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的思考
[摘要]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面对“重求同、轻求异”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去个性化”现状,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成为摆在我们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学生个性教育
美国学者博耶曾说过:“个性的发展对于一个自由的和有活力的社会是必不可少的。

”可见,个性是社会的活力之源。

当代中国曾经经历了一个对个性讳莫如深的时期,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崇尚个性,已成为大学校园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有的学生对个性还存在着一些误解,其中“个性即与众不同”便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

个性当然不是“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千人一面,但也并非简单的与众不同。

离开自己的风格去标新立异,只能适得其反。

因为个性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积极的个性,即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面则是消极的个性,即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

前者可以立身益世,后者则会害人害己。

由此可见,良好的个性是需要精雕细琢、不断完善的。

在这方面,学校的作用不可低估。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教育历来强调个性的发展。

各所大学都非常注重帮助学生寻求自己的目标,发展自己的才能,成为富有创造性、自信自主的人。

日本也很重视个性教育,早在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就已确定,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充分发展个性”。

多年来,我国实施的应试教育,其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个性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抑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所以,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花了近十五年的时间研究“差生”问题,他得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就是:“差生”与“一般学生”和“优秀生”相比较,获得的教育机会不均等。

因此,为了使全体学生受到同样的均等的教育机会,就要以异步教学代替同步教学。

所谓同步教学就是“一刀切”“齐步走”的教育方法,它最大的危害就是以牺牲学生的个性为代价。

异步教学是以承认差别、允许差别为前提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而课堂则是实施这一方法的主渠道。

1.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的教育依然是面向少数优秀生的,即班干部和尖子生常常受到教师的青睐,而学习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忽视状态。

其实,学习一般的学生是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的,但教师却很少把期望的目光投向这些被划为“一般者”的身上,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或安于现状,或不断退步;学习较差的学生最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关心,可是教师往往视他们为不可雕的朽木,很少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于是,“失败者”便成了差生的同义语,强烈的自卑心理使他们逐渐封闭自我,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异步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

有了这一观念,我们就不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从而消除偏见,满腔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2.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创造个性是指实现创造所表现出的与一般人相异的那些心理特征,例如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信心和好奇心,敢于冒险,喜欢求异等。

创造个性是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那些最富有创造个性的人往往最具有创造力。

另外,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有很强的表现欲,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而课堂发言是他们施展创造个性、满足表现欲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们注意到,在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中庸、反对冒尖等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教师对发言结果的评判依据是那些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凡是与标准答案相符的,教师就会大加赞赏,而对错误的和奇异的想法则不屑一顾,甚至还会冷嘲热讽,这样一来,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扼杀了他们刚刚萌动的求知欲,最终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告诫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为此,对勤于思考、勇于表达的学生要多肯定、多赞扬、多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创造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实现学而生思、思而生疑、疑而有获的良性循环。

二、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仍以灌输为主。

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学生作为主体,对作用于自己的各种信息要进行选择、整合、内化,这是个体的内在接受机制。

而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无的放矢,而且还会使学生因内驱力的丧失而产生心理阻抗。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观念,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创造一个民主讨论、互相启发、积极思考、充分参与这样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学。

孔子一贯主张
学思结合,他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轻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就不能培养独立思考和抽象思维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这种单一的交往形式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可以说学生没有或很少享受到自主思维、自我发展的乐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只有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交往形式,提倡多向交流,才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从“课堂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抄笔记、考后忘笔记”的怪圈中走出来。

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掌握的知识经验不同,这本身就是一种差异资源,而在广泛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恰恰可以利用这种资源,实现差异互补,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变“一手硬”为“两手硬”
美国一些教育家曾提出所谓整合教育的概念,这一概念与中国的“素质教育”概念有些类似,就是从传统的强调课堂内教学转变为强调在课堂内学习以及在课堂外非正式场合学习的统一,目的是将学生结构化学习与非结构化学习整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各种场所,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学习,向有着不同背景与经历的人学习。

其直接理论推论就是必须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减少结构化学习的时间。

在该理论指导下,美国一些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时间比我国一般大学少,每学期大约少将近10周的时间。

在假期中,学生把从课堂上学习转变为将课堂学习与向整个社会学习结合起来。

这就要求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更加主动、自主的学习者,实现教育目的从“教”到引导学生“学”的转变。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课本知识轻实践能力。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从我国古代的“重道轻器”到后来的“重学轻术”“重理轻技”,都没有把实践能力放到应有的位置,致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一手硬,一手软”。

殊不知,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逐步积淀的过程,只有在长期的生活体验和教育中才能完成,这就需要更加注重渗透性的教育、养成型的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就应更加注重实践。

学生经过实践教学,对所接收的理论认识经过了从怀疑到认同、接纳,从认同到怀疑、否定的清理、验证过程,进而把已得到的理论知识纳入到自我的价值观念中去,成为自身素质的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可能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修正,才可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设计、塑造、实现自我,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

为改变这种现状,变“一手硬”为“两手硬”,就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活动,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协作能力。

同时,还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他们在自我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中找到结合点,并且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个性教育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如果我们都能从独立性、能动性和
创造性这几个方面对学生实施个性教育,那么,这样的个性不仅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还是极富魅力的。

[参考文献]
[1]博耶.美国大学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2]刘道玉.创造教育概论:谈知识·智力·创造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