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定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取决于对文本的价值判断

有一次参加学习,一位青年教师提出了关于对《故都的秋》等课文进行恰当价值判断的观点,对此我十分赞同。他同时希望教材的编者在教材中明确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省去教师的烦恼。顾之川老师回答了这个问题,认为这样做一个是不可能,一个是没必要,对此我也十分赞同。

在全国范围的一些赛课或教学设计评比中,经常发现教师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淆,使得教学有效性难以实现。

根据有关研究,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在教学目的的上位还有教育目的,它与教学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总的需要。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导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通常,教育目的要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而教学目标则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

一般说来,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第一,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第二,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第三,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第四,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究其实,对文本恰当的价值判断,直接关乎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往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除了有知识方面的目标之外,还要有思想教育的目标;新课程以后,就开始以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准绳,可是,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能完成三维目标吗?

我刚刚听了三个省三所学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三节课《咬文嚼字》。且看三位老师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案例一】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迅速找出文中观点,理清作者思路的能力。

2.通过所举实例,掌握推敲语言的角度。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运用到阅读与写作中。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答法、点拨法、讨论法,使学生完成本课学习:

1.感知文本,学会推敲语言的方法。

2.展开联想,拓展诗句;小组点评,斟酌语言。

3.通过上述环节,努力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氛围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提升审美品位,增强对作品评论的能力。

【分析】

且看“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三个子目标:“培养学生迅速找出文中观点,理清作者思路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一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吗?“通过所举实例,掌握推敲语言的角度”这个目标的文字表述存在问题,目标不明确,看来教师是想是要培养学生推敲语言的能力,可是由于表述不清楚,自然也难以实现。“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运用到阅读与写作中”这个句子由于主语缺失而语意不明,姑且假定主语是学生,则“运用到阅读与写作中”又引出了这节课是阅读课还是写作课或者读写结合课的歧义,一节课完成高中阶段都未必完成的目标,看来目标太过“宏大”。其实这三个子目标都是能力方面的,没有知识的目标,因此如果这三个目标成立的话,也应该叫“能力”目标。

再看“过程与方法”的三个目标:“感知文本,学会推敲语言的方法”推敲语言的方法不可能这让容易掌握。“展开联想,拓展诗句;小组点评,斟酌语言”这倒是“过程”,但没有指向性。“通过上述环节,努力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氛围中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并不明确,如何操作?姑且不论“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的

“一维”是否恰当、可以操作,这三个子目标应该在教师的心中作为课堂教学努力的大方向,并非一节课可以实现。

再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两个子目标:“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前半句是废话,后半句的这种“精神”也不是一节课就能养成的。“提升审美品位,增强对作品评论的能力”这又是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科要努力完成的任务。这两个子目标果真算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吗?

【案例二】

知识与能力: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质疑、合作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表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写作要做到“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精炼相吻合”和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分析】

且看“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两个子目标:“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深入体会”是没有办法量化的,只是程度上的加重,而程度本身又难以定个基准;“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对于文本学习到底有多大价值,这涉及到对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是否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问题。作者的这个主张果真那么重要吗?只有“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一个具体的目标。

再看“过程与方法”的两个目标:“训练学生质疑、合作探究的能力”动词是“训练”,显然是教师训练学生,而训练的这两种能力指向是模糊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表见解的能力”也是模糊和不好操作的。这两个目标归到“能力”目标更恰当。

再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培养阅读、写作要做到‘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精炼相吻合’和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培养”的两种“精神”没有办法落实,也没有办法检测。

【案例三】

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理解用字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阅读体会、合作探究,提炼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实例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治学精神。

【分析】

且看“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理解用字的实例”这里是两层意思,但目标是一个,前面是手段,后者才是目标,因此可以整合为“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具体理解课文中用字的实例”;这一条的主体是教师,行为也是教师发出的,这种叙述不符合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

再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阅读体会、合作探究,提炼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实例分析”,像“提炼作者的观点”这样的“目标”绝非本课的关键,“结合实例分析”更没有具体指向。这一条也没有必要硬性规定为教学目标。

再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治学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也不是只有通过本课才能实现的,本课也不足以落实的“似是而非”的东西;“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也不容易从这节课“培养”出来。

在评课的现场,我先向三位老师提出关于三维教学目标能否得到实施的问题。这是目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看公开课的教案,大的三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的每一维还有若干项子目标。上课的三位中,一位定了八项子目标,一位定了五项子目标,最少的一位定了三项目标(其实暗含了不止三条);而且文字表述都不算简洁。其实这样的目标是没有办法落实的。我很理解老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们,上这样的大型公开课,怕被人家说目标不落实,可是恰恰因为什么都想落实而没有落实一项。三维目标是所有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