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34 T 238.2-2002有机茶 第二部分 鲜叶与加工
茶制品第2部分:茶多酚编制说明
《茶制品第2部分:茶多酚》国家标准编制说明《茶制品第2部分茶多酚》国家标准是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关于下达2011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1]66号)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下达2011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供销科标便字[2011]29号)文件精神,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牵头承担《茶制品第2部分茶多酚》国家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工作,该标准的制定计划编号为2011271-T-442。
杭州大茗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怡倍嘉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湖州荣凯植物提取有限公司、宁波建明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绍兴东灵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浙江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绍兴东灵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等茶多酚生产企业和研究单位参与了本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工作。
一、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由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及花白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等物质组成,约占茶叶干重的12~25%左右。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防癌抗癌、调节免疫等多种功效,利用中低档茶、碎末茶、夏秋茶提取茶多酚的工艺已非常成熟,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目前,全国大约有近百家规模不一的茶叶深加工基地(工厂),如湖州荣凯、绍兴东林、宁波建明、安徽红星药业、江西绿康,浙江东方、无锡世纪生物等,茶多酚总产量在3000吨左右(不包括速溶茶粉产量)。
现阶段,茶多酚主要被应用到食品添加剂、保健品、日化、药品等各个领域,大部分出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
中国轻工总会于1995年组织相关部门起草和发布实施了QB2154-1995《食品添加剂茶多酚》,该行业标准制定时间较早,一些技术指标已无法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
为进一步引导、规范和促进茶多酚行业健康发展,标准起草小组通过企业调研、样品采集、资料查询、指标测定、数据分析和生产企业研讨等过程,对现阶段我国茶多酚产品开展了产品质量和质量指标的研究与制定,同时起草编写了本标准。
无公害茶叶标准化
(二)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
一是双行双株种植方式:即大行距1.5米 ×小行距0.33米×株距0.33米;
二是双行单株种植方式:即大行距1.2米× 小行距0.33米×株距0.15米 。
每亩用苗量均为5350株左右。 其它:多行条列式茶园。
(三)茶树种植
1、种植苗木选择 2、茶树种植时期 自11月至翌年3月,除严冬外均可播种。 3、种植技术 1)划线定行 2)开种植沟:宽20或25-30厘米、深30 或35-40厘米;
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
茶叶生产的意义
一、功用:《神农草经》、《本草拾遗》记载:茶有益思、 明目、止渴、防病、和除病等功能。 二、营养价值: 1、人体营养——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和无 机盐。 2、非人体必需担对健康有益或药效作用——咖啡碱(兴奋、 利尿、强心)、茶多酚(抗菌杀菌、抑动脉粥样硬化)、脂 多糖(防辐射)等。
“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三、经济价值。
总之:茶叶是世界三大天然饮料之一(茶叶、咖啡、可可)
第一讲: 无公害茶叶发展概况
一、无公害茶叶的概念: 指在无公害生产与环境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 规程生产,成品茶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 物等污染物指标,内销符合国家允许的标准,外销 符合进口国家、地区有关标准的茶叶,是符合食品 安全的茶叶的总称。 今后只有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茶叶才能上市销售。
第二讲 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生态环境
茶树原产于我国云贵高原一带低纬度亚热 带区域,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旱地作物,具有 耐荫喜阳、喜酸忌碱、喜湿怕涝的生物学性。
与周围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条 件(如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条 件(如酸度、养分、质地)和周边生物群落 (如微生物、周边植被、动物和昆虫)
有机茶鲜叶的操作规程
有机茶种植技术规程有机茶是指在没有污染的产地,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生产出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过程中不受化学物品的污染,并经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
相关要求如下:一、环境选择:有机茶产区应远离城市和工业区。
产区土壤、水质、空气等都应符合GB/T19630-2011中的规定。
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适宜有机茶叶种植。
二、园地选择:有机茶园应选择国家级或省级良种园地,种子种苗必须来自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不能使用由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种苗木。
有机茶与非有机农业生产用地应有一定的隔离带,园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5%,PH值4.5至6.5,有效土层疏松,生物活性较强。
三、土壤管理:1至3年生幼龄茶园,应在行间合理间作绿肥,以改良土壤。
在雨季来临前和秋冬季施基肥后用无污染的秸秆、山青等覆盖土壤,减少水、土、肥流失。
提倡利用生物(如蚯蚓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严禁使用化学类除草剂、增效剂和土壤改良剂。
四、施肥技术:有机茶园允许施用没有受重金属、农药及其他有害化学物质污染,并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天然矿物(如矿石硝石等)、天然腐殖酸盐类(如泥炭等),以及采用纯生物技术生产的有机液肥、菌肥、有机茶专用肥等。
禁止在有机茶园施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复合肥、稀土元素肥料、生长素、叶面营养液等。
每年修剪下的茶树枝叶都要设法归还土壤,可直接作为肥料翻埋入土,也可作土壤覆盖物铺于行间。
有机茶园应施基肥和追肥。
基肥采用经1至6个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
五、病虫害防治:新建茶园应做好苗木检疫工作。
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并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及时耕作除草。
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严禁使用化学农药。
及时观察病虫发生情况,并采取人工方法摘除病枝、病叶或灯光诱捕。
秋茶采收后适当使用石硫合剂、波而多液等有机农业生产许可的药物封园。
波尔多液的使用量以不使茶叶含铜量超标为准。
六、采收:根据生产有机茶的类型按技术标准采茶,手工采茶和机械采茶均可。
茶叶(含茶制品和茶代用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2018年度
2018 年度,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地方和 行业标准主管部门都在继续整合精简强制性标 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标准变化仍然较大, 国家标准新制订 8 项、修订 7 项,行业标准新制订 9 项、修订 3 项,地方标准新制订 24 项、修订 17 项、废止 54 项。
SN/T 0348.2—2018
NY/T 288—2018 NY/T 1713—2018 NY/T 3177—2018 NY/T 3219—2018 NY/T 3222—2018
DB32/T 1818. 2—2019
DB32/T 3368—2018 DB32/T 3529—2019 DB32/T 3540—2019 DB33/T 2139—2019 DB33/T 2164—2019 DB33/T 2199—2019 DB36/T 494—2018 DB36/T 495—2018 DB36/T 496—2018 DB36/T 497—2018 DB36/T 498—2018 DB36/T 499—2018 DB36/T 500—2018 DB36/T 501—2018 DB36/T 555—2018 DB36/T 556—2018
手机:1517192967
·政策·法规
CHINATEA 2019.10
续表 1 标准编号
GB/T 23776—2018 GB/T 24690—2018 GB/T 32719.5—2018 GB/T 35026—2018 GB/Z 35045—2018 GB/T 35810—2018 GB/T 35825—2018 GB/T 35863—2018 BB/T 0078—2018 GH/T 1231—2018 GH/T 1232—2018 GH/T 1233—2018 GH/T 1234—2018 GH/T 1235—2018 GH/T 1236—2018
DB33-T 460.2-2003 无公害玉露茶 第2部分 加工
DB33-T 460前言DB33/ 460-2003《无公害玉露茶》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栽培技术——第2部分:加工——第3部分:商品茶本部分是DB33/ 460-2003的第2部分,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部分起草单位:衢州市茶叶协会、衢州市衢江区大山茶叶有限公司、衢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衢江分局。
无公害玉露茶第2部分:加工1 范畴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玉露茶加工的定义、加工厂、农户加工、人员、鲜叶原料、工艺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玉露茶的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按照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1680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3 定义本标准采纳下列定义:3.1鲜叶从适制茶树品种上采下的幼嫩新梢。
3.2嫩度衡量茶树组织老嫩的感官指标。
3.3匀度鲜叶芽叶组成平均一致程度的感官指标。
3.4净度鲜叶中夹杂物多少的感官指标。
3.5鲜度鲜叶保持原有理化特点程度的感官指标。
3.6摊青鲜叶采摘后,杀青前的摊放处理轻度失水的过程。
3.7杀青利用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促进内含物转化和水分散失的工艺过程。
3.8揉捻利用外力将杀青叶搓卷成条的过程。
3.9理条利用外力将部分卷曲的揉捻叶理直成条的过程。
3.10初烘茶叶干燥的前期工艺过程,以散失水分为要紧目的。
3.11复烘茶叶干燥的后期工艺过程,目的是发挥香气、味道,进一步散失水分,使茶叶达到足干。
3.12含水率鲜叶或在制品、成品中水分占总重的百分率。
4加工厂4.1 茶叶加工厂所处的大气环境不低于GB 3095中规定的三级标准要求。
4.2 加工厂离开垃圾场、畜牧场、医院、粪池50m以上,离开经常喷洒农药的农田100m以上,离开交通主干道20m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
DB33T 469.2-2004 蒸青煎茶 第2部分:鲜叶管理与加工.doc
ICS 67.140.10 X 55备案号:14967-2004DB33蒸青煎茶第2部分:鲜叶管理与加工Zhengqing fry teaPart 1: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of fresh leaf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前言DB33/T 469-2004《蒸青煎茶》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茶园栽培——第2部分:鲜叶管理与加工——第3部分:商品茶本部分为DB33/T 469-2004的第2部分。
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杭州市余杭区特产技术推广总站、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蒸青茶协会。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屠水根、庞英华、金启明、胡剑光、汪圣华。
蒸青煎茶第2部分:鲜叶管理与加工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蒸青煎茶的加工场所、鲜叶管理和工艺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蒸青煎茶鲜叶管理与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 5009.57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8302 茶取样GB/T 8304 茶水份测定GB 9679 茶叶卫生标准农业部《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3 加工场所3.1 加工场所按农业部《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规定执行3.2 工厂用水按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执行。
3.3 空气质量按GB 3095标准执行。
4 鲜叶管理4. 1 贮青4.1.1 贮青要求分级堆放、分批及时付制,贮青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
一般先进厂鲜叶先付制,后进厂鲜叶后付制。
应注意已付制部分透气板要防止漏气。
可用木板或其他物件盖住。
4.1.2 为了保证鲜叶的净度,应剔除混杂其中的枯枝残叶,杂草杂物和劣变红梗红叶等。
茶叶质量标准与品质控制
一、茶叶质量标准
一、茶叶质量标准
3、茶叶卫生指标标准 (适用全国)
国家茶叶卫生标准 GB2762-2012规定茶叶中铅和稀土的最低限值, GB2763-2012规定茶 叶中苯醚甲环唑等25种农药的限量值,最初的只规定六六六、滴滴涕两种, 2005版本的规定了八种农药的限量值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Hunan Tea Research Institute)
乙酰甲胺磷(acephate) 杀螟硫磷 (fenltrothion)
≦2
≦0.1 ≦0.5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Hunan Tea Research Institute)
一、茶叶质量标准
3、茶叶卫生指标标准 (适用全国)
无公害-茶叶项目指标(NY5244-2004)
1.理化指标 项目 水分(Moisture),% 灰分(Total ash),% 水浸出物(Water extract),% 指标 ≦7.0(碧螺春7.5,茉莉花茶 8.5,砖茶14.0) ≦7.0(砖茶8.5) ≦32.0(砖茶21.0)
铅(以Pb计) 铜(以Cu计) 六六六(BHC) 滴滴涕(DDT) 三氯杀螨醇(dicofol) 氰戊菊酯(fenvalerate) 联苯菊酯(biphenthrin) 氯氰菊酯(cypermethrin)
溴氰菊酯deltamethrin) 甲胺磷(methamidophos) 乙酰甲胺磷(acephate) 乐果(dimethoate) 敌敌畏(dichlorovos) 杀螟硫磷(fenltrothion) 喹硫磷(quintozene) 其他化学农药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Hunan Tea Research Institute)
一、茶叶质量标准
一、茶叶质量标准
有机茶栽培管理技术
有机茶栽培管理技术作者:来源:时间:07-11-01 20:23:47第一节有机茶栽培管理技术一、有机茶生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5199—2002《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对有机茶生产基地的环境条件有明确的规定,指出有机茶产地应水土保持良好,生物多样性指数高,远离污染源和具有较强的可持续生产能力,有机茶与常规农业生产区之间应具有明显边界和隔离带,以保证有机茶园不受到污染。
对有机茶园上空的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和用水质量也都有量化指标。
(一)有机茶园空气质量要求有机茶园上空和周边的空气要清晰、新鲜、含氧量高,没有异味,总的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氟化物气体含量应低于标准(表1——1)。
表1——1 有机茶园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项目日平均 1h平均总悬浮颗粒物(TSP)(mg/m3)(标准状态) —二氧化硫(SQ2)(mg/m3)(标准状态)二氧化氮 (NO2)(mg/m3)(标准状态)7μg/ m3 20μg/ m3氟化物(F)(标准状态)μg/注:日平均指任何去何1日的平均浓度;1h平均指任何1小时的平均浓度。
(二)有机茶园的土壤要求有机茶园土壤潜在肥力要高,土层深厚,质地砂壤,通气良好,有机质直富,营养元素含量最高度平衡,不积水等。
如乌砂土、高山香灰土、油泥沙土、黄泥沙土等最适有机茶。
土壤没有受到污染,一些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应低于表1——2要求。
表1——2 有机茶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元素限量标准项目浓度限值pH值 ~镉/( mg/kg) ≤汞/( mg/kg) ≤砷/( mg/kg) ≤ 40铅/( mg/kg) ≤ 50铬/( mg/kg) ≤ 90铜/( mg/kg) ≤ 50(三)有机茶园灌溉水的要求茶树是喜温润作物,需水量很高,年耗水量达1300mm左右,其中生长季节占年总耗水量的70%以下,但山区和半山区有机茶园无灌溉条件,只依天然降水维持茶树生长,因此,对茶树产质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干旱时期和耗水多的季节更是如此,随着今后有机茶效益的提高和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采用不同形式的灌溉是有机茶生产发展的方向。
GB-T 19630.2-2009 有机产品 第2部分加工
GB-T 196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中国国家标准化治理委员会前言GB/T19630《有机产品》分为四个部分:——第1部分:生产——第2部分:加工——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第4部分:治理体系本部分为GB/T19630《有机产品》的第2部分。
本部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提出。
有机产品第2部分:加工1 范畴GB/T 19630的本部分规定了有机加工的通用规范和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以GB/T 19630.1生产的未加工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及包装、储藏和运输的全过程,包括食品、饲料和纺织品。
EU/NOP涉及饲料认证,EU中涉及发酵剂认证,GB中未包括,EU/NOP中不涉及纺织品,鉴于目前市场需求,建议保留GB中有机纺织品标准,增加饲料标准。
本部分有机纺织品的适用范畴为各种天然纤维材料的制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19630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舞按照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4287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T 16764 配合饲料企业卫生规范GB/T18885 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GB/T19630.1 有机产品第1部分: 生产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 19630的本部分。
3.1食品food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然而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6.1)3.2饲料feed饲料,是指经工业化加工、制作的供动物食用的饲料,包括单一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和精料补充料。
茶叶标准目录
茶叶标准目录国家标准(77项)GB 2762-2005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2005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T 5009.57-2003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 7718-2004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2002 茶取样GB/T 8303-2002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4-2002 茶水分测定GB/T 8305-2002 茶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2002 茶总灰分测定GB/T 8307-2002 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8-2002 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9-2002 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GB/T 8310-2002 茶粗纤维测定GB/T 8311-2002 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 8312-2002 茶咖啡碱测定GB/T 8313-2008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8314-2002 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GB/T 9833.1-2002 紧压茶花砖茶GB/T 9833.2-2002 紧压茶黑砖茶GB/T 9833.3-2002 紧压茶茯砖茶GB/T 9833.4-2002 紧压茶康砖茶GB/T 9833.5-2002 紧压茶沱茶GB/T 9833.6-2002 紧压茶紧茶GB/T 9833.7-2002 紧压茶金尖茶GB/T 9833.8-2002 紧压茶米砖茶GB/T 9833.9-2002 紧压茶青砖茶GB 11767- 2003 茶树种苗GB/T 13738.1-2008 红茶第1部分:红碎茶GB/T 13738.2-2008 红茶第2部分:工夫红茶GB/T 14456.1-2008 绿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14456.2-2008 绿茶第2部分:大叶种绿茶GB/T 14487-2008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T 18526.1-2001 速溶茶辐照杀菌工艺GB/T 18625-2002 茶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量的简易检验方法酶抑制法GB/T 18650-2008 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GB/T 18665-2008 地理标志产品蒙山茶GB/T 18745-2006 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GB/T 18795-2002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GB/T 18797-2002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GB/T 18798.1-2008 固态速溶茶第1部分:取样GB/T 18798.2-2008 固态速溶茶第2部分:总灰分测定GB/T 18798.3-2008 固态速溶茶第3部分:水分测定GB/T 18957-2008 地理标志产品洞庭(山)碧螺春茶GB 19296-2003 茶饮料卫生标准GB/T 19460-2008 地理标志产品黄山毛峰茶GB/T 19598-2006 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GB/T 19691-2008 地理标志产品狗牯脑茶GB/T 19698-2008 地理标志产品太平猴魁茶GB 19965-2005 砖茶含氟量GB/T 20014.12-2008 良好农业规范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GB/T 20354-2006 地理标志产品安吉白茶GB/T 20360-2006 地理标志产品乌牛早茶GB/T 20605-2006 地理标志产品雨花茶GB/T 21003-2007 地理标志产品庐山云雾茶GB/Z 21722-2008 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GB/T 21726-2008 黄茶GB/T 21727-2008 固态速溶茶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28-2008 砖茶含氟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29-2008 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33-2008 茶饮料GB/T 21824-2008 地理标志产品永春佛手GB/T 22109-2008 地理标志产品政和白茶GB/T 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 22290-2008 茶叶中稀土元素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GB/T 22291-2008 白茶GB/T 22292-2008 茉莉花茶GB/T 22737-2008 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GB/T 23193-2008 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199-2008 茶叶中稀土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GB/T 23204-2008 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205-2008 茶叶中44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3376-2009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9-2009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4614-2009 紧压茶原料要求GB/T 24615-2009 紧压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GB/T 24690-2009 袋泡茶行业标准一、商业部(23项)GH/T016-1983 屯婺遂舒杭温平七套初制炒青绿茶SB/T 10034-1992 茶叶加工技术术语SB/T 10035-1992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SB/T 10036-1992 紧压茶运输包装SB/T 10037-1992 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SB/T 10094-1992 毛茶运输包装SB/T 10095-1992 茶叶储藏养护通用技术条件SB/T 10099-1992 茶叶皮带运输机和斗式提升机形式与主参数SB/T 10100-1992 紧压茶筛、切机形式与主参数SB/T 10101-1992 茶叶平面圆筛机技术条件SB/T 10102-1992 茶叶均堆机形式与参数SB/T 10103-1992 茶叶风选机SB/T 10153-1993 茶叶拣梗机技术条件SB/T 10154-1993 茶叶抖筛机SB/T 10155-1993 齿辊切茶机SB/T 10156-1993 茶叶加工除尘系统形式与主参数SB/T 10157-1993 茶叶感官评审方法SB/T 10167-1993 祁门工夫红茶SB/T 10168-1993 闽烘青绿茶SB/T 10185-1993 茶叶加工机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SB/T 10186-1993 茶叶平面圆筛机形式与参数SB/T 10187-1993 茶叶拣梗机形式与参数SB/T 10188-1993 紧压茶压制机形式与参数二、农业部(39项)NY/T 84-1988 茶尺蠖防治标准NY/T 225-1994 机械化采茶技术规程NY/T 288-2002 绿色食品茶叶NY/T 456-2001 茉莉花茶NY/T 482-2002 敬亭绿雪茶NY/T 600-2002 富硒茶NY 659-2003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氟化物限量NY 660-2003茶叶中甲萘威、丁硫克百威、多菌灵、残杀威和抗蚜威的最大残留限量NY 661-2003茶叶中氟氯氰菊酯和氟氰戊菊酯的最大残留限量NY/T 779-2004 普洱茶NY/T 780-2004 红茶NY/T 781-2004六安瓜片茶NY/T 782-2004 黄山毛峰茶NY/T 783-2004洞庭春茶NY/T 784-2004 紫笋茶NY/T 787-2004 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NY/T 838-2004 茶叶中氟含量测定方法(氟离子选择电极法)NY/T 853-2004 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863-2004碧螺春茶NY/T 1206-2006茶叶辐照杀菌工艺NY/T 1312-2007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茶树NY/T 1391-2007珠兰花茶加工技术规程NY 1500.15.4-2007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甲氰菊酯茶叶(成茶)NY 1500.5.10-2007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吡虫啉茶叶(成茶)NY 1500.17.7-2007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氯氟氰菊酯茶叶(成茶)NY/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 5019-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NY 5020-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 5122-2002 无公害食品窨茶用茉莉花NY 5123-2003 无公害食品窨茶用茉莉花产地环境条件NY /T 5124-2003 无公害食品窨茶用茉莉花生产技术规程NY 5196-2002有机茶NY/T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NY/T 5198-2002 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NY 5199-2002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NY 5244-2004 无公害食品茶叶NY/T 5245-2004 无公害食品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程NY/T 5337-2006 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管理规范NY/T 5344.5-2006 无公害食品产品抽样规范第5部分;茶叶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5项)SN 0147-1992 出口茶叶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检验方法SN 0339-1995 出口茶叶中黄曲霉素B1残留量检验方法SN 0348.1-1995 出口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检验方法气相色谱法SN 0348.2-1995 出口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检验方法液相色谱法SN 0497-1995 出口茶叶中多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检验方法SN 0711-1997 出口茶叶中代森锌类农药总残留量检验方法SN/T 0737-1997 出口乌龙茶品质感官审评评分方法SN/T 0797-1999 出口保健茶检验通测SN/T 0911-2000 进出口茶叶感官审评室条件SN/T 0912-2000 进出口茶叶包装检验方法SN/T 0913-2000 进出口茶叶粗纤维检验方法SN/T 0914-2000 进出口茶叶粉末和碎茶含量的测定方法SN/T 0915-2000 进出口茶叶咖啡碱测定方法SN/T 0916-2000进出口茶叶磨碎试样干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SN/T 0917-2000进出口茶叶品质感官审评方法SN/T 0918-2000进出口茶叶抽样方法SN/T 0919-2000进出口茶叶水分测定方法SN/T 0920-2000进出口茶叶水浸出物测定方法SN/T 0921-2000进出口茶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方法SN/T 0922-2000进出口茶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方法SN/T 0923-2000进出口茶叶酸不溶灰分测定方法SN/T 0924-2000进出口茶叶重量鉴定方法SN/T 0925-2000进出口茶叶总灰分测定方法SN/T 0926-2000进出口茶叶中硒的检验方法荧光光度法SN/T 1117-2008进出口食品中多种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方法气相色谱法SN/T 1490-2004 进出口茶叶检疫规程SN/T 1541-2005 出口茶叶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总残留量检验方法SN/T 1591-2005 进出口茶叶中9种有机杂环类农药残留量的检验方法SN/T 1594-2005 进出口茶叶中噻嗪酮残留量检验方法气相色谱法SN/T 1747-2006 出口茶叶中多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检验方法气相色谱法SN/T 1774-2006 进出口茶叶中八氯二丙醚残留量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SN/T 1852-2006 出口茶皂素中皂甙含量的测定SN/T 1950-2007 进出口茶叶中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SN/T 2056-2008进出口茶叶中铅、砷、镉、铜、铁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SN/T 2072-2008 进出口茶叶中三氯杀螨砜残留量的测定四、其他(轻工、机械)(21项)QB/T 1458-2005 非热封型茶叶滤纸QB/T 2595-2003 热封型茶叶滤纸QB 2154-1995食品添加剂茶多酚LY/T 1170-1995 茶叶包装箱用胶合板JB/T 5674-2007茶树修剪机JB/T 5676-2007 茶叶抖筛机JB/T 6281-2007 采茶机JB/T 6670-2007 切茶机JB/T 6674-2007 茶叶烘干机JB/T 7321-2007 茶叶风选机JB/T 7863-2007 茶叶机械术语JB/T 8575-2007 茶叶炒干机JB/T 9810-2007 转子式茶叶揉切机JB/T 9811-2007 茶叶平面圆筛机JB/T 9812-2007 茶叶滚筒杀青机JB/T 9813-2007 阶梯式茶叶拣梗机JB/T 9814-2007 茶叶揉捻机JB/T 10748-2007 扁形茶炒制机JB/T 10808-2007 茶叶加工成套设备JB/T 10809-2007 茶叶微波杀青干燥设备JB/T 10810-2007 茶叶蒸青机部分地方标准(90项)1.DB33/T 225-2010 开化龙顶茶生产技术规程2.DB33 225.1-2004 开化龙顶茶第1部分:苗木3.DB33/T 225.2-2004 开化龙顶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4.DB33/T 225.3-2004 开化龙顶茶第3部分:栽培与加工5.DB33 225.4-2004 开化龙顶茶第4部分:质量安全要求6.DB33/T 228.1-1998 大佛龙井茶第1部分:茶树良种繁育7.DB33 228.2-1998 大佛龙井茶第2部分:苗木8.DB33/T 228.3-1998 大佛龙井茶第3部分:栽培管理9.DB33/T 228.4-1998 大佛龙井茶第4部分:采摘与加工10.DB33/T 228.5-1998 大佛龙井茶第5部分:商品茶11.DB33 236.1-2004 平阳早香茶第1部分:苗木12.DB33/T 236.2-2004 平阳早香茶第2部分: 短穗扦插13.DB33/T 236.3-2004 平阳早香茶第3部分:栽培14.DB33/T 236.4-2004 平阳早香茶第4部分:鲜叶与加工15.DB33/T 236.5-2004 平阳早香茶第5部分:商品茶16.DB33/T 239-1999 龙井茶机制工艺技术规程17.DB33 245.1-2003 江山绿牡丹茶第1部分:苗木18.DB33/T 245.2-2003 江山绿牡丹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19.DB33/T 245.3-2003 江山绿牡丹茶第3部分:鲜叶与加工20.DB33/T 245.4-2003 江山绿牡丹茶第4部分:商品茶21.DB33/T 253.1-2005 无公害绿剑茶第1部分:产地环境22.DB33/T 253.2-2005 无公害绿剑茶第2部分:茶树良种繁育23.DB33 253.3-2005 无公害绿剑茶第3部分:苗木24.DB33/T 253.4-2005 无公害绿剑茶第4部分:栽培管理25.DB33/T 253.5-2005 无公害绿剑茶第5部分:采摘与加工26.DB33 253.6-2005 无公害绿剑茶第6部分:质量安全要求27.DB33/T 257.1-2005 径山茶第1部分:栽培技术规程28.DB33/T 257.2-2005 径山茶第2部分:加工技术规程29.DB33 257.3-2005 径山茶第3部分:质量安全要求30.DB33 258.1-2000 越乡茶第1部分:苗木31.DB33/T 258.2-2000 越乡茶第2部分:栽培管理32.DB33/T 258.3-2000 越乡茶第3部分:采摘与加工33.DB33/T 258.4-2000 越乡茶第4部分:商品茶34.DB33/T 286.1-2000 珠茶第1部分:茶树良种繁育35.DB33 286.2-2000 珠茶第2部分:苗木36.DB33/T 286.3-2000 珠茶第3部分:栽培管理37.DB33/T 286.4-2000 珠茶第4部分:采摘与初加工38.DB33/T 286.5-2000 珠茶第5部分:精加工39.DB33/T 286.6-2000 珠茶第6部分:商品茶40.DB33 294.1-2000 长兴紫笋茶第1部分:苗木41.DB33/T 294.2-2000 长兴紫笋茶第2部分:栽培管理42.DB33/T 294.3-2000 长兴紫笋茶第3部分:鲜叶与加工43.DB33/T 294.4-2000 长兴紫笋茶第4部分:商品茶44.DB33/T 303-2001 优质茶评选技术规范45.DB33 325.1-2001 普陀佛茶第1部分:苗木46.DB33/T 325.2-2001 普陀佛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47.DB33/T 325.3-2001 普陀佛茶第3部分:加工技术48.DB33/T 325.4-2001 普陀佛茶第4部分:商品茶49.DB33/ 377-2005 地理标志产品安吉白茶50.DB33/T 388-2002 青砖茶51.DB33/T 389-2002 茯砖茶52.DB33 404.2-2003乌牛早茶第2部分:苗木53.DB33/T 404.3-2003 乌牛早茶第3部分:茶树良种繁育54.DB33/T 404.4-2003 乌牛早茶第4部分:栽培管理55.DB33/T 404.5-2003 乌牛早茶第5部分:鲜叶与加工技术56.DB33 407.1-2007 无公害苦丁茶第1部分:种子57.DB33/T 407.2-2007 无公害苦丁茶第2部分: 苗木繁育58.DB33/T 407.3-2007 无公害苦丁茶第3部分: 栽培技术59.DB33/T 407.4-2007 无公害苦丁茶第4部分:加工技术60.DB33 407.5-2007 无公害苦丁茶第5部分:质量安全要求61.DB33/T 418-2003 出口蒸青茶检验规程62.DB33/T 431-2003 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检验细则63.DB33/T 460.1-2003 无公害玉露茶第1部分:栽培技术64.DB33/T 460.2-2003 无公害玉露茶第2部分:加工65.DB33/T 460.3-2003 无公害玉露茶第3部分:商品茶66.DB33/T 469.1-2004 蒸青煎茶第1部分:茶园栽培67.DB33/T 469.2-2004 蒸青煎茶第2部分:鲜叶管理与加工68.DB33/T 469.3-2004 蒸青煎茶第3部分:商品茶69.DB33/T 479-2004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70.DB33/T 483-2004 茶树品种翠峰71.DB33/T 484-2004 茶树品种迎霜72.DB33/T 485-2004 茶树品种劲峰73.DB33/T 486-2004 茶树品种青峰74.DB33/T 506-2004 出口茶叶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75.DB33 551-2008 扁形茶炒制机质量安全要求76.DB33/T 604-2006 地理标志产品乌牛早茶77.DB33/T 627-2007 茶叶生产企业场所与设备条件78.DB33/T 672-2007 茶叶加工企业良好操作规范79.DB33/T 675-2008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80.DB33/T 729-2009 地理标志产品建德苞茶81.DB33/T 733-2009 浙江绿茶82.DB33/T 739-2009 地理标志产品松阳茶83.DB33/T 740.1-2009 金观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苗木培育84.DB33/T 740.2-2009 金观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第2部分:栽培85.DB33/T 740.3-2009 金观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第3部分:加工86.DB31/T 215.1-1998 茶叶的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和包装、运输、贮存87.DB31/T 215.2-1998 特种绿茶88.DB31/T 215.3-1998 红茶89.DB31/T 215.4-1998 乌龙茶(青茶)90.DB31/T 215.5-1998 茉莉花茶ISO标准(23项)ISO 1572:1980 茶已知干物质含量的磨碎样制备ISO 1573:1980 茶 103℃时质量损失测定水分测定ISO 1575:1987 茶总灰分测定ISO 1576:1988 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ISO 1577:1987 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ISO 1578:1975 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ISO 1839:1980 茶取样ISO 3103:1980 茶感官审评茶汤制备ISO 3720:1992 红茶定义和基本要求ISO 6078:1982 红茶术语ISO 6079:1990 固态速溶茶规范ISO 6770:1982 固态速溶茶松散容重与压紧容重的测定ISO 7513:1990 固态速溶茶水分测定ISO 7514:1990 固态速溶茶总灰分测定ISO 7516:1984 固态速溶茶取样ISO 9768:1998 茶水浸出物的测定ISO 9884.1:1994 茶叶规范袋第1部分:托盘和集装箱运输茶叶用的标准袋ISO 9884.2:1999 茶叶规范袋第2部分:托盘和集装箱运输茶叶用袋的性能规范ISO 10727:2002 茶和固态速溶茶咖啡碱测定(液相色谱法)ISO 11286:2004 茶按颗粒大小分级分等ISO 15598:1999 茶粗纤维测定ISO 14502.1:2005绿茶和红茶中特征物质的测定第1部分:福林酚(Folin-Ciocalteu)试剂比色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总量ISO 14502.2:2005绿茶和红茶中特征物质的测定第2部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茶中儿茶素。
茶叶相关标准目录
2023-11-19
2023-11-19
国家标准
61
GB/T30357.1-
2013
乌龙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
2013-12-31
2014-06-22
国家标准
62
GB/T30357.2-
2013
乌龙茶第2部分:铁观音
2013-12-31
2014-06-22
国家标准
63
GB/T30357.3-
57
GB/T25436-2010
热封型茶叶滤纸
2010-11-10
2011-05-01
国家标准
58
GB/Z26576-2011
茶叶生产技术规范
2011-06-16
2011-11-15
国家标准
59
GB/T26907-2011
油茶苗木质量分级
2011-07-19
2011-12-01
国家标准
60
GB/T28991-2023
国家标准
19
GB/T9833.8-2013
紧压茶第8部分:米砖茶
2013-07-19
2013-12-06
国家标准
20
GB/T9833.9-2013
紧压茶第9部分:青砖茶
2013-07-19
2013-12-06
国家标准
21
GB/T11765-2018
油茶籽油
2018-05-14
2018-12-01
国家标准
地理标志产品杭白菊
2008-06-25
2008-10-01
国家标准
43
GB/T19460-2008
地理标志产品黄山毛峰茶
有机茶生产加工管理技术规范
有机茶生产加工管理技术规范主编:郭浩审核:刘新平批准:阚贵前批准时间:2012年9月8日版次: 01发布日期: 2012年9月8日生效日期: 2012年9月9日目录1. 基地环境要求和规划1.1 基地环境及要求1.2 基地规划2. 基地茶树品种的选择和栽培管理2.1 茶树品种的选择2.2 茶树栽培与管理3. 基地病虫害的防治3.1 防治原则3.2 农业防治3.3 物理防治3.4 生物防治3.5 药剂防治3.6 基地茶园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4.防止有机生产、加工和经营过程中受禁用物质污染所采取的预防措施5.防止有机产品与非有机产品混杂所采取的措施6.茶鲜叶收获规程及收获、采集后运输、加工、储藏等各道工序的操作规程7. 运输工具、机械设备及仓储设施的维护、清洁规程8.加工厂卫生管理与有害生物控制规程8.1防护设施8.2 有害生物孳生环境的消除8.3 有害生物的扑灭8.4 有害生物的防范8.5、产品接触表面的设备和工器具的卫生管理8.6防止交叉污染8.7卫生设施8.8、有毒有害物的控制规程9.标签及生产批号的管理规程10.员工福利和劳动保护管理规程信阳市龙潭茶叶有限公司茶园基地位于河南省信阳市董家河乡集云山麓中,该地区为董家河乡位于信阳市西南部,南湾湖上游,为一级水源保护区域,方圆百余里区域为无工业污染的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优美,海拔100-300米,常年平均气温15℃,海拔430米左右,7月份平均气温28.2℃,1月份平均气温2.1℃,春秋气温凉爽温和,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适中,昼夜温差大。
基地周边生物多样性较好,树木茂盛,表层土壤为“30至40公分深”的落叶腐积土,肥沃松软,且富含沙砾土有机质,非常有利于种植高品质茶叶的生长。
1、基地环境要求和规划1.1 基地环境及要求开发有机茶的目的是通过有机农业生产方法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为社会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健康的茶叶。
公司基地应严格按照NY 5199的要求进行选择,有机茶生产基地选择应综合考虑以下问题:1.基地应远离工业区、城镇、交通干道,基地附近及上风口、河道上游无明显的和潜在的污染源。
安化黑毛茶加工技术规范
安化黑毛茶加工技术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安化黑毛茶产地环境和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安化相似的生态环境气象、气候条件的地区。
本规范适用安化黑茶NY/T5019-2001与DB43/T103-1996生产。
本规范适用于安化黑茶GAP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内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
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5749-1998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1488-1994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T5009.57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8302 茶取样GB/T8304 茶水分测定GB/T8305 茶水浸出物测定GB/T8306 茶总灰分测定GB/T5009、110-2003 植物性食品中氯氧菊酯、氰成菊酯和溴氧菊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46-2003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虫菊酯农药多种残留GB/T5009-20-2003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量SB/T1057-1993 茶叶感观审评方法GB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标准SB/T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SB/T10157 茶叶感观审评方法NY5019-2001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DB43/389—2008 紧压茶、花卷茶GB/T9833-2002 紧压茶、黑砖茶GB/T9833-2002 紧压茶、茯砖茶GB/T9833.6 紧压茶、紧茶GB/T14456-1993 绿茶3 术语和定义安化黑毛茶:以DB43/568-2010附录A界定区域内种植的安化云台山大叶种、槠叶齐、安化适制群体品种等适制安化黑茶的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工艺加工成的干毛茶。
4 加工技术4.1 鲜叶采摘鲜叶采摘一般从3月中下旬开始,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至五、六叶不等。
XX黄茶(绿茶)加工技术规程
XX黄茶(绿茶)加工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XX黄茶(绿茶)的术语和定义、加工条件、加工技术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XX黄茶(绿茶)的加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2744茶叶加工良好规范DB3311/T103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规范T/CTSS62XX黄茶(绿茶)3术语和定义T/CTSS62规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加工条件4.1环境与设备要求加工环境与设备具体要求按GB/T32744的规定执行。
4.2加工工艺4.2.1扁形XX黄茶(绿茶)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摊放一青锅一脱毫一二青一摊凉分筛一辉干一整理。
4.2.2兰花形XX黄茶(绿茶)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摊放一杀青一理条一干燥一整理。
4.2.3卷曲形XX黄茶(绿茶)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摊放一杀青一揉捻一解块分筛一做形一干燥一整理。
4.3鲜叶分级与推放4.3.1鲜叶分级芽叶新鲜、匀净,色泽嫩黄,不应含有非茶类夹杂物。
用于同批次加工的鲜叶,其嫩度、匀度、净度、新鲜度应基本一致。
炒制扁形XX黄茶(绿茶)、兰花形XX黄茶(绿茶)的鲜叶等级分为特一、特二、特三、一级、二级,指标应符合表1要求。
炒制卷曲XX黄茶(绿茶)的鲜叶等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应符合表2要求。
表1扁形、兰花形XX黄茶(绿茶)的鲜叶级别要求级别质量要求特一单芽至一芽一叶初展特二一芽一叶初展为主,一芽一叶<10%特三一芽一叶为主,一芽二叶初展〈10%一级一芽二叶初展为主,一芽二叶<10%二级一芽二叶为主表2卷曲形XX黄茶(绿茶)的鲜叶级别要求级别质量要求特级一芽一叶为主,一芽二叶初展〈10%一级一芽二叶初展为主,一芽二叶<10%二级一芽二叶为主,一芽三叶初展〈10%三级一芽三叶初展为主4.3.2鲜叶摊放4.3.2.1摊放原则:按照不同等级、品种、时段、产地的鲜叶应分别摊放,做到晴天叶与雨水叶分开,上午采摘叶与下午采摘叶分开。
DB33T蒸青煎茶第1部分茶园栽培
DB33T蒸青煎茶第1部分茶园栽培前言DB33/T 469-2004《蒸青煎茶》按部分公布,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茶园栽培——第2部分:鲜叶治理与加工——第3部分:商品茶本部分为DB33/T 469-2004的第1部分。
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杭州市余杭区特产技术推广总站、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蒸青茶协会。
本部分要紧起草人:屠水根、庞英华、金启明、胡剑光、汪圣华。
蒸青煎茶第1部分:茶园栽培1 范畴本部分规定了蒸青煎茶茶园环境与规划、品种与种植、树冠治理、肥水治理、冻害及病虫害防治、茶园覆盖技术、鲜叶采摘。
本部分适用于蒸青煎茶的茶树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舞依照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GB/T 8321.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GB/T 8321.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GB/T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GB/T 8321.5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GB 11767 茶树种子和苗木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NY/T 227 微生物肥料NY/T 5018 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 5020 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3 茶园环境与规划3.1 茶园环境条件茶园环境应符合NY/T 5020规定。
3.2 坡度坡度应在25度以下。
3.3茶园规划3.3.1 基地规划应利于爱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爱护茶园生态平稳。
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化作业。
3.3.2 道路和水利系统,应依照基地规模、地势、地貌设置合理的道路,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3.3.3 建立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
茶叶标准
一:查一下茶叶产业规划、水禽产业规划的标准二:查一下这两个产业目前、未来持续发展的脉络,也就是产业近期、中期、远期将会发展成什么样的状态国家范围吧,当然要考虑对雅安整体产业的带动同时涉及一部份灾后重建产业恢复这一块内容∙GB/T 24690-2009 袋泡茶∙LY/T 1328-1999 油茶丰产林∙DB33T 479-2004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DB33T 506-2004 出口茶叶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DB33T 627-2007 茶叶生产企业场所与设备条件∙DB33T 672-2007 茶叶加工企业良好操作规范∙DB440300T 22-2002 无公害茶叶∙DB33T 675-2008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DB34T 773-2008 清洁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DB34T 774-2008 清洁茶贮存运输技术规范∙DB51T 732-2007 毛峰茶加工技术规程∙∙DB11 621-2009 固态含茶制品卫生要求∙JB/T 7863-1999 茶叶机械术语∙DB51T 877-2009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茶叶∙DB34T 084-1993 茶园改造∙DB34T 238.1-2002 有机茶第一部分:茶园∙DB34T 238.2-2002 有机茶第2部分:鲜叶与加工∙DB34T 238.4-2002 有机茶第4部分:认证与管理∙DB34T 530-2005 茶园管理机械作业技术规程∙DB34T 531-2005 茶树修剪、采茶机械作业规程∙DB34T 532-2005 绿茶初制加工机械技术规程∙JB/T 8575-2007 茶叶炒干机∙NY/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 5019-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GB 11767-1989 茶树种子和苗木∙GB/T 9833.1-1988 紧压茶花砖茶∙LY/T 1328-2006 油茶栽培技术规程∙GB 7906-1987 油茶丰产林∙SN/T 0348.1-1995 出口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检验…∙SN/T 0348.2-1995 出口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检验…∙SN/T 0914-2000 进出口茶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方法∙SN/T 1591-2005 进出口茶叶中9种有机杂环类农药残留…∙SN/T 1852-2006 出口茶皂素中皂甙含量的测定∙SB/T 10099-1992 茶叶皮带输送机和斗式提升机型式与…∙SB/T 10101-1992 茶叶平面圆筛机技术条件∙SB/T 10102-1992 茶叶匀堆机型式与主参数∙SB/T 10103-1992 茶叶风选机∙SB/T 10185-1993 茶叶加工机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SB/T 10186-1993 茶叶平面圆筛机型式与参数∙SB/T 10187-1993 茶叶拣梗机型式与参数∙SB/T 10188-1993 紧压茶压制机型式与参数∙JB/T 10808-2007 茶叶加工成套设备∙JB/T 9812-2007 茶叶滚筒杀青机∙JB/T 9813-2007 阶梯式茶叶拣梗机∙GB/T 21726-2008 黄茶∙NY/T 1312-2007 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茶树∙JB/T 10810-2007 茶叶蒸青机∙JB/T 7863-2007 茶叶机械术语∙GB/T 21003-2007 地理标志产品庐山云雾茶∙NY 5020-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DB44T 466-2008 无公害茶叶农药使用规程∙GB/T 21727-2008 固态速溶茶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23376-2009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9-2009 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NY 5017-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备案号:DB34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要求 (1)
前 言
DB34/T 238—2002《有机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DB34/T 238.1 有机茶第1部分茶园
DB34/T 238.2 有机茶第2部分鲜叶与加工
DB34/T 238.3 有机茶第3部分商品茶
DB34/T 238.4 有机茶第4部分认证与管理
本部分根据GB/T1.1----2000《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并参照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1998)、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法规性文件NO.2092/91,《对农产品有机生产以及农产品和食品有机标识的规定》编写。
本部分对有机茶的鲜叶原料、生产环境以及加工设备、人员和工艺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和管理采用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现行规定,旨在规范有机茶生产、加工环境和设备、人员、工艺,推动有机茶的发展。
本部分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部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安徽国家农业标准化与监测中心、安徽省农委、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休宁菌业集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先宏、徐长兴、杨庆、王同和、鲁志环、吴运翔、张士胜。
有机茶
第二部分 鲜叶与加工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有机茶的鲜叶原料、加工条件和加工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各类有机茶的鲜叶与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7055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IFOAM 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鲜叶
从有机茶园适制品种茶树上采摘的新稍芽叶。
3.2 加工
以采自有机茶园的鲜叶为原料,按本部分和第3部分规定的要求所进行的初加工、精加工和再加工。
4 要求
4.1 鲜叶
4.1.1 鲜叶原料必须采自颁证的有机茶园,不得混入采自非有机茶园(即常规茶园)的鲜叶。
4.1.2 鲜叶原料的质量等级划分,执行国家、行业或地方或企业茶叶标准的规定。
按标准验收鲜叶。
4.1.3 鲜叶盛装容器,必须洁净、透气、无污染,不得紧压,不得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
4.1.4 鲜叶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卫生,符合有机茶颁证机构认可的有机操作规范,严防污染,避免日晒雨淋,不得混装来自常规茶园的鲜叶,严禁混装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和杂质。
4.1.5 鲜叶采后要及时运抵加工厂,延时运达时,必须按规范贮青,保质保鲜。
4.1.6 鲜叶进厂要立即摊放于清洁卫生、设施完好的贮青间。
4.1.7 鲜叶验收、盛装、运输、贮存等操作均须认真、细心、轻取、轻放、轻翻、禁压、避免机械损伤。
4.2 加工场所
4.2.1 茶厂选址、厂区和建筑设计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茶厂应远离粪池、垃圾厂、畜牧场、居民区、常规农田、常规茶园以及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等各种现实的与潜在的污染源。
厕所要有防蝇、防虫设施并保持净洁、无臭气。
4.2.2 茶厂周围和厂区均应绿化,并且排水良好,还要铺设硬质路面。
4.2.3 加工车间空气流通性好,光线明亮,必须有满足加工工艺和产品批量要求的车间和场地,墙与地面应保持光洁,便于清洗。
防止杂物混入茶叶中。
4.2.4 厂内要设相应的更衣、洗涤、照明、通风、除尘、防潮、防霉、防蝇、防鼠和防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以及堆放垃圾的设施。
4.2.5 采用物理、机械和生物方法以及符合 IFOAM《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规定的方法杀虫、杀菌、杀鼠并消除孳生条件。
4.2.6 加工厂废水和生活污水要完善的收集,和必要的处理、排放系统,不应造成厂内外环境污染。
4.3 设备
4.3.1 必须符合有机加工所要求的卫生条件:设备材料不污染茶叶,使用前后应清洗干净,设备卫生清洗用品和方法经IFOAM认可的颁证机构认可,有良好的有机操作方式。
有机茶与常规茶叶不能同时加工,常规茶叶加工后要用清水清洗后方可进行有机茶生产。
4.3.2 禁止使用含铅等有毒、有害、有污染材料制造设备。
4.3.3 清洗设备用水符合GB5749规定。
4.4 人员
4.4.1 参与有机茶生产和加工的所有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有机生产与加工培训,树立有机加工基本理念,熟悉有机加工基本标准,掌握有机操作基本要求和技能。
4.4.2 参与有机茶生产和加工的所有人员上岗前和每一年度均须体检,健康合格者才能上岗。
传染病及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患者不准上岗。
4.4.3 参与有机茶加工的所有人员必须保持个人卫生,进入工作现场必须净手、更衣、换鞋,戴工作帽和口罩。
禁止吸烟和随地吐痰,禁止在车间内饮食就餐。
4.4.4 离开工作现场应换下工作衣、帽、鞋,置于专用更衣室。
4.4.5 从事有机茶加工的单位须设专职技术人员负责每批产品(原料至成品)加工全过程的跟踪检查与记录。
4.5 工艺基本要求
4.5.1 工艺要合理。
根据各类茶叶产品标准,按鲜叶原料品种等级,采用相应加工工艺,确保产品质量。
4.5.2 允许使用除辐射和微波之外的物理方法加工处理,允许自然发酵。
4.5.3 禁止使用化学合成添加剂。
4.5.4 批次要清楚,不得混合不同茶园、品种和质量等级的鲜叶原料、在制品和成品。
4.5.5 每一批产品均应编以批号,专门建档,详细记录鲜叶原料状况和加工全程。
4.5.6 批号按下列方式编写:单位名称缩写(字母) 茶园块号 年度月份 生产批次
4.5.7 加工水必须符合GB5749规定。
4.5.8 加工废弃物如茶灰、茶渣等要妥善处理,经无害化处理(高温发酵)可作茶园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