)S2,t2,【第二步】明确实验步骤:明确了路程和时间的测量,那么做实验的先后顺序又是怎样的?请你把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用PPT展示根据刚才的讨论,完成空缺的部分:3、进行实验动特点,试着测两组数据。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 物理上册 第1章 第4节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知识点一 测量平均速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3,完成以下问题: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v =st.2.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垫块、金属片、铅笔、刻度尺、停表. 【合作探究】探究 有一斜面长1.6米,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t 1;再将金属片装在斜面的中点,如图所示,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的时间t 2;根据测出的时间,在下表填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 2、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 3.1.答: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2.要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3.小组间的同学如何分工合作,才能使时间的测量比较准确?答: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这种操作方法使学生分工协作的准确性更高.【教师点拨】1.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2.如图,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2)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3)下表是重复三次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知识点二超声波测距【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4,完成以下问题:1.位移传感器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这样计算机就可以计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2.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图象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3.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仪器自动算出发射点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4.如果障碍物是运动的物体,超声波测量仪可以根据算出的障碍物移动的距离,再根据两次自动发射超声波的时间,算出物体移动的速度.【教师点拨】位移传感器与超声波测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都是依靠计算出一段时间内运动物体移动的距离来算出的.【跟进训练】如图甲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乙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340 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中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17 m,汽车的速度是17 m/s.甲乙1.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 =st3.实验器材:轨道斜面、玻璃球、垫块、刻度尺、停表、挡板 4.实验步骤 5.收集数据的表格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第1章机械运动(共65张)
平均速度:如果只做粗略的研究时,可以利用v=s/t来计 算,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注:讲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 内的平均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
1、特点:是快慢不变和运动路线是直线即方向不变;
运动的快慢不变即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都相等。
2、公式:V=s/t
3.v=s/t的物理意义: (1)对于同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不变 的,是一个常量,所以,S与 t成正比。 (2)匀速直线运动中,v与s、t无关,但可以用s/t来计 算
V1 V2 2
一人沿一平直马路步行,前五秒钟走了 十米,后二十秒走了五米,求该人的平 均速度是多少?
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 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 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m。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
讨论:利用公式
v=
s
t
计算出来
的速度,能够精确地描述匀速直线运 动的快慢。它也能精确地描述变速直 线运动的快慢吗?
在能变够速计运算动物中体,在利一用段公时式间内v或= 一s段t
路程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注意: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 记住:公式只有一个:
v 总路程 全 总时间
而绝对不能用:
v全
(2)单位必须统一;
(3)符合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 解、答四步必须明确。
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速度:
人步行:1m/s –1.5 m/s 3.6km/h --5.4km/h
骑自行车:5m/s 18km/h 汽车: 30m/s 108km/h 声速: 3光40速m: /s3×108m/s
精选范文新人教版八年年级物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时间及测量1、许多石英电子手表具有听表的功能,通过反复尝试学会使用这个功能。
2、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做成了一个来回摆。
测出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怎样能测得更准确?你能做一个周期为1s的摆吗?答:测出小铁块摆动若干次所用的时间,然后除以摆动次数,这样测量的结果更准确。
对于后一个问题,可让学生通过不断尝试,认识到小铁块的摆动周期只与绳的长度有关。
3、各组同学之间比一比,怎样才能更精确地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一页纸的厚度、铜丝直径?你能想出多少种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答:略4、用宽约2cm的牛皮纸条,自制量程为2m、分度值为1cm的卷尺。
用这个卷尺测量家里某个人的身高。
起床后和临睡前各测一次,你会发现什么?答:由于白天人们多处于站立姿势,自身的重使得骨骼间缝隙变小,因此临睡前的身高要低于起床后的身高。
5、联系电流表、温度计等测量工具的用法,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哪些做法会引起较大的误差?答:使用刻度尺常出现的错误有:(1)不注意起始刻度;(2)读数时视线与尺面不垂直测量结果不写单位;(3)刻度尺没有与被测物体重合;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以火车头、车厢的座椅、乘客、路边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填空:在平稳行驶的列车中,放在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___________是静止的,相对于___________是运动的。
答:火车;树木、房屋等。
2.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BA.河岸上的树B.船舱C.迎面驶来的船D.河水3.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的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于屏幕上。
这是为什么?答:运动员和屏幕之间相对静止,而跑道在不断运动。
4.我国自1984年4月8日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以来,已经陆续发射了多颗这类通信卫星。
同步卫星虽然绕地心转动,但是地球上的人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为什么?它绕地心转动一周大约需要多长时间?答: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和地球自转速度相同,它们相对静止;一天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上海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达423km/h,大约是普通列车的多少倍?答:普通列车的速度建议用本节第二题的结果8.8m/s比较,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大约是普通列车的速度的倍。
八年级上册物理书第一章第四节小车实验两种速度不同的原因
八年级上册物理书第一章第四节小车实验两种速度不同的原因小车实验中,两种速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动力来源不同:两个小车可能使用了不同的动力来源。
例如,一个小车使用了电动机作为驱动力,而另一个小车可能使用了弹簧弹力或者重力加速度作为驱动力。
由于不同的动力来源可能具有不同的强度和效率,所以导致两个小车的速度不同。
2. 摩擦力的影响:两个小车在平滑地面上进行实验,摩擦力会对小车的速度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小车与地面的摩擦力较小,而另一个小车与地面的摩擦力较大,那么较小摩擦力的小车速度会较大。
3. 质量差异:两个小车的质量也可能是导致速度不同的原因。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两个小车所受的力相同,但质量
不同的话,速度会有所不同。
质量较小的小车所受的加速度较大,速度也会较快。
4. 驱动力加速度不同:如果两个小车使用相同的动力来源,但驱动力加速度不同的话,速度也会不同。
较大的驱动力加速度会导致较快的速度。
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者相互影响,导致两个小车的速度不同。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这些因素来控制小车的速度,进一步研究其影响。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①基本工具:刻度尺。
常用工具:、、。
②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换算关系有:1km=103m;1mm=10-3m 1d m=0.1m;1μm =10-6m;1cm=10-2m;1nm=10-9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③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注意: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A.根据需要选取适当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会选)。
B.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或与所测长度平行),且刻度线应紧靠被测物体。
如果零刻度线磨损,可选中间任一刻度线做起点(会放)。
C.视线与尺面垂直,认读刻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说明结果的倒数第二位代表分度值位)。
D.记录结果时,除了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的数字外,还要注明单位(会记)。
2.时间的测量①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
②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秒(S) 常用单位:分钟(min)、小时(h)。
3.误差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案例:一钢制刻度尺在冬天和夏天测同一物体的长度,冬天测量的结果偏大。
②)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结果的小数位数与给定的测量结果小数倍数保持一致);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注意: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①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②注意: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世界上任何物体都是运动的。
没有绝对静止不动的物体。
2.参照物①定义:为了描述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而选作标准的那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②任何物体都可选做参照物。
③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先要选取一个参照物(选谁为参照物就假定它不动),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来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否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新授课 1课时东方国际学校使用日期:2019年9月26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究各个环节;在实验中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直尺1把、停表一块、斜面一个、木块一块、小球1个、位置标志旗4个、滴水小车一辆(见附件1)【教学过程】是小些好(如图)?均分好?先短后长好?还【板书设计】§1.4 测量平均速度一、提出问题二、猜想与假设: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五、分析与论证六、评估【教学反思】一、案例的“亮点”1.采取了开放式实验的形式。
由于课前对器材进行了改进,在路程的分段上,可以不再像课本那样只能分2段,而是也可以分成3段,并且既可以3段均分,还可以按先长后短的方法分,这样就有3种方法;在学生共同探讨出多种可行方案后,教师并不指定学生按哪一种去执行,而是将选择权交由学生,让他们取舍。
这样做既可以巩固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2.让小球一次滚下就测量出它在各段路程上的运动时间。
这一点通过教师设计的“让小球撞击标志小旗”的方法就可以轻易实现(见附件1的说明)。
以往的测量方法是让小球两次滚下,进行测量,就实质上说,是先后测量的两个运动的不同路段的时间。
我认为这样做是值得商榷的。
3.让学生用尝试实验法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法是否可行。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尝试测量来取舍自己的某一点设想。
培养了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世界观。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4 测量平均速度1-人教版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一章第四节
教学目标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注意事项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要测量全程、上半程、下半程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尤其是下板城的路程和时间不是从中间点由静止下滑测量的,而是用的总路程减去上半程路程和总时间减去上半程的时间。
难点分析
学生第一次到实验室做的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需要用到第一节课的停表和刻度尺使用的知识,还要用到平均速度的计算和理解,对于学生来说第一次的学生实验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测量平均速度注意事项
一、调整斜面的倾角,使斜面保持较小合适的坡度,便于测量时间。
二、在实验前要反复练习停表的使用,并进行几次试测量,最后正式测量,确保时间测量的准确性。
三、测量运动路程为车头到车头或者车尾到车尾的距离。
四、每次实验时让小车都是从顶端由静止开始运动。
五、小车下滑是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模型直观演示小车下滑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通过讲授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个实验注意事项。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班有住到84大坡上的吧。那么我们骑车上学来的时候自行车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是越来越快还是越来越慢或者匀速不变?那么我们能不能现在去感受一下呢?当然不行,那么今天老师就用一个模型来代替大坡下来的自行车,而且还要测出它的平均速度。
小结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初中物理新课标四个测定性实验之一,也是进一步加深对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也是学生第一次在实验室中的小组合作实验,因此一定要知道实验的注意事项,本节课通过模型和讲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该实验的注意事项。并通过习题练习巩固了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目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目
录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第三节声的利用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第二节光的反射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第四节光的折射
第五节光的色散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
第一节质量
第二节密度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记录数据: 路 程(m) s1= 0.7
s2= 0.35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t1= 2
v1= 0.35
t2= 1.7
v2≈ 0.20
s3=s1-s2= 0.35 t3= t1- t2= 0.3 v3≈ 1.20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6 实验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 下滑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tt t
100s
100s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
字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vs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t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小 (填“大、
小”)
S2=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t1= 2.0
v1=
t2=
v2=
S3=S1-S2=
t3= t1- t2=
v3=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 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金属片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s3= s1-s2 t3= t1-t2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4 设计表格
路 程(m) S1= S2=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t1=
v1=
t2=
v2=
S3=S1-S2=
t3= t1- t2=
v3=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点击按钮观看视频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速度的测量
第4节速度的测量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会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速度的测量》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了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在前几节中已经给学生讲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对速度有了一定的理解,要求学生巩固学习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
教学目标1.学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核心素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掌握求平均速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续表中。
4.实验表格5.实验注意事项(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要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4)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
(5)时间和长度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下面大家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开始实验。
实验完毕后,请说出你的实验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实验及时指出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续表1.在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3.测量路程时要注意什么?想想议议:某同学想测出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提出可以把小车从斜面的中部开始释放,进行测量。
想一想: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与上面的实验中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说明原因。
例1小明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内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秒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 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 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齐河县第四中学 7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 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 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 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 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27
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 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28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29
金属片
பைடு நூலகம்
齐河县第四中学
30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1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2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3
实验时注意观察表的示数。
21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22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23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24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25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26
实验数据:
路 程(m) S1=0.6
S2=
运动时间(s) t1=4
t2=
平均速度(m/s) V1=?
V2=
S3=S1-S2=
t3= t1- t2=
V3=
齐河县第四中学
V2= 0.12
S3=S1-S2= 0.3
t3= t1- t2= 1.5 V3= 0.2
齐河县第四中学
41
【分析与论证】 v2<v3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 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 滑运动越来越快。
齐河县第四中学 42
【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齐河县第四中学
43
课堂小结
1、科学探究的环节 2、小车在斜面上运动 的平均速度(分析 过程) 3、实验报告格式
齐河县第四中学 44
巩固练习
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 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 速度是 [ C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 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 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24 _______m/s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齐河县第四中学
1
科学探究的环节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论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齐河县第四中学 2
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先寻找别人对这个问题 的研究成果。 (2)自己做实验收集证据
齐河县第四中学
10
【设计表格】
路 S1=
S2=
程(m)
运动时间(s) t1=
t2=
平均速度(m/s) V1=
V2=
S3=S1-S2=
t3= t1- t2=
V3=
齐河县第四中学
11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齐河县第四中学
12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13
金属片
10
20
30
40
50
60
齐河县第四中学
14
实验数据:
齐河县第四中学 8
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 通过下半段路程 3的平均速度 3呢?
s
v
S3= s1-s2 t3= t1-t2
金属片
s3 t3
s1 t1
齐河县第四中学
s2 t2
9
5.通过计算 下半段路程S3= S1-S2和 下半段时间t3=t1-t2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 度v 3。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4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5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6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7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8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39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40
实验数据:
路 程(m) S1=0.6
S2=0.3
运动时间(s) t1=4
t2=2.5
平均速度(m/s) V1= 0.15
齐河县第四中学
3
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 化情况是怎样的?
齐河县第四中学 4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S1
金属挡板
s3 t3
t1
S2
t2
金属挡板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
齐河县第四中学 5
【器材】
斜面、 小车、 刻度尺、 停表、挡板。
齐河县第四中学
6
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
路 S1=
S2=
程
0.6m
运动时间 t1=
t2=
平均速度 V1=
V2=
S3=S1-S2=
t3= t1- t2=
V3=
齐河县第四中学
15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16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17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18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19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
20
金属片
齐河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