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类分工与价值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内分工理论与“价值链”理论的渗透与耦合:

1155

曾铮原创 | 2007-05-11 13:51 | 收藏 | 投票

关键字:产品内分工理论;价值链理论;渗透;耦合

产品内分工理论与“价值链”理论的渗透与耦合:

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交集”

本文发表于《财贸经济》2007年第三期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别介绍管理学和经济学在价值链相关理论上的研究,发现二者虽然在研究范式上不尽相同,但其研究框架和技术特点是相互补充和渗透的,并且存在着研究上相互结合的耦合点。由此,本文认为,在生产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整合经济学和管理学在价值链理论研究上的优势,将有利于解释当今世界国际产品内分工盛行及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理论;价值链理论;渗透;耦合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价值链”本身是一个经典的管理学概念,它主要被用来分析企业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及企业的战略定位。然而,随着产品内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入,“价值链”问题理所当然地会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分别简要介绍了管理学有关“价值链”理论和经济学中涉及“价值链”问题的产品内分工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经济学和管理学在“价值链”这一问题上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可能性及耦合点。

一、管理学关于“价值链”理论的研究

价值链作为管理学的概念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管理学大师波特(Porter, 1985)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率先提出的。波特认为,价值链是开发、生产、营销和向顾客交付产品与劳务所形成的一系列作业的价值,并把价值链分为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业务单元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四大类。

同时,波特提出价值链可以作为分析评价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的战略工具,通过成本分析和差别分析,找出公司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利弊。

在波特传统价值链理论提出后的二十年中,很多管理学家扩展和深化了价值链的分析框架。汉斯(Hines,1994)把波特的价值链重新定义为“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与传统理论所定义的“价值链”概念相比,汉斯的价值链与传统价值链作用的方向相反,汉斯所定义的价值链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而波特所定义的价值链只停留于把利润作为主要目标。接着,雷波特和斯威尔克拉(Rayport&Sviokla, 1995)提出了开发虚拟价值链(Virtual value chain,VVC)的观点。他们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组织都是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进行竞争,一个是管理人员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资源世界,称之为“市场场所”(Market place);另一个则是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这一虚拟世界的出现导致电子商务这样一个新的价值创造场所,他们将这一新的信息世界称之为“市场空间”(Market space)。它们通过不同的价值链开展价值创造活动,前者通过“有形价值链”(Practical value chain, PVC),即采购、生产与销售;后者通过“虚拟价值链”,即信息的收集、组织、筛选与分配。同时,他指出两条价值链的价值增殖过程有所不同。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经济和生产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经济组织和国际间的垂直分工趋势日趋明显,对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的分析和探讨成为管理学界的焦点话题。戈雷夫(Gereffi , 1999)在之前管理学界关于价值链研究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观点。他认为,全球价值链理论是在国际分工日趋细密,新兴市场和新的经济组织出现后,对价值链一种全新的解析。同时,他从价值链治理(Governance of value chain)角度将全球价值链划分为采购者驱动价值链(Buyer- driven value chains)和生产者驱动价值链(Producer -driven value chains)。随后,戈雷夫、胡姆福瑞和斯德尔津(Gereffi,Humphrey& Sturgeon ,2003)又按照全球价值链中行为主体之间协调能力的高低,将全球价值链治理的模式划分为市场(Market)、模块型价值链(Modular value chain)、关系型价值链(Relational value chain)、领导型价值链(Captive value chain)以及等级制(Hierarchy)五种形式。卡布林斯基(Kaplinsky , 2000)在以价值链作为工具分析全球化对世界各国贸易所得

产生的影响时,认为价值链分析包括三个主要因素:进入和租金壁垒(Barriers to entry and rent),治理(Governance)以及系统组织效率(Systemic efficiency)。之后,卡布林斯基(Kaplinsky ,2003)又将三因素的最后一个因素系统组织效率变更为价值链的不同形式(Different types of value chains),并引入戈雷夫(Gereffi, 1999)采购者驱动价值链和生产者驱动价值链的分类来分析全球化中价值链的形成及其升级。当价值链分析理论在管理学进入成熟期并在纵向上得到延伸之后,对价值链的分析开始向更深层次发展,并结合了许多经济学中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本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分工的深化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管理学对于价值链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模块化时代”(鲍德文和克拉克,Baldwin& Clark, 1997),模块化价值链(Modularity value chains)研究成为新世纪价值链研究的最新特点和集中方向。模块化价值链理论将价值链系统化、体系化和复杂化,使价值链的研究更加现实和精妙。该理论认为,在当今生产全球化和企业间和企业内分工细化的情况下,价值链网络化成为现实,用模块化这个半自律性的子系统概念来替代传统的价值链概念可以更好的研究价值链网络系统。“模块化概念的提出,将价值链内各经济元之间的市场内部化,价值链不再是一个以科层结构进行管理的线性模式,而成为一个在不违反界面规则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创新的高度自律性的经济系统分布”(李海舰等,2004)。其中,赫兰德(Holland,2000)、鲍德文和克拉克(Baldwin& Clark, 2000)、斯基林和斯蒂斯玛(Schilling& Steensma, 2001)和青木昌彦(Aoki, 2003)代表了这个研究领域主要的最新成果。

二、经济学“产品内分工”理论的研究

主流经济学没有真正承认价值链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但是由于生产的可分割性和连续性,价值链的精髓在现有经济理论中已有体现。二战之后,许多经济理论的研究尽管没有明确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却都运用了价值链分析的方法,在经济学中我们概括地称之为“产品内分工”模式(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