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马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车马文化"

| 简体 | 繁体 | English








中国文化>人文中国


发送信件

存储文件

打印文件

字体:【 大 中 小 】


中国车马文化

御术被列为"六艺"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总结、概括出了驾车的五种基本技术。据《惆礼·地官·保氏》记载,御有"五驭":
一为"鸣和鸾"。指挂在马车轼木上的和铃与挂在衡木上的鸾铃,在驭手驾马行车之时,和铃与鸾铃要发出轻快而有节奏的振荡声。铃声不乱,表明驾车马的步伐整齐轻快,说明驭手控马有方,驾术高明。

二为"逐水曲"。指驭手驾车能适应复杂危险的地形。河流弯曲多变,驾车傍水流而行,路势屈曲,驭人要能得心应手控驾车马,使之能快速前进,而又不坠入河流,陷入水淖。这就必须具备更高明的驾驭技术才能应付。

三为"过君表"。培养驾驭手立身做人的品德。车滚马腾,飞奔驰骋,人之惰性容易浮躁不端,丧失基本的礼节和品德,因此要以在国君面前通过的特殊礼仪培养驭手。

四为"舞交衢"。交衢系指十字街口。驾车使马穿街过巷,车辆相汇,人流相交,车人相傍,穿梭前行,舞龙走蛇如人无人之境,不能横穿乱撞。
五为"逐禽左"。这是五种驾驭技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驭手驾车在田猎、征战中,要尽可能把猎兽鸟禽乃至步行奔走的敌人驱赶到车马的左方,好让车上的弓箭手开弓射物达到最佳角度,这是田猎和实战的需要。现代西方国家的贵族们,虽已有现代化的猎枪围猎,但仍要求骑手把野兽驱逼至马匹的左前方,进入最佳射击角度。这其实就是"逐禽左"的驾驭技术,在当今马上活动的留存。可见,作为检查掌握御术的考核标准,在古代已经达到相当重视的程度。

随着战争频繁地发生,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马车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骑术渐渐代替了御术,而马车也从战斗一线退了下来,成了只负责后勤保障的交通工具。


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骑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于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而赵国传统的车、步兵,在与灵活、快捷的北方少数民族骑兵作战时

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他声明"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北方少数民族式的紧身服装,方便于进行骑射。从这里开始中原各国中骑兵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军队的一支主要力量。

骑兵的出现是一场武装革命,同时对骑马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骑兵在各国的推广,骑术成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马镫。在湖南长沙西晋永宁二年(302)墓出土的陶骑俑上,已经出现了马镫,在辽代墓葬中,盛行用马镫为随葬品。马镫使骑马者和马更紧密连为一体,使骑马者可以着力于马身,因此,马镫的出现,革命性的提高了骑术,改变了骑兵战术,由此甚至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马镫的发明使骑术突飞猛进,骑兵的作用日益显著,由此发展出速度赛马、马戏、马球等多种运动项目。

·古代赛马活动
"田忌赛马"的故事在我国流传极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述了孙膑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的故事: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先是两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马,比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军事家孙膑出了个主意,比赛时调整了一下马匹的排列,让田忌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以下马对上马,结果是一败两胜,总评获胜。虽然当时的赛马只是诸侯贵族赌博取乐的活动,但说明当时的人们在驾驭马匹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技术。

其实,发现于内蒙乌拉特中旗乌兰结拉嘎的赛马图岩画,是目前为止发现的较早的赛马资料。及至汉代,赛马活动继续盛行,在郑州发现的画像砖上,就有一幅典型的《赛马图》画像。这一时期,马戏表演也成为百戏的主要内容之一,张衡的《西京赋》中就有"百马同辔,骋足并驰"的描述。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上,曾留下了当时无名艺术家对惊险绝技的马术表演的生动刻画。沂南汉墓画像石乐舞百戏图中,有一幅《马戏图》,图中两小童各自在马上表演,两马相向奔驰,左边一小童左手执马鞭,右手持曲柄幢立于马上,此即马戏中的"立骑"技艺;右边一小童双手执手戟据于马背,横体腾空,双足后翘,马蹄腾飞,显示出了表演者的精湛技艺。

Page: 12345

 
关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网站承建:中国日报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