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
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摘要:中药复方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其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通过对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探讨了中药复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复方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引言:中药复方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复合制剂,具有多种药物成分和复杂的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药复方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中药复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其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密切相关。
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对于提高中药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研究。
实验室研究主要包括对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分析、药理学实验、细胞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临床观察主要包括对中药复方的疗效评估、安全性观察和不良反应监测等。
结果与讨论:1.化学成分分析:通过对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等。
这些成分在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药理学实验:中药复方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
通过对中药复方的药理学实验,发现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有关。
3.细胞实验: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增殖和凋亡具有不同的影响,这与其作用机制密切相关。
此外,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还可以通过影响细胞信号通路来调节细胞功能。
4.分子生物学实验:通过对中药复方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中药复方可以调节多种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表达,如炎症相关基因、免疫相关基因等。
这些基因表达的调节可能是中药复方发挥多种药理作用的关键机制之一。
5.临床观察:通过对中药复方的临床观察,发现其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同时,通过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发现中药复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复方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药效或达到协同治疗的目的。
中药复方疗效明显,不同于西药的单一成分治疗方式,因此备受人们关注。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各种药物成分可能相互作用,药效成分、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也一度受到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下面简述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
1、六味地黄丸的药效中医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具有明显调节内分泌功能的中药复方,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缓解疲劳、失眠、头晕等症状。
该药方含有六种香草,并通过药物代谢和内分泌功能调节进行疗效产生。
其中,多糖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药效成分。
多糖可以和人体各种细胞蛋白相互作用,调节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可以提高免疫力、抗氧化和抵抗病毒感染能力。
2、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调节中草药治疗肝炎病毒等疾病的有效性已经在许多实验中得到证实。
这些研究表明,中草药中的一些免疫调节剂可以帮助免疫系统的正常调节和防御反应,从而减少病毒感染和身体损伤。
中药黄芪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其有效成分为甘草苷和黄芪多糖。
可以通过制剂的形式进行应用,例如药丸、饮料等。
3、中药复方的抗肿瘤作用中药经过多种科学研究,被证实具有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例如,黄芪可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食茱萸可抑制胃癌的生长和扩散;竹茹有助于改善人体内部环境,提供肿瘤细胞所需的适宜环境,从而遏制了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和扩散。
总之,在中药复方研究领域里,人们在药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新进展,这些研究都可以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引。
虽然还有很多未知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事项,但这些发现已经为中药治疗作出了贡献。
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第一章中药复方的概述中药复方指的是将数种不同的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疗效更为显著的配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复方早在古代就被广泛应用,而今天它们仍然是许多国家医疗保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复方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有很多药效和药理机制,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
第二章中药复方的药效2.1 免疫调节作用多种中草药复方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
例如,党参、黄芪、炙甘草等中草药都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有研究表明,当这些草药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功效可以进一步提高,免疫调节作用也会更为明显。
2.2 抗炎作用中药复方在抗炎方面也具有显著的药效。
例如,三七、槐花、地黄等中草药复方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缓解炎症反应对身体的危害。
这些草药中含有的化合物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少炎症反应的程度。
2.3 抗氧化作用抗氧化剂是防止自由基对身体细胞的损害的重要物质。
中草药复方中的许多成分都具有抗氧化作用,例如黄芩、黄连等。
一些研究表明,当这些草药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抗氧化剂能力更加强大。
2.4 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复方中的许多成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例如桃仁、红花、丹参等。
这些草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凝块的形成,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3.1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如何影响疾病和身体的学科。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主要关注中药复方的药效机制和成分活性,通过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学等多方面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物学特性,为中药复方的应用提供依据。
3.2 中药复方的分子机制研究分子机制研究探究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如何与细胞中的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多种中药复方的分子机制。
3.3 中药复方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评价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和副作用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中药复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
中药复方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例如抗炎、抗菌、抗氧化、保护器官等,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药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毒副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及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概况进行介绍。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主要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两个方面。
动物实验是指将中药复方应用于动物体内,观察其生物学效应和药理作用。
体外实验是指将中药复方应用于体外,通过观察其对细胞、组织或有机体的影响,从而了解其药理机制。
在动物实验方面,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首先是通过检测中药复方对疾病模型动物的治疗效果,了解其具体的药效。
例如,将中药复方应用于癌症模型动物,观察其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其次是通过观察中药复方对炎症反应的影响,了解其抗炎作用。
例如,将中药复方应用于炎症模型动物,观察其对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中药复方对动物器官的保护作用,了解其抗氧化、抗损伤的机制。
在体外实验方面,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首先是通过细胞实验,了解中药复方对细胞的作用。
例如,将中药复方加入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观察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等变化。
其次是通过检测中药复方对分子靶点的作用,从而了解其作用机制。
例如,通过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技术,分析中药复方对特定蛋白的调节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中药复方对体外模型的影响,如血小板凝聚性、血管舒缩等,来了解其作用机制。
药理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和作用机制,还可以评价中药复方的安全性。
通过动物实验,可以观察中药复方对动物的毒副作用,如肝肾损伤、胃肠反应等。
通过体外实验,可以评价中药复方对细胞的毒副作用,如细胞毒性、基因毒性等。
这些安全性评价结果对于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毒副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发展,中药复方 药理学将更加注重研究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
和作用机制。
中药复方药理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 叉融合,如化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
以促进中药复方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中药复方药理学将更加注重研究中药复方的 整体作用机制和多成分协同作用。
中药复方药理学将更加注重与临床研究的结 合,以推动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2
02
03
参考文献3
张仲景. (2009). 《伤寒杂病论》 .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王焘. (2011). 《外台秘要》. 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挑 战与展望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面临的挑战
01
药物成分复杂性
02
作用机制不明确
中药复方由多种药物组成,其药理学 研究需要对每种药物的特定成分及其 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这增加了研 究的难度和复杂性。
由于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其作用机 制往往难以明确,这给药理学研究带 来了一定的挑战。
03
缺乏标准化和量化
学研究的结果难以比较和重复 。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展望
加强基础研究 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理学机制 ,发现新的作用靶点,为新药研 发提供理论支持。
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国际合作,共享资源和研究 成果,推动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 究发展。
02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历史与 发展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起源与演变
01
中药复方药理学起源于古代中医理论,是中药学与药理学相结 合的产物。
02
在古代,中药复方主要用于调理气血、治疗杂症,随着现代药
药理学论文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是由两味及两味以上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照“君臣佐使”组成原则及配伍理论而组成的方剂,即中药复方。
较之单味药,复方具有疗强、毒性低等优点。
因此,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研究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中药复方的研究也倍受重视,发展很快。
大多数也是从药理方面阐明复方的作用,本文就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方面展开一些讨论。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一、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我国中药复方的研究主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是与国外对天然药物研究的不同之处,也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
近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在方法学上也有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仍以印证一些药效指标为主,低水平的重复较多,相关科学的配合不够密切,使得现有的中药复方制剂成分还太复杂、药效不稳定、重现性较差,物质基础不清楚。
中成药质量控制大多还是用指标成分,而不是有效成分,缺乏被国际所认可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发展前景。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能简单地采用从单个中药中分离有效单体的方法去研究复方,中药复方的作用大多是多组分、多靶点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如何识别、提取复方中的效应物质及阐明其作用机理成为中药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开展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一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理论特别是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
二可以在弄清复方作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中药复方制剂活性成分的可测性,内在质量的可控性,作用的可靠性、稳定性,改变外观粗糙、使用不便等缺点。
尽管中药复方化学成分非常复杂,作用涉及的环节非常广泛,使研究工作显得困难重重,但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析技术、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采用与中医药理论相适应的药理模型,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将会被逐步阐明,使中医药事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二、研究选方标准要做研究,首先要选择好研究目标,我们应该选择临床常用、组成简单的复方,也可从基本方着手。
中药复方研究现状与思路探析
中药复方研究现状与思路探析
近年来,中药复方开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临床上,采用中药复方治疗有效性高、安全性好,受到越来越多患者以及临床医师的青睐。
下面,就中药复方研究现状及思路探析进行综述:
一、中药复方研究现状
1. 研究进展:中药复方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果,在肿瘤治疗、慢性病治疗及疾病的预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开发了许多药物和技术。
2. 学术讨论:随着中药复方研究的发展,一些国内研究人员发表了系统的研究论文,学术界也就中药复方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3. 科学研究:学术界也提出了临床试验、分子细胞活性研究及活性成分分析等中药复方研究的方法及理论,推动了中药复方研究的发展。
二、中药复方研究思路
1. 复合毒性研究:探究中药复方合成毒性和药效之间的关系,以期指导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和技术研发应用。
2. 评价靶点研究:结合生物活性和中药复方靶点研究,鉴定中药复方药物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 组合感应调控研究:通过观察多种活性成分组合能否引发组合感应调控,发现新的活性组合。
4. 剂型开发研究:根据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药效性和口服形式,研发出性能稳定的剂型,提高其药理活性。
5. 理论研究:结合中药复方的实际应用,研究古代经典中药学的知识
体系,为研究中药复方提供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已久,通过不断的研究,其实
践价值日益凸显。
而在以上研究中,科研人员还应坚持不懈,加强与
中药学理论的配合,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实现中药复方的科学化发展,有效提高其在临床的应用场景。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复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药材组成的药方。
中药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研究,是通过分析中药复方中药材的成分和作用机制,探究其药效物质的起效机理和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基础,并为中药复方的临床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分析中药复方由多种中药药材组成,不同药材中含有各种化学成分,因此分析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是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的基础。
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可以鉴定和分析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皂苷、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
2.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是指中药复方通过调节患者的生物体内环境和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通过现代生物学和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探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例如,可以通过检测中药复方对细胞的影响,研究其对细胞凋亡、抗氧化、抗炎症等功能的影响,从而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
3.中药复方的相互作用研究中药复方中的各种中药药材通过相互配伍使用,产生协同作用或相互促进作用。
因此,研究中药复方中不同中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研究方法可以包括中药复方中各种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动物实验等,通过测定其对生物体的影响,观察中药复方中不同中药材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中药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还可以包括对中药复方的质量评价和药效评价等。
中药复方的质量评价是指通过对中药复方进行多指标的分析和测定,评价其质量的优劣,为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则是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等方法,评价中药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研究工作,可以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中药复方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宝贵财富,拥有着千年历史和积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药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概述中药复方是指两种及以上的中药组合而成的治疗方案,往往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和疗效。
网络药理学是一种整合系统生物学、网络分析和计算机科学的新型科学,通过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探究药物的多靶标作用机制和相关途径,从而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
二、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建立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数据库;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分析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和关键通路。
建立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数据库是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基础。
目前已有多个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像TCMSP、TCMID、STITCH等。
这些数据库收录了大量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信息,可供后续研究使用。
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是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该网络包括三个要素:药物、靶标和疾病,通过靶标的联系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建立这种网络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文献挖掘法,通过查阅文献建立相应连接关系;2)实验验证法,通过实验验证前期推理的连接关系;3)数据挖掘法,利用大数据快速筛选已知的药物靶标和疾病信息进行连接。
分析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和关键通路是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核心节点是指在网络中紧密连接的节点,关键通路是指在网络中起关键作用的传递通路。
对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和关键通路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药物的多靶标作用机制和相关途径,进而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三、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应用和前景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首先可以在药物研发领域中应用,可以通过网络药理学快速筛选药物靶标、验证药物适应症、寻找多靶点作用的药物等。
其次可以在中药复方的合理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根据网络分析结果进行药方的优化设计,提高中药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由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配伍而成。
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药理作用和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涵盖了对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生理系统的调节。
以免疫系统为例,许多中药复方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比如,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成,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中药复方发挥药理作用的机制复杂多样。
一方面,中药复方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协同作用来增强药效。
例如,在治疗肿瘤的复方中,可能包含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成分,同时也有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肿瘤微环境的成分,这些成分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另一方面,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来发挥药理作用。
以治疗糖尿病的复方为例,其可能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AMPK 信号通路等,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在研究中药复方药理作用与机制的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细胞培养技术、动物实验模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为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例如,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观察中药复方对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等过程的影响;利用动物实验模型,能够在整体水平上研究中药复方对生理病理过程的调节作用;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则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的作用机制。
然而,中药复方药理作用与机制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复方成分复杂,要明确其中每一种成分的药理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协同关系十分困难。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陈向涛 汪惠丽1 李 俊(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合肥230032)1安徽中医学院,合肥 230038 中药复方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辩证论治的特色,近年来,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发展迅速,研究论文数量已远超过单味药。
内容上,传统的药效学研究仍占主要部分。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针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发挥药效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试作介绍如下,以供研究者参考。
1 传统的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传统的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基本思路一般是在中药方剂的功能、主治等中医药理论的指引下,验证或发现其药理作用,阐明机制。
在此基础上研究中药配伍关系乃至配伍理论的亦非个别。
111 处方来源 中药方剂来源于临床实践,研究中的处方主要有两类:(1)传统古方,即所谓“经方”,为古典医籍收载,广为后世沿用而被反复证明有效的经典处方。
其多数药味较少,遵循中医药理论和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
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有五、六十首。
如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大承气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
(2)现代经验方,主要是在临床实践或科研过程中,根据临床疗效和经验形成的一些自组方或协定方,包括家传方、民间验方等。
该类复方的研究数量繁多,不胜枚举,更常常与新药开发有关。
1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经验方研究往往在于探讨临床有效性的机制,研究内容多数结合《新药审批办法》中新药开发的要求,着重于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以形成有效、低毒并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剂。
近年来,已有数百个中药复方新药批准投产〔1〕。
古方研究中较多地探讨了方剂的作用机制,给方剂的传统功效描述赋予现代药理学内容。
不少报道超越历代方书记载,发现新的功能,拓宽了临床应用。
如桂枝汤具有明显的抗小鼠流感病毒肺炎、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
补阳还五汤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脑血管,影响血流变和微循环等等〔2〕。
以药探理,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方剂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中医理论的探讨,实践证明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成功经验。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与临床应用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与临床应用Introduction/简介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药组成的方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复方在药理学和临床应用方面的重要性。
药理学/药效中药复方由多种药材组成,因此其药理作用十分复杂。
以下列出了一些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1. 祛痰化瘀:复方川贝枇杷膏复方川贝枇杷膏由多种中药组成,包括川贝母、枇杷叶和桔梗等。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祛痰化瘀。
川贝母具有祛痰作用,可以清除肺部的痰液。
枇杷叶则具有化瘀作用,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
桔梗则可以通气开窍,使人感觉呼吸畅通。
2. 清热解毒:银翘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由野菊花、连翘、蒲公英和桑白皮等中药组成。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清热解毒。
野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止痛等功效。
连翘则可以清热解毒、解表散邪。
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消肿除湿。
桑白皮则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作用。
3. 补气养血:四物汤四物汤由当归、熟地、白芍和川芎四种中药组成。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补气养血。
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补血滋阴的作用。
熟地则可以补益气血、安神。
白芍则具有补血养肝、调经止痛等功效。
川芎可以活血行气、舒筋通络。
临床应用/疗效中药复方由于其药理作用复杂、功效多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以下列出了一些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1. 祛痰化瘀:复方川贝枇杷膏复方川贝枇杷膏被广泛用于治疗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该药可以祛痰化瘀、清热降火、解毒排脓。
临床实验证明,其疗效显著。
2. 清热解毒:银翘解毒片银翘解毒片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
该药可以清热解毒、解表散寒、宣肺理气。
临床实验证明,其疗效确切。
3. 补气养血:四物汤四物汤被广泛用于治疗女性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该药可以补气养血、调经止痛、润肤养发。
临床实验证明,其疗效良好。
结论中药复方具有药理作用复杂、功效多样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不过,在使用中药复方的过程中,应注意药材的质量、用法用量等问题,以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一、引言中药复方制剂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组成,经配伍、提取、制剂等工艺制成的药物。
随着对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也越来越关注。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三方面来探讨。
二、现状分析1. 中药复方制剂的广泛应用中药复方制剂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相对于单一中药的使用,中药复方制剂具有药效互补、副作用减轻等优势。
2. 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研究在现有研究中,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探究其各个组分的单体药理作用来实现。
人们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制剂的各个组分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而发挥出更强的药理作用。
3. 中药复方制剂的机制研究中药复方制剂的机制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组分相互作用机制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究中药复方制剂中各个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协同作用、互补作用等。
(2) 深入解剖中药复方制剂对疾病的治疗机制:通过疾病模型实验等方法,研究中药复方制剂对于不同疾病的治疗机制,包括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
(3) 发掘中药复方制剂的新机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药复方制剂的新机制,例如调节免疫系统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等。
三、存在问题1. 多组分相互作用机制不清晰虽然已有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制剂的多组分相互作用是其药理作用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对于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晰。
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复方制剂的多组分相互作用机制。
2. 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缺乏全面认识目前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主要局限在细胞毒性、抗炎、抗肿瘤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其他作用机制的了解还比较有限。
未来的研究应该将更多领域的药理作用纳入研究范围。
3. 缺乏标准化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化评价方法,这导致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不一致性。
在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方法。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
性的机制 . 研究 内容多数 结合《 药审批 办法 》 新 中新药开 发 的
要求, 着重于药效及安全性 评价 , 形成 有效 、 毒并适 合工 低 业 化生 产的制剂 :近年来 , 已有 数百个 中药复方新 药批 准投
产 …
古方研究 中较 多地探 讨 了方 剂的作用机 制 , 给方剂 的传
力 及 DN 甲基 化 水 平 。郑 氏 等 观 察 发 现 四 物 汤 可 显 著 提 A
1 1 处方来源 .
中药方剂来源于临床实践 , 研究 中的处方 主
高 I-  ̄N L6r A的表达水平 , 而使 1一 t 从 16的分泌量增加 . 推测 这是 四物 沥增强机体免疫的机制之一 。 从过去的单一指标 向多 指标发 展也 是当前 的研 究趋 势:
如对传统方剂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研究 中突出 了它作为脾 胃病 代表方的特点 , 同时也有许多研究着 眼于提 高免疫力 、 提高抗
缺氧能力 、 调节 中枢 递质等作 用 J 小半 夏加茯苓 汤药理 试
汤、 大承气汤 、 朴中益气汤 、 当归补 血汤等 。( ) 代经验 方 , 2现 主要是在临床 实践 或科研过程 中 , 根据临 床疗 效和经验 形成
非个别 :
现 . 通痹灵治疗类风湿 胜关 节炎作 用机制 之一可能 是通过
抑制 滑膜 细胞异常表达 的 T m NA, NFa R 从而下 调 1N _ 1 F 的 产生 。崔 氏等 研 究 中国神 方补 肾生血药抗 衰老机制 . 发现 其能 明显提高 D NA聚合酶活 力 . 高 鼠肝 D 提 NA甲基 化酶活
了中 药干 预基 因 袁 过 的 调 控 研 究 . 及 免 疫 调 节 、 肿 瘤 、 涉 抗 延
缓衰 老以及神经 系统 、 内分泌 系统 的调控 等领域 一如研 究发
具有抗抑郁作用的中药复方的研究概况
现代化中药制荆发展与中药药理学研究交流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今年资助了“小补心汤总黄酮促进神经元再生抗抑郁作用的细胞分 子机制”的研究项目,申请者拟采崩行为药理、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基因芯片和神经干细胞培养 等研究方法,围绕神经元再生理论,结合神经营养作用和cAMP-CREB通路等神经元再生的关键 环:够,正反两个方面结合研究BX.2促进神经元再生抗抑郁的细胞分子机制,探索中药复方抗抑 郁作用与神经元再生的关系。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立足于整体调节,具有理法方药的灵活性和药效的安全性等特点,基于中 药复方或单方经过千年使用、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以及其发挥作用的多途径和多靶点特性,我 们从中发掘具有新型、低毒和独特抗抑郁作用的抗药物,应该是较之西药有更广阔的前景。
2.6开心散
开心散是一首治疗中医情忐病的代表方,这首方剂很有特点,其由人参、远志、茯苓、菖蒲 组成,唐孙思邈之‘千金要方》卷十四(《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古今录验》引陈 明方(医心方卷二十六引《医门方》)、《千金翼》卷十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五均有收载, 组方药物完全一样,均是治疗中医情:基病,但剂量配比不一。《千金要方》记载远忐、人参各四 分;茯苓二两、菖蒲一两,主治好忘;(-di今录验》记载葛蒲、远:占、茯苓各二分,人参三两, 主治恍惚健忘,怔忡恐悸,志不定,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愈 暮剧,或暮愈朝发;‘千金翼》载远志、莒蒲、人参、茯苓各四两,主治心气不定,心痛惊悸;<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载远志、菖蒲各二两,人参、茯苓各三两,朱砂包农。主治心气不定,五脏不 足,恍惚振悸,忧愁悲伤,差错谬忘,梦寐惊厌,恐怖不宁,喜怒无时,朝差暮剧,暮差朝剧, 或发狂眩。
1抗抑郁药物研究的发展史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形式,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一直以来都在中医药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与单味草药相比,中药复方具有独特的药理学特点,其药效更为复杂,疗效也更为显著。
本文将探讨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中药复方的药理学基础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组分药效叠加作用中药复方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每种草药都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
当这些草药混合在一起使用时,其药效会出现叠加作用。
例如,某些草药可以互相增强彼此的药效,从而提高整个药方的疗效。
2. 多途径药效调节中药复方中的草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对人体产生药效。
通过合理地组合不同的草药,可以实现多途径的调节作用,从而对多种病症产生综合疗效。
3. 多目标药效作用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还发现,中药复方具有多目标药效作用的特点。
相对于单一草药,中药复方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生物靶点,从而综合调节多个生物过程,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特点,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方法:1. 体内药理学研究体内药理学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中药复方给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可以评估药方的疗效及其对机体的影响程度。
2. 分子水平研究分子水平研究能够揭示中药复方的药理学机制。
通过分离和鉴定其中的活性成分,以及研究其对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可以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特点。
3. 细胞实验研究细胞实验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复方对细胞的影响。
通过给予细胞模型中药复方的处理,观察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药方对细胞的影响程度。
三、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治疗作用中药复方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能够综合调节机体的多个生理过程,从而对多种病症产生综合治疗作用。
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研究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药材组合而成的中药制剂,其组方理论基于中药药性、归经、配伍等理论,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不断演化而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具有较高的药理活性和治疗效果,可以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一、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中药复方是多个药材的组合,其药理活性往往是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等领域的发展,人们对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其中许多有益的保健和治疗作用。
例如,《金匮要略》中的四逆散是治疗寒性疾病的经典方剂,其中的细辛、干姜、桂枝、甘草等药物通过相互配伍调和,形成了散寒温里、行气活血、解毒散结的药理效应,具有温经散寒、通络行气、化痰降逆、调和气血等作用。
又如《本经逢原》中的当归四逆散是治疗妇科病的常用方剂,其中的当归、川芎、桂枝、生姜等药物通过补血活血、行气活血、暖宫散寒、活络止痛等药理作用,可以治疗痛经、月经不调、宫寒等妇科疾病。
此外,中药复方也可以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肝病、消化道疾病、神经精神病等方面。
例如,复方丹参注射液是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草药注射剂,由丹参、生地黄、枸杞、川芎等草药组成,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代谢等多种药理作用。
又如,秦皮黄连泻心汤是一种治疗肝病的复方,由秦皮、黄连、泻心汤、生地黄、柴胡等草药组成,可以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平肝安神、健脾止泻等作用。
此外,中药复方还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哮喘、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病症。
二、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机制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机制往往比单个药物更为复杂。
在中药复方中,草药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药物代谢、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表达调控等,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发挥着复方的独特药理效应。
一方面,中草药成分可以相互促进代谢,提高生物利用度。
中药复方药理学
中药复方药理学Title: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lex Prescription Drugs中药复方药理学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旨在探索中药复方药物的药理学性质以及其作用机制。
中药复方是指由两个以上不同中草药组成的药物组合。
这些药物通常以特定的配方比例组合,并通过特定的炮制方法制备而成。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探索中药复方药物的整体疗效。
与单一成分药物相比,中药复方常通过多个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来实现治疗效果。
中药复方药物的复杂组成和多种活性成分的共同作用,使其具有广谱、多靶点和综合调节的特点。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另一个关键领域是研究中药复方药物的单一成分药理学性质。
通过分离和鉴定中药复方药中的活性成分,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了解各个成分的药理作用和相互作用。
这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基础。
在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采用多个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
这包括体外实验、体内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例如,通过体外实验可以评估中药复方药物对细胞生长、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体内动物模型实验可以研究中药复方药物在整体生物系统中的药理学效应。
此外,临床试验可以评估中药复方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药复方药物的药理学性质、优化药物配伍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为中药复方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开发新型中药复方药物提供指导。
综合而言,中药复方药理学为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陈向涛 汪惠丽1 李 俊(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合肥230032)1安徽中医学院,合肥 230038 中药复方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辩证论治的特色,近年来,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发展迅速,研究论文数量已远超过单味药。
内容上,传统的药效学研究仍占主要部分。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针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发挥药效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试作介绍如下,以供研究者参考。
1 传统的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传统的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基本思路一般是在中药方剂的功能、主治等中医药理论的指引下,验证或发现其药理作用,阐明机制。
在此基础上研究中药配伍关系乃至配伍理论的亦非个别。
111 处方来源 中药方剂来源于临床实践,研究中的处方主要有两类:(1)传统古方,即所谓“经方”,为古典医籍收载,广为后世沿用而被反复证明有效的经典处方。
其多数药味较少,遵循中医药理论和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
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有五、六十首。
如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大承气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
(2)现代经验方,主要是在临床实践或科研过程中,根据临床疗效和经验形成的一些自组方或协定方,包括家传方、民间验方等。
该类复方的研究数量繁多,不胜枚举,更常常与新药开发有关。
1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经验方研究往往在于探讨临床有效性的机制,研究内容多数结合《新药审批办法》中新药开发的要求,着重于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以形成有效、低毒并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剂。
近年来,已有数百个中药复方新药批准投产〔1〕。
古方研究中较多地探讨了方剂的作用机制,给方剂的传统功效描述赋予现代药理学内容。
不少报道超越历代方书记载,发现新的功能,拓宽了临床应用。
如桂枝汤具有明显的抗小鼠流感病毒肺炎、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
补阳还五汤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脑血管,影响血流变和微循环等等〔2〕。
以药探理,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方剂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中医理论的探讨,实践证明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成功经验。
如补益剂的研究是90年代以来研究最多的一个领域,对于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如脏腑、气血、阴阳调节等有所阐述,较重要的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对气虚证、脾虚证的研究〔2〕。
113 研究方法和手段 目前,大多数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仍采用传统的中药水煎口服的方法,或采用经初步提取的粗制剂。
报道中仅见少数的复方提取成分的药理学研究。
一般认为传统古方遵循中医“理方”,经验方来源于临床经验,为保持中医药的功效稳定,要求药物剂型和服用方法遵循古法并相对固定。
研究手段上,膜片钳、激光扫描共聚集显微技术、细胞内微电极等新技术应用已开始起步。
中药药效的评价,也从整体试验,发展到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4个水平。
如有报道〔3,4〕桂枝汤可能通过影响兴奋胃肠运动,从而抑制胃肠运动的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等在下丘脑和胃肠道中的含量来调节胃肠运动。
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学者开展了中药干预基因表达的调控研究,涉及免疫调节、抗肿瘤、延缓衰老以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控等领域。
如研究发现〔5〕,通痹灵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滑膜细胞异常表达的TNF 2αmRNA ,从而下调TNF 2α的产生。
崔氏等〔6〕研究中国神方补肾生血药抗衰老机制,发现其能明显提高DNA 聚合酶活力,提高鼠肝DNA 甲基化酶活力及DNA 甲基化水平。
郑氏等〔7〕观察发现四物汤可显著提高IL 26mRNA 的表达水平,从而使IL 26的分泌量增加,推测这是四物汤增强机体免疫的机制之一。
从过去的单一指标向多指标发展也是当前的研究趋势。
如对传统方剂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研究中突出了它作为脾胃病代表方的特点,同时也有许多研究着眼于提高免疫力、提高抗缺氧能力、调节中枢递质等作用〔8〕。
小半夏加茯苓汤药理试验证其明具有抑制呕吐中枢的敏感性和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从而发挥止吐作用〔9〕。
这些均体现了多水平、多指标综合的特点。
由于中药复方是在中医病机、药性理论指导下的有机配伍,中医治病以“证”为对象,因此许多研究者考虑到方证结合。
鉴于“证本质”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现状,研究者多数在现代药理药效学及其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中医证的病理模型。
如补益剂四君子汤的研究中应用了中医脾虚证的动物模型〔10〕。
方证结合促进并沟通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方剂的药理学研究为中医证病理模型的创立提供了思路,方剂疗效的反证目前仍是衡量证的模型成功与否的一个必要标准。
114 方剂配伍关系的研究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近年许多研究以方剂药味加减、正交设计等方法为主要药理方法观察了方剂配伍与药理效应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
近年来通过拆方研究配伍关系的方剂约60余个。
由于正交设计需要大量、反复工作,目前研究多为药味组成较少的处方,并且多数是中医名方,如正柴胡饮、桂枝汤等。
拆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用药上君、臣、佐、使的差异、药味剂量不同组配药效的相应变化,药物不同组配治疗作用的变迁等方面。
从结果看,大多数研究发现,方剂中各药味间确有相须、相使、相恶等“七情”关系,具有协调或拮抗的相互作用;各组成药物在方中具有“君臣佐使”不同地位,君药的药效常是该方的主要药效,但不等于即是全方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方剂组成的合理性及中药配伍应用的优越性。
如在四逆汤配伍规律研究中发现,附子虽有强心作用,但作用不强,配与强心作用不明显的干姜后,强心作用明显增强,而且还降低了附子的毒副作用,说明四逆汤中附子为君,干姜为臣,两者之间有相须、佐制关系〔11〕。
方法学上,近年有些复方配伍关系的研究引入了新的统计设计分析方法。
如均匀设计法、直接实验设计法〔12〕等。
正交设计中,也有使用量效回归分析,或改良药效的半量相加法等新方法〔13〕。
2 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目前中药研究存在着4大障碍:(1)制剂落后;(2)复方药效物质不明;(3)有效但没有强说服力的临床疗效的科学数据;(4)证本质不清楚。
其中障碍(2)是关键。
对此,中药复方药理的方法学上出现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设想。
突出特点为对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的物质基础的重视。
211 围绕中药化学的药理学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组成的高度复杂性和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是中药药理学和复方化学研究共同的难点。
如何判定其中的有效成分或哪些成分起主导作用是方法学的一个基础问题。
“药效导向”指标引导下的化学分离试验设计和方法的运用,以及用恰当的药理模型和设计对化学成分或成分群进行药效评价,这种研究思路是近期中药药理研究的热点。
目前寻找中药化学活性成分大致有以下做法(1)将中药复方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进行药效和临床试验。
现有技术条件下,对中药复方成分逐个分析和筛选颇受局限。
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报道不多。
但是,不能忘记从中寻找先导化合物的机会,如:在我国中药复方研究的早期,从当归龙荟丸提取出靛玉红,中药麻醉复方中提取的东莨菪碱就是很好的例证。
(2)寻找复方新成分:比较分煎与合煎的化学成分,(有利DADHPLC或各种展开条件下TLC),可发现是否有新的成分产生。
通过对新成分的定向分离、纯化,通过药理实验探索与复方药效的关系。
如夏氏〔14〕、朱氏〔15〕报道将生脉散合煎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复方化学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一个复方产生的新成分52HMF,且这种新成分与该方药效直接相关,提出“复方独特疗效有其独特的物质基础”的假说。
(3)从血清、体液中寻找活性成分:基于中药复方吸收入血产生效应的认识,设想以血清作为研究和分析中药有效成分的切入点〔16〕。
如有人〔17〕在川芎复方、甘草复方等吸收入血后成分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方剂血清靶成分”假说。
(4)有效部位理论:所谓有效部位是指介于中药复方各药味和化学成分之间的一个层次,是整个复方中具有相近化学性质的一大类化合物(药效成分群)。
利用有效部位理论为研究中药药理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一条思路,如〔18〕枳实按其所含大类化学成分分成挥发油、苷类、生物碱。
选用镇静、镇痛、血压和离体肠平滑肌收缩4项药理指标,研究化学成分和药效相关性。
结果发现,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黄酮苷部分对离体肠平滑肌有收缩抑制作用,生物碱部分有明显升血压作用。
这样一个方剂,通过3个有效部位,多种有效成分就可以为复方的分析提供可能。
又如〔19〕将六味地黄汤视为一个整体,以活性评价为导向,从六味地黄汤中定向追踪分离,获得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该部位对T H及T C的功能有调节作用。
值得提出的是,不少研究者在中药化学和药理学结合思路上提出了系统研究中药的见解和构思,如:黄氏〔20〕提出的中药复方从临床选方,到药理指导下的化学研究,到目标活性成分配伍后的药理研究,到制剂的系统化研究的整套的建议研究步骤。
王氏〔21〕提出借鉴模式识别系统研究复方有效成分等,这些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另外,在复方成分化学研究上,近年来出现的三元设计方案〔22〕,中药复方的霰弹理论〔23〕以及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24〕等亦有一定的启发。
212 对配伍效应认识的深化 方剂的核心是合理的配伍,效应可出现在中药用药的各个环节:(1)药剂学环节:包括诸药共煎过程中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和共煎过程中新成分的产生。
(2)药动学环节:包括配伍对药物的体内过程的影响和新的活性代谢物的产生。
(3)药效学环节:多种药物作用于体内多受体,或改变了作用“环境”,造成的协同或拮抗。
近年来,研究者们从各自的角度予以了关注。
如有实验〔25〕表明黄连配伍肉桂后其水煎液中各生物碱含量明显下降;席氏等〔26〕在方药配伍对四妙勇安汤中绿原酸和异绿原酸溶出率的实验中证实,方剂配伍是药物溶出率变化的原因之一。
生脉散合煎剂的复方化学研究〔14,15〕亦是一个典型。
在药动学环节,有人〔27〕研究认为中药苷类成分口服后被肠内菌代谢的产物是真正的有效成分。
还有人〔28〕提出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
对中药药效的多靶理论,多数人认为是中药有别于西药的根本特点。
有研究者〔29〕就如何体现中药复方综合作用的问题,提出主要着眼于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分析方剂有效和活性成分群以及不同组合、全方位的生物效应特征,分析在多组分药效物质作用下,疾病病理过程各环节生物因素的时序及效应水平。
在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中,目前多数研究者强调综合分析配伍2化学成分变化2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联系,阐明配伍内涵。
如余林中等〔30〕提出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应以物质基础为核心,和“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个水平”的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