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作闺音的文化透析
浅析古典诗词中男子作闺音现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男子作闺音现象摘要:“男子作闺音”是一个普遍却又特异的诗学命题。
在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文本中,“女性”之特定身份与地位,经由诸种性别的置换与移情,成为文人士医生展现情感、志意、怀抱的符号或媒介。
幽人怀抱别有寄托,借口代言之诸般表达手法,所造就的远非单纯的审美效应,更是跨越了修辞、政治、性别、身份的复杂文化呈现。
此种抒情策略不仅揭露了文人士医生之现实身份的层叠与复杂,还昭示着中国诗学传统深挚婉转的话语指向。
关键词:男子;闺音;古典诗歌;闺怨情;宫怨情classical dictionary for ladies sound shallow men phenomenonAbstract: "man as the Inner Sound" is a common but specific poetic proposition. In the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the female‘s specific identity and status, through many gender replacement and empathy, as the symbol or the media of literati show emotion, will, the embrace. Men who are buried alive wills be entrusted, under the pretext endorser riddled with methods of expression are created, far from mere aesthetic effect, it is beyond the rhetoric, politics,gender, identity, the complexity of cultural presentation. Such lyrical strategy not only reveals the literati of the real identity of the layered and complex, yet clear to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 in abundance mildly words point to.Keywords: Men Inner voice, classical poetry, the woe in the situation, palace a complaint第一章男子作闺音的内涵及特点一、内涵翻阅诗骚乐府,检诸唐诗宋词,就像旧时戏曲中的女性角色老是由男优扮演一样,“男子作闺音”作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也一样遍及文人写作的诸领域。
男旦:性别反串中国戏曲特殊文化现象考论

在古代戏曲中,色彩不仅具有视觉美感,还在叙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 色彩的变换,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变化、情节发展以及故事背景的转换。例 如,在《长恨歌》中,作者通过描绘出凄美的画面和色彩,将叙事与色彩融为 一体,观众在感受色彩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故事的感人至深。
古代戏曲色彩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戏曲色彩的审美特征表现在色彩搭配、画面感、艺术性等多个方面。首先, 在色彩搭配上,古代戏曲注重对比和调和,通过不同的色彩组合,营造出独特 的氛围和情感。其次,在画面感上,古代戏曲强调舞台的整体效果,注重布局、 透视和光影的运用,使观众感受到宛如画面的生动场景。最后,在艺术性上, 古代戏曲色彩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代戏曲色彩构成分析
古代戏曲中色彩的构成元素主要包括角色、道具、服装、音乐等。在戏曲中, 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例如,红色和黄色常常被用来 表现忠勇、喜庆的主题,而黑色和白色则常被用来表现哀怨、神秘的主题。此 外,道具、服装和音乐的加入,使得戏曲色彩更加丰富多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代戏曲色彩叙事分析
引言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族群交融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戏曲艺术繁荣发展 的阶段。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元代族群涵化与戏曲考论的关系,以期为深入研究 元代族群文化和戏曲艺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族群涵化
族群涵化是指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和变迁过程。在元代,由于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需要,族群涵化现象极为普遍。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融, 为元代戏曲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背景和素材。
五、总结
男旦作为中国戏曲特殊文化现象,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重 要的社会价值。通过对男旦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特殊 文化现象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魏晋文人的男子作闺音终极版

魏晋文人的“男子作闺音”作品
建安时期: 潘岳《寡妇赋》 曹丕《燕歌行》、《美女篇》, 徐干《情诗》, 曹植《七哀诗》、《闺情诗》、《弃妇诗》等, 均突破“建安风骨”反映时代现实与社会政治的范围, 充满轻婉柔丽的情思。 晋: 傅玄有描 写女性的 《美女篇》,也有代女性口吻作 的《昔思君》; 陆机有描写女性的 《日出东南隅行》、《班婕好》等; 陆云有 《为顾彦先赠妇诗四首》;陶渊明有《拟古诗十九首》。 钟嵘对张华“儿女情多”的评价可用来概括此时期文学对女性题材 的 偏爱。
“男子作闺音”现象在诗赋创作中十分普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可以说,从《离骚》一直沿袭到《红楼梦》 • 先秦:屈原《离骚》自比于香草美人 • 汉魏六朝:西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曹丕 《燕歌行》、四萧(萧衍、萧纲、萧统、萧绎) 男子作闺音的作品 • 唐代:闺怨诗、宫怨诗、《香奁集》 • 宋代:柳永《乐章集》、苏轼《东坡乐府》 • 元明清:徐再思《题情》、吴伟业、钱兼益
•
“男子作闺音”的相关学 说 角色诗
认为作者是在扮演一个“异己”或者“类己”的角色, 为角色配音,替角色抒情,诗歌的题目一般为“代 XX”。但诗人们众多的“代XX”为题的诗都不是男子 作闺音,如李白《代东门行》、鲍照《代鸣雁行》。 • 代言体(化妆的抒情) 代言体诗即代人言心或以人和物代己言心,而代言体 诗以代女性立言为盛,所以人们会把“男子作闺音” 归类到代言体。但代言体诗歌还有更广泛的题材和旨 趣。历代不乏文人们为动物、植物代言的上乘之作。 如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代表一座山头写 信,为山容山貌辩护。
“男子作闺音”的原因
古代文人的“男子作闺音”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一)儒家宗法社会所形成的臣妾心态与女性人格。儒家的“三纲五常”的宗法 伦理观念作为统治秩序的准则,作为人子、人臣的士大夫们意识到他们的地位正 如女子一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其阳刚之美,于是为了使自己顺应现实,就不得 不委屈自己,尽量表现得温顺、阴柔一点,因而其心灵深处无不深深地打上“女 性”的烙印。
宋词“男子作闺音”的创作心理透视

宋词“男子作闺音”的创作心理透视郑强【摘要】宋代是我国词文化的繁盛时期,是继唐诗之后宋代文人开辟的另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个性化的文学高峰,宋词是贡献给中国文学的一大精神文化财富.宋词中有一类“男子作闺音”的现象,其延续并发展了中国文学中的性别移位手法.这些由男性词人创作的作品,却以女性的视角来表现词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词人的创作心理进行分析,从而说明宋词“男子作闺音”的内在心理机制.【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宋词;“男子作闺音”;心理透视【作者】郑强【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正文语种】中文词人的创作尽管是由其个人创作动机所决定,但现实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取向,“男子作闺音”同样如此,体现的是词人个人创作的心理特征。
宋词“男子作闺音”现象的内在心理机制是由词的“阴性”特质所决定的。
词与生俱来便属于“阴性”特质(关于词的产生过程在吴熊和先生《唐宋词通论》一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宋人奉《花间集》为词的鼻祖,至少说明在宋人眼里词是归于柔婉、轻艳的作风的,这是词的正宗,远可追之“宫体”,近可仿于“花间”,实有齐梁之余韵。
这是一种文学思潮,是一类文风的发展,不可简单归结为进步或落后,文学现象是人类心灵的外在感知,无论是“阴柔”或“阳刚”,只是人们的一种行文风格。
对于宋词来说,“阴性”是它的原初特质,这是由它的内在规律及形成因素所决定的。
虽然后人将词风分为“婉约”与“豪放”两派,但是“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
所谓的“豪放”当是对词这种“阴性”文学样式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制约,是对词的一种调解和中性化,免于滑向极端,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宋词“男子作闺音”是由词的特质所决定的,虽然“男子作闺音”这种现象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说明,但词的“阴性”特质无疑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男子作闺音”是循着词的“阴性”原则无意识地进入了角色移位。
男子作闺音的文化心理内涵探析

男子作闺音的文化心理内涵探析张伯娟;吕学琴【摘要】“男子而作闺音”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独特的但也是一个普及于文人创作领域的一个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抒情诗歌呈现出了特殊的抒情面貌和精神特质.“男子而作闺音”不仅对中国文学具有影响的深远,也从中折射出深刻的文化与文人心理内涵.【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4)005【总页数】5页(P7-11)【关键词】男性特质;女性情感;闺音;文化心理内涵【作者】张伯娟;吕学琴【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西宁710007;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一、“男子作闺音”释义所谓“男子作闺音”是指男性诗人(创作主体)代女性(抒情主体)设词,假托女性的身份、口吻创作诗篇而言情抒怀的一种诗歌体式(张晓梅,2008)。
“男子作闺音”语出清代田同之的《西圃词说·诗词之辩》:“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
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
无其事,有其情,令读者魂绝色飞,所谓情生于文也。
”现在学界对“男子而作闺音”的现象主要采用(杨海民,1992)先生的观点:“唐宋词中的作者明明是男性,但写出来的词却是一副女性的声情与口吻。
”以男扮女装的形式来表现男女精神特质的相互转化。
二“男子作闺音”的文学表现通过对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以男子自比女性的作品屡屡出现。
现就元代之前的男子而为闺音的文学表现作一简单梳理。
为其文化心理内涵的探讨做文本上的准备。
从文学渊源来说,《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写实传统,尤其是《诗经·国风》大都属于“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之作。
当中出现了诸如《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的思妇形象与《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解读柳永词中的“男子作闺音”

2012.03学教育一.“男子作闺音”概说“男子作闺音”一说,出自清代田同之的《西圃词话?诗词之辨》:“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
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
”田同之认为,词之写作乃在于“情生于文”,即假托“闺音”抒发“离别之悲”和“弃捐之恨”。
闺音,顾名思义,乃是指闺阁之音、“妇人之语”①。
“男子而作闺音”,指的正是男性词人通过极富女性化风格的语言来寄托某种情思,它既包括男性作者假托女性口吻抒情写意之作,也包括虽直接以男性身份抒写却透露着女性化情思之作品,与修齐治平豪情满怀的“雄音原唱”迥然相异。
“男子作闺音”在诗歌创作中虽亦有之,如传统的闺怨诗、宫怨诗,但在词之创作中尤为普遍。
由于词在产生之初,乃是酒筵歌席上供乐工歌伎合乐演唱的歌辞②,侑酒佐欢的环境和女性歌手的身份决定了词的纤柔艳冶之风格,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词以美女爱情为主要题材的女性化创作倾向。
与诗相比,词在当时被文人士大夫视为“小道”而少有“言志”“载道”的负重,也因此词人在消遣娱乐的心态下反而流露出最真挚、最自然的情感。
在北宋初期的词人中,柳永是与众不同的一位。
《全宋词》共录213首柳词,其中约有130~140首涉及美女爱情题材,更有20余首直接托以女子口吻。
他的“闺音”之作,以对美女和爱情大胆而直露的描写为特色,使词偏离了以晏殊、欧阳修词为代表的“雅化”“诗化”道路,而走上了“真正以歌曲性质为主的、与当时俗乐更密切结合着的、一种更为通俗更为真切也更为写实的途径”③。
与晏、欧等人含蓄深婉的“闺音”之作相比,柳永的作品因其个人经历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呈现出别样的风貌。
二.柳永词中的“男子作闺音”1.假托女性口吻的“女思男”模式男性作者假托女性口吻叙写闺中女儿对男子的思念和对爱情的渴望,是“男子作闺音”的典型模式,在诗歌传统中早已有之,早期的花间词作更是不乏其例,如温庭筠的《忆江南》、韦庄的《思帝乡》等。
柳永同样继承了这一模式。
《男儿闺音》[张金尧 王璞琇]
![《男儿闺音》[张金尧 王璞琇]](https://img.taocdn.com/s3/m/162ebdc4b9f3f90f76c61b3a.png)
男儿闺音:“春闺泪”与“黎民情”——评储兰兰电影《我住长江头》的剧作法张金尧王璞琇1摘要:本文以清代学者田同之总结的“男子作闺音”为理论原点,从文词本体、创作动机和心理机制等维度分析储兰兰、马力主演的电影《我住长江头》对李之仪词《卜算子》的改编策略,在浅层表意和深层意蕴中,总结了这部影片表现形式的创新特征,并认为这部电影既忠实了原词中对美好爱情的赞美,也进一步表现了士人忧国情怀和“美政”理想。
关键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男子作闺音”历经数载,几易其稿,由储兰兰、马力主演的电影《我住长江头》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该片根据北宋词人李之仪所做《卜算子》一词的相关故事改编而成。
李之仪曾官居朝请大夫,是苏轼门人之一,也是元祐文人集团的成员。
他擅长作词,其词“自有一种风格”,《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其主要代表作。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全词以长江水为线索,描绘了女主人公对心中男子的无尽思念和对爱情坚定执着的优美画面。
而据此改编的电影《我住长江头》演绎了李之仪在任当涂通判期间,除暴安良却遭陷害的悲壮故事,既是一曲不离不弃的爱情赞歌,也是一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正气华章。
与小说改编不同,将诗词改编为电影具有更大的难度。
这与诗词本身具有的意象特点分不开,因为语言和意境需要在电影作品中得以兼顾。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最为突出的意象特征,便是清代学者田同之在《西圃词说·诗词之辨》中所谓的“男子作闺音”。
这种“叙述体”的表现手法在诗词中常见,却不易直接被“代言体”的影视作品拿来吸收和借鉴。
而这部影片最为成功之处便在于通1张金尧,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王璞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过对音画的巧妙利用将“男子作闺音”的浅层表意与深层意蕴恰当地展现出来。
花间词中的“男子作闺音”现象

浅析花间词中的“男子作闺音”现象摘要:本文将从文学传统、词体特征、花间词中大胆的爱情意识表现及男子自我意识的衰退等方面对“男子作闺音”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男子闺音文学爱情“男子而作闺音”,出自清代学者田同之《西圃词说·诗词之辨》[1],用来概括男性文人代女性设辞,假托女性的身份、口吻,进行文学创作的现象。
花间词出现在晚唐五代,花间词人都是男性,他们所著的词都是以女性的口吻来表现女性婚姻生活或对爱情的渴望或思念丈夫的心情等,男子演绎女声词境成为主流。
一、“男子作闺音”的文学传统什么是“男子作闺音”,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中的女巫装扮成男女诸神,在神秘的气氛中进行歌舞剧式的代言和表演[2]。
而中国文学早在《诗经》、楚辞时期就已有了性别意识,其中不少篇什咏赞了女性美,如诗经国风中的《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到了东汉,更出现了男性诗人以女子自述的口吻进行写作的现象,体现出一种不自觉的“性别越界”趋势。
从文论的角度来说,注意到这一现象是在六朝。
徐陵在宫体诗集《玉台新咏》的序文中[3],通过虚构一位姿容美丽、富于才情的佳人形象阐述了选诗标准。
“其中有佳人焉……弟兄协律,生小学歌;少长河阳,由来能舞。
……加以天时开朗,逸思雕华,妙解文章,尤工诗赋。
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
清文满箧,非惟芍药之花;新制连篇,宁止葡萄之树?九日登高,时有缘情之作;万年公主,非无累德之辞。
其佳丽也如彼,其才情也如此。
……选录艳歌,凡为十卷。
”在他看来,宫体诗就是歌咏爱情与描写女性生活的诗作。
到了晚唐五代兴起的花间词承继了宫体诗“男子而作闺音”的审美趣味和写作方式。
二、“男子作闺音”是词体“应歌而制”的要求“应歌而制”的特定要求,也是造成男子作闺音的一个主要原因。
词的全称是“曲子词”,它是配合音乐(曲子)而歌唱的新体歌辞。
文人词最早是在贵族的酒筵歌席上创作演唱的,先由文人根据曲调作词,然后交付乐工歌妓伴奏演唱。
男子作闺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扮女装现象研究

“男子而作闺音”——对唐宋词中的一种文学现象的理解关键词:男子而作闺音、女性、审美、历史语境、闺怨摘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男子而作闺音现象数不胜数,在最为瑰丽的唐宋诗词部分,此现象更是值得关注。
本文将从对各学者作出的阐述进行理解、分析,并从作者人格结构、审美心态、创作行为入手,将文本、作者与历史语境结合起来考察,全方面理解男子而作闺音这一现象。
“男子作闺音”就是指男性此人作女音,写闺情、抒闺怨、诉闺思。
“男子作闺音”语出清代田同之的《西圃词说·诗词之辨》:“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
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
无其事,有其情,令读者魂绝色飞,所谓情生于文也。
”但是只要翻翻文学史就会发现,“男子作闺音”现象在诗赋创作中非常普遍,跌见不鲜。
这就使其超出了单纯的文体风格的论域,成为中国诗学的一个普遍而独特的命题。
大体上来说,“男子作闺音”这种古代文人代妇女或借妇女立言的书写实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创作主题模仿历史女性声音或代替女性抒发相思离愁,爱恨情仇,意向选择上带有明显的女性心理性格特征,内容上则多写女性的思慕与闺怨。
另一类则是“言此意彼”,就是所谓的“托志帏房”,似写怨夫思妇之情怀,实写孽子孤臣之感。
对于古典诗歌中大量存在的男子作闺音现象,对于文人士大夫为什么要在诗歌创作中以妾妇自居,又为什么采用这种“迂回”的言说策略,已有学者对此作出阐释,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寄托说”,这种观点认为,《诗经》以比兴抒情创其始,屈原的“香草美人”扬其波,到汉乐府诗歌,代抒闺怨的作品就渐渐发展为中国诗歌史上极为重要的题材,后来作为一种手法渐渐凝固转化为模式化的比兴思维,男性诗人可以很方便、很熟悉地借思妇的身世和口吻来表达他们自己的遭遇。
第二种观点称为“文体说”,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词的创作来说的。
论者认为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它的审美效应必须靠歌妓的演唱来实现,为了适应这种女音演唱的要求,文人学士便纷纷“男子而作闺音”——直接以女性的身份口吻说话,在词里写女性题材,妨女性腔调,抒女儿柔情,从而使得词的主题风格柔化、女性化,归于艳丽婉转一路,促使男子作闺音的繁荣。
中国文学传统之男子作闺音

男子作闺音“男子作闺音”语出清代田同之的《西圃词说·诗词之辩》:“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
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
无其事,有其情,令读者魂绝色飞,所谓情生于文也。
”从中可以看出,“男子作闺音”就是指男性词人作女音,写闺情、抒闺怨、诉闺思。
而后,“男子作闺音”便渐渐被用来概括男性文人代女性设辞,假托女性的身份、口吻,进行文学创作的文学现象。
对于男子作闺音这一文学现象,考其历史脉络,可以通过典型的诗词就其荦荦大者作粗略的论述。
先秦时期,古典诗歌的源头诗经和楚辞,其中以女性口吻所作之篇,不在少数。
《诗经》中的思妇诗和弃妇诗,如《卫风·伯兮》描绘了思妇闺中生活的几个细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荣。
其雨其雨,杲杲初日。
愿言思伯,甘心疾首。
”又如《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男女有所怨,相从而歌。
虽然《诗经》中的大部分以女性口吻抒情的诗歌因年代久远其作者是否为男性已不可考,但是《诗经》中的这些闺中诗对后世男子作闺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再看《楚辞》,屈原以缤纷的物象创造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离骚》中抒情主人公,以美人自喻“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男女喻君臣,抒政治失意之情,再者其《九歌》中的《湘君》《山鬼》都是直接托女性的身份、口吻和心理来写作的。
这一时期的闺音还是呈现一种较为原始质朴的状态,写实,情感强烈。
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虽然文人诗歌创作不甚流行,诗歌较少,但也有男子作闺音的代表。
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是较早的典型的宫怨题材的男子作闺音作品。
魏晋时期,如曹植的《寡妇诗》、《妾薄命》、《弃妇诗》“悲鸣复何为?丹华实不成。
拊心长叹息,无子当归宁。
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
天月相终结,;流星没无精。
”以女子的口吻抒发了妇女因为无子而被休弃的悲惨命运。
中国古代诗歌中“男子作闺音”现象的六幅面孔

徐干的《 于清河 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 一诗则是作者作为“ 目击者 ” 以“ , 新娘 ” 口吻发夫妇燕尔新婚便 “ 会合 安
知” 别离之悲 ” 的“ 与劳燕 纷飞之恨⑧ 。斋再如 , 中国古代的“ 出妻”l @ ( 也称“ 离娘” 休妻” 或“ ) 是非常普遍的婚姻 现象 。 女子无愆见弃 , 嗟冤无诉 、 往往 茕独无恃 。这类女子命运 的悲苦凄凉早在建安时期 引起文人士子的广泛关注。曹
崩, 三监 及淮夷判 , 周公相成五 , 将黜 , 作大诰 。” 孔疏 “ 予惟小子 ” 一节 日 :周公虽摄王政 , “ 其号令 大事则假成 王为 辞。” 所谓“ 佐武王作《 牧誓》 、假成王为辞”说 的就是这种“ 的方式。实际上 ,代” ”“ , 代” “ 的本领也是古代文人的“ 必修
课” 一 。 之
“ ” 代 作
一
在 中国古 典诗歌 中 ,代 ” 是男子作 闺音 常见 的类型。这种类 型的诗歌主要是诗人 “ 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 “ 作 代” “ 。一般是男性诗人受女 子托请或者为实事而作 。“ 言” 这类作品的创作动机和角色选择都是不 自由的。” 比如骆 ⑦
宾王有《 艳情代郭 氏赠卢照邻》 、 代女道士王灵妃 赠送士李荣》 二诗 , ③《 ④ 隋代王 胄的《 为寒床妇 赠夫妇诗》 轼 的《 次 韵代 留别》 属此种情况 。出于对社会上某个或某类女性 的不幸命运 的同情或关注 , 嘟 有感而发, 主动为之代言抒 情, 以作 闺音之方式表达的情况也很常见。与受人托请之代作 比较 , 此种情况可以说是 “ 自作 多情” 。举几例说明 : 建安七子阮璃去世后 , 曹丕代其妻作《 寡妇赋》 并命王粲作《 , 寡妇赋》 ( 其诗不详)曹植亦有《 , 寡妇赋》 表达对阮璃 的 ⑦ 怀念和对友妻 的同情 。其创作缘起诚 如曹丕在《 寡妇诗》 序中所言 :陈 留阮元瑜与余有 旧, “ 薄命早亡 , 每感其遗孤 , 未尝不怆然伤心 , 故作斯赋 , 以叙其妻 子悲苦之情 , 命王粲等并作之” 。其诗作缠绵凄怆 , 至深 : 感人
男子做闺音

古典诗歌中的“男子作闺音”现象考察——以《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为中心成伟(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体现了独具特色的“男子作闺音”现象。
汉末文人以女性的口吻、身份和心境进行创作,对女性丰富敏锐的心灵和情感进行深入的剖析,传达出作者的人生感受和精神苦闷,为此后拟女性创作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男子作闺音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底层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得不到实现,他们往往将内心的愁苦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代表作《古诗十九首》不仅呈现了汉末时期文人士子的生命意识,而且突出了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尤其是在写离别、失意的思妇诗中集中出现了独具特色的“男子作闺音”现象。
一、《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现象产生的原因东汉中后期政治腐朽,宫廷争斗不断,党锢之祸更甚,外族入侵,战乱频繁,无辜生命被屠杀,加之自然灾害不断,致使社会动荡不安。
在桓灵时期尤为严重,外戚、宦官更是“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1](41),官僚集团垄断仕途,社会买官公行的黑暗现象,下层文人无法跻身庙堂,使得大多数士人政治出路日趋狭窄,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士人“兼济天下”的美梦也随之变为泡影。
这一时期的党锢之祸对文人的打击甚是沉重,就第二次“党锢之祸”而言,前次的众多党人都被折磨致死,“妻自皆徙边,天下豪杰及儒学有行义者,宦官一切指为党人;有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州郡承旨,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害,其死、徙、废、禁者又六七百人。
”[2](p132)由此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到汉末党锢之祸对文人身心的伤害之深。
政治上外戚把持朝政,所实行的选举制度,实为豪强把持。
因而也就导致了中下层知识分子无缘被选举的现象。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如泥,富第良将怯如鸡”的童谣真实地表现了当时选举制度黑暗的程度。
政治、社会及自然重重因素使士人追求功名的理想在现实中被击碎,政治抱负无法伸展,加之残酷的党锢之争,使得文人对自己的人生理想产生迷茫感。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男子作闺音现象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男子作闺音"现象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0.6.1内容提要厂: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男性文人,模拟女性的口吻来创作大量反映女性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的诗篇的现象.笔者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男子作闺音”现象。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男性文人要以女性的口吻来进行创作,也就是为什么男人要说女人话呢?他们“作闺音”仅仅是出于对女性的同情?亦或另有别的心理动因?带着这些问题,本文试从社会历史、文学渊源、文化心理等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广—一’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男子作闺音”现象作了简要的概述。
第二部分.从中国古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及民间文学传统两方面入手。
论述“男子作闺音”现象存在的社会基础及其产生的文学渊源。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主要从文化心理角度,论述“男子作闺音”现象的深层心理动因。
滗者认为,之所以在古代出现如此多的“男子作闺音”诗歌,这是由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君权的国家。
君王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又是臣民的精神支柱。
而中国古代价值观念的单一化,又使得传统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君王对他们是否赏识。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君臣遇合又太不容易了.除丁极少数幸运者之外,绝大多数士大夫文人只能在渴慕君王的挫折心态和痛苦的期待中打发时日。
长期生活在这种际遇中的文人士大夫们往往会由于精神的抑郁和理想的阻塞而害起对君王的“相思”病。
这种心态与古代妇女对丈夫、古代后妃对帝王的思慕心态,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通相似性。
厂一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一种阴柔的特征。
f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古代诗歌多呈现出一种女性般的优美,而非男子汉式的壮美。
如果把“男子作闺音”诗歌与中国古4-匕d,说戏曲中出现的“女扮男装”和京剧中的“女角男扮”放在一起加以综合分析,会得出一些让人感慨万千的联想^一,一第四部分主要是对“男子作闺音”现象的客观评价。
男子作闺音的文化透析

三、“男子作闺音”的文学、文论传统的诉求
• 翻廹浩如烟海癿古代文学癿漫长诗卷,清丽婉曲,凄楚哀 怨癿女性书写是我国文学癿传统题材。中国文学尤其是诗 歌,历来就存在着感伡癿传统,其中抒写“心中事”、“ 眼中泪”、“意中人”闺怨相怃,感春怀人癿词作数量最 为众多。从《诗经》中《氓》、《谷风》廻妇癿哀怨,《 柏舟》中刻画癿誓死丌发心癿痴情女子形象廹始,这些女 性题材癿作品对中华民族传统癿审美心理和文化心态产生 着巨大癿影响。以后每一个时代癿文学创作,文人士大夫 仧都大量涉及爱情、婚姻、家庭等方面癿内容,其缠绵悱 恻,情真意挚癿情愫震撼着人仧癿心灵,成为特定历叱时 期社会生活和文学生活癿缩影。历代诗家词人无丌涉猎这 一领域,即使爱国主丿激情笼罩下癿南宋词坛,也丌乏其 例。其中尤其以柳永、苏轼、晏几道、张先、欧阳修、秦 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词人癿作品最有代表性,其深 刻性、吨蓄性、曲折性和细腻性叹为观止。
• 从《诗经》廹始,女性形象癿塑造不描写,就被纳入儒家 理想政治癿价值体系,廹创了以美色来喻比德政癿先声, 使人生不社会癿最敂感主题--爱情不政治癿双重理性在价 值观和审美观上得到深层癿契合。但是,需要强调指出癿 是,并丌是任何一篇以女性立言癿作品都有微言大丿,我 仧必须客观地公正癿看待这类男子作闺音癿创作,避免牵 强附会、穹凿比附癿“过度”阐释。
• 那举,男女癿悲欢离合何以能够传达政治癿寓意呢?这就 涉及到古代中国士人癿生存境遇。《说文解字》说:“臣 ,事君者,象屈服乀形。”中国经籍中有“臣妾”并称癿 老例,旧题孔安国传曰:“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 。封廸帝王即使喜好文辞者,对文学乀臣也以倡优畜乀。 早在汉代癿司马迁就愤慨癿指出封廸帝王规文士为倡优癿 事实。唐宋以降这种士大夫认同怨妇癿文化心态随着后期 封廸与制癿加强和士大夫地位癿下降增添了几分沉重和悲 凉。
微探唐宋诗词“男子作闺音”之由

微探唐宋诗词“男子作闺音”之由作者:薛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3期摘要:“男子作闺音”是文学上普遍的现象,小说、戏剧、诗词不乏其例。
诗歌史上更为突出,上至《诗经》、《楚辞》,下至清代诗词。
缠绵婉约的风格和女性化的柔婉抒情,是其主要的特征。
本文主要探寻唐宋时期在诗词史上男性文人以女性口吻伤怀怨别,“作闺音”之由。
此外,兼及不同的缘由援引该时期某些诗人的作品透析。
关键词:唐宋;男子;闺音[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0-01中国古代文学诗歌史上存在“男子作闺音”[1]现象。
所谓“男子作闺音”,即男性诗人创造诗词时假借女性的心理、口吻、思想等换位思考,忽略性别差异抒发创作者的内在情感。
这种文学现象与当时中国的历史时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创作动因、审美心态、人格结构等不无关系。
首先,诗作反映诗人将眼光自觉地投向女性。
古代中国,女性是男子的附庸,丈夫、儿子是女人的生活重心,当男性关注她们的生活,体察她们的情感,譬如“暗牖结蛛网,空梁落燕泥”[2]的闺房冷清之苦后,开始为她们代言立说,主要表现在:首先,为没有受过教育的贫家女子“代言”。
邵谒的《寒夜女》“寒女命自薄,生来多贱微。
……他人如何欢,我意又何苦。
”[3]底层女子为生活所迫,即使“筋力日已疲[4]”,还是“不息窗下机[4]”。
第二,为良人远去,独守空房的女子抒心曲。
唐代是男子充满慷慨报国的时代,兵役制使健壮的男子参军征战,自然出现张籍的《别离曲》之类的征妇怨,“不如逐君征战死,谁能独老空闺里。
”[5]李白同样发出“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6]心声。
除战争因素外,唐代手工业发达,商人以逐利为生活目标,常年奔波在外,如琵琶女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7]”原因各异导致女性形成凄楚哀怨的心理。
其次,闺怨之作也暗含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自身经历。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中言“天地间情莫深于男女;以故君臣朋友,不容直致者,多半借男女言之。
_男子而作闺音_唐宋词中的一种文学现象

文化教育“男子而作闺音”———唐宋词中的一种文学现象李勤(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广州佛山528000)北宋史称其为人“刚简”的名相晏殊,因为善于写宛转妩媚,带有女性声腔的词作,而被王安石批评为有失身份,说:“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尽管晏殊的儿子晏几道为其父辩解:“先公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
”哪知偏有一位蒲传正听后不服气,举出晏殊《玉楼春》词中两句:“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反问小晏道:“岂非妇人语?”确实,唐宋词中存在着一种颇为奇特的文学现象,正如清代词论家田同之所指出:“男子而作闺音”(《西圃词说》),明明是文人士大夫,偏爱发“妇人语”,作“妮子态”去从事词的创作,且这些现象还相当普遍。
被人们尊为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的苏轼,其《东坡乐府》现存的三百四十多首词中,豪放词竟不足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且多上乘之作。
正如贺裳《皱水轩词笙》云:“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
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欧阳修也未能跳出男女恋情,离愁别恨的格调,吟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之类的华艳闺情。
而刚毅执拗的政治家王安石也在《谒金门》(“红笺寄与添烦恼,细写相思多少。
醉后几行书字小,泪痕都了”)中不知不觉地使用“柔丽之语”抒写离别相思之情。
这些名公,德行高尚,刚正立朝,文章典雅,虽有艳丽之词,吴处厚亦为其辩护说:“文章纯古,不害其为邪;文章艳丽,亦不害其为正。
然世或见人文章铺陈仁义道德,便谓之正人君子;若言及花草月露,便谓之邪人,兹亦不尽也。
……然余观近世所谓正人端世者,亦皆有艳丽之词。
”(《青箱杂记》卷八)吴氏意在说明,名公们是可以有双重精神生活的,某些艳丽之词并不足以损害他们的品格。
这无疑是对艳丽之词的肯定,但也揭示了词体与传统诗体的体性区别:词婉于诗,以艳丽为特色,以表现儿女之情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