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主讲瞿华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乎!”
赏析

木已“无用”得保全,而雁以“不鸣”遭烹杀,二者均
“不材”而遭遇不同。面对弟子“将何处”的诘难,庄子的 回答是应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这样仍受到自然和社会的 制约。值得注意的是,庄子的回答没有选择“非此即彼”、 “非进则退”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是以顺应自然, 顺时而变,以龙飞蛇伏的顺性为考量,认为处于事物的自然 本原状态,不受外物拘束,这才是至圣炎黄二帝的处事原则。
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
聘,生平只做过漆园吏,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 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 术界尊为“老庄哲学”。誉为得老子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 (另一人为韩非)。
《庄子》简介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
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 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 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 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 种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 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第七章
智慧人生——哲理
曲则全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汉族,楚国苦
县(今安徽亳州涡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相 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曲则全 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
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 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 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
死。先生将何处?”
山木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 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
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
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 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
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 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 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 反思作好了铺垫。
赏析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
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 纽。

“长恨此身非我有”,一个“恨”字表达的即是他无法超脱的遗憾;

所以圣人守持“一”作为天下的准则。不自我显示,所以
反能昭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 反倒有功劳;不自骄自傲,所以反能长久。 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争得过它。古人所说委曲 才能保全,难道是虚假的话吗?它是实实在在能使人保全而 善终的。
山木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
“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
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
对待呢?”
译文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
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
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
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
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蜇伏,跟随时间的推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
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
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 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背景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被贬的第 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
子》),最后不知所终。
思想
1、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 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3、《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 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 “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
情景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 走笔至此 ,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 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 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
和真情。
赏析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
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
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
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赏析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 ”,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
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 ,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
所时 ,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 , 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思考题:

1、《曲则全》中包含哪些辩证法思想?

2、如何理解《山木》中的“物物而不物于物”?
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 ”, 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 , 唱道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 , 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 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
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
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
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其诗 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而“何时忘却营营”,则直接表达了他意图忘却世俗之事的思想。产生
这种心境的缘由是:苏轼其人既受儒家入世的思想影响,又受佛道二家 出世思想影响。所以,他有着济世安民的抱负,故总是被“营营”的世
俗事务缠绕;他又有着超然物外的意愿,所以渴,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
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 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 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 归之。
翻译

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
而能革新,少反而能得,多反而迷惑。
译文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
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
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
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
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
人:
译文

“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
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
移而变化,
译文

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
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 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 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
译文

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
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
山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
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
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 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 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