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代精神新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代精神新内涵
摘要:如何让世界认可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让五千年积淀的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引领作用,同时,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也承载着时代精神所赋予的新内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和谐意识兼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辍的传统文化,与其独具特色的时代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概言之,在新的时代应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即中国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强劲的凝聚力、强烈的和谐意识和强大的兼容性。
一、强劲的凝聚力
凝聚力,通常指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活动的团结协作程度,大多被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个体动机行为对群体目标任务所具有的信赖性、依从性、服从性。在汉代以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脉络与精华已经形成,其基本精神开始把目光投放到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之间,同时产生了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祟尚中和等精神内涵,使其更加生动具体,更加有血有肉。然而,这种精神的产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更有着极强的引导力和制约功能,对民族心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成为凝聚全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以人为本”“自强不息”……这些精神具有着很强的凝聚力,他们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凝聚全社会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拥有着这样一股强劲的凝聚力,它注重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自古历代君王和有良知的士大夫阶层,总以国家统一为乐,民族分裂为忧,如果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上来讲,这种强劲的凝聚力对中华子民着实有着深远的影响。祟尚和平,反对武力征伐,人们用行动带来强有力的冲击和震慑,使民族“大一统”的观念根深蒂固。与此同时,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也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有着积极的意义。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的叮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使无数中国人为之感动。
毫无疑问,中国人在物质、精神上都已与大自然贴近,并深入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建立稳定发展的社会生活需求和普遍认
知的价值取向,因而也就被广泛地传承下来。这不仅是古今中外人类的普遍理想和共同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懈追求和不断完善的终极目标。
二、强烈的和谐意识
和谐,通常指不同事物,或两个对立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协作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协调、融洽,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主张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但不能破坏自然,它所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就是道家。在道家看来,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不必经过任何人化,人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自然美的破坏,所以,道家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后来,这一思想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为“天人同类”“天人相副”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然而,当今社会,和谐不仅成为一种思想意识,也是一种方法,一种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方法。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国家与民族的统一,方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制度。
事实上,和谐并不是一味趋同或同流合污,而是崇尚求同存异。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形成了封建的大一统文化,特别是汉代的“独尊儒术”,它把大一统思想推向极致。这里的大一统思想并不意味着只有单一的内容,先秦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世,儒学发展的同时,随之道家、法家、佛家也都迅速发展起来,他们相互融合会通,相互演化生息,形成了新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学说,这些都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还出现胡曲雅乐各放异彩的繁荣景象。可见,无论是战争动乱,还是王朝更替引发的社会分裂,都没有影响到中国文化不断地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僵化守旧的代名词,“和谐”不仅是一种思想意识,一种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方法,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反对国家分裂、维护统一成了民族大义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追求。
三、强大的兼容性
兼容性,从专业角度理解,是指几个硬件之间,或者几个软件之间,或几个软硬件之间的相互配合的程度,现多被用来形容在工作时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配
合,积极工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兼容性”被指向”道”,即天道、人道,也就是尊重自然法则。这与现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研发尊重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也与现代社会尊重人的个性自由比较吻合。
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都不同程度地在观念上产生差异。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开始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状态,他们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要向自然开战,于是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探索,由此产生了像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等一些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借助发达的科学技术,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教会所支持的古希腊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意大利人布鲁诺进一步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此外,新航线的开辟,也给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带来了许多新发明和新产品,哥伦布首次远航探险、航渡美洲发现新大陆,达·迦马开拓了印度航线,麦哲伦的环球之旅证实了地球是圆的。这些科学大发现让人们认识到人的智慧、才能和潜力的无穷,更增强了西方人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信心和勇气。也许这是历史的巧合,正当西方破茧成蝶时,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发展速度。现代中国基于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思想,虽历经坎坷,但仍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苦难中吸纳了世界文化理想。由此可见,兼容世界文化,以开放的姿态多元化吸纳、交融外来文化,才能实现民族的大繁荣、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