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一单元《祝福》全套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注意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倒叙写作手法。

4、体会祥林嫂的悲剧色彩,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难点与重点】1、故事情节2、倒叙的作用3、祥林嫂的生活与人生【教学方法】点读法、引读和分析、合作与探究、归纳和总结【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笔下有这样一个人物:她,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面容枯瘦,目光呆滞、头发蓬乱。

她的名叫祥林嫂,她是旧中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她以自己的悲惨遭遇鞭笞者黑暗的社会,惊醒着愚昧的世人,昭示着“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中国妇女的凄惨人生,它定格在一代代读者的心里,让我们铭记和惊醒。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去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1、阅读全文,按小说的基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思考:本文开头写的是什么?为何将结尾放在前面?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背景和结局;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阅读追根兴趣,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3、情节概括序幕:鲁镇准备祝福结局:祝福之夜惨死开端:逃避初到鲁镇发展:被逼卖到贺家高潮:再寡再到鲁镇尾声:鲁镇正在祝福第二课时了解祥林嫂的一生一、祥林嫂的人生轨迹1、教师引导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2、学生筛选信息,阅读归纳主要事件。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学说祝福的话,来表达对同伴和亲人的祝福。

2、设计和装饰祝福卡。

活动准备:1、挂祝福卡的树。

2、将不同形状的卡纸用红绳子穿起来。

活动过程:一、祝福大比拼。

1、幼儿已经收集了大量的祝福语,我们都会说,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会说的祝福语多。

2、幼儿分成两组进行说祝福语比赛,规则不能说重复的话,看哪一组说的祝福的'话多。

二、装饰祝福卡。

1、选择适合自己祝福语的卡片。

例如:圆形祝福老人身体健康、心型送给同伴。

2、用彩笔画出对亲人和同伴的祝福。

老师做巡回指导。

三、祝福树。

1、幼儿自己将画好的祝福卡片装饰在树上。

2、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祝福卡是送给谁的。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篇二」一、教案设计学生分析:大班孩子临近毕业,孩子们即将离开幼儿园,成为一名小学生。

他们有很多不舍,舍不得幼儿园、舍不得老师、舍不得幼儿园的弟弟妹妹对于朝夕相处在一起的弟弟妹妹们,她们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对于我们中班的弟弟妹妹也有很多心理话想对哥哥姐姐说。

于是设计这样一个互动活动目标设计:1、在与哥哥姐姐的互动中,理解诗歌内容,尝试创编诗歌。

2、能大胆的说出自己对哥哥姐姐的祝福,体验这份珍贵的友情。

过程设计:一、哥哥姐姐送祝福(理解诗歌内容)二、弟弟妹妹送祝福(尝试创编诗歌)三、互赠送礼物资源设计:哥哥姐姐准备一句话(诗歌形式);中班幼儿准备小礼物评价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

教学内容正确充实,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突出重点,能联系实际。

教师教学环境有序、互动、民主、和谐。

教师为人师表,有探求新知的热情二、课堂实录一、哥哥姐姐送祝福(理解诗歌内容)(大班三位小朋友进教室)t:大班的哥哥姐姐马上要毕业了,要离开生活了三年的幼儿园,她们有很多心里话想跟你们说。

让我们用掌声欢迎哥哥姐姐。

(“弟弟妹妹好”,“哥哥姐姐好”互相问好)。

让我们听听哥哥姐姐的心里话。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1. 理解《祝福》的情节及主题; 2. 掌握《祝福》的情节转折和人物性格; 3. 提高阅读、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2.人物性格的揭示;3.文学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文本理解通过师生共同朗读、研读《祝福》这篇短篇小说,结合学生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祝福》的情节。

(2)重点讲解重点讲解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内容。

(3)语感鉴赏通过对文本中高峰部分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祝福》的语言艺术和意蕴。

2. 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导读法帮助学生精度掌握故事情节,了解文本大意和基本思路。

(2)研讨式教学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旨在激发学生“一语双关”的思考模式,提高学生的文学会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环节设计(1)学生朗读《祝福》全文;(2)导读与研析,理解故事情节;(3)学生自读文本,挑选本文中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词和句子;(4)学生讲述自己所选字句的含义和人物角色的性格;(5)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 教学方法和手段(1)语音语调训练学生在朗读《祝福》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语音语调进行训练。

(2)个别辅导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评价(1)语文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的提高;(2)自主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3)对于艺术及文化的鉴赏能力的提高。

2. 对教学的评价(1)教师的课堂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达成预定教学目标;(2)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授课技巧是否得当,是否吸引学生参与;(3)学生的反应和评价。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认为还需要更加多方面的训练和考虑,让学生阅读这种文本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及表达方式,并能体会到意蕴。

同时也需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能够自主发现文本的问题,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祝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祝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祝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祝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祝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不再是简单的获取信息,而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既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本文以《祝福》为例,探讨如何制定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祝福》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2.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和寓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在理解小说的基础上,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深度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小说,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介绍《祝福》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并与学生交流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教学内容介绍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让学生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

同时,讲解小说的写作手法,如时间、空间、人物刻画、象征等。

3.阅读分析学生在分组或个人阅读小说后,进行小组或全班交流,分析小说中的细节、语言表达和情节发展。

学生可运用阅读策略,如提问、归纳、推理、评价等。

4.批判性思维训练针对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寓意,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小说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小说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意义?”,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思考。

5.评价和总结在教学结束前,可进行讨论和总结,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和问题。

同时,体现教学成果,对学生的阅读技能进行评价。

三、教学反思通过上述教学方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祝福》,提升阅读素养,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但是,在实施教学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应该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思考,给予充足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3.设计合适的细节和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让阅读成为有效的工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教案

《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祥林嫂生命轨迹。

2.发掘祥林嫂的悲剧根源,理解社会悲剧。

3.更深层次地理解关怀他人等人文精神。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时学过小说,包括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等。

人教版高中教材,这是第一次接触小说。

《祝福》的重点在于理解小说的社会悲剧,难点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关怀他人等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发掘祥林嫂的悲剧根源,理解社会悲剧。

教学难点:更深层次地理解关怀他人等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讨论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西方的童话世界,在一个圣诞节狂欢的夜晚,寒冷的街道弥漫着烤鸭的香味,她手捧火柴微弱的温暖,在美丽的梦境中飞去了天堂,这个人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东方鲁迅先生的笔下,在同样充满着节日欢快的气氛中,她带着对鬼魂的恐惧,寂然地死去,这个人是祥林嫂。

(板书“祥林嫂”)二、活动一:探讨祥林嫂的生命轨迹(同桌讨论)1.简述祥林嫂的主要生活经历。

明确:丧夫....——做工——被撵——丧命..——丧子..——做工——被卖2.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在什么时间?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结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板书)三、活动二:分析悲剧根源(缉拿凶手)四人小组讨论“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阐述理由。

(一)探讨主观原因1.是祥林嫂沉溺于丧失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生活丧失信心了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来?明确: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生命富有韧性。

面对苦难,她选择了承受,先后两次到鲁镇做工。

被卖时做了拼死的反抗,甚至临死前还捐了门槛,说明她有顽强的生命力。

而且她对生活的要求极低,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层次上,第一做工和被卖后的那段生活,她很满足,有了笑容,胖了。

2.如何认识祥林嫂身上的反抗精神?明确:祥林嫂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秩序一味遵从。

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

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

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

《祝福》(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祝福》(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祝福》(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未2009-02-28 0925《祝福》(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教学设想1、《祝福》长达万余字,要求学生课堂上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必须在课前做好预习,熟知课文内容。

2、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1)、小说的环境描写(2)、人物形象及性格(3)、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3、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4、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教材。

教学目标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描写、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可以酌情选用下列导语)1、导语(1):大雪满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

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

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祝福》。

导语(2):年夕,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除旧迎新的吉祥时间。

人们阖家欢聚,为来年的幸福而庆贺,可有谁曾想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却是在人们阖家欢聚的年夕凄凉死去呢?我们学习《祝福》这一课,对这个问题会豁然开朗。

”导语(3):鲁迅先生的《祝福》本来是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为什么鲁迅却以“祝福”来命名?为什么让祥林嫂在旧历的年底死去?为什么让她在鲁镇人的热闹繁忙中死去?她的死去为什么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学习本文之后,我们将会得出答案。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祝福》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祝福》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祝福》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祝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2.体会与分析肖像描写与人物悲剧命运的关系。

3.品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挖掘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学情分析:执教班级为绩溪中学高一(2)班。

该班大部分同学基础较好,学习热情高。

他们更需要在知识的丰富多元性、思想的深刻性方面得到强化,新媒体教学恰好能给他们以帮助。

教学重难分析及解决措施:1.通过肖像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把握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品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挖掘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3.措施:采用微课、学生利用新媒体分角色朗读、结合新媒体朗诵等方式深入文章深层,呈现出悲剧美学的震撼效果。

课前活动:学生利用新媒体对《祝福》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诵表演。

教学过程:一、导课我们今天的话题从“生”字开始:满清末年,在江南的一个乡村里,一个极为平凡普通的女孩降生了。

这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父母也许无法抚养过多的孩子,于是,这个女孩很小就被送到一个叫祥林的男孩子家做了童养媳。

后来,这对男孩女孩都长大了,他们于是成了亲。

如果不出意外,这对小夫妻的人生轨迹将会怎样呢?(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子孙满堂……)是啊,如果没有意外,这个现在被叫作祥林嫂的青年妇女完全可以像这样生活:她的人生终点将是寿终正寝,无疾而终。

这条的人生轨迹将是一条典型的时代轨迹。

但是,是什么改变了她的一生?(丈夫死了)死了丈夫,人生就彻底改变。

今天失去丈夫的女子并不少,她们是不是就注定会如祥林嫂遭受诸多不幸?让我们看下:祥林嫂一生有几次重大的转折?再让我们思考一下:造成她的人生悲剧重大原因是什么?二、祥林嫂际遇图。

三、肖像描写1、请按照文章的时间顺序找出全文中三次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并分析这些肖像描写分别反映了祥林嫂怎样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征?①第一次初到鲁四老爷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壮大,顺着眼。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一单元-《祝福》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一单元-《祝福》第一课时教案

《祝福》公开课简案授课时间:10月17日(周四)上午第1节授课地点:录播室或者高二一班教室授课班级:高2023级1班授课教师:刘光霞课题:一幅多姿多彩的鲁镇民俗风景画——《祝福》中的民俗文化探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走进鲁镇,品味作者营造典型环境的意义,感受在这独特时代下名俗文化对民众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走进鲁镇的典型环境,品味作者营造典型环境的意义。

三、教学步骤1、导入(1)请同学们讲述祥林嫂的故事(2)举例子说说环境对于故事发展的作用2、这样悲惨的故事发生在怎样的地方?——带着疑问走入鲁镇(1)鲁镇的自然环境(同学找出原文中直接描写鲁镇的细节并交流)概括特点:①沉郁阴冷祝福时有点热闹(暂定)(2)鲁镇的社会环境A、出场人物的姓名研究:祥林嫂、鲁四老爷、贺老六、卫老婆子、祥林嫂婆婆、四婶、柳妈B、相关民俗:祝福、童养媳、寡妇哭嫁、捐门槛、祭祀、忌讳说死C、看看祥林嫂身边的人给她带来了什么“我”、鲁四老爷、柳妈、四婶、大伯、鲁镇群众总结特点:②传统落后闭塞封建(暂定)③冷漠令人窒息让人绝望无人情味(暂定)3、鲁迅营造这样的环境意图是什么?——交待中国的现状(1)辛亥革命并没有从精神上、思想上彻底解放人民。

(2)封建流毒时时有、处处在。

(3)特权阶级、劳苦大众都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

(4)愚昧的未觉醒。

(5)觉醒的彷徨纠结不彻底。

——希望改变现状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祝福》收于小说集《彷徨》,意在揭露吃人的礼教,也展示了祝福里“我”这样的应该觉醒的新青年的彷徨和懦弱。

但是现在必须从彷徨走向呐喊。

3、总结把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把握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

它的主要作用有: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故事气氛。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祝福》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祝福》的故事背景、作者及作品的主题,能够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等基本要素。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深入思考,探究小说的深刻内涵和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小说的悲剧美,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感受小说的悲剧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介绍《祝福》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思考祥林嫂的命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教师通过PPT演示文稿等多媒体手段,呈现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学习脉络。

3.讲解:教师针对小说的重点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4.讨论与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性。

5.拓展与提升:教师引入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赏析文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评价《祝福》,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PPT演示文稿、板书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教学激励: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练习题目,例如选择题、填空题等,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2.作业: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例如阅读《祝福》的其它章节,写一篇赏析文章等,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3.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例如课堂练习和作业的批改、课堂讨论的评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祝福》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祝福》教案
二、学情分析
本文是鲁迅的代表著作之一,背景深,内容多。学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孔已己》《社戏》《故乡》等,但《祝福》对学生来说,难度仍然很大。因而鉴赏这篇课文应建立在学生熟读文章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进行鉴赏。教学时不应面面具到,必须突出鉴赏小说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难点即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逐渐学会阅读小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1、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祝福(一)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能够领悟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2)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领悟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内涵。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阐述《祝福》在鲁迅作品中的重要性。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揭示作品的主题和寓意。

(2)讨论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内涵。

4. 课堂拓展:(1)对比阅读其他鲁迅作品,探讨其文学风格和审美特点。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启示。

5. 总结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教学反思。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思考与启示:收集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启示,评价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祝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祝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祝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祝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祝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描述一个受压迫的民族的命运为主线,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处境。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此篇文章,引导学生加深对当时时代背景及文学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教材分析1. 课文分析《祝福》写了一个少年阿Q的爱情梦与民族梦。

阿Q是一个受压迫的小人物,他在日复一日的被剥削、被欺负中麻木了,但是他本身的身世、人性的软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使得阿Q 尝试去挣脱束缚,也从他对爱情的渴求和对民族团结的期盼中得到了一份自我认同。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祝福》,学生可以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思路、文学风格以及他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的命运历程、反映阶级斗争的现实性题材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学会进行文学分析。

3. 教学重点1)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整理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文学艺术手法。

2)理解鲁迅先生对民族问题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进一步探究他对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反思。

3)体会鲁迅先生的艺术风格和阐述方法,学会运用归纳、推理等方法进行文学分析。

4. 教学难点1)鲁迅思想的深刻理解。

2)文学艺术手法的分析。

二、教学设计1. 情境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音乐等方式,创造一个文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从生活感悟入手,快速把握文本所传递的情感。

2. 自读与研读请学生先阅读一遍课文,然后再重新认真阅读,重点关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文学艺术手法。

3. 课堂分析在课堂分析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关键问题,并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

关键问题:1)主题思想是什么?2)文学艺术手法有哪些?3)人物形象是什么?4)故事结构是怎样的?4. 课后作业在课后作业环节,可以通过写作、口语交流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

2.分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和个体因素。

3.领悟鲁迅先生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祥林嫂的形象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难点:鲁迅先生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的小说为什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1)祥林嫂的形象分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和个体因素(2)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柳妈的形象特点祥林嫂的婆婆形象祥林嫂的邻居们形象4.分析小说主题引导学生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1)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摧残(2)封建迷信对祥林嫂的束缚(3)封建社会对祥林嫂的冷漠5.鲁迅先生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1)细节描写祥林嫂的言行举止祥林嫂的心理活动(2)象征手法祥林嫂的头发祥林嫂的衣物(3)讽刺手法祥林嫂的邻居们的态度祥林嫂的婆婆的言行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精彩段落。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探讨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摧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的小说为什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第二课时1.分析人物形象祥林嫂的形象分析悲惨命运性格特点悲剧的社会根源和个体因素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柳妈祥林嫂的婆婆祥林嫂的邻居们第三课时1.分析小说主题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摧残封建迷信对祥林嫂的束缚封建社会对祥林嫂的冷漠第四课时1.鲁迅先生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第五课时1.课堂小结2.作业布置熟读课文,背诵精彩段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小说,领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悬疑式导入)(导语)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最常用是“归乡”模式,在“我”的“故乡”鲁镇上,我们认识了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他们的命运和“我”几乎缠绕在一起,今天我们重回鲁镇,去认识一位“苦人儿”祥林嫂,看一看“我”在她的命运进程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二、阅读发现(一)问题呈现在反复的自我安慰中加剧了自己的惶恐,并发展成为一种负疚感,无疑也浸透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深深的责任感。

在家家户户准备“祝福”的气氛中,祥林嫂终于默默地走完了她的人世的路。

“我”的焦虑与惶恐也渐次消散:“渐渐地会舒畅起来”“懒散而且舒适”“一扫而空”了。

(三)“我”真的会如此彻底地心安么?从“我”的心理反应上看,文本的批判指向是什么呢?有何现实意义?1、学生独立思考2、集体交流后,教师点拨不会,“我”舒畅和鲁镇的祥和是在祥林嫂的死亡阴影中的,“我”的安然的背后是深广的忧愤。

文本的批判指向了人性,缺乏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注。

现在的人,也能想起“躲猫猫”,也能想起“马加爵”。

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悲剧?难道不是社会么?真正应该从《祝福》中读到的,是对弱者的关怀,是社会的平等,是人性的呼唤。

让我们三省其身,想想自己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就和鲁迅文中的嘴脸相契合,再想想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去看看农民工现在过得究竟是什么日子,那一幢幢大楼,哪一间能属于他们?再看看那些每天会议厅,饭店,洗浴中心三点一线的高官生活得是如何滋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理清课文各部分所写内容及祥林嫂的不幸经历,分析祥林嫂之死的原因,把握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方法和写作特色。

过程和方法:通过作者重回故乡观察的“变”与“不变”串联课文。

分析鲁镇的“不变”分析祥林嫂的“变”,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因素促使她的变化?通过人物对话分析“我”,四叔四婶,柳妈等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讨作品批判性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文中的“变”与“不变”难点: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反复”手法【教学层次设计】三课时课前预习:读准课文,给课文各部分加上小标题—理清祥林嫂的一生不幸经历第一课时:故事导入—“不变”的环境及习俗—三次肖像分析“变化”的祥林嫂—个人不幸经历造成的变化—周围接触的人加速了变化(部分若讲不完留在第二课时讲)第二课时:活动课,学生讨论自主赏析课文第四部分(第二次做工到变为乞丐)第三课时:课文写作手法总结——标题分析也可以把全部的教学内容浓缩为几个“三”:祥林嫂命运的三起三落,三次肖像描写,三次反抗。

也可以片段:为《祝福》中的“我”写日记12月23日,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

12月24日,午饭后,防朋友回来在河边见到祥林嫂,她问我三个问题。

回来觉得心里不安。

12月25日,午饭后还是看朋友。

鲁镇人都忙着准备“祝福”。

傍晚,听到祥林嫂的死讯。

晚饭后,回想祥林嫂的一生。

12月26日,五更被爆竹惊醒。

天亮,离开鲁镇。

第一课时(45分钟)一,导入(2分钟)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

据说是一个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

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

那么,这个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知人论世(8分钟)PPT1、作者介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20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背景介绍《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也是中学阶段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3、鲁迅谈《祝福》“喜剧”、“悲剧”、“惨剧”这种名称,也可以用到有些小说上来:比如《祝福》。

祥林嫂到后来,弄得活既不成,死也死不得。

如果有鬼,她将被锯开身子来;如果无鬼,将永远见不到惟一亲爱的阿毛了,悲惨到了极点。

但这种痛苦,并不是她自己找寻出来的。

祥林嫂并非被害死,再嫁本非她所愿,阿毛是狼拖去的,都出于无可奈何,所以是惨剧。

4.小说集《彷徨》《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年8月初版。

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ll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另一方面是讽刺封建余孽,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在个人反抗失败后的不同表现及其空虚、动摇的弱点。

三、“变”与“不变”(30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重回故乡所观察到的“变”与“不变”之处?明确:不变的是鲁镇人及风俗习惯。

见文章前两段“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也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也就是说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透过不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没有封闭封建的鲁镇。

变化的的是祥林嫂,见文章第三段“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2、再浏览课文,找出祥林嫂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三次肖像描写)明确:(1)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A、提问:"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明确: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B、"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C 、"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

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

(2)再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1. 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2. 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3)最后来到鲁镇: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

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C、"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

行尸走肉。

D、"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3、为什么短短几年,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她经历了什么?(预习的任务)明确:丧夫——出逃——被迫改嫁——又丧夫——丧子——被歧视——沦为乞丐。

4、祥林嫂最后带着绝望和恐惧死去了,除了个人的不幸经历外,还有什么使一个活生生的人变得不复存在?她真的是穷死的吗?谁是幕后真凶?(重点)明确:首先要从死者生前接触的人入手调查。

最后目睹人——“我”。

分析“我”和死者的对话。

1、祥林嫂对我的三问是什么?明确: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

2、她希望得到怎样的回答?理由是?明确:她“希望其有,有希望其无”。

她对死亡的态度本身就是矛盾的。

一方面对死亡充满了向往,因为死亡意味着解脱和团圆;另一方面又害怕和恐惧死亡,因为死亡意味着惩罚和被据为两半。

3、我对祥林嫂的三答是什么?明确:“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4、我在回答的时候心理活动是什么?为什么?明确:悚然,踌躇,支吾,胆怯。

因为我不知道实情,不愿意说假话更不愿意承担责任。

由此看出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又软弱逃避的知识分子。

5、思考“我”对祥林嫂的死有没有责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明确:加速了她的死亡,但不是真凶。

接触最多的人——四叔四婶。

分析与死者的对话1.祥林嫂第一次来做工时,四叔只说了五句话。

其中两次说到“然而”都省略了,你认为省略的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一次: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拿我们家里开玩笑”让人可恶,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

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

因为当地其他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像她这样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说明四叔是一个自私伪善、严守封建礼教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2、祥林嫂第二次来做工时,四婶对她说了三句一样的话?比较异同明确:“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1)祥林嫂第一次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认为自已已经“赎罪”了,可以被“宽恕”了。

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

她的精神崩溃了。

(2)“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两句话的语气是很不一样的,前者语气舒缓,后者倒装句式,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3、你觉得四叔四婶对祥林嫂的死有没有责任?明确:他们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严守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

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

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是他们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他们负有责任但不是真凶。

与她接触多的人——柳妈1、通过对话分析柳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她对祥林嫂做了什么?对祥林嫂之死有责任吗?明确:柳妈:“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就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