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概念特点及山东省海洋经济区发展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经济概念、特点及山东省海洋经济区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1-10-31信息来源:
海洋经济是相对于陆地经济而言的,一般是指人类在海洋中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
海洋经济的主体和基础是海洋资源的开发。
按照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生产性开发和非生产性开发。
生产性开发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海洋开发产业,可分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而取得某种产品的产业,如海洋渔业、海盐业、海底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海底矿产业、海水化学工业、海洋能源工业等;以非产品形式满足社会和人们需要的产业,如海运业、海港建设、海底电缆、海底储油罐、海底隧道等。
非生产性开发是指对海洋资源的非生产性利用,如海上城市、海上和海底公园、海上俱乐部、海水浴场、滨海旅游等。
(一)海洋经济的特点
海洋经济有着区别于陆地经济的鲜明特点。
海洋经济具有公有性、流动性和立体性。
海洋有史以来就是人类所共有的,海洋的公海部分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各濒海国家和地区的领海或专属经济区,也不像陆地上的土地那样可以归私人占有,生活在其沿岸的居民,均可享渔盐舟楫之利;海水本身是流动的,因此赋存于海水中的某些资源也常随海水的流动而不断变换着位置;海洋资源广泛分布于海洋表面、海洋水体、海底和滨海。
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风险性,且难度大,需要大量资金和高新科技。
目前人类在海洋上活动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受着海洋自然条件的限制,狂风恶浪、海啸等自然灾害给海上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带来很大威胁,而且工作人员远离陆地,工作空间狭小,生活供给保障条件有限。
海洋资源分布于海底或海水中,决定了海洋资源的开发难度大,需要大量资金和高新科学技术。
如海底油气开采,要在水下几十、几百乃至上千米海底勘探开采。
以在水深50米处钻探为例,钻探费用约为陆地同类钻探深度的4倍,而且从发现到开采,一般需要5~7年时间。
海洋资源开发具有较强的多行业、多学科和国际合作性。
海洋开发是综合性的产业,需要多学科、多行业的广泛合作。
目前,我国海洋工作就涉及许多部门和行业,从地质、地理、水文、气象到测绘,从水产、盐业、航运、矿产、石油到旅游,从政治、经济、法律到军事等,有20多个行业和部门。
现代海洋开发工程量大,如大规模的海洋调查和勘测、海底油气开发、深海锰结核的勘探与试采、南极磷虾的调查与捕捞、水产增殖放流、海上污染的控制、海底隧道工程等,这些海洋开发工程不仅同时涉及几个国家的利益,而且需要资金数量巨大,技术难度大,这就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合作,采取联合行动。
此外,海洋经济还具有增值快,经济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关联性大,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特点。
(二)海洋经济的作用
海洋经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地中海时代”,还是“大西洋时代”,都是由于海洋经济的繁荣而产生的。
“地中海时代”的文明之所以辉煌,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以航海为代表的海洋经济的发达。
广泛的航海活动使贸易变得极为方便,并使得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能够向四周辐射,将地中海、红海、黑海以及大西洋沿岸众多的古代民族纳入了文明的光环之中。
从16世纪开始,同样是由于航海的发达,贸易的繁荣以及与之俱来的扩张、掠夺、侵略,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奠定了资本主义物质和经济制度的基础,迎来了“大西洋时代”。
在“大西洋时代”,欧洲及北美资本主义近代文明进一步发展、繁荣与演进,随后以种种形式影响了整个世界。
海洋经济是世界的纽带,便利了国际问的贸易和交流,对世界经济格局具有深远影响。
海洋是人类的大通道,现代海洋运输业,尤其是大型运输的发展,使运输成本大大下降(例如谷物由美国海运至西欧的每吨运价,1973年为20.00美元,1978年就降至10.85美元;煤由美国东海岸运至日本的每吨运价,l973年为25.50美元,到l978年降至11.00美元),从而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当代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的四大支柱之一。
1994年正式投人运营的穿越英吉利海峡、连接英法两国的欧洲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它把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连为一体,使伦敦至巴黎的旅行时间缩短了一半,极大地促进了英、法两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
同年,在新加坡正式开通的世界最长的海底光纤电缆,横贯东南亚、中东和西欧,经印度洋将东西两个半球联结起来,与横穿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另一条海底光缆合拢,接通了世界信息高速公路。
这条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光纤电缆,联结l3个国家,所经地区的人口约2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3以上,大大缩短了国际间的距离。
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互补,可弥补陆地经济的不足。
在一些国家,海洋经济已成为其国民经济的顶梁柱。
如,海洋渔业的发展,不仅为人类开辟了新的食物来源,而且提高了人们的膳食质量,为人们提供了种类繁多的保健食品和新型海洋药物,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些国家如挪威、秘鲁等,海洋渔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海洋油气开采业,在当今世界面临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的情况下,成为增加能源供应的新途径。
一些老牌石油国家如英国、美国已把石油开采的重点转移到了海上,海洋石油的产量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石油产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洋锰结核资源的勘探开发,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对缓解陆地有色金属、矿产不足具有战略作用,即将成为一个诱人的新型海洋产业。
滨海旅游业是近年来海洋产业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成了很多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产业。
在美国,海洋游钓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新型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海洋经济处于对外开放前沿,依托海洋经济,可带动内陆腹地经济,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但通过利用靠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带动型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也无不如此。
此外,海洋经济是没有武装的海防力量。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国防实力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陆海经济互动并进是世界临海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纵观世界沿海国家、地区发展的轨迹,临海地带历来是其经济社会发展、军事、国土扩张和获取海外资源的岸基大本营,以及向内陆扩散辐射的中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资料表明,全球经济总量前10位、进出口贸易超过2000亿美元以及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临海;我国东部10省市以不到全国40%的人口创造出全国GDP的60%;山东省2001年临海7市总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44%和36%,而GDP总量则占全省的50.5%。
可见,海洋的独特作用不仅仅在于提供直接海洋经济效益,而且是对临海和内陆经济的支撑、拉动和互动。
因此,研究山东省临海经济和海洋经济的现状及其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山东临海经济带战略优势明显,亟待突破
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海洋经济技术处研究提出的界定原则,将山东省沿海7个地级市定为“临海经济带”,其版图即海洋学意义上的“山东半岛”。
研究表明,目前山东临海经济带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带动的梯次发展格局,即一个中心城市(青岛)、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烟台、潍坊、威海)、三条产业聚集带(德烟铁路、蓝烟铁路和204国道);基本构筑起了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四个层次相互配套的现代城市化建设格局;形成了以石油、重化、轻纺、电子、海盐和盐化、滨海农业、海洋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临海产业体系。
2001年临海7市GDP达4768亿元,人均GDP达14606元,超过全省人均值4000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13.8∶52.5∶33.7,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并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不平衡,中心城市地位有待加强,资源瓶颈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和水资源短缺比较突出,经济实体规模偏小,临海工业相对较弱,产业结构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因此,规划和建设山东临海经济带势在必行,当务之急是以资源利用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充分利用区域结构转换空间、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空间以及战略性资源开发空间,加快新型临海经济工业化进程,培植、扩大优势主导产业,使其继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山东海洋经济区发展现状良好,但结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以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所形成的产业并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界定为海洋产业,且将具有海洋产业集聚特色或以某一海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称为“海洋经济区”。
根据临海7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和全省海岸带资源调查数据,对山东省发展较好的10类海洋产业进行了梯度评估。
结果表明,在全省范围内分布较广的海洋经济区依次为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港口运输、滨海旅游、海洋化工、海洋油气、海洋药物;符合海洋经济区条件或具备发展各类海洋经济区的各市排名为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滨州。
据1990-2000年统计数据,11年间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6倍,其占全省GDP的比重也从5%提高至 6%。
特征是,产业分布区域梯度大,生产力布局呈现明显的资源依赖型;海洋第一产业(捕捞、养殖)比重较大,第二产业(采矿业和加工制造业)仍较薄弱,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刚刚起步,第三产业(海洋运输、滨海旅游)稳步提升;行业系统化、综合化配套能力不足,缺乏龙头企业,新兴海洋产业增
长不够强劲。
研究认为在10~20年内,海洋经济区现有格局可能发生较大变化,一批有资源、有科技基础、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将得到较快发展,对调整优化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阐述临海经济和海洋经济关系模式
综上所述,山东省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体,其经济总量既包涵临海经济也涵盖了海洋经济,三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分析其相互关系模式,是拟订其发展战略思路和目标的前提。
研究结果显示,临海7市GDP及海洋产业增加值之间具有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
采用临海7市GDP和海洋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作参数,有如下三种关系模式:
一是海陆并兴型。
如威海、青岛和烟台三市(胶东半岛)。
2000年其海洋增加值占全省的 15%以上,占其GDP比重均大于9%,人均GDP约高于全省平均值的一倍,全国评出的百强县中,有12个入选。
具有较雄厚的资源、经济基础,处于全省龙头地位。
二是海陆并弱型。
如潍坊、滨州两市,2000年其海洋经济占其经济总量不到5%,人均 GDP 低于全省平均1000元左右,潍坊有2市(县)入选百强县,均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是海陆不对称型。
表现为陆强海弱、或陆弱海相对较强。
前者为东营市,以油田为依托,人均GDP居全省之冠,但其所属三县无一入选百强县,与黄河三角洲的幅员相比,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日照市则以海港经济为特点,海洋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临海经济则尚待发育。
以上三种关系模式,说明山东省临海经济与海洋经济之间的互动性和差异性,应是研究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起点。
五、确立临海经济带和海洋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思路和目标
2001年联合国文件指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今后10~50年,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而今后20年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山东是经济、海洋资源和科技大省,应该从海洋经济区、临海经济带两个侧面加大开发力度,推动海洋强省建设。
据此,研究提出的总体战略思路是:以加快发展,扩大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题;以效益为中心,不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综合竞争力为主线;深化改革,依靠创新,海陆并进,大力发展山东半岛临海经济带和海洋经济区为主体;实施科教兴鲁、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为沿海7市增添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并推动山东中、西部的共同繁荣;立足于扩大就业,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民族复兴和山东全省提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战略目标是:以人均GDP为核心指标,以2000年的人均 GDP的基数和年增 9%为起点进行
测算,山东全省将分别于2012年和203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工业、农业实现信息化,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 3 0%以上;海洋经济与临海经济相互促进,并驾腾飞;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临海7市提前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六、几点建议
一是要实现建设“海上山东”战略观念的二次创新,对全省海洋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调整优化海洋经济结构。
调整的方向是:稳定第一产业,着重发展近海、滩涂的健康(生态)养殖业,有条件的可扩展远洋渔业;加快第二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修)造船业、海洋油气和矿产勘探开采业、水产品深加工业、海洋生物药业、海水综合利用业和海洋建筑业等;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并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治理和信息化,实施渤海和黄海的“碧海”行动。
从而优化山东的海洋产业结构,使海洋增加值占全省GDP的8%~10%,海洋三次产业比例逐步达到2∶5∶3,与当今世界海洋产业结构比例持平。
二是制定和落实临海经济带和海洋经济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功能区划。
近年来,省和沿海各市都制定并实施了科技兴海计划,但这些计划的内容基本上是以海论海,尚未融入区域发展规划之中。
建议省和沿海7市要进一步树立以海强省的新观念,从陆海互动并进的思维和发挥各自的优势特色出发,抓紧制定临海经济带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功能区划。
同时,建立统一领导、有效互补的协调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三是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要积极推进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筹建,巩固提高山东海洋原始创新的优势地位;运用行政、市场两种手段,加强海洋优势科技资源的集成,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海洋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继续加大海洋科技教育投入,加强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