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保护的共生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保护的共生策略
4.1 共生策略的提出
相对欣欣向荣的城市新区,衰落的城市中心失去了原有的聚 集效应,经济功能萎缩、对人的吸引力减弱等缺陷陷入一种无休 止的恶性循环之中。归根结底,这源于城市中心区多样性功能 的丧失。城市中心区“作为经济与娱乐的中心,功能的多样性
148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06/2010
意味着服务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可选择性,从而 吸引大量的人流,增强中心区的特有魅力和活 力,保持经济繁荣。”⑤滨江工业遗产的保护 再利用,是潜在的多样性功能来源,对于“经 济活力的再生或振兴,恢复已经部分失效的社 会功能,处理未被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及恢复 环境质量或改善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的意 义。⑥然而,该过程不是简单的功能置换和重新 开发,相反,由于其内容多样,而应建立一种 整合的方法,使其成为既饱含历史特质,又符 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空间环境,实现多种要素的 共生。
“共生”概念最初来源于生物学,是指多 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在生理上相互 分工协作,在组织上形成新结构的“生态可持 续性”的现象。日本著名规划建筑师黑川纪章 最早将“共生思想”应用于城市设计,如他 在《共生思想》“根茎般凌乱的城市”中提到 “环状运河的开发,与现有市区的保护再生的 组合,是开发与保护的共生”。⑦滨江工业遗产 保护广泛的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生态 景观和人性空间四项共生元素,因此,在工业 遗产的保护中应在它们之间建立相互依赖、相 互促进的协调可持续关系。如此既能够保护滨 江工业历史传承,创造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和 形态,又能够改善生态景观环境,创造人性化 的滨水空间,还能够重塑滨水区的开发活力, 提升城市中心吸引力(图7) 。
146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06/2010
1
3
5
6 7
8 9
4 2
图1 黄浦江徐浦大桥下游工业遗产分布 图2 民生码头筒仓剖面图 图3 滨江工业遗产空间分布(徐浦大桥下游) 图4 E18单元详细规划 图5 滨江绿地现状 图6 东昌路绿地现状 图7 共生原理示意图 图8 上海水泥厂石灰石预均化库 图9 新华码头保护设计
随着上海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和产业结构的 调整,黄浦江两岸生产型功能逐渐退化,地处城 市中心的滨江地区经济活力衰退,环境景观恶 劣,并形成了大量面临闲置和废弃的工业遗产。 这些工业遗产区位优良、建筑再利用价值高,是 城市中心复兴的潜在资源。加强滨江工业遗产的 保护和再利用,优化两岸空间环境和历史资源配 置,对上海新一轮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性好。
2 城市对滨江工业遗产的价值诉求
2.1 经济和社会价值诉求
随着上海城市中心功能的高度集中,中心城 区的消费成本增大,导致城市中心活力下降,呈 现出郊区化的趋势。黄浦江两岸闲置废弃的工业 遗产区位优势明显,周边基础设施优良,具有重 要的聚集特征,同时,由于废弃的工业用地大大 减少了动迁费用,土地成本大大降低。通过对滨 江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可以缓解密集城市的 土地利用强度,减少城市出行距离,节约能源, 重新焕发城市中心的活力。
1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概况
1.1 类型及数量特征
黄浦江发源于淀山湖,贯穿上海全境,其便 捷的水源和廉价航运孕育了上海最早的手工业、 航运业以及商业贸易。尤其开埠以来,历经150 多年的发展,两岸积累了大量的船舶修造厂、港 口机械厂、军工工业、码头仓储、大型棉纺织 厂、发电厂、水厂、油栈及加工工厂等。截至目 前,上海市列为文物及优秀历史建筑的工业遗产 数量为79处,新发现尚未指定工业遗产215处, 工业遗产总数共计294处①②。其中,黄浦江滨江 工业遗产有124处,占总数的42.2%,是上海工 业遗产的重心所在(图1)。
②滨江工业遗产保护政策与制度建设:加 强工业遗产保护法制建设,进一步登录工业遗 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工业遗产历史文化风貌
(1)城市规划层面
①滨江功能结构调整及土地利用优化:黄 浦江滨江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应置于上海 城市功能结构的前提之下,调整滨水区功能布 局和土地利用规划,将其功能置换为新型服务 业、景观空间等功能,将生态系统植入城市中 心,改善城市中心的景观环境,创造丰富多样 的城市中心环境,改善其旅游环境增强对人的 吸引力,并审视现有规划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 盾,及时弥补缺陷。
2.2 历史文化价值诉求
黄浦江两岸丰富多样的滨江工业遗产,是上 海港发展历程的见证,是上海近代工业和建筑变 迁脉络的见证,反映了中西文化在复杂社会背景 下的交流和融合,它同苏州河所形成的“T”字 形工业遗产带,构成了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 特征。
2.3 生态景观价值诉求
从生态意义而言,黄浦江一河两岸的水体资 源和低密度的两岸用地对于城市中心的生态系统 和区域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减少城市热岛效 应,保持生物链的完整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 意义。同时,优良的生态景观能够创造富有地域 特色的城市空间,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1)工业遗产保护比例低、不均衡 一方面,从工业遗产的文物登录指定情况看,迄今为止,124处滨江工业
遗产中列为文物及优秀历史建筑的有27处,只占21.8%。 其中全国重点和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只有6处,只占5%不 到(表1);另一方面,实现保护再利用的工业遗产数量屈指可 数,且保护不均衡,多呈散点分布,集中于世博园区、杨树 浦周边地段(表2)。
中图分类号 TU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0)06-0146-04
摘 要 该文首先介绍了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的概况, 阐述了城市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诉求。之后结合滨江工 业遗产的现状,提出“共生”的保护策略,并探讨了 其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遗产本体三个层面的实现 方式。 关键词 黄浦江 滨江工业遗产 保护 共生策略
4.2 共生策略的实现方式
黄浦江两岸的工业遗产保护并非对一纸空白 的蓝图设计,这种共生策略是建立在现有问题 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的,既包括对现有的滨江 工业遗产的现状特征,又包括现有保护实践的 评估和改良,还包括对城市区域规划的批判和 修改建议以及包括对其他区域新的设计等。实 现工业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生态 景观和人性空间的共生,在技术手段上,应分 成三个层面进行:即城市规划层面、城市设计 层面以及工业遗产本体保护层面。这里三个层 面的提出,并不是为了建立一种逻辑严密、界 限分明的递进式关系。恰恰相反,三个层面之 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更是一种复杂的立体 关系。这样提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相对清晰的 结构,以便能够更加从容的解决共生策略所面 对的多种资源配置问题,避免各种关系纠葛不 清,缺乏操作性。
Abstract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s by Huangpu River and analyses the urban demands with their value. 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and finally brings forward the symbiotic protection strategy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s, from urban planning, urban design and buildings themselves. Key Words Huangpu river,Industrial heritages, Protection,Symbiotic strategy
06/2010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 147
表1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登录数据统计
全 国 重 点 市文保 区级文 文保单位 单位 保单位
市优秀历史建筑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工业遗产
表2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保护改造统计
地理区位
原有功能
改造后功能
来自百度文库
地段
表3 滨江工业遗产区域保护设计 保护再利用功能定位
景观环境、公共空间
3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的现状问题
产业调整使得滨江工业丧失了原有的活力,大量的工业遗产闲置、颓败,黄 浦江两岸呈现出一片颓败之景象,成为市中心经济发展的真空地带,并严重制约 了城市景观环境的提升。作为存量资源,工业遗产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驱动作 用,其保护再利用仍存在诸多的不足。
3.1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现状
2.4 人性空间价值诉求
查尔斯•摩尔说过:“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 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 一个机会,它是人们逃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 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 清新空气疆界的机会。”③黄浦江水体的存在对 于构建丰富的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 公园、绿地还是滨水驳岸、亲水平台,水的介入 能够为人的活动创造生动的主题和趣味空间,大 大提升环境的灵动性和品位。
(2)保护再利用方式混乱 在已有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中,还存在以下保护方式模糊 的问题,如遗产价值判定模糊导致其分级不明确,最终导致保 护再利用措施缺乏针对性;保护再利用中重改造,轻新建,使滨江 环境缺乏有机连续;保护规模较小,多局限于单体保护,对场地及 环境的关注不够;保护对象单一,集中在工业建筑,而对工业构筑 物及工业设施缺乏重视;保护利用追求效率,而缺乏长远计划。此 外,已有的工业遗产改造功能单一(表2),改造后多为展示、办公 等文化功能,缺乏业态研究,没有形成场所的功能多样性。 (3)保护再利用与滨江规划冲突 为了更好的开发黄浦江,黄浦江两岸开发办公室于2002 年成立,并制定了《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然而规 划对历史遗产保护的重视不够,且缺乏对工业遗产的实地调 研,大量的工业遗产在规划中消失。以黄浦江沿岸E18地块详 细规划为例④,江海南关验货场、上港煤炭分公司码头等工业 遗产杳无踪影(图4)。
此外,滨江地段包含有城市最完整的构成要素,如建筑、构 筑物、防汛墙等,然而就黄浦江滨江水岸空间而言,滨水区与城 市腹地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临水区多临水而不亲水,滨 江可达性差。同时,业已建成的滨江临水平台环境简陋,元素单 一、尺度局促。尤其外滩滨江大道还严重破坏了外滩建筑群的滨 江立面,东昌路滨江大道进深狭窄,只是布置了简单的林木草 坪,缺乏公共吸引力(图6)。
1.2 风格特征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从建筑风格特征来 看,主要包括传统风格、西式风格和现代风格三 种;从结构构造来看,单层厂房多采用排架结构, 多层厂房则多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及钢结构。除此之 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如民生码头 筒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图2)。
1.3 空间分布
纵观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的分布,可以找出 比较清晰的六个地段,即:江川路地段、世博及 其延伸地段、董家渡至十六铺及浦明路地段、外 滩地段、北外滩至东外滩及浦东大道地段、浦东 大道延伸地段(图3)。一方面,这些地段工业遗 产密集,保存相对较好,能够反映黄浦江两岸工 业发展的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六个地段与两岸 现有的城市空间结构相吻合,承接性和保护操作
3.2 滨江景观空间现状
目前黄浦江两岸的公共岸线约有4000m,而上海水泥厂、川 杨河口至杨浦大桥间便有34.7km的岸段,由此可见滨江公共空 间的比例之少。而两岸的景观绿地及公共空间仅有五块,分别为 外滩、北外滩沿江、浦东南路至张扬路的沿江地带——即陆家嘴 绿地和东昌路绿地,滨江森林绿地(图5)。公共空间及绿地率明显 不足,且分布散落,没有形成滨江的带状公共空间,无法架构宜 居、宜游的景观生态和开放空间,无法发挥城市中心生态绿肺的 多重作用。
建筑文化 Architectural Culture
黄浦江滨江工业遗产保护的共生策略
Symbiotic Protection Strategy for Industrial Heritages by Huangpu River
李增军 曹永康 侯实
Li Cao Hou
Zengjun Yongkang Sh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