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

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2.地球

3.八大行星

4.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含义及能量分配(a)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约50%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b)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5、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黑子数目多少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随黑子变化同步起

落(体现了太阳活动整体性)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在地球高纬地区)。

6、地球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a)

②昼夜更替现象(b)(自转地理意义之一)

●昼夜现象——成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晨昏线:向着太阳的半球叫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

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拓展提示]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自东向西运动。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太阳高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0。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

为18时。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a)(自转地理意义之二)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即(南左北右赤不)

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相关时间计算(c)(自转地理意义之三)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地方时是东边地点时刻比西边地点时刻要

早,表现为时间值要大。经度相差150,时间相差1小时。

●国际上规定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0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

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又叫标准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差一个小时。

●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

钟来计算;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时区)求东(时区)用加,知东(时区)求西(时区)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有关区时计算: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⑤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b)

向东(一般指从东十二时区到西十二时区)经过日界线减去一天,向西(一般指从西十二时区到东十二时区)经过日界线加一天,时刻保持不变。

●1800经线与日界线不完全重合。

7.地球公转:

①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a)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26’):黄道面+赤道面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c)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其中一个焦点上。)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约为23.50,地轴垂直于赤道面,所以地

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0。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即地球总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

读图要求:(1)地轴的空间位置不变,一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找出黄道面与赤道面;

(3)识记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大小。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

地方时为12点时,太阳光线相对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④昼夜长短的变化(c)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拓展提示]光照图的判断方法: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的依据为: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分、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50;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

23.50。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

依据每隔150,时间相差1小时,每隔10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所求地=900-(所求地纬度和直射点纬度之差)。先求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和,再用900减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⑤四季变化规律和五带的分布特征(b)

四季的更替: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为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公转,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黄赤交角的存在是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