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它的深远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它的深远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患有高血压疾病,肥胖症,冠心病以及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着,据相关数据表明,每年临床中由于心血管类型疾病而导致死亡的患者人数要明显高于传染性疾病以及其他类型疾病的患者。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其危险的因素进行研究也显得更加具有着临床的实际应用意义。

标签: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深远影响;研究
1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1.1高血压据相关研究认为,人体舒张压的增高并不能够表明高血压在临床中的严重程度,相反,其在高血压疾病的早期较为常见,而人体脉压的增大同心血管疾病的冠心病,脑卒中以及总死亡率却呈现出正相关的态势。

当血压具有着较大的波动性时,将会对靶器官造成较大的损害。

1.2血脂异常血脂的异常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危险性因素。

当前研究认为,虽然我国民众血清胆固醇的水平较低,然而胆固醇的水平仍然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几率以及急性冠心病发病几率的十分重要的危险性因素,并且,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人们的血脂水平也会随之而不断增加,因此,在日后相当的一段时间之内,我国人民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仍然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且女性的患病率即危险性因素的水平增加的幅度将会明显大于男性。

1.3糖尿病糖尿病是当前临床中冠心病患者独立并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危险性的因素,人体内部胰岛素的抵抗将会导致一系列代谢的紊乱情况出现,将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因素的聚集。

相关研究人员认为,高血糖与高血压疾病的患病率会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增加,但高血脂疾病则并无十分明显的年龄差异。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高血糖与高血压是其产生心血管疾病的身份主要的危险性因素,因此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其疾病的预防应重点放在血糖与血压的控制方面上,降脂则更应在中年的前期以及青年时期进行。

1.4肥胖绝大多数人们都具有着一定的认知,认为肥胖与超重是导致出现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十分显著的文献性因素,一般情况下,随着体重指数水平的不断上升,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会随之而不断增加,肥胖是导致人们出现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疾病的共同的十分重要的危险性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群的平均水平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但是个体的水平将会保持在原有的百分比。

1.5吸烟吸烟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已成为一个常识,具体来说,吸烟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因素,也是导致动脉斑块出现增厚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被动吸烟,即吸二手烟也将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加重的情况,影响人们的健
康水平。

1.6心理的因素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情况不仅会导致人体内精神心理的反应,导致人体健康的应激源被损害,还能够导致一系列的病理上与生理上的变化。

相关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种心理的应激行为还会导致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变化造成影响,并参与到原发性的冠心病与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之中。

2餐后代谢状态的异常情况
以往的研究之中,绝大多数注重空腹状态之下某些代谢参数以及神经体液的变化,近年来的实验与研究发现,餐后台写状态的异常,即采后代谢紊乱情况也是导致人们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的危险性因素。

2.1在餐后状态下的高血脂据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表明,餐后的高血脂现象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变的一种十分显著的危险因素,人们在餐后的高血脂情况将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现象的出现,因此,对餐后的血脂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也是对心血管疾病进行防治的重要措施。

2.2在餐后状态下的高血糖在餐后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以及人体血糖的水平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危险性因素,并且,其同大血管的病变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其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现象产生的基础,因此,也是产生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危险性的因素。

3流行病学的研究
①血压的升高时导致发病的最为显著的危险性因素,但人们的血压已高于常规水平但并未达到高血压标准时便应投入应有的注意,保证提前预防;②据相关数据表明,吸烟已成为我国民众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危险性因素,越有33.3%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病因是吸烟;③虽然当前我国人均的血脂水平较之于西方要低一些,然而血脂异常情况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所造成的影响已显现出来,约有10%的患者由于高血脂水平而患病;④糖尿病是导致我国民众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的危险性因素,若临床中的患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将会具有着更为巨大的危害;⑤当前我国人均的体重指数低于西方国家,然而,肥胖,整体性的超重以及中心性的肥胖现象仍显著性地增加,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上升。

4总结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观念也有了进步与更新,在临床的治疗之中,必然会从以往的单纯性治疗转变成为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道路上,医生的职责也不仅仅停留在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的层次上,而是应防范于未然,对出现异常但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开展护理与预防们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不仅仅是抢救与治疗,而是应在此同时对患者进行整体性的评估并处理,在临床的治疗中,也不应仅仅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更多地
应考虑并研发出适合患者的非药物的治疗手段,促进患者的康复,减轻治疗中的痛苦。

参考文献:
[1]熊航,贾俊飞,孙兰军,等.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11:0992-03.
[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10.
[3]李晶晶,司海朋,李静,等.血清铁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关系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3(10):960-964.
[4]李慧凤,李晓玲,王萍,等.载脂蛋白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3(10):745-748.
[5]于军,祝之明,祝善俊,等.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和脉压变化特征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9:531-5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