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新误区

合集下载

浅谈教学中学习历史的几大误区和学法建议

浅谈教学中学习历史的几大误区和学法建议

浅谈教学中学习历史的几大误区和学法建议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凸显出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其中历史学科作为中学生必学的科目之一,但是传统以来历史学科定位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中学生对于如何学习历史也是存在一定的苦恼和偏见。

本文基于中学历史学科地位的认识,以及通过自身教学经历浅谈几点历史教学存在的几大误区和几点学法指导。

标签:中学历史:误区:学法历史学科历来是国家教育生活的重点学科,目前中学教育领域中,历史在中考中属于必考科目,在高考中历史是文科中的必考科目。

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内容看,历史知识也是必考内容。

为什么学习历史如此重要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过:“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司马迁编写恢弘巨著《史记》曾说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从古至今,我国历来有修史重史的传统,不重视历史,意味着数典忘祖。

当下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在部分家长和学生眼里视为所谓的“副科”,某些乡村学校对待历史学科也是“马马虎虎”,认为历史学科教学简单,无非就是划重点背诵而已。

以至于在某些地方学校历史学科地位比较弱势。

另一方面,家长们也认为学习历史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并无大用。

把历史学科比作无用学科,在学生眼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就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然就是题海战术,根本没有技巧性、科学性、规律性而言。

当然笔者以四年历史高考阅卷和三年中考阅卷的经验出发,并不认同历史是毫无用处的“副科”,也不认同历史的学习方法只是死记硬背那么简单。

新课改在持续要求关注人的发展,而且是全面发展。

新时代下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情怀,更加关注学生内心的成长。

历史学科必将是越发重要。

(一)对待历史学科的几种偏见以及不合理做法。

第一种是学校教育管理者认为历史学科并不重要。

一些领导偏激的认为学校的重点关注学科就是语数外主课以及物理化学等理科。

他们会把优势课程安排在上午一二节,而把历史学科安排在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的第四节和第八节。

初3年级历史学习的五大误区

初3年级历史学习的五大误区

初3年级历史学习的五大误区初三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认识和理解过去文化与事件的重要时期。

然而,学习历史时常伴随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以下是五大常见误区及其解析:1. 过度关注日期和事件的记忆:历史学习往往被误以为是记忆日期和事件的大集合。

然而,过度关注这些细节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对历史背后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历史不仅是一系列事件的简单串联,更是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动机与意义。

2. 只重视主流历史视角:学校教材通常侧重于主流历史视角,但这种方式可能忽略了多样的历史经验和视角。

历史是多元的,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文化背景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贡献和故事。

仅仅从主流视角来理解历史,会限制学生对历史多样性的理解。

3. 将历史与现实脱节:学生常常将历史学习视为遥远过去的故事,难以将历史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

然而,历史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起源、发展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缺乏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的视角,可能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感到乏味和无关紧要。

4. 忽略历史思维和方法的培养:历史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历史思维和方法。

这包括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信息评估能力以及文献和证据的解析能力。

忽视这些方面,会使历史学习变得枯燥和缺乏深度。

5. 孤立历史学习与其他学科的脉络:历史与其他学科如文学、艺术、科学等有着深刻的互动和交叉影响。

然而,学生常常将历史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隔离开来,缺乏跨学科的整合视角。

实际上,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总之,要想有效地学习历史,学生需要超越简单的事实记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的视角。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历史学习体验。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分析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分析

初中二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分析历史学习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但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误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并解析这些常见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误区一:只重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而忽略理解与思考许多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倾向于只注重记忆历史的具体知识点,而忽略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与思考。

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背诵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日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对策一: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探索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等方式来理解历史事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深入的探究。

对策二:引导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学生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亲身感受历史遗址与文物,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实际影响。

如何运用历史知识来解读现实和未来,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

二、误区二:缺乏对历史事件的连接与梳理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对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联系和重要性理解不透,导致学习的知识点只是孤立的零散片段,缺乏整体性的认知。

对策一:构建概念图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相关性,构建概念图谱,将各个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脉络。

对策二:利用时间线与地图进行辅助学习教师可以借助时间线和地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空间背景。

通过观察时间线上的事件顺序和地图上的位置关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三、误区三:对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的忽视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们往往只关注历史事件的表面,而忽视了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的重要性。

他们难以独立思考问题,缺乏运用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论述的能力。

对策一:引入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鼓励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来分析和解读这些案例。

初中历史学习的常见误区分析

初中历史学习的常见误区分析

初中历史学习的常见误区分析在初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常见的误区犹如道路上的陷阱,容易让学生掉入其中。

首先,许多学生将历史知识视作孤立的事实,不理解其背后的因果关系。

他们像是在看一幅破碎的画作,只看到零散的片段,而无法拼凑出完整的图景。

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死记硬背。

学生往往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日期当作考试的重点,像是背诵一串无关痛痒的数字,而忽视了对事件内涵的理解。

这种方法虽然在短期内能取得好成绩,但往往无法在长期内保持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此外,忽视历史的多元视角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

许多学生只接触到单一的叙述方式,没有意识到历史是由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视角构成的。

历史不仅仅是统治者的故事,它同样包括普通民众的经历和社会的多样性。

如果只看到单一的视角,就像是在看一部未完成的小说,难以把握历史的全貌。

学生还常常低估历史学习的互动性。

有时,他们将历史学习视为一项被动的任务,像是在翻阅教科书,而忽视了通过讨论和思考来深入理解历史的机会。

历史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此外,缺乏对历史的综合分析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误区。

学生往往只关注个别事件,像是在研究一个个孤立的岛屿,而忽视了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

真正的历史学习应该涉及事件的联系和整体结构,这样才能揭示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许多学生容易将历史与现实时空分开,未能将历史的教训和启示与当下的问题联系起来。

历史学习不仅是了解过去,更是帮助我们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的工具。

将历史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才能使学习更具实用性和意义。

通过认识这些常见的误区,学生可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避免陷阱,真正把握历史的精髓。

理解历史的因果关系、批判性思考、多元视角、互动学习、综合分析以及与现实的联系,这些都是成为一名优秀历史学习者的重要方面。

初二历史学习中常见的误区及应对

初二历史学习中常见的误区及应对

初二历史学习中常见的误区及应对在初二历史学习中,许多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误区,这些误区往往会影响他们对历史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我们可以从教育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些误区,并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

首先,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常常将历史事件与时间线混淆。

这种混淆会导致他们在复习时难以串联起事件的因果关系。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学生们可以通过制作详细的时间线图表,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其相互影响。

其次,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对历史人物及其作用的理解不够深入。

学生们有时会停留在对历史人物表面的了解,而忽视了人物背后的复杂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对此,学生可以尝试通过阅读更多的历史资料和传记,了解这些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真正作用,避免仅仅依赖课本上的简略介绍。

另一个误区是对历史事件的片面性认识。

许多学生往往只了解事件的某一方面,而未能全面分析事件的多维度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们可以通过查阅不同的历史文献和观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能帮助他们获得对历史事件更为全面的理解。

此外,学生们常常忽视历史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

历史不仅仅是记忆事实,更需要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和评判。

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并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历史事件,从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许多学生在考试中容易出现记忆性错误,这往往源于对细节的疏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们可以通过反复的自我检测和模拟考试来强化记忆,并在每次复习中注意细节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考试表现。

通过识别并应对这些常见的误区,学生们可以在历史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样不仅提升了学习效果,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历史教学中一些误区教学反思

对历史教学中一些误区教学反思

对历史教学中一些误区教学反思引言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

然而,在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如纯粹记忆性的教学、过度依赖教科书和忽略学生主体性等。

本文将对这些误区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改进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误区一:纯粹记忆性的教学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经常出现纯粹记忆性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要求他们背诵并记住。

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且容易忘记。

解决方法: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将历史教学的重心从纯粹的知识传授转向启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引发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历史事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其次,教师可以引入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通过与文学、艺术、地理等学科的结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历史,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和教具来丰富教学内容,如展示历史图片、观看历史纪录片、使用模型和地图等。

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和文化,增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误区二:过度依赖教科书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起到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然而,过度依赖教科书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无法主动思考和独立探索历史问题。

解决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之外的资源,如史料、文献、报纸、互联网等。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查阅和分析,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实地考察等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历史的实践中去,提升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写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调查和总结,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思考。

这种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误区三:忽略学生主体性有些历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和参与感。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新误区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新误区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新误区摘要: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主要阵地。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误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这一实践活动的设计者、指挥者,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学却流于形式,陷入了一些新误区。

现归纳整理如下:误区之一:思想教育中走形式有一节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课题为《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

当讲到“地道战”时,这位教师一边打开收录机放起《地道战》,一边高喊“跟我唱”。

霎时,全班学生歌声四起。

我感到愕然。

历史教学的的的确确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历史课毕竟是历史课。

历史教师只能借助历史材料及其语汇通过生动的历史史实,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有位教师在教司马迁与《史记》时这样讲:“司马迁在遭遇李陵之祸,身心俱损之时,也曾萌生过死的念头。

但当他想起孙子在身受取掉膝盖骨的酷刑后依然矢志不渝,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屈原在屈辱流放中仍忧国忧民,写出千古不朽的诗篇后,他毅然决然地倾尽全力,写出了这部经典之作。

”这样,我国史坛巨星司马迁百折不挠,奋笔疾书的崇高形象就会自然而然地屹立于学生面前,这怎能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呢!误区之二:直观教学中“展”教具乌中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所以说感觉在历史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

如果忽略了向学生提供生动的直观机会,教师只是以语言的、抽象的方式进行工作的话,就会令人生厌。

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直观手段,不但会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形成正确的表象,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理想的教学成效。

但如果使用不当,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一节公开课,教师对直观教具的准备可谓充分,有录音、录像、投影、模型、挂图和小黑板,可以说武器齐备。

初三历史学习中常见误区及破解

初三历史学习中常见误区及破解

初三历史学习中常见误区及破解在初三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

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阻碍了他们的学科发展。

为了帮助学生们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下面将详细分析一些主要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

误区一:将历史事件孤立看待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将历史事件当作孤立的事件来看待。

这种做法忽略了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各事件之间往往有着复杂的因果关系。

破解这个误区的关键在于理解历史的整体性。

在学习历史时,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具体事件与其所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相结合。

通过编制时间轴和大事年表,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事件的发生顺序和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误区二:忽视史实与观点的分离在历史学习中,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将史实与个人观点混为一谈。

学生们可能会受到教科书、课堂讲解或个人兴趣的影响,将个人观点代入到历史事件的理解中。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对史实的曲解或误读。

要破解这一误区,学生需要学会区分史实和观点。

史实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文献资料等方式进行验证。

观点则是个人对史实的理解和解释。

学习历史时,应该首先掌握史实,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老师和教材的作用是提供准确的史实,而分析和解释则需要学生独立思考。

误区三:忽略历史人物的多维度分析历史人物往往具有复杂的多维特征,学生们在学习时常常将历史人物简单化、单一化。

比如,一些学生可能只看到某历史人物的某一方面表现,而忽略了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多重角色和影响。

破解这一误区的方法是进行多维度的历史人物分析。

学生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考察历史人物的作用,并了解他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行为和决策。

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客观的认识。

误区四:重视记忆而忽视理解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过于注重记忆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而忽略了对历史事件背后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初中历史课堂上常见的误区及应对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上常见的误区及应对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上常见的误区及应对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也可能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通过对这些常见误区的分析和应对,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首先,历史的时间线对许多学生而言往往显得模糊不清。

学生们常常难以把握不同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从而影响对历史发展的整体理解。

为了应对这一误区,教师可以采用时间线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顺序和联系。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制作自己的时间线图,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编排过程,从而加深对时间概念的把握。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将历史事件视为孤立的个体,而忽视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种观点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片面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来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解某一战争的背景时,可以探讨其前因后果,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往往是复杂的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此外,一些学生往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历史背景和深层次原因的思考。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局限于记忆人物的名字和事件的简要描述。

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分析历史人物的动机、背景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课外阅读、专题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另一个误区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而缺乏客观性。

这种主观的评价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偏见或误解。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分析事件,重视史实与评价的区分,并培养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

通过教学中引入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过度依赖教科书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教科书虽然提供了系统的知识框架,但其内容往往是精简和概括的,可能遗漏一些重要的信息或观点。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学术文章和历史档案,增加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度。

初二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

初二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

初二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初二历史的学习之路常常曲折而充满挑战。

许多学生在这段时期遇到的误区,有时候就像迷雾中的陷阱,阻碍了他们的进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区,希望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走出这些困境。

首先,许多学生将历史学习视作单纯的记忆工作。

他们往往仅仅记住事件的时间和地点,却忽视了这些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和人物的复杂性。

历史并非仅仅是时间的堆砌,而是事件之间复杂的互动和发展。

了解事件的原因和后果,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脉络和本质。

其次,学生们常常在复习时仅依赖课本上的内容,而忽视了课外资料的重要性。

课本提供了一个框架,但真正深入了解历史,往往需要借助其他资源,比如历史资料、学术文章、甚至历史纪录片。

这些额外的资源能够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更丰富的细节,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是过分依赖老师讲解,忽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虽然老师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内容,但自主学习同样关键。

学生需要主动查找资料、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历史知识的精髓。

主动探索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

时间管理不善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很多学生在考试前才匆忙复习,导致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

历史学习需要系统性的复习计划,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定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历史成绩。

此外,某些学生可能会把历史事件与现代事件混淆,认为历史事件的意义和背景与现代社会相似。

虽然历史事件和现代事件有时可以找到一些相似之处,但学生需要明白历史背景的独特性。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理解这些背景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也是一个需要谨慎的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会将现代的价值观直接套用到历史事件中,忽视了历史人物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对历史事件的误解。

要做到真正的历史分析,学生需要尽可能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问题。

最后,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忽视了重要的历史人物。

八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八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八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有哪些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学科的学习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影响学习效果。

以下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些误区。

误区一:死记硬背,忽视理解很多同学认为历史就是靠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机械地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等具体细节上。

然而,这种方法往往效果不佳,不仅容易遗忘,而且在遇到需要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时就会感到束手无策。

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事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逻辑。

例如,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对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只是孤立地记住工业革命的时间和发明,而不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就无法真正掌握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因此,在学习历史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解,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来把握其本质和规律。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才能记得更牢、更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误区二:只关注知识点,忽略历史脉络有些同学在学习历史时,过于注重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整体框架。

这样会导致对历史的认识支离破碎,无法形成系统的历史观。

历史是有其发展的线索和趋势的。

从古代文明的兴衰到近代社会的变革,从世界各国的独立运动到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都有着清晰的脉络。

例如,中国古代史可以按照朝代的更替来梳理,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特点和发展规律。

我们在学习历史时,要善于构建历史的框架,将各个知识点纳入到相应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这样,在面对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就能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误区三:片面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片面的看法。

例如,将历史人物简单地分为“好人”和“坏人”,或者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评价过于绝对。

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

一个历史人物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不足。

不容忽视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三大误区及其纠正

不容忽视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三大误区及其纠正

教 育 培养 目标 .并 在 实 践 过程 中不 断
创新 。与 历 史新 课 标 要 求 相适 应 的教
学 改 革决 不 能 脱 离 实 际 ,而应 该 在 继 承优 秀传 统 的基础 上进行 改进和创新 。
我 们 在 新 课 标 实 施 过 程 中 首 先 应
而 应该 实 事 求 是 ,结 合 中国 改革 开 放
些 思 想 和 做 法 已 远 远 不 能 适 应 社 会 的
而 传 统 教育 是 非 常 落后 的 ,所 以 当前
的 教 育改 革 必 须用 现 代 教 育 取代 传 统 教 育 。 然而 ,如果 我 们 认 真 地 审视 一
下 目前 初 中 历 史 课 堂 的 教 学 设 计 和 过
发 展 ,不 再 适 应 新形 势 下 对 培 养人 才 的要 求 ?在推 进新 课标 的 实践过 程 中 ,
刍 樨 旌 恕
E C j l . L R[ A H W I 1 ̄ t Ri b M  ̄E RC
自 实 施 新 课 程 标 准 以 来 ,许 多 教
思 考 的 是 ,经 过 长 期 实 践 检 验 和 证 明
师 都 认 为 :现 代 教 育 是 尽 善 尽 美 的 .
的那 些 行之 有 效 的 优 秀教 学 传 统思 想 和 方 法有 哪 些 ? 而传 统 教 学 中 又有 哪
以来 教育 界 的各 种研 究 成 果 ,再 融 合
想处 理 好 这个 问题 .就必 须 先 处 理好 新老课标 的两个辩证 关系 : 1 承 性 和 创 新 性 的关 系 。 中 国 五 . 继 千 年 文 明 的 发 展 历 史 告 诉 我 们 : 任 何
2理 论 前 瞻 性 和 现 实操 作 性 的 关 .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误区分析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误区分析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误区分析第一篇: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误区分析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误区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进步,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教学改革的轰轰烈烈、教学观念的巨大飞跃、教学模式的潜心挖掘、教学手段的不断开发,都是令所有关注历史教育的人士所欣慰的。

笔者在此谈谈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出现的三大误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误区之一:与历史教学论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历史教学界对历史课程论的重视不足,导致研究成果极其匮乏,从而任根本上限制了历史教育研究的视野。

自历史教育学理论框架建立之初,历史课程论与历史教学论就成为历史教育学中的核心研究对象。

探讨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课程论研究的是应该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如何教的问题。

因而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目前关于历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不可谓不多,发表在各级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数量真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总体上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情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低迷的状态。

笔者决非想否定目前关于在历史教学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价值,而是认为,仅仅靠这些“外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目前的历史教育危机,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较强的推动,笔者一直持怀疑的心态。

其实历史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我们许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对此往往表现出了过于的乐观。

“从本世纪(20世纪)末到下世纪的几十年里,我们的孩子究竟应该学习什么样的历史?这是目前几乎每个国家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思索的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

……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为当前的历史教学改革确定了方向和基本目标”(参见马卫东师编著《国外历史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是很深刻的。

简要他说,这正是历史课程论所要研究和探讨的根本问题。

八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八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八年级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有哪些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学科的学习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误区一:死记硬背历史事件和时间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单纯地记住大量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

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容易遗忘。

历史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发展过程,仅仅记住孤立的知识点无法真正理解历史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时,如果只是记住了它开始的时间和主要发明,而不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那么就无法从整体上把握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

误区二:忽略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在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时,部分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因素。

这样会导致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不够客观和准确。

比如,评价秦始皇时,如果不了解秦朝统一六国前的分裂局面和社会需求,就可能片面地强调他的暴政,而忽视了他统一度量衡、文字等对历史发展的积极贡献。

误区三:将历史视为孤立的片段有些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没有建立起不同历史时期、事件之间的联系,将历史看作是一个个孤立的片段。

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历史知识变得零碎,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如,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工业革命,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因果关系,如果不能将这些联系起来理解,就无法深刻认识到欧洲社会在近代的巨大变革。

误区四:对历史材料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历史学习中,会接触到各种历史材料,如文献、图片、地图等。

一些学生只是简单地浏览这些材料,而没有深入分析和思考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比如,看到一幅古代的地图,只是大概看一下疆域范围,而没有思考地图所反映的政治格局、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内容。

误区五:缺乏对历史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历史学习中会接触到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释,有些学生盲目接受教材或老师所给出的观点,缺乏自己的批判性思考。

历史教学中误区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中误区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中误区教学反思引言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历史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以历史教学中的常见误区为切入点,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反思和解决方法。

误区一:只注重历史事件的记忆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常见问题是,过于侧重于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历史事件、日期和人物,而忽视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这种教学方法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深入地挖掘历史的内涵和思想。

解决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而不仅仅依靠记忆。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导向的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分析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展示历史背景材料和多媒体资料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误区二:死记硬背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倾向于要求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生对历史背景和历史思维方式的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故事的意义和历史事件的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容易产生记住了故事情节,却不知其意义和价值的情况。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思考。

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活动,体验历史人物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故事的内涵。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对历史故事进行分析和评价。

误区三:仅依赖教科书教学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过于依赖教科书,并只围绕教科书内容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缺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思想的全面了解。

解决方法:教师应该多样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了解历史。

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图书馆和博物馆等,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历史资料。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历史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自去参观历史遗迹、采访历史人物,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误区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误区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误区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经广大历史教师的努力,如今已积累了许多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现今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本人结合近年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体会, 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误区之一:双边活动中滥提问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课堂上的提问。

然而,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理解为简单的问答式,不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热闹,甚至有的外行人还大加赞许。

如有位老师在教完了“郑和下西洋”后,如此展开了他的提问:师:郑和是不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出色的航海家?生:是。

师:它是不是我国古代的探险家?生:是。

师:我们为不为有这样伟大的历史人物感到自豪?生:自豪。

事实上,这些是毫无价值的、学生无需动脑筋的问题。

如果这样的低级问题频繁地出现在课堂上,结果只会造成学生中枢神经的疲劳,久而久之还会严重影响学生思维深度的发展。

误区之二:教具展示取替教师讲授历史课程的内容特点是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空间范围广──纵横几万里;内容繁多──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

如果忽略了向学生提供生动的直观机会,教师只是以语言等抽象的方式进行教学,会使学生生厌,是不利于历史教学的。

历史课程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运用一定的直观手段,这不但会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表象,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理想的教学成效。

但如果使用不当,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一节公开课,教师对直观教具的准备可谓充分,有录音、录像、投影、模型、挂图和小黑板,可以说“武器齐备”。

在45 分钟里,他不停地出示教具,弄得手忙脚乱,学生不停地调动感官,搞得目不暇接。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误区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误区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误区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

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

历史教学也不例外。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

但也有不少教师走向了片面化,走进了教学误区,这里我想简单地谈一下。

误区一:只要活动,就不要看物体。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忽视教材的真实性。

因此,从头到尾,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和分析。

学生们太忙了,他们不得不再次观看视频和辩论,几乎没有时间让学生思考。

所以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

懒惰的学生一无所有,想动脑的学生感到很忙。

一些老师被要求在课堂上开展活动,因此进行了以下推广。

他们根本不结合当地学校的实际,机械地抄袭他人的东西,脱离课堂,与学生分离,只注重形式,不谈论结果,忽视特定的对象和环境。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注意学生智力水平与学生特点的结合;注意参考实际教材,符合教学规律;注重难度的搭配和挖掘,努力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否则,所有与学生分离的活动都将无效。

误区二: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

于是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

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

初三年级历史学习中常见误区分析

初三年级历史学习中常见误区分析

初三年级历史学习中常见误区分析初三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关键阶段之一。

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常常陷入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可能影响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误区及其分析:首先,有些学生对历史学习持有“只需死记硬背”态度。

他们把历史知识当成单纯的事实和日期,而忽视了历史背后的深层意义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种认知方式使得他们容易遗忘所学内容,因为缺乏对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逻辑的理解,导致知识的孤立性和碎片化。

其次,另一部分学生可能陷入“历史无用论”的误区。

他们认为历史学习对日常生活和未来没有实际的应用,因而对学习历史缺乏积极性。

然而,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它通过教导我们历史上的教训和价值观,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和文化多样性。

这种误解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疏远和对知识的不重视。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容易陷入“历史就是单一版本”的误区。

他们认为历史是固定不变的事实和观点,而忽略了历史研究中不同观点和解释的存在。

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学科,每个历史事件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和理解。

理解历史的多元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最后,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陷入“历史是枯燥乏味的”误区。

他们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历史学科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然而,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历史故事,可以使历史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探索欲望。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探索和理解,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承载着无限的故事和价值。

总结而言,初三年级的历史学习,需要学生超越简单的记忆和表面的认知,真正理解历史的深层次意义和影响。

通过克服这些常见的误区,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升他们的学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从而在学术和人生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初二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及应对

初二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及应对

初二历史学习中的常见误区及应对初二历史课程常常被认为是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

了解这些误区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至关重要。

首先,许多学生在初二历史学习中容易产生对历史事件的片面理解。

历史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是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例如,当学习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时,学生可能仅仅记住了每个朝代的名称和时间,却忽略了这些朝代更替的深层次原因,比如政治腐败、经济问题或外部侵略等。

这种片面的理解会导致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不够全面,影响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误区,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学习每一个历史事件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分析。

理解事件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历史观。

其次,利用课本之外的历史资料,如历史文献、纪录片或相关书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视角和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其次,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将历史知识孤立地记忆。

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习惯于记住各个历史事件的细节,而没有意识到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

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事件,更重要的是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联系。

比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学生需要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事件结合起来,了解这些事件如何相互影响,形成历史的脉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尝试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图谱。

通过图表、时间轴等工具,将各个事件的关系、因果链条可视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事件的整体结构。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辩论,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事件之间的联系。

另外,学生在初二历史学习中还容易产生对历史人物的片面崇拜或贬低。

历史人物的评价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后人对其的评价等。

如果学生只看到历史人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复杂性和多面性,就容易形成偏颇的观点。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的误区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的误区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的误区初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通过历史基本知识与技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当今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下面,本人结合近年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一、忽视科学精神教育科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求实精神、怀疑与证伪精神、创新进取精神等等。

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一般更重视科学知识,而忽视科学精神的教育,从而导致公民缺乏严谨的作风及大胆探究的精神。

二、德育方法不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旨在考试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对学生的德育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忽视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健康的精神和关系个体发展的理想信念。

从目前德育的直接影响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文明素养不高的现象、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不高的现象,都说明我国德育效果不理想。

三、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基础性由于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缺乏人文关怀,教育评价又重视功名及权威,没有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教学,因此我国在校生的学习不但达不到教学要求,而且求知欲和自信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教育也成为终身学习的过程。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必要的文化科学教育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是基础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片面地追求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法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新误区
发表时间:2019-05-07T15:50:34.70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3期作者:胡世英[导读] 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主要阵地。

(三台县西平中学,621100)
摘要: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主要阵地。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误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这一实践活动的设计者、指挥者,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学却流于形式,陷入了一些新误区。

现归纳整理如下:误区之一:思想教育中走形式
有一节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课题为《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

当讲到“地道战”时,这位教师一边打开收录机放起《地道战》,一边高喊“跟我唱”。

霎时,全班学生歌声四起。

我感到愕然。

历史教学的的的确确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历史课毕竟是历史课。

历史教师只能借助历史材料及其语汇通过生动的历史史实,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有位教师在教司马迁与《史记》时这样讲: “司马迁在遭遇李陵之祸,身心俱损之时,也曾萌生过死的念头。

但当他想起孙子在身受取掉膝盖骨的酷刑后依然矢志不渝,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屈原在屈辱流放中仍忧国忧民,写出千古不朽的诗篇后,他毅然决然地倾尽全力,写出了这部经典之作。

”这样,我国史坛巨星司马迁百折不挠,奋笔疾书的崇高形象就会自然而然地屹立于学生面前,这怎能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呢!
误区之二:直观教学中 “展”教具
乌中斯基说过,儿童是用 “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所以说感觉在历史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

如果忽略了向学生提供生动的直观机会,教师只是以语言的、抽象的方式进行工作的话,就会令人生厌。

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直观手段,不但会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形成正确的表象,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理想的教学成效。

但如果使用不当,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一节公开课,教师对直观教具的准备可谓充分,有录音、录像、投影、模型、挂图和小黑板,可以说武器齐备。

在 45分钟的时间里,他不停地出示教具,弄得手忙脚乱,大汗淋漓;学生不断地调动感官,搞得目不暇接。

看起来似乎非常热闹,但是由于教具过多,教师的精讲被挤掉了。

学生的多练被冲击了,结果反而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

所以,直观教具不可不用,亦不可过头,还得讲究少而精。

误区之三:读书指导大撒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钻研教材,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

如果将整个一节课作为读书指导课,首先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可行的指导计划。

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须出示读书提纲和必要的思考题;学生阅读之后,教师须安排若干学生讲读书体会,还要展开集体讨论。

在读书指导课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答疑解难,指点迷津;还要精讲重点,疏理归纳;更要总结发问,调整反馈。

实际上,读书指导课对教师来说绝无轻松可言。

不是有人想象的那种前 30分钟学生阅读加上后15分钟教师提问的“放羊”式的教学。

它要求教师具备更为坚实的业务基础,具备更为高超的驾驭教材与学生的能力,具备更为全身心投入的思想境界。

在读书指导课中,只有加大教师“导”的力度,才会保证一节课的基本成功。

误区之四:双边活动中滥提问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好的提问,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理解为简单的问答式。

有位教师在教完《林则徐销烟》后,如此展开了他的提问:师:林则徐是不是我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生:是。

师:他是不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生:是。

师:我们为有这样伟大的历史人物感不感到自豪?
生:自豪。

诸如此类的问题,只能说它是一种毫无价值的、学生无需动脑的、无谓的问题。

而我们在教学中所致力于追求的,应该是引起并且激化学生头脑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从而调动他们对教学内容展开主动的自我活动的那种问题。

在我们考虑设计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时,特别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能太难,又不要太易,“跳一跳,够得着”是为上乘;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只是几名尖子生,使大家共同沉醉在思考的王国之中;也有注意其新颖性,唯有新的构想、新的角度和新的形式的问题,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认识兴趣。

误区之五:“随意式”训练法
在制订计划时只有教学内容的进度,缺乏培养能力的安排;训练技能的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很大;习题未经精心设计、认真筛选,拿到什么就练什么,心中无数,有时还出现雷同的训练内容。

这就使学生所获得的能力是支离破碎的,既浪费时间,又难以全面达到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规定的 9项能力要求。

因此,我们对能力培养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分段实施,运用控制论的观点,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培养能力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误区之六:历史教学语言的“拖泥带水”
历史教学语言应简明易懂。

简明的语言易使学生接受,它能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条理化的知识,掌握知识的重点。

那些拖泥带水、毫无意义的重复某一相同内容甚至每一句话都要重复说几遍的教学语言,只能让听者厌恶,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语言必须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力求用通俗的语言,说明较深的道理。

中学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历史知识和语言词汇积累还很有限。

为了减少以至避免由于生僻的词句和艰涩的话语,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惑,历史教学语言应注意口语化和注释性。

参考文献
[1]米成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S1).
[2]宋玉杰.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0(1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