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秋水(节选)译文词解知识点

合集下载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欣然:乐滋滋的)2、以天下之美尽在已(美:美景)3、至于北海。

(北海:北方的大海)4、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旋:掉转)5、望洋而若有叹曰(望洋:仰视的样子)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7、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二、通假字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泾:径,直流的水波;辩:辨,清楚)三、古今异义1、于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2、面目: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古义:面部。

今义:面貌)3、大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修养很高、见识很广。

今义:言行举止得体庄重)四、词类活用1、时:秋水时至(名作状,在这个时候)2、东: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之(名作状,向东)3、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形作动,小看)4、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作动,轻视)五、句式1、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2、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六、难句翻译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我将长久地被见识广的人取笑。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译:我要不是到达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作家作品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思想:唯心主义。

正面夸大事物的相对性,否认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别。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态度:顺应自然。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二者为老庄。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秋水》出自《庄子·外篇》,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文学价值的文章。

以下为大家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倡导顺应自然、追求自由。

其作品想象丰富,文笔汪洋恣肆,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作品风格《庄子》一书在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文章往往通过奇幻的寓言故事、生动的形象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二、重点字词1、实词(1)泾流之大:泾,同“径”,径直。

(2)两涘渚崖之间:涘,水边。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崖,高的河岸。

(3)不辩牛马:辩,同“辨”,分辨,辨别。

(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于是,在这个时候。

焉,语气词。

欣然,高兴的样子。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认为。

美,美景。

尽,都,全部。

(6)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7)至于北海:至,到。

(8)东面而视: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9)不见水端:端,尽头。

(10)始吾弗信:始,开始。

弗,不。

2、虚词(1)野语有之曰:之,代词,代指后面所说的话。

(2)我之谓也: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且夫,况且。

少,轻视,看不起。

轻,轻视。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则,就。

殆,危险。

三、重点句子翻译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译文:秋天的洪水按时到来,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文:在这个时候河伯高兴极了,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译文:(河伯)顺着水流向东前行,到达了北海,面向东边望去,看不到大海的尽头。

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秋水》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秋水》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秋⽔》全⽂、注释、翻译和赏析《庄⼦》秋⽔时⾄,百川灌河,泾流②之⼤,两涘渚崖之间,不辨⽜马③。

于是焉河伯欣然④⾃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顺流⽽东⾏,⾄于北海,东⾯⽽视,不见⽔端⑤。

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望洋⑦向若⽽叹⽈:“野语⑧有之⽈,‘闻道百⑨,以为莫⼰若’者,我之谓⑩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1)⽽轻伯夷之义(12)者,始吾弗信;今我睹(13)⼦之难穷也,吾⾮⾄于⼦之门则殆(14)矣。

吾长见(15)笑于⼤⽅之家(16)。

”北海若⽈:“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17)于虚(18)也;夏⾍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19)也;曲⼠(20)不可以语于道者,束(21)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理矣。

天下之⽔,莫⼤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不盈;尾闾(23)泄之,不知何时已⽽不虚;春秋不变,⽔旱不知。

此其过(24)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5)。

⽽吾未尝以此⾃多(26)者,⾃以(27)⽐形(28)于天地⽽受⽓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之在⼤⼭也。

⽅存(29)乎见少,⼜奚以⾃多?计四海(30)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31)之在⼤泽(32)乎?计中国(33)之在海内,不似稊⽶(34)之在太仓(35)乎?号物之数谓之万(36),⼈处⼀焉,⼈卒九州(37),⾕⾷之所⽣,⾈车之所通,⼈处⼀焉。

此其⽐万物也,不似豪末(38)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39),三王之所争(40),仁⼈(41)之所忧,任⼠(42)之所劳,尽此(43)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4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多也。

不似尔向之⾃多于⽔乎?”【注释】①选⾃《庄⼦·秋⽔》。

河伯,河神名,相传姓冯(píng)名夷。

海若,海神名。

②〔泾流〕直通⽆阻的河流。

③〔两涘(sì)渚崖之间,不辨⽜马〕从河中的⼩洲到河的两岸之间对着看,因距离远,连⽜马这样的⼤动物都分辨不清。

涘,⽔边。

两涘,两岸。

文言文《秋水》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秋水》知识点整理

一、【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秋水:秋天的洪水。

百川灌河:许多河流注入黄河。

灌,注入。

河,黄河。

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

辩,分辨,现在写作“辨”。

欣然:高兴的样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

己,自身。

东面而视:面向东观看。

面,面向,朝向。

视,看。

望洋:抬着仰望的样子。

野语:俗语,俗话。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间: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

方,道。

2.作家作品⑴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

⑵《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

《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

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⑶背景链接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

⑷《庄子》名言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

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二、【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二、文章脉络课文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三、写作方法1、对比手法的运用。

秋水节选文言文翻译

秋水节选文言文翻译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大,舟楫不可通。

于是,景公与诸大夫泛舟其中,观者如堵墙。

译文:秋天的时候,雨水按时而至,众多河流汇聚成大河,水流湍急,船只无法通行。

于是,景公和各位大夫乘坐小船在其中游玩,观看的人群如同城墙一般密集。

原文:景公顾而见晏子,曰:“子何为者也?”晏子对曰:“臣闻之,秋水至,百川灌河,径流大,舟楫不可通。

今臣亦以舟楫通于诸侯,愿君察之。

”译文:景公回头看到晏子,问道:“你在做什么?”晏子回答说:“我听说,秋天的时候,雨水到来,众多河流汇聚成大河,水流湍急,船只无法通行。

现在我也借助船只与诸侯交流,希望君上能明察此事。

”原文:景公曰:“善。

”乃召左右,命驾马,载晏子以行。

左右皆曰:“晏子,诸侯之臣也,安敢与君同车?”晏子曰:“吾闻之,诸侯之君,车马之盛,衣冠之华,皆过人。

吾与君同车,犹诸侯之君与民同车也。

何为不可?”左右皆曰:“善。

”遂载晏子以行。

译文:景公说:“好。

”于是召来左右侍从,命令驾驭马车,载着晏子出行。

左右侍从都说:“晏子是诸侯的臣子,怎么敢与君上同乘一辆车?”晏子说:“我听说,诸侯的君主,他们的车马华丽,衣冠华美,都胜过常人。

我与君上同乘一辆车,就如同诸侯的君主与百姓同乘一辆车一样。

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左右侍从都说:“好。

”于是载着晏子出行。

原文:既至,景公问晏子曰:“诸侯之臣,何以异于吾国士?”晏子对曰:“诸侯之臣,以德行闻;吾国之士,以文学显。

”景公曰:“善。

然则诸侯之臣,其德行何如?”晏子对曰:“诸侯之臣,其德行如秋水之至,不择地而流,无阻而进。

”景公曰:“吾国士,其文学何如?”晏子对曰:“吾国士,其文学如秋水之至,不择地而流,无阻而进。

”译文:到达后,景公问晏子说:“诸侯的臣子,与我国的士人有什么不同?”晏子回答说:“诸侯的臣子,以德行闻名;我国的士人,以文学显赫。

”景公说:“好。

那么诸侯的臣子,他们的德行如何?”晏子回答说:“诸侯的臣子,他们的德行如同秋天到来的雨水,不选择地方就流淌,没有阻碍就前进。

秋水(节选)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译文及赏析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秋水(节选) 大学语文

秋水(节选) 大学语文

庄子小故事两则
庖丁解牛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便是庄子的生存智慧。
无用之用
别人解牛用坏了无数刀,庖丁那把刀用了 19年还像新的,没有损坏,原因何在?因为他 了解牛的结构,知道哪里有缝隙。别人是劈, 他是割。解牛是庖丁的职业,因为了解全牛 (社会),所以他可以不损害自己(刀)。这 故事告诉我们,生存是需要智慧的。
庄周,宋国蒙 (今河南商丘县东北) 人。生活年代与孟轲 相仿,只做过地位卑 微的漆园吏。据《庄 子》中记载,他生活 贫困,住在穷闾陋巷, 困窘时织履为生,弄 得面黄肌瘦。但据说 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 去做国相,他却拒绝 了,说是做官戕害人 的自然本性,不如在 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
庄子的思想
《老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 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 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 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 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 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 得终其天年。”庄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 子杀雁而享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 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 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 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题解】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 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 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它的客观 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 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 界,不停止学习。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作品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世界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貌,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认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成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成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成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不雅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世界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成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寰宇,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寰宇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寰宇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国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认为名,仲尼语之认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作品译文秋天的洪水跟着季候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伟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克不及分辩牛马.于是乎黄河伯河伯本身十分欣喜,认为世界的美景全分散在本身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转变)了欣喜的神色,昂首看着渤海神若太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本身’,说的就是我呀.并且我曾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歧视伯夷的义行,开端我还不信任;现在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假如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安全了,我会永久被明确大道理的人所嘲笑.”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成与它谈论关于海的工作,是因为它的眼界受着狭窄居处的局限;对炎天逝世活的虫子不成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工作,是因为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薄的人不成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因为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导的约束.现在你从河岸流出来,看到大海后,才知道你的浅薄,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世界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刻停滞,可它不满溢出来;尾闾渗出它,不知什么时刻停滞,可它不会削减而流尽;海水不因季候的变更而有所增减,也不因水患旱灾而受影响.这标明它的容量超出长江.黄河的容量,不成计数.但是我不曾藉此自我炫耀,因为自从寰宇之间生成形态,从那边吸取阴阳之气,我在寰宇里面,如同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念会被他人看少,又凭什么自我炫耀呢?盘算一下四海在寰宇间,不像小洞在伟大的水泽里吗?盘算一下华夏在世界,不像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目叫做‘万’,人类只是占个中的一类;人类普遍世界,谷物所发展的地方,车船所通晓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个中的一千;这标明人与万物比拟,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持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取的,仁人所担忧的,以世界为己任的圣人所忙碌的,全不过如斯罢了.伯夷以辞让君王地位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世界而显示广博,他们如许自我炫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骄傲一样吗?”。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③。

于是焉河伯欣然④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⑤。

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目,望洋⑦向若而叹曰:“野语⑧有之曰,‘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⑩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1)而轻伯夷之义(12) 者,始吾弗信;今我睹(13)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14)矣。

吾长见(15)笑于大方之家(16)。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17)于虚(18)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19)也;曲士(20)不可以语于道者,束(21)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23)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24)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5)。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26)者,自以(27)比形(28)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29)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30)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31)之在大泽(32)乎?计中国(33)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34)之在太仓(35)乎?号物之数谓之万(36),人处一焉,人卒九州(37),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38)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39),三王之所争(40),仁人(41)之所忧,任士(42)之所劳,尽此(43)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4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注释】①选自《庄子·秋水》。

河伯,河神名,相传姓冯(píng)名夷。

海若,海神名。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水(节选)朝代:先秦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参考翻译作者:佚名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完整版)《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完整版)《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秋水》翻译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

至:到。

百:众多。

川:河流。

灌:注入。

河:古今异义。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泾:同“径”,直。

泾流:直流的水波。

之:代词,这样。

涘:水边,岸。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崖:高的河岸。

之:助词,的。

辩:同“辨”,分辨,辨认。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的小河流的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的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古今异义。

古义: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于:介词,在。

是:代词,这(时)。

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

河伯:传说的黄河之神。

欣然:高兴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认为,觉得。

之:助词,的。

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为:是。

尽:都,全部。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连词,表修饰。

东:名词做状语,向东。

行:走。

至于:古今异义。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

东面:面朝着东方。

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

而:连词,表修饰。

端:尽头,边际。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是:古今异义。

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焉:助词,无义。

始:才。

旋:旋转,掉转。

其:代词,他。

面目:古今异义。

古义:指面部,脸。

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

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

望洋:仰视的样子。

若:海神名。

而:连词,表修饰。

叹:感叹。

野语:俗语。

之:代词,这样。

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

闻:听说,听到。

道:道理。

百:泛指多。

以为:认为。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原文】《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①至,百②川③灌④河⑤。

泾流⑥之大,两涘⑦渚崖⑧之间,不辩⑨牛马。

于⑩是(11)焉(12)河伯(13)欣然(14)自喜,以(15)天下之(16)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17)行,至于北海(18)。

东面(19)而视,不见水端(20)。

于是焉河伯始(21)旋(22)其(23)面目(24),望洋(25)向若(26)而叹曰:“野语(27)有之(28)曰‘闻道(29)百(30),以为莫己若(31)’者,我之谓(32)也。

且夫(33)我尝(34)闻少(35)仲尼(36)之闻(37),而轻(38)伯夷(39)之义者,始(40)吾弗(41)信,今我睹(42)子(43)之(44)难穷(45)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46)矣。

吾长(47)见笑于(48)大方之家(49)。

”北海若曰:“井蛙(50)不可(51)以(52)语于海(53)者,拘于虚(54)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55)于时(56)也。

曲士(57)不可以语于道者,束(58)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59)知尔(60)丑(61)。

尔将可与语大理(62)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63)海,万川归之(64),不知何时止(65)而不盈(66);尾闾(67)泄之,不知何时已(68)而不虚(69)。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70)。

此其过(71)江河之流(72),不可为量数(73)。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74)者,自以比形(75)于天地,而受(76)气于阴阳(77)。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78)存乎见少,又奚以(79)自多(80)?计(81)四海之(82)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83)空之在大泽(84)乎?计中国(85)之在海内,不似稊米(86)之在大仓(87)乎?号(88)物之数谓之万,人处(89)一焉(90)。

人卒(91)九州,谷食之所生(92),舟车之所通(93),人处一焉。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秋水长天一碧如洗,凉风习习,月色朦胧。

清亮的秋水,在天空中像一面洁净无瑕的镜子,反射着碧绿的天空和白云飘飘。

微风拂面,带来了一丝凉意,让人感觉舒适宜人。

月亮透过薄薄的云层,洒下稀薄的月光,给大地覆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

登高望远,层层山峦在远处连绵不绝。

茫茫大地,山峦起伏,宛如一幅巨大的画卷展开在面前。

山的峰峦重叠,形成一个个起伏的波浪。

山脉之间,绿树丛生,形成了一片片树海,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原野上,稻谷金黄,瓜果累累。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大地母亲的孩子们努力地栽种、耕耘,终于收获了一片丰收的果实。

稻谷金黄,一片片稻浪翻滚,瓜果累累,像宝石一样美丽。

秋天的夜晚,星星璀璨,闪烁不停。

星光闪烁,点缀了夜晚的黑暗。

繁星点点,仿佛银河来到人间,给人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和思考。

秋天的夜晚,虫鸣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寂静的夜空。

虫鸣声像是大自然赐予的一首美妙的乐章,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

秋天是多情的季节,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风中落叶的那种凄凉,更有大地母亲的丰收和温暖。

秋水长天一碧如洗,给人们带来了宁静的心情和愉悦的时刻。

秋天是美丽而多彩的,它像一位温柔婉约的女子,用她的美丽和温暖让人们陶醉,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Autumn WaterOn autumn nights, the stars shine brightly and twinkle incessantly. The twinkling starlight adorns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 The countless stars seem like the Milky Way has descended to earth, bringing endless reverie and contemplation to people.。

《庄子》秋水 原文、注释及解析

《庄子》秋水 原文、注释及解析

《庄子》秋水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④。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⑤,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⑥,望洋向若而叹曰⑦:“野语有之曰⑧,‘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⑩,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1),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13)。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4)。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17)。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9)。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20);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21),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24)!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5)?计中国之在海内(26),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7)?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28);人卒九州(29),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 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32),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3),尽此矣(34)。

伯夷辞之以为名(35),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6)?”〔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庄子·秋水》。

秋水,是本篇开头二字,用作篇题。

秋水,华北的雨季在秋天,雨季一到,河水暴涨,称为秋水。

时至,按季节到来。

时,指时令、季节。

②百川,泛指河流的众多。

川,河流。

河,黄河。

③泾(jing京)流,畅通无阻的流水。

泾,通。

④两涘(si似),两岸。

渚(zhu主),水中的沙洲。

崖,高岸。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秋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与朋友小山在家乡的秋天游玩的情景。

以下是《秋水》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当白日隐没在山的尽头,黄河奔流入大海。

虽然欲望能穷尽千里目,但还是要再往上一层楼。

早晨渭城的雨水洗涤了轻微的尘埃,旅馆中青翠的柳树更显嫩绿。

我劝你再倒一杯酒,向西出发穿过阳关,没有别人的伴随。

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翻译:不要嘲笑农家的腊酒朴实无华,丰收年也能够招待客人丰盛的鸡鱼猪肉。

虽然山重水复,看似无路可行,但柳树的阴影中又出现了一座村庄。

箫鼓的声音追随着春天的乡村社会,身着朴素的服饰,古风犹存。

从今天开始,如果你愿意,就随意地乘着月亮散步,敲门的时候,我时刻都准备好了手杖。

原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阴阳法则效,生百事争非。

清风便留连岳阳楼,什么悲欢离合都是过眼云烟。

只愿长留嗟世界,亦无事能挂怀。

翻译:谁说寸草没有心思,可回报春光的点点阳光。

阴阳的法则在世间起作用,生活中有各种争斗和非非。

清风恰好停留在岳阳楼上,不管是悲伤、欢乐、离别还是重逢,都只是一瞬间的云烟。

我只希望能长久地留在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挂怀。

《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秋水时①至,百川灌②河③。

泾流④之大,两涘⑤渚⑥崖⑦之间,不辩⑧牛马。

于是⑨焉⑩河伯(11)欣然自喜,以(12)天下之美为尽(13)在己。

顺流而东(14)行,至于北海,东面(15)而视(16),不见水端(17)。

于是焉河伯始(18)旋其面目(19),望洋(20)向若(21)而叹曰:“野语(22)有之(23)曰,‘闻道百(24),以为莫己若(25)’者,我之谓(26)也。

且夫(27)我尝闻少仲尼之闻(28),而轻伯夷之义(29)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30)之难穷(31)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32)矣。

吾长(33)见笑于(34)大方之家(35)。

”[注释]①时:按照时令,名词作状语。

②灌:注入,流入。

③河:古时专指黄河。

④泾(jìng)流:水流。

泾:水脉。

⑤涘(sì):水边,河岸。

⑥渚(zhǔ)水中的沙洲。

⑦崖:高峻的山边或岸边,这里指高的河岸。

⑧辩:同“辨”。

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

⑩焉:啊。

(11)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名叫冯(píng)夷。

(12)以:认为。

(13)尽:全。

(14)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15)东面:即“面东”,朝东。

(16)视:远望。

(17)端:尽头。

(18)始:才。

(19)旋其面目:转过他的头来。

面目,借代头部。

另一种解释认为,北海在黄河之东,河伯“东面而视”才能望海,转过头来,只能望河,所以此处应理解为“改变了他的表情”,即由自傲变为惭愧。

(20)望洋:或作“盳洋”、“望羊”,连绵词,迷惘远视的样子。

(21)若:海神,即北海若。

(22)野语:俗语。

(23)之:此,指这样的话。

(24)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

道,道理。

百,泛指多。

(25)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若,如,比得上。

(26)我之谓:即“谓我”,说的是我。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27)且夫:表示进层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而且”、“再说”。

秋水(原文、译文及注释)

秋水(原文、译文及注释)

秋水(节选)(原文·题解·注释·译文)〔战国〕庄周【题解】《秋水》见《庄子·外篇》,可能是庄子的学生所记录。

文章论述天人关系、事物的相反相成,最后归结到任自然而无为。

论辩精辟,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秋水》全文包括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一大段,其下还有六个短篇,思想内容与上文类似,但故事不相干。

现只节选主要的大段。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5),望洋向若而叹曰(6):“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7),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8),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9)。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0),拘于虚也(1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3),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4),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5)。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16),不知何时已而不虚(17)。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18),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19),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0)。

方存乎见少(21),又奚以自多(2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3)?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看样子稊米之在太仓乎(24)?号物之数谓之万(25),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26),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27),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秋水》译文

《秋水》译文

《秋水》译文《秋水》译文如下: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众多的河流注入黄河。

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在这个时候,河神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盛美的东西都在自己的身上。

顺着水流向东行进,到了渤海。

面向东看不见水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河神才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抬头仰望着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而且我还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见闻少,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无边无际,我如果不到你面前来,那就危险了。

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讥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它们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对只生存在夏天的昆虫不可与它们谈论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局限;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被所受教育所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浅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广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水从尾闾泄流排放出去,虽然永无停止的时候,但海水却不见减少而流尽;海水不因季节变换而有所增减,也不因水灾旱灾而受影响。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量器来计算。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凭什么能自满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蚁穴存在于旷野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小的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人们用万这个数目来称呼物类,人不过占其中之一;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君位以此来博得名声,孔子谈论天下以此获得博学的美名;这两个人(伯夷,仲尼)的自我满足,不正很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海神回答:“不可以。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

《秋水》文言文知识点《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著名篇章,具有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点。

下面我们来逐一梳理。

一、重点字词1、时:按时令。

例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2、灌:注入。

例句:百川灌河。

3、泾流:直流的水波。

例句: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4、涘:水边。

例句:两涘渚崖之间。

5、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例句:两涘渚崖之间。

6、辩:通“辨”,分辨。

例句:不辩牛马。

7、望洋:抬头仰望的样子。

例句:望洋向若而叹曰。

8、闻:听说。

例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9、且夫:况且。

例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10、少:认为……少。

例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11、轻:认为……轻。

例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二、通假字1、“泾流之大”中“泾”通“径”,直流。

2、“不辩牛马”中“辩”通“辨”,分辨,辨别。

三、一词多义1、之(1)结构助词,的。

例句:泾流之大。

(2)代词,指天下之美。

例句:我之谓也。

(3)动词,到。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于(1)介词,表被动。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介词,比。

例句:莫大于海。

3、始(1)开始。

例句:河伯始旋其面目。

(2)才。

例句:始吾弗信。

四、古今异义1、河古义:专指黄河。

例句:百川灌河。

今义:泛指一般的河流。

2、东面古义:脸朝东。

例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今义:方位词,东边。

3、大方古义:指大道理,懂得大道理的人。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

五、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4、少仲尼之闻(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

)5、轻伯夷之义(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

)六、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正常语序应为“闻道百,以为莫若己”。

(2)“我之谓也”,正常语序应为“谓我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时:按时令。

(2)灌:奔注。

河:黄河。

(3)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仰视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鼃: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12)笃(dú毒):固。

引申为束缚、限制。

(13)曲士:孤陋寡闻的人。

(14)丑:鄙陋,缺乏知识。

(15)大理:大道。

(16)尾闾(lǘ驴):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

(17)虚:流空。

(18)过:超过。

(19)自多:自夸。

(20)大:同“太”。

(21)方:正。

存:察,看到。

见(xiàn现):显得。

(22)奚:何,怎么。

(23)礨(lěi磊):石块。

礨空:蚁穴,小孔穴。

大泽:大湖泊。

(24)稊米:泛指细小的米粒。

(25)号:称。

(26)连:继续。

(27)“仁人”二句:仁人:指专门讲仁义的儒家者流。

任士:指身体力行的墨家者流。

墨家以任劳以成人之所急为己任,故称。

(28)分(fèn愤):分性、秉赋。

无常:不固定。

(29)故:同“固”。

(30)大知(zhì智):大智大慧的人。

(31)知量:知道物量。

(32)曏:明。

故:古。

(33)“故遥”二句:闷:昧,暗。

不闷:不昏暗,即“明白”。

掇(dūo 多):伸手可拾,表示近。

跂:通“企”,求。

不跂:不可企求。

(34)分(fèn愤):界限,盈虚得失的界限。

(35)坦涂:大道。

涂,同“途”。

(36)说:通“悦”。

(37)至大之域:无穷大的境界。

(38)倪(ní泥):头绪,引申为标准、界限。

(39)不可围:不可限制,没有范围。

(40)信:真实。

(41)垺(fú俘):同“郛”郭,城墙。

殷:盛大。

(42)便:通“辨”。

异便:不同的区别。

(43)期:凭借。

(44)数:数字。

(45)不期:不可能。

(46)“是故”三句:大人:得道的大人先生。

多:赞美、歌颂。

(47)辟异:傲慢怪辟。

(48)倪:标准。

(49)“道人”三句:道人:得道的人。

不闻:不求名声。

至德:品德极高的人。

不得:不自显其德。

大人:伟大的人。

无己:忘我。

(50)恶(wū乌)至:什么标准。

(51)差:差别。

(52)差数:差别的概念。

等:相同。

(53)功分(fèn愤):功利的性分。

(54)趣:通“趋”,思想倾向。

(55)操:主观标准。

睹:可见。

(56)之:燕国相名子之。

哙:燕王名哙。

燕王哙于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用苏代之说,让王位给国相子之,燕人不服,大乱。

齐乘机伐燕,杀哙与子之,燕国也几乎灭亡。

(57)白公:白公胜,楚平王孙,他父亲太子建,因受陷害而流亡国外,生白公胜。

后来白公胜回国,为了争夺政权发动武装政变,事败身亡。

(58)常:不变的规律。

(59)丽:通“欐”,屋栋。

(60)性:才性。

(61)师:推崇。

(62)“女恶”两句:女:汝。

家、门:范围、界限。

(63)趣:求取。

(64)衍(yǎn演):通“延”,发展。

反衍:反方向发展。

(65)无:勿。

而:你。

(66)道:大道。

蹇(jiǎn剪):阻塞,引申为抵触。

(67)谢:代谢,衰落。

施:移,转。

(68)严:通“俨”。

有:语助词。

(69)繇(yóu由)繇乎:坦然自得的样子。

社:土地神。

(70)畛(zhěn枕)域:疆界。

(71)翼:庇爱,偏护。

(72)成:万物之成形。

(73)位:守住、固定。

不位:不固定。

(74)举:提取。

(75)消:消亡。

息:生长。

(76)大义:大道。

方:方向、原则。

(77)权:权衡轻重而应变。

(78)薄:迫近,引申为触犯。

(79)蹢躅(zhízhú直逐):或作“踯躅”:进退的样子。

(80)反:通“返”。

极:尽。

(81)落:络,笼住。

秋天里洪水按时到来,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直流的水畅通无阻,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在这个情况下河伯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景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河伯转变了原来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对海神若仰首慨叹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况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伯夷的道义微不足道,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家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的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北海神若说:“对井里的青蛙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大海的事情,是因为井口局限了它的眼界;夏天的虫子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道理的问题,是因为他的眼界受着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看到大海后,才知道你的不足,这就可以与你谈论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

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大海却不会满溢出来;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海水却不曾减少;海水不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增减,也不因水灾旱灾而受影响。

这说明了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

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从天地之间生成形态,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感觉自己见到的太少,又哪里还能自傲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小的蚁穴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细小的米粒在大粮仓中吗?人们用“万”这个数字来称呼物类,人不过占其中之一;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每人只是占其中的一个;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

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识。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大:通“太”,大的。

人卒九州卒:通“萃”,聚集。

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豪:通“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拘于虚也虚:通“墟”,指所居之处。

词性活用名词作动词东面而视面:面向,朝向。

名词作状语秋水时至时:按时。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

形容词作动词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

不知何时已而不虚虚:流尽,放空。

形作名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美景。

意动用法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认为...少。

而轻伯夷之义者轻:认为...轻。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多:认为...多,自满。

方存乎见少少:认为...少。

一词多义之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伯夷辞之以为名(代词,指天下)五帝之所连(结构助词)于于是焉(介词,在)至于北海(介词,在)吾非至于子之门(动词,到达)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用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表被动)莫大于海(介词,比)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介词,由于)以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借)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为以为莫己若(动词,认为)不可为量数(介词,用)伯夷辞之以为名(动词,取得)若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及、比得上)闻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动词,听到)少仲尼之闻(名词,学识)始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副词,才)始吾弗信(名词,开始)而顺流而东行(连词,表顺承)东面而视(连词,表修饰)特殊句式判断句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省略句尔将可与(吾)语大理矣万川归(于)之此其比(于)万物也伯夷辞之以(之)为名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