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副总经理杨宝龙

大豆产业危机四伏

(一)对进口大豆的依附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大豆拉美化问题已经变成现实。在全球范围内,南美种大豆,中国买大豆,美国定价格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1996年前,我国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我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了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我国大豆的进口量连年攀升,2009年我国进口大豆4255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同比上年增长了13.77%;2010年进口预计在500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17.5%。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基本与国内实际加工量基本一致。我国大豆进口量已经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55.8%。

(二)大豆产业链完全被外资垄断。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说过: “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对于国际资本而言,通过粮食控制世界将比采用军事控制更加隐蔽,代价更加低廉。

跨国粮商在中国建设工厂,是为了把中国做为国际贸易利润转换的一个链条,通过在中国的加工企业实现国际贸易环节所取得的巨额利润。更为可怕的是,中国进口大豆货源和实际加工能力都控制在少数几个跨国粮商手中,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都被垄断性地控制在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BCD”手中,即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

跨国粮商通过参股并购和独资方式已经控制了中国8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从行业构成上看,形成了外资(包括合资)为主(比例为76%);国有和民营为辅的运作格局(国有及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为6%和18%,二者之和不到我国大豆年设计加工能力的1/3)。

(三)国内压榨产能严重过剩。

2009年,国内年加工大豆的设计能力已经超过1亿吨,而实际利用产能只有4500万吨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公布2009年底大豆行业加工利用率只有50%左右。尽管如此,外资油企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继续扩建产能,部分央企也无视国家政策借四万亿投资之机大上产能。

(四)大豆和植物油价格的变化与供求关系相背离。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最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随着我国对进口大豆依赖程度的提高,外资对大豆行业垄断的加剧,大豆价格近年来频繁的剧烈波动,大豆和植物油的价格在特定时间脱离供求关系而变化,成为国际投机商手中的棋子。而且,其价格与国际市场时时联动,严重地受国际政治关系、石油价格、美洲天气、美国政府农业报告等牵引。2008-2009年,国内食用油价格每年都有两次左右的大起大落,背后都是跨国粮商的身影。

(五)大豆加工行业的上下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

大豆价格与国际市场紧密联动,大豆及油脂行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已经消失,大豆加工行业的上下游均同样受到严重冲击。上游是涉及农民利

益的种植业发生萎缩,种植面积连年呈下降趋势,产量也在逐年下降,而相反进口却在逐年攀升。大豆加工行业的下游,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食用植物油的安全和养殖业的发展。植物油事关国计民生,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活,豆粕又是饲养业的主要原料,又关系到养殖业的兴衰。几次农副产品涨价已经验证一个观点,失去自主能力的产业,必然要伦为国际贸易风险的承担者,而深受其害的是广大的人民百姓。

国产大豆缺乏竞争力根源及认识上误区

(一)中国大豆产业出现的问题,不仅是种植业问题,更是农业政策问题,是资本市场问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策略问题。

国外农民、国内外贸易商、加工企业通过期货市场来发现价格、引导生产、规避市场风险的。而我们对农产品期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农产品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政府只是利用补贴方式来引导农业生产。

(二)中国大豆和加工企业竞争力差,不仅是大豆生产和企业管理水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流通环节存在“三高两不顺和两个无奈”的客观问题。

一高是储备成本高。加工企业一季收购四季加工,企业为保证达产,一年的原料要在三个月内一次性储备,原料储备资金每年只能周转三次,按2009年的银行贷款利率计算,每收购一吨大豆原料储备资金成本为70多元,而进口大豆储备资金每年可周转8次以上,通过开证结算,原料储备成本财务几乎为零,两者相差70多元;

二高是收储费用高。产区加工企业收购农民的大豆,面对千家万户,装卸费、短运费、包装费、仓储费等每收1吨大豆需支付收储费用达80元,而进口大豆不需此项费用,两者相差80多元;

三高是产品运输成本高。中国大豆产区不是销区,原料或产品从产区运到销区平均每吨需要运费大约80元,而进口大豆所到港口就是主销区,原料从船上到车间输导费用每吨20元足亦,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运输费用平均每吨相差60多元。

一个不顺就是税收政策不顺,税法规定,加工企业收购农民的粮食给予扣除进项税,但谁是农民,政策界定不明确,加工企业无权也无能力进行分辩,一旦管理不当就会落个逃税的罪名。因此,产区加工企业也倾向进口,在同等条件下,企业宁可进口,也不愿意冒着逃税风险收购国产大豆。

第二个不顺是产区物流不顺。大豆是经济作物不是粮食,在销售旺季车皮得不到保证,很难抢占市场机遇。

第一个无奈是用国产大豆加工企业享受不到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所带来的好处。进口大豆用美元结算,销售产品用人民币结算,在人民币升值时期,跨国粮商可以利用汇率差异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并且可利用额外利润轻松地与国产大豆打价格战,而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只能望洋兴叹,无法与其竞争。

第二个无奈就是粮油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完全市场化。粮油产品价格上涨时,国家只对其产品进行限价,而对其大幅度上涨的成本要素没有说法;当粮油产品价格下降时,国家对大豆原料又确定了最低收购价,同

时对进口大豆不加限制,使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形成巨大反差。在一个年度内加工业的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两头被反向锁死,企业如何生存可想而知了。

(三)跨国粮商在中国建厂不是想通过加工环节赚钱,而是要利用中国市场消化外来大豆,变现在国际贸易和物流环节取得的利润,并寻找时机谋求垄断利润。

(四)大豆加工业引进外资未给国家和国民带来更多的好处。

首先,跨国粮商带不来技术。我国榨油行业装备水平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现存企业所采用的工艺设备不比外资的差,引进外资不会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

其二,跨国粮商带不来更先进的管理。现在中国大豆加工业生产管理自动化水平已经很高,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没有差别。跨国粮商的优势在于对国际贸易风险的控制能力。

其三,跨国粮商带不来投资。大豆初加工项目投资不大,但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外资投入的流动资金只是大豆,所以,对他们来讲没有风险。同时,他们是利用了中国地方政府的税费优惠政策进行低成本扩张。

其四,跨国粮商带不来就业。中国的大豆加工企业生产环节基本上都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一个日加工5000吨的工厂用工不会超过250人,假定现存的96家企业都按300人计算,全国大豆加工行业就业人数不会超过5万人。这说明大豆加工企业本身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