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中国海_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保护
海洋生态文化保护传承海洋文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
海洋生态文化保护传承海洋文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海洋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预,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文明和维护生态环境,我们必须积极传承和弘扬海洋生态文化,以实现海洋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目标。
一、海洋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海洋文明是人类创造的瑰宝,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智慧。
海洋为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例如渔民的渔歌、海洋信仰的祭祀仪式以及海洋文艺作品等。
保护和传承海洋文明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学校教育:加强海洋文明教育的力度,让学生了解和尊重海洋文化,培养他们对海洋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包括海洋遗址、传统渔具、渔村聚落等,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3. 传统知识普及:传承和弘扬海洋传统知识,包括渔业技术、海洋医学等,挖掘和保护这些知识,有效利用它们。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福祉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 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工业和城市污水处理的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海洋生态的负面影响。
2. 建设海洋保护区:建立并有效管理海洋保护区,限制海洋资源的开采和捕捞行为,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3. 推广可持续渔业:鼓励渔民采用环保捕捞技术,限制过度捕捞行为,维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加强科学研究:加大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力度,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演化规律,为海洋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海洋生态文化保护的意义和挑战海洋生态文化保护既是对过去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未来世代的责任。
保护和传承海洋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1. 促进可持续发展:传承海洋文明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海洋环境。
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海洋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珍贵瑰宝,记录着各个时期人类与海洋的紧密联系和交融。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给后代,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1 保护历史记忆:海洋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航海技术、渔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并从中汲取智慧。
1.2 促进旅游业发展:许多海洋文化遗产,如古代船只、渔村等都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1.3 传承文化精神:海洋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精神,如海上勇敢、聪明才智等。
通过传承这些文化精神,可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挑战困难,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二、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2.1 自然破坏:海洋环境的恶化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构成威胁。
海洋文化遗产常常位于海底或者沿海地区,易受到风暴、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侵害。
2.2 人为破坏: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对海洋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例如,非法捕捞行为可能导致珊瑚礁的破坏,从而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措施3.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规范和管理。
这些法律法规应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海洋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3.2 建立保护机构:建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负责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加强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3.3 加强国际合作: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协调。
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遗产,实现共同繁荣。
3.4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的理论思考
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的理论思考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海洋文化调查研究的新方向、新课题。
本子课题拟探讨“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所涉及的综合性理论问题,包括调查研究的空间范畴、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分类、海洋文化遗产在人类文化遗产体系中的位置与价值、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的方法等。
提出的背景: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问题,是在“海洋文化史”和“文化遗产”调查研究的双重学术实践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从总体上说,海洋文化史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体系中“海洋性”与“大陆性”二元结构的基本历史事实是不相称的。
建国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中国海洋文化史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以大陆性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王朝正史”的历史文献,容易陷入重农抑商、重陆轻海、从陆地心态看海洋世界的偏颇。
从传统史学、传统文献中走出来,直接从历代先民海洋经济文化实践活动的文化遗存入手,做客观的调查、观察、研究,是海洋文化史研究未来努力的方向。
“文化遗产”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实践中提出的新思考方向,从文物考古研究发展到文化遗产研究,体现了从传统文物考古单纯的物质遗存研究,上升到包括物质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存、文化发展的环境景观与族群人文背景等系统的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是遗产中体现出的系统的文化形态。
因此,在重建中华海洋文明史、倡导文化遗产调查研究理念的学术背景下,提出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是必要的、及时的。
学术基础:基于上述背景,迄今尚无以“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为题的综合性理论研究成果,但学术界分别就与此相关的问题做过不少研究探讨。
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组建的“文化遗产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及其开展的系列学术工作,复旦大学文物博物馆学系编辑出版的《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系列),单霁翔博士的《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等论著,都体现了考古工作在文化遗产方面的新思考。
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的传承
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的传承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广阔、最神秘的领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的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海洋保护和海洋文化遗产的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海洋保护对于海洋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并提出一些措施以保护海洋并传承其文化遗产。
首先,海洋保护对于海洋文化遗产的传承至关重要。
海洋文化遗产是指与海洋相关的各种文化资源,如传统捕鱼技艺、航海技术、海洋民俗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与海洋长久以来的交流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海洋环境的恶化,这些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逐渐遗忘和失传的危险。
海洋保护意味着保护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确保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
其次,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的传承相辅相成。
通过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保护和恢复其与海洋文化遗产密不可分的一面。
例如,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可以保护与之相关的渔业资源和潜水旅游等文化活动,从而促进相关的文化传承。
通过保护海洋环境,我们不仅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保护了与之相连的人类文化系统。
为了实现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的传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
国家和国际层面的法律法规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加强海洋科学研究和监测。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和监测,我们才能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为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遗产提供依据。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公众应该意识到海洋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海洋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中。
最后,国际合作与共同努力是实现海洋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
海洋环境和文化遗产都具有跨国界的特点,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实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各国可以分享经验、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加强技术与信息交流,共同制订保护策略和措施。
综上所述,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的传承密不可分。
中华文明的瑰宝:海洋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的瑰宝:海洋文化遗产l今日关注JINRIGUANZHU中华文明的瑰宝●●海洋文化遗产■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刘家沂我国海洋文化是近代以前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五大文化系统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史是中国人民在长期不断的接触海洋,利用海洋和征服海洋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历史,并且留下了宝贵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沿海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归纳海洋文化遗产,充分认识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对于进一步切实做好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海洋自然景观文化遗产海洋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属于海洋物质文化的内容之一,其存在形态,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海洋自然景观的形成是时间和空间不断演变的积累,加之人类活动,环境,生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现有的状态,或美丽,或神奇.海洋风光鉴赏,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丰富生活,感受人生真谛,从而更加热爱海洋,善待海洋.海洋自然景观文化包括海岸自然风光,海底自然景观,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岛风貌等.还有, 海市蜃楼,以及钱塘江潮,苏北沙滩的"一字潮"也应属于海洋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广大民众不甚了解的我国海洋自然奇观.海底迷城.中国浙江千岛湖狮子谜城是一座失落的文明,它位于新安江水库下40米,名为狮子城(LionCity),建于宋朝1000多年前的.围墙内有一座天主教堂, 金字塔式的陵墓,古色古香的房子,以及无数的雕刻和雕塑,是我国海洋人文历史的特有景观. 92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9期佃云__|海底村庄.中国明朝万历年间,一次大地震给海南岛造成了灾难.当时约lO0多平方公里陆地, 共72个村庄缓漫下沉(约3-4米),垂直下降人海,世所罕见.每年五六月份,海水退潮时,位于海口市东寨港至文昌市铺前镇一带的海湾海底,依稀可见海中村庄废墟, 庭院,碑坊,石桥,古戏台等,是我国唯一发现的海底地震废墟. 沧海桑田,古貌犹存,让你领略到大自然神秘的变迁.不仅为人们对地震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景状以及多方面的直观资料, 同时也深深的吸引着中外游客. 海底草原.在海南岛东岸沿线的许多地方,碧蓝清澈的海底生长着翠绿茂盛的一片片"海底草原"——大面积海草场,面积分别为35平方公里不等,有的海草高达l米多.在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新村港南湾,大墩一带,分布着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海草;文昌的高隆湾沿岸港湾,沙泥质海底的礁坪内侧也分布约4平方公里的海草,这些地方海草生长密集,长势喜人,其中还发现有仙掌藻,密岛仙掌藻等罕见的热带种类.海底热泉.台湾龟山岛发现的海底热泉大喷口,直径约四米, 高度超过六米,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浅层海底热泉喷口中最大的喷口.这个海底热泉区域离龟山岛只有几十米,位于水深仅l0到20多米的区域,一共发现了34个喷口.据文献记录,世界拥有海底温泉的地方,只有意大利,日本, 台湾绿岛和宜兰外海龟山岛共四处.热泉是难得一见的海底景观, 也是专家研究地质和气候变化的珍贵资源.海洋历史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海洋物质遗产中应包括海岸古遗址,古炮台,古建筑,沉船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上各时代和海洋有关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比如郑和七下西洋时期遗留的或相关记载的一些重要文献, 对于研究我国明朝造船业和当时的海洋商业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还有,秦皇岛,大连,烟台的海岸有遗留下来的诸多古炮台, 这是重要的历史遗迹,为重现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我国海底商船,战船等沉船遗址和海底文物的发掘情况.我国自l989年l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以来,水下科考工作有了蓬勃的发展,近20年来较有影响的沉船发掘有:广东"南海一号"宋元沉船调查和发掘;海南省文昌县宝陵港清代初期沉船调查和发掘;福建连江定海宋,元,明,清沉船遗址群调查和发掘;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调查和发掘;山东长岛古代沉船遗迹调查;广东新会银洲湖宋元"崖山海战"遗迹调查;西沙群岛文物普查;浙江宁波象山西泽宋元沉船遗址调查;西沙群岛水下文物抢救.代海上贸易领先于世界,早在汉代就开辟了经南海前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海上贸易更是盛极一时,海上航线四通八达.由于当时的航海技术还无法实现亚欧之间长距离远航,印尼爪哇岛便成为欧洲和东南亚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因此南海也就成为了世界上沉船最为集中的海域之一.据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中国南海的古沉船应该超过2000艘.在西沙群岛附近,水下考古人员在华光礁,北礁,银屿等岛礁发现了五代,宋,元,明,清各个年代的水下文物遗存l3处,发掘出一批宋元瓷器,石锚,象牙等文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要冲的南海诸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世界上沉船较为集中的地区大多是古代海上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区,比如地中海海域,欧洲到北美的航线,中国到东南亚航线和中国到日本航线的海域.我国古中国水下文化遗产,这是中国人最早到达,最先开发南海诸岛的最好历史见证.福建省东山县冬古村码头浅海中的郑成功古战船沉船遗址全a??A一1'∞AYF1)RLM?2006年第9期93_今日关注JINRIGUANZHU彰面考古发掘,从遗址上采集了铁炮,铜铳,炮弹,火药,瓷器等珍贵文物,同时还出土了重要文物"永历通宝"铜钱.东山岛附近海域目前已查明的沉船遗址有l2处,分别为南宋,元,明,清时期的商船和战船,近代的国内外商船和战船,二战时期的潜艇与飞机,以及"8.6"海战被我军击沉的国民党军"漳江号","剑门号"兵舰等.海洋精神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海洋精神文化遗产应包括郑和文化,海权文化,海盐文化,妈祖文化以及沿海居民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形成的海洋民俗文化等.郑和文化已经成为海洋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郑和的航行之举,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敢为天下先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郑和文化的形成与民间群众对郑和的纪念活动密切相关,长乐民间有泥,石,木三座郑和塑像,数百年供奉香火不绝.郑和七下西洋留下诸多遗址遗迹,如下关龙江宝船厂遗址等,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海权文化是了解海洋文化不可忽略的一章,自l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我国共有479次,造成以我国近海为主战场的多次重大战役,其中有着名的甲午中日战争.海盐文化贯穿了中国整个海洋文化进程,对封建社会海洋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春秋齐国管子的"官山海"思想确立了海盐业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和税收的重要产业地位,一直到l9l3年袁世凯把中国的盐税抵押给英,俄,法,德,日五国银行团为止,封建中国的政府海盐专卖制度才得以结束.妈祖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我国各沿海地区有圣母庙,天后庙等纪念妈祖的庙宇,明,清两朝时期的出海活动,出海人皆都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风险,沿海居民以信奉妈祖祈求保佑出海的家人平安归来,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包括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以海为生的居民,朝拜妈祖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妈祖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历史上留下的大量颂圣文章,为澄清一些历史遗留争议有帮助,如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还有关于许多因妈祖庇佑取得海上反侵略战役胜利的记载.另外,许多天后宫内存有大量被保佑的出海船模型或文字资料,有如莆田涵江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实物资料;山东庙岛的妈祖庙中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 军舰模型.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成为沿海居民希望平安幸福的精神寄托.一责编/王秀奏94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9期。
水下考古保护保护海洋文化遗产与生态的重要工作
水下考古保护保护海洋文化遗产与生态的重要工作水下考古保护是一项旨在保护和研究水下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同时也关注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宝贵的海洋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威胁。
水下考古保护的工作通过合理的保护措施,帮助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同时也对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 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海洋文化遗产是我们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人类社会过去的智慧和发展。
从古代沉船、水下城市到沉没的海底文物,每一个考古发现都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的过去和进步。
2. 游客和研究价值:许多水下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游客和研究价值。
这些考古遗址吸引着许多游客和专业人士前来参观和研究,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进展。
保护和维护这些遗址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对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水下考古保护的具体工作1. 调查和勘探:水下考古保护的第一步是进行调查和勘探,确定潜在的水下考古遗址。
这需要运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如声纳、潜水器、遥感技术等来获取相关信息,并确定具体的保护和研究计划。
2. 清理和保护:水下考古保护需要进行合理的清理和保护工作。
这包括去除杂物、藻类覆盖等有害物质,并利用合适的保护手段,如氧化锌涂层、水下保护围栏等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环境保护和监测:水下考古保护必须与海洋环境保护紧密结合。
通过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了解其对文化遗产的潜在威胁,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建立保护区、限制污染物排放等。
4. 培训和教育:水下考古保护工作还需要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意识。
这包括考古学家、潜水员、保护人员等,他们需要了解水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保护方法和技巧,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水下考古保护的挑战和前景1. 资金和技术限制:水下考古保护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
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等问题的加剧,海洋生态系统遭受到空前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及其生物多样性,国际社会开始重视海洋保护的重要性,并逐渐意识到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并分析其重要性及应对措施。
一、海洋保护海洋保护是指通过合理管理和保护海洋资源,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行为。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包含丰富的物种和生态链,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类的活动导致了海洋环境的恶化,如过度捕捞、废弃物排放和海洋污染等。
为了实现海洋保护的目标,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保护区、加强海洋监测、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
同时,国际社会也在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海洋环境问题。
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署和实施,为全球海洋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框架。
二、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海洋文化遗产是指与海洋相关的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遗产。
它包括沉船遗址、古城遗址、古老的渔村和传统的海洋活动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与海洋的关系。
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有助于保存历史和文化的瑰宝,也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包括修复和保护遗址、开展考古研究、推动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教育和宣传也是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通过向公众普及海洋文化遗产的知识,提高社会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三、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海洋保护为海洋文化遗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只有保护好海洋生态系统,才能确保海洋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依赖海洋保护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保护海底文化遗产需要采取措施防止走私和破坏,这离不开海洋巡逻和监测的支持。
同时,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相互促进。
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海洋保护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
同时,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海洋保护的重要性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海洋扮演着维持生态平衡和全球气候稳定的关键角色。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过度捕捞、污染和海洋酸化等。
因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于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海洋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海洋文化遗产指的是延续千百年的与海洋相关的传统、知识、技艺和习俗等。
海洋文化遗产既体现了人类与海洋的密切联系,也承载了人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保护海洋文化遗产有助于传承海洋文化,弘扬传统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的联系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可以为海洋文化遗产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
例如,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可以保护珊瑚礁文化的传承。
另一方面,传承海洋文化遗产也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和关注,进而推动海洋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四、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海洋保护和海洋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培养公众对海洋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形成广泛的参与和支持。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海洋保护和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3. 加强科学研究: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力度,为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4.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跨国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分享经验和资源。
五、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挑战与前景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经济利益的冲突等。
然而,只要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的措施,相信海洋保护与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海洋是地球最广阔的领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海洋生态文化是人类与海洋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包含了对海洋的认知、传统知识、海洋生活方式以及与海洋相关的艺术、文学等方面的表达。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海洋生态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态文化的重要性、传承和保护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一、海洋生态文化的重要性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与地球其他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海洋生态文化是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理解,它涵盖了海洋自然环境、生物资源、海洋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等方面的内容。
海洋生态文化不仅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
只有通过传承和保护海洋生态文化,才能增强人们对海洋环境的关注,促进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
二、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首先,传承海洋生态文化有助于人们对海洋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传统知识和经验的传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海洋资源。
其次,传承海洋生态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对海洋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海洋生态文化中蕴含着人们对海洋的感情和情感,通过传承和弘扬海洋生态文化,能够激发人们对海洋的热爱和责任感,从而形成保护海洋环境的良好风气。
最后,传承海洋生态文化有助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海洋生态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传统的环境保护方式和方法,这些传统智慧对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三、海洋生态文化的保护为了保护海洋生态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海洋生态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只有充分了解海洋生态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传承和保护工作。
其次,加强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举办海洋生态文化展览、开展传统技艺培训等方式,使海洋生态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推广海洋生态文化的知识和内容。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海洋中由传统本地人群形成和保存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
包括民间艺术形式、社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行为习惯、
传统技艺等内容。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政府以及民间社会在
制定具体的政策和行动计划的框架下,基于公共资源管理原则,保护、维
护和传承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和活动。
针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各地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制度保护。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
确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维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
有者的合法权益;此外,健全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建立以国家文物局为核
心的国家文物保护网络,建立省、市、县、村组文物保护系统;同时,建
立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财政预算,制定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
此外,积极开展文化教育。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促进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激发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力量,
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
素质,建立各级社会组织和机构,全面推进文化教育。
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海洋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海洋领域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这些遗产是海洋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承载着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印记。
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既是传承和弘扬海洋文化的需要,也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于保存人类文明的历史和价值,弘扬人类文化的精髓。
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保护对人类发展有重要贡献的文化传统,还能为多种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此外,保护海洋文化遗产也有助于增加人们对海洋生态的认知和重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二、海洋文化遗产的类型海洋文化遗产除了包括海岸线附近的建筑和文化遗址外,也包括了人造和自然的物体。
它们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1.史前文化遗址:包括青铜器、瓷器、玉器、金器等的遗址;2.船只和港口:如古代商船、船舶及其遗骸等;3.灯塔和信号台:早期导航所需和建造的灯塔、信号台;4.海岸防御工事:包括岸炮、海炮、城墙、防御工事等;5.塔和城堡:包括古时候看守海洋边境的塔和城堡;6.海底考古:通过海底考古挖掘出的古代文化和文物;7.海洋生态:如珊瑚礁、海藻、鱼类等的生态遗产。
三、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技术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技术手段。
保护的重点在于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完好性、真实性和传承性。
主要使用了以下技术:1.先进的声纳技术:声纳技术可以帮助搜寻深海中的文物和遗迹,保障文化遗产的保护;2.潜水员的协助:潜水员可以直接抵达到深海进行探测、勘察和修复遗址;3.数字化处理:将无形的文物数字化处理为形态、形状和颜色,提供支持;4.三维扫描技术:通过现代化的三维扫描技术,保护普及化线上的文物;5.再利用文物和遗址:有的不知名的文物和遗址可能有重新挖掘和发掘的价值,这不仅能保护这些文物,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文化遗产的教育资源和游览之处。
环中国海_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保护
1992年1月创刊【摘要】地球上的“地中海”不止有南欧—西亚—北非所环绕的地中海,还有“东亚地中海”和“美洲地中海”等。
“东亚地中海”又可分为“东南亚地中海”和“东北亚地中海”,其中心海域即国际上通称的“中国海”包括“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
尽管近代以来“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已不再全部由中国行使主权和管辖,但近代之前则基本上全部是中国“华夷秩序”和“朝贡体制”下的“中国文化圈”内海域;在“环中国海”区域的沿海、岛屿和海域水下,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其主体是中国海洋文化遗产。
如何认识这些遗产的价值和实施国家保护与国际合作保护,既服务于国家海洋权益和文化遗产安全,又服务于国际友好,是值得重视的学术问题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海洋权益;文化安全;国际合作【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0X (2011)04-0022-06一、“东亚地中海”:中国海洋文化圈的区域结构与历史内涵“地中海”,是对所有被陆地环绕的海域的统称。
但是,由于世界其他海域没有直接称名为“地中海”的,因此“地中海”才成了欧亚大陆西南部与非洲北部介于亚、非、欧三洲之间的广阔水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世界上可以看作是“地中海”的海域,至少还有“东亚地中海”,包括中国东部沿海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屿所环绕的“东北亚地中海”即黄渤海—东海,和南中国大陆—台湾岛—海南岛—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即菲律宾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东南亚群岛所环绕的“东南亚地中海”即南海;南北美洲之间的“美洲地中海”即加勒比海及墨西哥湾;较小区域的“地中海”还有欧洲北部的北海及波罗的海,东欧地区的黑海,西南亚地区的波斯湾,东北亚中国黑龙江与俄罗斯滨海地区东南部—朝鲜半岛东部(东面)—日本列岛西面所环绕的日本海(韩国主张称为东海,中国在清代黑龙江东部沿海地区被俄罗斯侵占之前称之为鲸海、南海)等。
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近年来,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海洋文化遗产指的是海洋中的自然和人为遗产,包括海洋动植物、海洋地理和历史文化遗产等。
而海洋旅游是指在海洋环境下的旅游活动,包括海滨旅游、海上观光、海底探险等。
如何在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旅游开发,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保护海洋生态,保护海洋文化的体现。
在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海洋中的生态环境,包括保护海洋动植物、保护海洋水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等。
文化保护是指保护海洋文化遗产,包括保护海洋地理和历史文化遗产等。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基础。
海洋中有大量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需要通过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来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同时,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会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影响。
保护海洋文化遗产需要注重文化保护。
海洋中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包括古代船只遗址、古代海洋贸易文化、海洋民俗和传统水手知识等。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比如尊重文化多样性、保护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也需要注重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以充分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
海洋旅游的发展海洋旅游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旅游方式。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增长,海洋旅游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海洋旅游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体验和感受,也有一定的经济回报。
海洋旅游的发展需要注重生态保护。
随着海洋旅游的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海洋环境污染、水域生态破坏等问题。
如何在旅游活动中注重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海洋旅游的发展也需要遵循一些规律和原则。
比如要注重旅游产品的市场适应性、遵循保护优先原则、尊重当地文化和民俗习惯等。
同时,海洋旅游还需要加强管理和服务,以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和期望。
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是通过将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相结合,达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守护海洋文化遗产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守护海洋文化遗产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然而,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海洋文化遗产的保存。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守护海洋文化遗产,人类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共同努力。
一、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承载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海洋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资源,维持了全球气候的稳定,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药物和其他生物资源。
此外,海洋生态系统也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不仅对海洋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人类社会和全球生态环境具有巨大影响。
二、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污染、气候变化等原因,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过度捕捞导致了许多海洋物种的灭绝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水污染和海洋油污染也给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同时破坏了海洋环境的生态平衡。
此外,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酸化等问题,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措施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海洋保护区:设立海洋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立保护区,可以限制捕捞和污染活动,保护和恢复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和增加。
2.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非法捕捞和海洋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
3.推动可持续渔业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渔业管理和技术手段,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
4.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加强对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开展科学研究,为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四、守护海洋文化遗产的意义海洋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珍视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海洋生态文化遗产维护海洋文化多样性的责任
保护海洋生态文化遗产维护海洋文化多样性的责任海洋是地球上最为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海洋文化多样性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保护海洋生态文化遗产,维护海洋文化多样性成为了我们的责任。
一、海洋生态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海洋生态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自然生态为依托、与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文化遗产。
它们包括了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海底遗迹等。
海洋生态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独特性,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
海洋生态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海洋生态系统中独特的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药物来源,同时也为旅游业、科学研究等领域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二、海洋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海洋文化多样性是指因地理、历史、社会等多种原因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和传统。
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体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交流与传承:海洋文化多样性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承。
通过了解和研究其他海洋文化,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2. 经济与就业:保护海洋文化多样性不仅能够为旅游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充分发挥海洋文化的经济潜力,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3. 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传统的海洋文化往往以一种和谐的方式与海洋环境相融合,通过对这些传统的传承与保护,可以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三、保护海洋生态文化遗产的策略为了维护海洋文化多样性,保护海洋生态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各国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海洋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和行为准则,加强对破坏海洋环境、破坏海洋文化多样性的行为的惩处力度。
海洋文化的探索与传承
海洋文化的探索与传承海洋,作为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舞台。
海洋文化,作为人类与海洋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承载着人类对海洋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海洋文化的内涵、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海洋文化的内涵海洋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海洋活动中形成的关于海洋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它包括了海洋科学知识、海洋文学艺术、海洋宗教信仰、海洋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
海洋文化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利用,也体现了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理念。
海洋文化的价值海洋文化具有多重价值。
首先,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记录了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过程和技术进步。
其次,海洋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许多民族的神话传说、历史记忆都与海洋紧密相关。
再次,海洋文化是社会教育的资源,通过海洋文化的传承可以增强公众的海洋意识和环保意识。
最后,海洋文化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产,能够吸引游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海洋文化的传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海洋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现代传媒技术使得海洋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各地的海洋文化。
另一方面,海洋环境的恶化和过度开发威胁到了海洋文化的生态基础,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
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是传承海洋文化的前提。
只有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才能支撑起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减少污染排放,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弘扬海洋文化弘扬海洋文化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可以将海洋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和环保意识。
文化部门可以举办海洋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展示海洋文化的魅力。
旅游部门可以开发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海洋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化遗产管理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化遗产管理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是指沉没在水下的文化遗址、文物和其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众多的水下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管理这些宝贵的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管理机构等内容,为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强了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通过对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些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为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专门的水下考古机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发掘和保护水下文化遗产。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强了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通过建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区、设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等措施,加强了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加强了对水下文化遗产的监测和保护措施,采取了防护措施,防止水下文化遗产被破坏或盗窃。
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开展水下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举办水下文化遗产展览、开展水下文化遗产知识普及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水下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加强了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保护意识。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度重视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强调查和研究、加强保护和管理、开展宣传和教育等措施,保护和传承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水下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财富,保护和管理好这些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继续加强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护海洋生态遗产维护海洋自然遗产的责任
保护海洋生态遗产维护海洋自然遗产的责任海洋生态遗产是指在海洋中具有特殊科学、自然、生态等特征,具有重要科学、生态、教育、文化或美学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地点或自然遗址。
保护海洋生态遗产是人类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维护海洋自然遗产的责任既落在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肩上,也需要每个个体共同承担。
本文将就保护海洋生态遗产以及维护海洋自然遗产的责任进行探讨。
一、保护海洋生态遗产的重要性海洋生态遗产丰富多样,包括珊瑚礁、海洋湿地、海洋动植物、古海底遗址等一系列珍贵的生态资源。
它们对于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促进气候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海洋生态遗产还承载着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对于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海洋生态遗产不仅能够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还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二、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责任1.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明确保护海洋生态遗产的权益和责任。
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明确海洋生态遗产的界定和保护范围,加强对相关区域的管控和监测。
同时,政府和国际组织还应当加强与各界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于海洋生态遗产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2. 加强监测和保护措施政府和国际组织应当加强对海洋生态遗产的监测和保护措施。
通过建立海洋生态遗产数据库,及时跟踪记录相关信息,推动科学研究和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
同时,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和行动方案,加强管理力量和技术手段的投入,提高海洋生态遗产的保护水平。
三、个体的责任与行动1. 提高环保意识,减少海洋污染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个体都应当提高环保意识,减少海洋污染的产生。
合理管理个人垃圾,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
同时,参与海洋清洁行动,积极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组织的活动,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净化。
2. 加强环境教育,宣传保护意识个体可以积极参与环境教育和保护宣传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保护海洋生态遗产的重要性。
海洋管理中的海洋文化保护与传承
海洋管理中的海洋文化保护与传承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领域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海洋文化也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危机。
海洋管理在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海洋管理中的海洋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以期加深人们对海洋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推动海洋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海洋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海洋文化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形成并积累的人类活动和思维方式,包括海洋传统知识、海洋艺术、海洋信仰等多个方面。
海洋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宝贵财富。
海洋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1. 丰富的历史价值:海洋文化凝结了人们对海洋的认知和理解,记录着人类与海洋相伴的历史。
通过研究海洋文化,可以深入了解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推动海洋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
2. 生态保护的参考价值:海洋文化中蕴含着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方法,这些知识对于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保护海洋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海洋生态保护的理念和经验,促进海洋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改进。
3.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海洋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有助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各种文化的包容与交流。
二、海洋管理是指通过制定政策、组织管理和监督等手段,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行为。
在海洋管理中,海洋文化保护与传承应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
1. 加强基础研究和调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需要加强海洋文化的基础研究和调查工作。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海洋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为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建立海洋文化保护体系:在海洋管理的框架下,建立完善的海洋文化保护体系是关键。
这包括设立海洋文化保护机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环中国海”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保护
“环中国海”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保护
曲金良
【期刊名称】《新东方》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地球上的“地中海”不止有南欧-西亚-北非所环绕的地中海,还有“东亚地中海”和“美洲地中海”等。
“东亚地中海”又可分为“东南亚地中海”和“东北亚地中海”,其中心海域即国际上通称的“中国海”包括“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
尽管近代以来“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已不再全部由中国行使主权和管辖,但近代之前则基本上全部是中国“华夷秩序”和“朝贡体制”下的“中国文化圈”内海域;在“环中国海”区域的沿海、岛屿和海域水下,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其主体是中国海洋文化遗产。
如何认识这些遗产的价值和实施国家保护与国际合作保护,既服务于国家海洋权益和文化遗产安全,又服务于国际友好,是值得重视的学术问题和实践问题。
【总页数】6页(P22-27)
【作者】曲金良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视角 [J], 张先清
2.戚继光与中国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兼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J], 曲金良
3.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亟待保护 [J], 曲金良
4.海洋开发背景下的中国海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对策探讨 [J], 林桂兰;蔺爱军;董卫卫;许江
5.国际化语境下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机制 [J], 潘树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年1月创刊【摘要】地球上的“地中海”不止有南欧—西亚—北非所环绕的地中海,还有“东亚地中海”和“美洲地中海”等。
“东亚地中海”又可分为“东南亚地中海”和“东北亚地中海”,其中心海域即国际上通称的“中国海”包括“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
尽管近代以来“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已不再全部由中国行使主权和管辖,但近代之前则基本上全部是中国“华夷秩序”和“朝贡体制”下的“中国文化圈”内海域;在“环中国海”区域的沿海、岛屿和海域水下,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其主体是中国海洋文化遗产。
如何认识这些遗产的价值和实施国家保护与国际合作保护,既服务于国家海洋权益和文化遗产安全,又服务于国际友好,是值得重视的学术问题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海洋权益;文化安全;国际合作【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0X (2011)04-0022-06一、“东亚地中海”:中国海洋文化圈的区域结构与历史内涵“地中海”,是对所有被陆地环绕的海域的统称。
但是,由于世界其他海域没有直接称名为“地中海”的,因此“地中海”才成了欧亚大陆西南部与非洲北部介于亚、非、欧三洲之间的广阔水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世界上可以看作是“地中海”的海域,至少还有“东亚地中海”,包括中国东部沿海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屿所环绕的“东北亚地中海”即黄渤海—东海,和南中国大陆—台湾岛—海南岛—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即菲律宾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东南亚群岛所环绕的“东南亚地中海”即南海;南北美洲之间的“美洲地中海”即加勒比海及墨西哥湾;较小区域的“地中海”还有欧洲北部的北海及波罗的海,东欧地区的黑海,西南亚地区的波斯湾,东北亚中国黑龙江与俄罗斯滨海地区东南部—朝鲜半岛东部(东面)—日本列岛西面所环绕的日本海(韩国主张称为东海,中国在清代黑龙江东部沿海地区被俄罗斯侵占之前称之为鲸海、南海)等。
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区域,主要是在这些个大型和中小型的“地中海”区域发展起来的。
其中环大型“地中海”的海洋文化区域大多涵括着环中小型“地中海”的区域,使环中小型“地中海”的海洋文化区域呈现为“亚区域”,也有不少环中小型“地中海”的区域有着自己更多的独立性特征。
“东亚地中海”,由“东北亚地中海”和“东南亚地中海”构成。
“东北亚地中海”即黄渤海—“环中国海”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保护曲金良东海,中国东部沿海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屿环绕着它,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以中国文化元素为主体导向的“东北亚文化圈”;“东南亚地中海”即南海,南中国大陆—台湾岛—海南岛—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即菲律宾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东南亚群岛环绕着它,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以中国文化元素为主体导向的“东南亚文化圈”。
显然,“东北亚文化圈”和“东南亚文化圈”是“东亚文化圈”的两个子系统,或曰两个“亚圈”;两个子系统或曰两个“亚圈”的共同的核心层面、主导元素的基本属性而言,是中国文化。
也就是说,“东亚文化圈”就其核心层面、主导元素的基本属性而言,是中国文化圈(亦称为“汉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
中国文化圈,从其环中国海的地缘生成与发展条件和内涵而言,无疑可称为“中国海洋文明圈”。
在中国海洋文明历史上,东亚地中海即环中国海起到了沟通、联结整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交往的主体作用。
中国文化、中国文明设若没有东亚地中海即环中国海,设若没有中国海洋文化、海洋文明,就不会有中国文化圈即“环中国海中国文化圈”,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就不会有幅员辽阔的海外发展空间,中国也就不会成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幅员最为广大的文明国度。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圈”就是“中国海洋文明圈”。
中国海洋文明的历史是架构在中国文明的整体之内的,中国海洋文明与内陆文明同构为整体的中国文明。
这就是说,中国海洋文明的特征是,不但其自身的发展拥有自己本土文明的雄厚腹地优势,而且“吸纳”和“集聚”了海外周边地区的向海发展成果,并滋养、促进了海外周边地区的文明发展。
东亚地区历史上形成的由中国历代中央王朝与边疆海外屏藩地区建构的“华夷秩序”和“封贡制度”,是中国文明自身和平、和谐、繁荣的吸引力和中国航海文明与当时这些海外地区航海文明互动的结果。
这主要是通过环中国海即“东亚地中海”的区域互动实现的。
通过环“东亚地中海”即环中国海的区域互动实现的“中国文化圈”即中国海洋文明圈,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基本内涵:一是自先秦直到清末的整个历史时期,有一个以中国王朝为中心的由直辖区域和各自治区域共同构成的统一政治体制。
二是自先秦直到清末的整个历史时期,有一个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由主体区域和各自治区域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统一的核心文化体系,即汉文化或曰儒家文化体系。
三是自先秦直到清末的整个历史时期,有一个以中国大陆沿海与海外地区共同构成的海洋交通网络,穿梭往来着封贡使团、贸易商人、宗教传人、文化使者等乘坐的万千航船。
四是自汉唐之后直至清末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一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实施着统一的王朝体系,使用着同样的中国文字、同样的中国历法、相应的百官制度;甚至在中国本土和朝鲜半岛、琉球群岛、中南半岛最为紧密的统一体圈层内,通行着同样的姓氏家族和亲姻伦理秩序,形成同样的礼仪之邦。
五是直到今天,这一环海文明圈仍然显示出其基于历史文化积淀,其现代国家关系和民间交往具有更多的“同根”认同、更多的亲情。
作为“中国海洋文明圈”的主体中心,中国历史上以“中原王朝”作为统一政体和文化体的向海发展,包括海洋发展和海外发展,在先秦秦汉,主要是在北方的环渤海—黄海—东海区域,亦即“东北亚地中海”区域。
秦汉以降,环南海的中国大陆地区、海南岛地区、中南半岛地区及其南部群岛地区,大部分成为中国中央王朝的直辖地区和属国地区,“东南亚地中海”因而成为了中国文化圈的南部地区。
在环“东北亚地中海”即渤海—黄海—东海区域的海洋文明中,山东半岛地区作为历史上中原王朝中心的构成地区,是中国文明中心最直接的沿海地带和海上门户,是中国文明中心彰显海洋特色历史最早的地区。
山东半岛位于黄、渤海之间,是中国最大的半岛,三面环海,通过海路连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中国海洋文化的南海文化区,从秦汉时代开始进入中央王朝视野;自此逐渐形成了中国海洋文化的环南中国海亦即环“东南亚地中海”的文化圈,我们可称之为“南中国海文化圈”。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中央集权制之后,普遍推行郡县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二十六年(前221)……秦初并天下……今海内赖宗庙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郡置守、尉、监。
”后又在今河套地区建九原郡,在两广地区和中南半岛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全国共40郡。
其1992年1月创刊中南海在今广东,桂林在今广西,象郡在今越南。
南海地区三郡设置于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自此为“南中国海文化圈”的形成打下了由中央王朝直辖的基础。
汉承秦制,各地区仍以郡县置;郡县既多,其上又置州。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南越国,在原南越国地方设交州,为汉代十三州之一,也是汉朝最南部的疆域。
交州设有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共九个郡,其中在今越南设置的是三郡:交趾(一作交址,今越南东京,即越南北部)、九真(今越南中北部)、日南(郡治今越南顺化以南,即越南中部及南方一部分),共五十六县。
州治在交址郡龙编(今越南北宁省)。
自秦汉之后,直到清朝晚期,尽管中南半岛上各地区政权时叛时服,但整体上都属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的命官直辖或册封自治地区,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南中国海文明圈”亦即“东南亚中国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汉代的徐闻(今广东省雷州半岛南端)、合浦(今广西合浦东)、番禺(今广州)等,已经成了连通东南亚、南亚之远洋航线上的主要港口,珠厓、儋耳二郡(今海南岛)成为重要的海上津梁。
中南半岛上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五十六县,是汉朝政府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上最前沿的直辖地区。
当时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海洋网络和航海活动区域,主要是南海和泛南海区域,对岭南发展、中外商贸、海外和平区域环境的形成作用重大。
合浦采珠业的发展,也为这一海洋区域的商贸活动注入活力;与岭南、南海诸国的珍宝、珍禽异兽、异香美木、佳果等的贸易,形成了亮丽的南海海上丝路航线和中外海洋贸易景观。
对此,《汉书·地理志》等史籍有较详细的记载。
《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今越南顺化)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Kanci,又作建支,即印度马德拉斯南的Conjeeveram),民俗若与珠厓(海南岛)相类……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印度科脱伦或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此为中国于约2000年前即远航印尼、缅甸、印度与斯里兰卡的最早记载。
海上交通、海上贸易、海上往来,建构了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南中国海文明圈”亦即“东南亚中国文化圈”在中国本土和中南半岛地区的巩固和丰富,并继续向马来群岛地区推进和发展的基本内容。
南中国海的东部和南部,是主要由菲律宾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构成的马来群岛。
马来群岛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由二万多个岛屿组成,散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并临近澳大利亚及南太平洋群岛。
马来群岛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东帝汶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
这些国家和地区,历史上大部分与中国本土通过南海海路结成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网络,大多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附属王国地区,不仅其国王遣陪臣朝贡中国中原王朝梯航不断,不少国王并亲到中央王朝入贡,朝觐皇帝。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也多有海商或移民侨迁这些地区,有不少地区是华人集中居住生活的地区。
如南中国海与印度洋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地区,是中国本土海商和群岛当地海商联通南海丝绸之路并向印度洋(历史上称之为“西洋”)地区拓展,与来自印度半岛、环阿拉伯海、环波斯湾地区的印度洋航海文化相互对接的必经之路,因而是华侨华人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至今依然。
现代国家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南口,就是以华人为主体人口的国家,华人占其总人口的75%。
中国海的海域,以南海最大,位置最南,岛屿星罗棋布,其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个群岛,以东、西、南三群岛最为重要,在国防上、交通上、经济上、国家综合海洋权益上,都十分重要。
就国防上来说,三沙群岛是中国南方海防要地,为巩固中国南疆之重要前哨;就交通上来说,三沙群岛地处亚欧航路要冲,东通日本、美国,西达越南、印度、欧洲,南趋南洋澳洲诸国,是商旅往来要道,东西文明交流枢纽;就经济上而言,三沙群岛之渔产、盐业、磷酸矿产、石油蕴藏均极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