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的概述、现状、发生原因
药品不良反应: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使用合格中药( 中药饮片或中成药) 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中药不良反应类型:常见类型包括副作用与毒性反应两种。
副作用就是在治疗剂量内伴随者药物疗效而出现一种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意外伤害,临床表现以轻微头昏、口干、嗜睡、乏力、食欲减退以及胃肠道不适等症状为主;毒性反应则是指药物导致的一种生理生化功能异常以及病理改变,严重时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现状分析
近年来, 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明显增多, 如1915年~1990 年间, 国内文献报道460 种中药及其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2 788 例[1]。而1990 年~1994 年, 短短5 年间,就报道535 种中药及其制剂引发不良反应3 872 例[2]。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3 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36852 份, 其中10%为中药不良反应。同时, 随着中药在世界应用的日益广泛, 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引起国际的关注。截至2004 年5 月, 世界卫生组织(WHO) 共收到有关草药的可疑不良反应报告11716 份[1]。其中较有代表性的, 如比利时发现的马兜铃酸肾病; 日本发现的小柴胡汤致间质性肺炎; 美国发现的麻黄及麻黄
碱制剂引起中风、失眠、肝炎等多系统不良反应[3]。特别是含马兜铃酸草药引起的肾功能衰竭事件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 不少国家采取了十分严厉的措施, 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取消了13 种含马兜铃酸中成药进口、销售及使用的批文。随后, 英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封杀措施, 致使一些中药无辜的中药蒙受不白之冤。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声誉, 阻碍了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中药不良反应按其发生特点可分为与药物剂量有关型、与药物剂量无关型、与中药配伍有关型、药物依赖型等, 临床表现涉及循环、呼吸、消化、泌尿、血液等多个系统。中药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数量最多, 约占不良反应总数的44%, 其临床表现多样, 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 严重者可导致心、肝、肾等脏器的损伤, 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危及生命。中药不良反应中注射剂所占比例最大, 1994 年~2002 年的9 年间, 国内主要医药期刊的193 篇文献报道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355 例; 甚至有报道142 例中药不良反应中注射剂占76.76%[4]。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先后将清开灵、双黄连、葛根素、穿琥宁、莪术油、莲必治等中药注射剂品种列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引起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评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提高其安全性, 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国家和地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公告的不良反应信号, 组织实施了“双黄连注射剂的安全性研究”、“葛根素注射液安全性评价”和“马兜铃酸的安全性文献评价”等中药安全性研究。但从总体来看, 我国中药不良反应
的评价与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病例报告和文献综述较多, 科学评述
和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 缺少针对中医药特点的中药不良反应
研究, 没有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不良反应评价方法, 未能就中药不良
反应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防治措施等作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这与中药学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中药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及其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
3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 笔者着重从药物因素、用药因素和个体差异因素三个方面阐述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特殊性。
2.1 药物因素
2.1.1 药物本身毒性
大多数中药毒性较小, 但也有些中药毒性强烈, 如砒霜、雄黄、水银、生乌头、生附子、轻粉、狼毒等。使用时易引起中毒反应。
2.1.2 基源混淆
我国地域辽阔且药用资源丰富, 品种混淆、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
现象普遍存在。不少中药材的基源有几种甚至几十种, 如商品生药白头翁就有16 种不同植物来源, 它们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特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如应用时选择不慎, 容易发生中毒等现象[5]。
2.1.3 炮制不当
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提高药物的疗效。如附子所含双
酯型乌头碱类毒性较强, 可引起心血管、消化、神经等多系统中毒反应。而附子经炮制后其乌头碱水解生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 并
进一步水解生成乌头原碱, 其毒性仅为原来的1/2 000。但是, 近年来忽视中药材炮制的情况比较严重, 造成中药饮片质量下降, 这也是中药不良反应攀升的原因之一。
2.2 用药因素
2.2.1 用药剂量
中草药传统用量多来自于临床经验,未经严格的安全性检验, 特别是中药饮片临床使用剂量差异较大, 如以《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为硬指标, 超过就按超剂量论, 可能会引发争议[6]。如生石膏, 权威中药学教材所载剂量为15~60g, 如此大的剂量范围增加了不良反
应发生的可能性。
2.2.2 长期用药
长期应用某种药物, 容易引起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发生不良反应, 特别是有一定毒性的药物, 短期应用尚不致有害, 但用药时间过长即会蓄积中毒。
2.2.3 给药途径
传统中药以口服为主要给药途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近年来, 随着中药注射剂应用日渐增多, 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数量明显增加。例如, 双黄连的各种口服制剂和外用制剂均较安全, 而双黄连注射剂可引
起过敏性休克、药疹、药物热、过敏性肺炎等多种不良反应。究其原因, 除患者个人体质因素外, 主要与中药制剂质量不能适应注射剂的要求有关[7]。
2.2.4 中西药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