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初中生学习成就感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
初中生学习成就感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在这个阶段,他们逐渐形成自己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而学习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学习成就感,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完成学习任务后所体验到的一种满足和成功的感觉。
当学生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解决难题、掌握新知识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从而产生学习成就感。
这种感觉会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形成积极的学习循环。
自我效能感则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对于初中生而言,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往往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学习中的各种挑战,他们更愿意主动尝试、坚持不懈,遇到困难时也更有勇气去克服。
那么,初中生的学习成就感与自我效能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学习成就感能够显著提升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
当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更积极的认知。
比如,一名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他会觉得自己在数学方面是有能力的,这种积极的自我评价会增强他在数学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
而且,学习成就感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能够做得很好。
反过来,自我效能感高的初中生往往更容易获得学习成就感。
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应对,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制定更有效的学习策略。
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努力往往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成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学习成就感。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初中生学习成就感与自我效能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学习过程中的几个方面来探讨。
在学习目标设定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通常会设定具有挑战性但又可行的学习目标。
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实现这些目标,当他们达成目标时,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成就感。
而学习成就感的获得又会进一步鼓励他们设定更高的目标,形成良性循环。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可能会设定过低或过高的目标。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分析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种自我效能感,即评估自己在特定学习任务中成功完成的能力。
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学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相关机制。
一、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它对学业成绩产生明显的影响。
研究表明,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有可能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坚持努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与此相反,低自我效能感往往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和动力,从而影响其学习表现。
其次,自我效能感还会通过调节学生的学习策略来影响学业成绩。
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往往倾向于采用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如积极思考、深层次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等,这些策略能够提高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业成绩。
然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可能会采取一些消极的学习策略,如逃避、死记硬背等,这会限制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动机在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学习动机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维持目标导向行为的推动力量。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在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首先,高自我效能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使其有更强的目标导向行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
相比之下,低自我效能感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动机,导致他们缺乏动力去投入学习,进而影响学业成绩。
其次,学习动机也会影响学生对自我效能感的感知和评估。
通过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更有可能对自身能力持积极的评估,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相反,消极的学习动机则会降低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导致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三、教育环境对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影响教育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提供支持和资源,使学生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完成学习任务。
首先,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教师鼓励学生、给予认可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学业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学业方面能力的自信程度,其对学业成就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探究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对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前期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与其学业成绩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即学生越自信,其学业成绩越好;反之,自信度较低的学生则成绩相对较差。
同时,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因素受到影响,如社会支持、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等。
在实际研究中,初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我要求程度初中生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要求程度不同,自我效能也会有所差异。
对于自我要求程度较高的学生而言,尤其是那些定下较高要求目标的学生,他们的自信度相对较高,对自己取得优秀成绩的信念也更加坚定,学业成绩自然会更加优秀。
二、自我调节能力初中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会影响其学业自我效能。
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学生在面临学习困难时能采取更加有效的学习策略,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并能够积极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习成绩。
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也是影响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和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
家庭、学校和同伴的支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同时还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最终提高学习成绩。
因此,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和学业成绩,学校和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创造一个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学习的氛围,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提供正确的反馈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取得进步,并针对其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
三、创造合适的挑战学校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挑战,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挑战也需要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过大过小的挑战都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
总之,初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选择和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归因,即个体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成功或失败,同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产生深远影响。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本研究将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和学习成绩数据,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探讨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具体影响机制,以及不同性别、学科背景下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的差异。
本研究将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进而提升学习成绩。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启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本研究也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心理学领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其中,自我效能感、归因以及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这些概念在多个理论和模型中得到了详细的阐述和探讨,为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的选择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
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面对困难时更有毅力,因此学习成绩也往往更好。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解释。
归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它有助于理解学生如何解释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后续学习行为。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和信心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愈发凸显。
初三阶段是学生面临中考的关键时期,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显示,学生成就动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内在动力,是决定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
而学习自我效能感则是学生对自己在特定学习任务中能力的信心和评价,对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
深入探究初三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和内在心理状态。
而初三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学生成就动机对学业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高度成就动机的学生更有可能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深入研究初三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深入研究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有助于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表现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旨在探究初三学生的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对学业表现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影响因素。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我们也将为学校、家庭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实现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初中生在学习中所展现的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就的关系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就的关系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涯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相互关联并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那就是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就。
自我效能感,简单来说,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而学习成就,则是通过考试成绩、知识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来体现。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复杂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对初中生的学习成就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当一个初中生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他们往往会对学习充满信心,设定较高的学习目标。
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这些目标,所以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专注,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课后,他们也会自觉地完成作业,主动进行复习和预习。
例如,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着很强的自我效能感。
当面对数学难题时,他不会轻易退缩,而是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解决。
这种信念驱使他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从而掌握了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相反,如果一个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他们可能会对学习产生畏惧和逃避的心理。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取得好成绩,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在课堂上,他们容易分心,对老师的讲解也难以理解和吸收。
课后,他们可能会拖延作业,甚至抄袭他人的作业,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初中生的学习策略选择。
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主动、有效的学习策略,如总结归纳、建立知识框架、自我检测等。
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情境进行调整。
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可能更多地依赖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等较为被动和低效的学习策略。
比如,小红自我效能感较高,在学习语文时,她会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她还会主动写日记、读书笔记来巩固所学知识。
而小刚自我效能感较低,在学习语文时只是反复背诵课文和词语,很少进行思考和创新,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一、概述随着教育心理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内在心理机制。
自我效能感、归因以及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和期待,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归因则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解释的内部过程,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策略选择。
而学习成绩则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实现全面发展。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影响因素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自我效能感、归因等个体心理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备受关注。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一目标的能力的信念,是个体自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归因则是指个体对成功或失败原因的内部解释,它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动机和行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
同时,归因方式也对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积极的归因方式,如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目前关于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全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优化归因方式,进而提升学习成绩。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三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不仅是学生转变为高中生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构建学业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关键时期。
初三学生成绩不仅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升学方向和就业前景,也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
研究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对于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提升学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以及学习动机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初三学生处于青春期,面临着身心发育迅速、学业压力增大等挑战,而他们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的表现。
深入探讨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业成绩,对学生个体和整个教育系统都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1.2 研究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了解初三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有助于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通过分析初三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有助于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为学校和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和辅导策略。
此外,研究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有助于拓展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内容,为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本研究旨在揭示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并取得成功的信心和信念。
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业成绩密切相关,它不仅影响到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和态度,还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业上的成绩表现。
首先,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
当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时,他们会对学习任务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这种自信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此外,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往往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能够更好地规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
这些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无疑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然而,要达到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不是易事。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个体的认知水平、学习经验、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
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往往是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不能简单地依靠一种因素或一种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教育者和家长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他们应该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其次,学校和家庭应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教育者和家长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除了教育者和家长的努力外,学生自身也应该主动参与到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法。
此外,学生还应该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学会适应并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一、概述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已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自己控制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
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其未来的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以及其与学业成绩、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我们将对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梳理已有研究中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特点,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究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揭示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本研究还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来提升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理解,还将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关注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发展,以及优化父母教养方式,我们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1. 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当下教育环境中,学业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逐渐受到了学者和教育者的广泛关注。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或达到某种学习目标的期望和判断。
这种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一方面,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水平既受到个体先天、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信念,它能够影响学生的动机、行为以及学习成绩。
本文将探讨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法。
一、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往往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达到学习目标,并会付出更多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相对而言,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常常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缺乏信心,因而容易产生焦虑和拖延等问题。
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1. 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清晰的反馈。
学生需清楚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了解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和进展。
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学习目标,给予学生及时明确的反馈,帮助他们形成自我效能感。
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是学生发展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自信心。
3.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通过与同学共同合作完成学术任务,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取得成就,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
4. 拓宽学生的兴趣和经历。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与他们的兴趣和经历密切相关。
学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5. 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努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会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快乐,从而培养起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三、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路径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参与,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
以下是一条可能的培养路径:1. 正确认识学生。
教师和家长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理解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发现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研究结果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管理和提高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引言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关键阶段,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有着深远的影响。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于实现目标和取得良好成绩的内在动机,而学习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体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和信心的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管理和学业成绩的提升提供指导意义。
一、相关理论1.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穆瑞(Henry Murray)提出的,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成就需求,即通过付出努力和获得成功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内在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强调个体对于成就的渴望和对于成功的追求,认为这种内在动机对于个体的行为和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2.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认为个体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信心对于行为的选择和执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理论强调个体对于自己能否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评价,认为这种自我评价会影响到个体的学习动机和行为表现。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某市初中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收回率为95%。
问卷内容包括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等方面的问题,采用量表和问答形式设计。
三、研究结果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即学生成就动机越强,学业成绩越好。
这一结果表明学生成就动机对于学业成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就动机强的学生更容易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引言学业成绩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
这两者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尤其是在初三学生这个阶段,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更为突出。
本文旨在对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一、初三学生的学生成就动机学生成就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成就所产生的动机。
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他们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度较高,因此学生成就动机会对他们的学业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艾略特和迪克森(1996)提出的学生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学生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中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展开的行为。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主要包括个人的成就目标、兴趣与好奇心、自我观念和竞争与合作等方面。
研究表明,学生成就动机较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更有效的学习策略,更具有学习动力和毅力,从而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初三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在初三学生中,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阿尔伯塔(1977)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他们的动机、认知和情感,从而影响其学业成绩。
初三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更有可能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更能克服困难和挫折,从而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特色教育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
学校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营造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充满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正面的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就,从而提高他们对学业成绩的自信和信心。
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预测研究
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预测研究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期望。
学业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并预测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一、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关系众多研究表明,在学业领域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有可能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更容易出现学业困难和低下的成绩。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面对挑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和自我调节能力,更加坚韧地应对困难。
此外,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自信地运用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有效地处理学业任务,进而提高学业成绩。
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1. 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有效地支配并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高效地利用自己的潜能,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任务。
2. 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具备更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并通过努力工作去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
3. 学习策略运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倾向于积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包括深层处理策略、主动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等。
这些学习策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业成绩。
三、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预测基于以上的研究和理论,我们可以预测自我效能感会对学业成绩产生预测作用。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有可能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更容易出现学业困难和低下的成绩。
因此,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策略1. 提供成功经验:通过给予学生一些能够成功完成的任务,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该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和认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关系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关系对于初中生来说,自我效能感在他们的学业生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否做好一件事情的信心和信念。
那么,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如何影响学业成绩的呢?首先,自我效能感高的初中生往往拥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
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握新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因此更愿意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会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专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课后也会主动完成作业,自觉进行复习和预习。
相比之下,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可能对学习缺乏热情,认为自己无法学好,从而在学习上表现出消极、被动的态度,甚至可能产生逃避学习的行为。
其次,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初中生的学习目标设定。
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通常会给自己设定较高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这些目标,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则可能会设定一些容易达成的低目标,或者根本不敢设定明确的目标,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合理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动力和效率,从而对学业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再者,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初中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应对方式。
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倾向于将困难视为暂时的、可以克服的挑战。
他们会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将困难视为自己能力不足的表现,从而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甚至轻易放弃努力。
这种应对困难的方式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此外,自我效能感还会对初中生的学习策略选择产生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善于运用多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归纳知识点、与同学交流讨论等。
他们知道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多个因素的分析和调查研究,揭示了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本研究还分析了其他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供了启示和建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具体作用机制,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更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初三学生学业成绩背后的影响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业提高。
【关键词】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相关因素、关系、探讨、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研究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初三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关键的一个时期,对学生成绩和学习动机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着课程学习的压力、生活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挑战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及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备受关注。
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重视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学生成就动机是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追求和努力程度,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表现。
而学习自我效能感则是学生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对这些关键因素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初三阶段的学习状态,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1.2 研究意义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能够帮助深入了解初三学生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联性研究
要点一
样本局限性
本研究的样本仅来自某一地区的中学 生,可能存在地域性差异,因此研究 结果的普遍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要点二
测量工具的限制
本研究采用的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可 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可采用 更全面的测量工具以提高研究的准确 性。
要点三
未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本研究主要关注了自我效能感对学业 成绩的影响,未考虑其他可能的影响 因素,如学生的学习策略、家庭社会 经济地位等。未来研究可综合考虑这 些因素,以更全面地揭示自我效能感 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和贡献
自我效能感对学业 成绩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的自我效 能感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 关关系。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 更有可能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
自我效能感在不同 学科中的差异性
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在 不同学科中的影响程度存在差 异。在某些学科中,自我效能 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更为显著 。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工作者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 点,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有 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从而提升学业成绩。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 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 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减轻 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学生的自 我效能感。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拓展研究对象和范围
贡献于教育心理学 领域
本研究丰富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的研究内容,提供了关于自我 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关联性的实 证依据,有助于深化对该领域 的理解。
对教育实践的建议和启示
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 的培养
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效 能感,通过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努 力和成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 自我效能感。
中学生学习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探究
结果讨论和解释
学习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 影响机制
学习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信念 和判断,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 略和学习投入等方面,进而对学业成绩产生 积极影响。
教育实践启示
研究结果提示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培养学生的 学习效能感,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信念和态度,从而 提高其学业成绩。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和性 别的学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以
学业成绩对学习效能感的影响
成功经验的积累
学业成绩好的学生通常会有更多的成功经验 ,这些经验会增强他们的学习效能感,使他 们更加自信和有动力去学习。
失败经验的减少
学业成绩好的学生相对较少经历失败,这有助于保 护他们的学习效能感不受打击,保持较高的学习动 力。
他人评价的反馈
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得到老师、家长和 同学的认可和赞扬,这种正面反馈会增强他 们的学习效能感。
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
探究中学生学习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学习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
研究问题
学习效能感是否对学业成绩产生显著影响?不同年级、性别和学科的学习效能感是否存 在差异?
研究呈正相 关,即学习效能感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
VS
学习动机的增强
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通常具有较 强的学习动机,能够更加积极地 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学业成绩。
学习策略的采用
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采 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如时间管理 、记忆技巧等,这些策略有助于 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自信心的提升
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通常具有较 高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取得 好成绩,这种自信心有助于减轻 考试焦虑和压力,提高考试成绩 。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人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中完成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和期待感。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业成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对他们的学业成绩产生直接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完成学业任务的能力,他们更有意愿去面对困难,努力克服挑战。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容易逃避困难,缺乏对学业的动力和积极性。
因此,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有可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
其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好成绩。
同时,他们对学习更有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易感到学习的困难和无能,在学习中缺乏动力和积极性。
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
第三,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还与其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有关。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愿意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相信这些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他们更加自信地掌握学习技巧,更有能力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会避免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担心失败和挫折。
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更容易陷入学习的困惑和焦虑中。
因此,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
另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还会受到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支持、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育背景和社会环境也会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例如,在一个赏识和支持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培养出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因此,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仅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学生自我效能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学生自我效能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引言:学业成绩一直是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追求优异成绩的道路上,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学生自我效能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第一部分: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自我效能来源于个体对自己能力的判断。
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相反,如果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那些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的学生,往往能更好地克服挑战,更高效地完成任务,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第二部分:自我效能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成就有追求和渴望,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
他们更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主动面对学习困难,不断尝试和探索。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往往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任务抱有消极态度,影响学业成绩的提高。
第三部分:自我效能对学习策略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策略选择、规划和执行产生影响。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且能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困难,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
相比之下,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可能会避免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对困难容易感到沮丧,倾向于采取被动的学习方式。
因此,自我效能感对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和高效的学习执行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四部分: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 给予合理的挑战和反馈: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挑战中获得成长和成功的经验,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
3. 培养适应性思维: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中找到积极的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适应性思维,提高自我效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02012・11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谷丹(长春工程学院人文社科部,吉林长春)【摘要】本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法,抽取了306名初中生,采用统计学上的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具体探讨了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结果表明:目前,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年级和性别上存在着差异;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业成绩也越好。
【关键词】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一、引言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理论在学习领域的具体化。
班杜拉(1977)和申克将学业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中的表现,指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主观感受。
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被试选自吉林省长春市初中生306名。
其中初一97人,初二110人,初三108人;男生163人,女生133人。
共发放问卷306份,有效问卷为298份,有效回收率为97%。
2.研究工具①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本研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采用王振宏根据Pintrich 和De Groot 编制的自我效能问卷发展而成,该问卷共24题,总分越高代表学业自我效能感越强。
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效度良好。
该问卷共有五个等级,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基本不符合;3代表难以确定;4代表代表基本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计分规则是9—13题为反向记分,依次记5、4、3、2、1,其余都是正向记分,依次记1、2、3、4、5。
最后将学生在所有题目上的得分加在一起,即为该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
在本研究中,经信度分析,该量表的a 系数和Guttman 分半系数是0.913。
②学业成绩。
收集这三个年级被试的数学、语文和外语期末考试成绩,计算出数学、语文、外语这三科的总成绩,将学生的分数转化为标准,学生的学业成绩变量用标准Z 分数表示。
③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问卷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主试于2010年3月1日,在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上,发放问卷。
发放问卷前,向被试说明指导语,并提出要求,希望学生认真作答。
问卷发放顺序为先施测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因为题目较多,所以被试大约用20分钟时间答完。
然后施测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大约用15分钟时间作答完毕。
两份卷都完成后进行现场回收,回收率97%。
三、结果与分析1.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①性别差异。
为了了解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上是否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上,男生和女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1不同性别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检验②年级差异。
为了了解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上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单样本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示:表2不同年级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检验用PostHoc 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的差异非常显著。
如表3,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仍然主要存在于初一与初二、初三两个年级的差异上。
初二和初三两个年级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并不显著。
具体说来,初一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初二和初三两个年级,且差异显著。
表3同年级初中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上的事后多重比较注:*p<.05.**p<.01.***p<.0012.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相关关系统计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与学业成绩呈显著的正关且p<0.5(p=0.362**)。
这说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那么他的学业成绩也就相应的越高。
3.回归分析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
由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这两者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通过上面所做的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也很显著,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否能够预测学业成绩。
自变量为学业自我效能感,因变量为学业成绩进入回归方程,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表4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通过对表4进行分析,学业自我效能感在预测学业成绩时,回归系数为正值(=0.0365),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正向预2012・11测学业成绩,且p<0.001(p=0.000),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很好的正向预测学业成绩。
多元回归系数为0.362,决定性系数为0.131,校正后的决定性系数为0.128。
也就是说学业自我效能感这一变量可以解释学业成绩12.8%的变异,对学业成绩的贡献率达到了12.8%。
四、讨论1.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①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在本研究中,通过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上,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并不显著。
以往有研究表明男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女生,本研究结果与以往有的研究结果不符合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生的性别化差异逐渐缩小。
女生也在各个方面包括学习上也做的越来越出色,丝毫不比男生差,逐渐地,女生们对自己学业能力的评价也逐步提高,因此和男生相比,已经不存在很大的差异。
②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年级的差异。
对初一、初二、初三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父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用PostHoc 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发现,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相似,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仍然主要存在于初一与初二、初三两个年级的差异上。
初二和初三两个年级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差异并不显著。
具体说来,初一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要显著高于初二和初三两个年级,且差异显著。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的学业任务相比初二和初三的要简单、轻松许多,所以很容易取得较好的分数。
2.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统计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与学业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那么他的学业成绩也就相应的越高。
这个结论可以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来解释: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功能:(1)决定人们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2)决定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影响任务的完成;(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由此推断,学业自我效能感便会决定学生在学习上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影响学生学习时的情绪和学习的效果。
3.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通过以学业自我效能感作为自变量,学业成绩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正向预测学业成绩,如果一个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高,那么他的学业成绩通常也会较好,这是由于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决定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那么他面对学业上的困难,也将敢于尝试,挑战和创新,因为他相信只要他们尝试,就有可能成功,他在学习上的坚持性也要好于那些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往往不服输,不努力到到最后一分钟,不放弃。
而在学习上如果有了这种拼劲和韧劲,那么在学习上一定会取得骄人的成就。
参考文献:[1]班杜拉.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J].心理学评论,1977(84):191-215.[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27.对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实践分层次教学的研究傅薇(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南昌)【摘要】针对高职学生入学时分数线下降所带来的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课程教学当中引入了分层次教学。
文章就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当中引入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应用分层次教学在实践当中运用的策略、内容、评价和成效等各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分层次教学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涉及到英语的使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对员工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英语水平的角度来看,应当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但是,与社会和企业对英语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反,高考结束后被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的分数却是越来越低,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比较薄弱,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给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按专业划分班级进行授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现在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来说已经不适用了。
为了转变这种情况,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就必须改变目前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在不抑制英语基础较好学生的情况下,也要最大程度地提高英语基础较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树立学生将英语学习好的信心和选取适合的教材及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将分层次教学法引入英语教学当中,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和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由于扩招等各种原因,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较弱,学生的个性也相对差异较大,不少学生都对于英语的学习存在着厌学和恐惧的心理。
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