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初稿)
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子电器行业企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推动我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和重点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
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方向,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目标
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构建理实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适应我省实际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坚持“教、学、做”合一,开发“理实一体”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教材;开发本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全省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完善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在全省形成示范效应。
课程改革基本原则
坚持以育人为本,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坚持产业发展与学生需求兼
顾、高质量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并重,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继续学习打基础。
坚持从职业分析出发,突出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要求。
坚持“教、学、做”合一,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
坚持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依托行业、企业、政府部门整合学习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内涵发展和提高发展;反映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
课程改革主要内容及进度安排
一、成立课改革工作委员会(2012年2月25日之前)
主任委员: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董国军
副主任委员:成都市高级技工学校欧环
重庆海尔集团
成员:(按英文字母排序)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刘新艳
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巫友富
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彭永福
达县职业高级中学崔庆文
绵阳永利电力学校李俊基
泸州江阳职业高级中学杨建
双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刘贤切
四川机电技术学校董维
内江铁路机械学校黄强
南溪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陈忠明
宣汉职业中专学校康红
新都职业技术学校黄德开
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张正武
重庆格力电器
达运精密工业(成都)有限公司
杭州纽创电有限公司
深圳市振帮实业有限公司
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中江生产基地)
TCL王牌电器(成都)有限公司
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旭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二、组织开展企业调查(2012.2.8—2012.2.20)
开展行业、企业、高校对人才需要、职业岗位需求、典型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标准、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广泛调研。
三、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2012.2.20—2012.3.10)
通过调研形成分析报告和调研报告,确立本专业培养目标。
四、制定本专业课程体系(2012.3.10—2012.4.10)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对人才、岗位的要求和终身学生的要求,按基础模块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组织成员学校制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五、制定本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形成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2012.4.10—2012.5.10)
组织各成员学校根据课程体系研究制订本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科大纲、专业设备标准、顶岗实习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双证制制度、学分制度等,形成我省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六、开发核心教材(2012.5—2012.11)
组织成员学校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如《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材(如《电子产品装配工艺》、《小家电维修技术》、《电视机组装与调试》、《制冷设备组装与调试》等)。
七、数字资源建设(2012.9—2013.3)
1、学科课件制作;(2012.9—2012.12)
2、学科题库建设。
(2013.1—2013.6)
八、课程实施阶段(2012.6—2013.6)
依据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展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
九、教师教学能力培训(2012.6—2012.9,2013.6—2013.9)
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团队培训、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手段的教师、培训及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十、教师企业培训(2012.6—2012.9,2013.6—2013.9)
组织开展教师到企业的实践能力培训,使教师熟悉企业文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
十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012.9—2013.9)
引企入校,在校建厂,安排学生到联办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工程师、技师到校上课等,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十二、健全教学评价制度(2013.3—2013.12)
建立评价体系,制定学生评价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学校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
十三、精品课程上报评审(2013.12)
推荐本专业开发的精品课程参加上级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