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高毒禁用农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oshimura et al. 2013)国内外除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外被禁用的十种高毒农药
1.毒鼠硅
性质:又称杀鼠硅。
剧毒急性杀鼠剂,产品为白色结晶粉末。
熔点230~235 ℃。
味苦,难溶于水,易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遇水能缓慢分解成无毒物。
由对氯苯基三氯硅烷与(冲)(冲)三乙醇胺反应制成。
口服急性LD50(mg/kg):1~4(褐家鼠),0.2~2.0(小家鼠),4.0(长爪沙鼠),3.7(黑线姬鼠),8.0(猫),14.0(猴)。
适口性较差。
多数摄食毒饵之鼠在数分钟内痉挛死亡。
二次中毒的危险小。
使用浓度为0.5%~1.0%的黏附毒饵。
宜现配现用。
由于其剧毒,且药性发作太快,保存、使用需特别注意安全1。
被禁用原因:其饱和水溶液放置5个月,仍可保持稳定的生物学活性。
化学性质
稳定,在植物体内可长期残留,对生态环境可造成长期污染,即使被动物摄取后仍不能分解,吃了被这些鼠药毒死的动物仍可导致二次中毒;同时毒鼠强还具有
植物内吸特性,毒鼠强对所有温血动物都有剧毒,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倍,砒霜的300倍,5毫克即可至人死亡(Micskei et al. 2010)。
结构:
2.除草醚
性质:除草醚为醚类选择性触杀型除草剂。
纯品为淡黄色针状结晶,工业品为黄棕色或棕褐色粉末。
难溶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醋酸等,易被土壤吸附,向下移动和向四周扩散的能力很小。
在黑暗条件下无毒力,见阳光才产生毒力。
温度
高时效果大,气温在20℃以下时,药效较差,用药量要适当增大;在20℃以上
时,随着气温升高,应适当减少用药量。
被禁用原因:除草醚是二苯醚类除草剂开发的第一个品种,由于对水生动物低毒,
自20世纪60年代迅速取代五氯酚钠用于稻田除草,在我国稻田化学除草中曾
起过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动物试验的深入,现已明确除草醚对哺乳动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且经皮吸收后的致畸和致癌作用远比经口后更为强烈,而经皮吸收是人体接触除草醚最可能的途径,危险性更大,鉴于此,国家农业部已明令禁止再使用除草醚。
结构:
3.毒鼠强(Bonache et al. 2003)
性质:四亚甲基二砜四胺(TETS, DSTA)是一种无味、无臭、有剧毒的粉状有机化合物。
熔点250~254℃。
沸点高于摄氏270度。
在水中溶解度:约0.25mg/ml; 微溶于丙酮; 不溶于甲醇和乙醇。
在稀的酸和碱中稳定(浓度至0.1N)。
在255~260℃分解,但在持续沸水溶液中分解。
加热分解,放出氮、硫的氧化物烟。
可经消化道及呼吸道吸收。
不易经完整的皮肤吸收。
它是一种磺胺衍生物,主要用途是杀鼠剂。
化学式是C4H8N4O4S2,化学名是2,6-二硫朵-1,3,5,7-四氮杂二环[3,3,1,1(3,7)]癸烷-2,2,6,6-四氧化物或2,6-二硫杂-1,3,5,7-四氮杂金刚烷-2,2,6,6-四氧化物。
易溶于苯、乙酸乙酯,TETS微溶于水、二甲基亚砜(DMSO),不溶于甲醇和乙醇。
受丙酮晶体化时结成立方晶体。
被禁用原因:毒鼠强对所有温血动物都有剧毒,为另一剧毒灭鼠药氟已酰氨的3-30倍,砒霜及氰化物的100多倍。
而且化学性质稳定,在植物体内毒作用可
长期残留,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污染,被动物摄取后可以原毒物形式滞留在体内或排泄,从而导致二次中毒现象。
结构:
4.氟乙酸钠
性质:白色粉末。
无气味。
有吸湿性。
不挥发。
溶于水,不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熔点200℃(分解)。
剧毒,致死量(经口)约2~5mg/kg。
有腐蚀性。
被禁用的原因:其对人和动物毒性太强、药力发作快,又具有二次毒性。
结构:
5.甘氟
性质:是一种醇类有机化合物,为无色或微黄色透明油状液体,略有酸味,易和水、醇、乙醚混溶。
化学性质稳定,但暴露在空气中易挥发,是一种植物内吸性
药剂,在植物体内能保留20—30天。
具有选择性毒力,潜伏期一般2—3小时,鼠食毒饵后多死于24小时以内,也有长达72小时者。
属极毒,二次中毒的危
险性比氟乙酰胺和氟乙酸钠(国家已明令禁用)小。
鸡和鸭对甘氟有很大的耐受力。
被禁用原因:化学性质稳定,但暴露在空气中易挥发,在植物体内能保留20—30
天,容易造成二次中毒,属极毒。
结构:
6、氟乙酰胺
性质:为有机氟内吸性杀虫剂,又名敌蚜胺、氟素儿等,其同类产品有氟乙酸钠(氟醋酸钠)、甘氟。
呈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丙酮等,无味、无臭。
原粉含氟
乙酰胺90%以上,溶液含10%、50%,喷雾液或毒饵含0.2%。
民间自行配制的
毒鼠药:如一步倒、一扫光、王中王、邱氏鼠药,均含有氟乙酰胺。
被禁用原因:氟乙酰胺属高毒农药,具有内吸和触杀作用。
人类口服半致死量为
2~10mg/kg。
氟乙酰胺进入人体后脱胺形成氟乙酸,干扰正常的三羧酸循环,
导致三磷酸腺苷合成障碍及氟柠檬酸直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及精神症状。
结构:
7.砷
性质:有黄、灰、黑褐三种同素异形体。
其中灰色晶体具有金属性,脆而硬,具
有金属般的光泽,并善于传热导电,易被捣成粉沫。
密度5.727克/立方厘米。
熔点817℃(28大气压),加热到613℃,便可不经液态,直接升华,成为蒸气,
砷蒸气具有一股难闻的大蒜臭味。
砷的化合价+3和+5。
第一电离能9.81电子伏特。
游离的砷是相当活泼的。
在空气中加热至约200℃时,有萤光出现,于400℃
时,会有一种带蓝色的火焰燃烧,并形成白色的氧化砷烟。
游离元素易与氟和氮化合,在加热情况亦与大多数金属和非金属发生反应。
不溶于水,溶于硝酸和王水,也能溶解于强碱,生成砷酸盐。
被禁用原因::砷在急性中毒24-72 小时或慢性中毒时常会发生周边神经轴突的
伤害,主要是末端的感觉运动神经,异常部位为类似手套或袜子的分布。
中等程度的砷中毒在早期主要影响感觉神经可观察到疼痛、感觉迟钝,而严重的砷中毒
则会影响运动神经,可观察到无力、瘫痪( 由脚往上) ,然而,就算是很严重的
砷中毒也少有波及颅神经,但有可能造成脑病变,有一些很慢性中毒较轻微没有临床症状,但是做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变慢。
慢性砷中毒引起的神经病变需要花也许长达数年的时间来恢复,而且也很少会完全恢复。
砷暴露的人最常看到的皮肤症状是皮肤颜色变深,角质层增厚,皮肤癌。
全身出现一块
块色素沈积是慢性砷暴露的指标( 曾在长期饮用>400ppb 砷的水的人身上发现) ,较常发生在眼睑、颞、腋下、颈、乳头、阴部,严重砷中毒的人可能在
胸、背及腹部都会发现,这种深棕色上散布白点的病变有人描述为「落在泥泞小径的雨滴」。
现在极少见暴露于高浓度砷粉尘的精炼工厂工人会发现其呼吸道的黏膜发炎且溃疡甚至鼻中隔穿孔。
研究显示这些精炼工厂工人和暴露于含砷农药杀虫剂的工人有得肺癌机率升高的情形。
结构:
8.毒杀芬
性质:为乳白色或琥珀色蜡样固体(纯品为无色结晶),具有萜类气味。
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温度高于155℃逐渐分解,不易挥发,不可燃。
受日光或受热后缓缓放出氯化氢,在碱性或铁化合物存在下分解快。
禁用原因:中等毒类,急性毒性较DDT强二倍,为全身性抽搐毒物,具樟脑样
兴奋作用,蓄积作用不明显。
毒杀芬可通过无损伤皮肤被吸入体内,侵害神经系统和实质性器官。
如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红肿、水泡。
2mg/kg、2.4mg/kg,
大鼠灌胃,12个月,白血球含量发生变化,末梢血液中的嗜伊红血球减少40~50%,盖克塞纳(一种麻醉剂)睡态延长,苯酰胺基醋酸的合成增加。
4mg/kg、4.8mg/kg,大鼠灌胃,7个月,发现半乳糖试验中血糖曲线的特征发生变化,血液中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增加,盖克塞纳睡态缩短。
以12mg/kg的剂量给大鼠灌胃4个月,诱发各种(器官)叶部和部分腺体体质的极度浸润,间质组织增加和
甲状腺中滤胞的增长。
肾上腺出现皮质和髓质的浸润,实质的复合作用受阻,皮质层变薄。
大鼠的肾、肝、心肌也表现出脂肪变性和伴随坏死性变化的粒状营养
不良。
毒杀芬有致畸作用。
35mg/kg,妊娠7至16天,小鼠经口,胎儿致畸;12mg/kg,妊娠大鼠灌胃,对胎儿的神经和形态有抑制效应。
结构:
9.磷化锌
性质:为暗灰色等轴晶系结晶或粉末,干燥状态下非常稳定,有大蒜气味,不溶于
水及乙醇,可溶于苯,二硫化碳.能溶于盐酸,硫酸而产生磷化氢.。
不能挥发。
禁用的原因: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吸入、误服磷化锌可致磷化氢中毒,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胃肠症状,以及发热、畏寒、头晕、兴奋及心律紊乱等。
严重者有气急、少尿、抽搐、休克及昏迷等。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结构:
10.铅试剂
性质:蓝黑色结晶性粉末,易被空气氧化,可加入二氧化硫水溶液保护;易溶于四氯化碳和氯仿,其溶液不稳定,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水
禁用原因:铅毒主要抑制细胞内含巯基的酶而使人体的生化和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引起小动脉痉挛,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能量代谢,导致卟啉代谢紊乱,阻碍高铁血红蛋白的合成,改变红细胞及其膜的正常性能,阻抑肌肉内磷酸肌酸的再合成等,从而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其中以神经系统、肾脏、造血系统和血管等方面的改变更为显著。
结构:
Bonache, M. A., G. Gerona-Navarro, M. Martin-Martinez, M. T. Garcia-Lopez, P. Lopez, C. Cativiela & R. Gonzalez-Muniz (2003) Memory of chirality in the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beta-lactams derived from amino acids. Influence of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Synlett,
1007-1011.
Micskei, K., T. Patonay, L. Caglioti & G. Palyi (2010) Amino Acid Ligand Chirality for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es. Chemistry & Biodiversity, 7, 1660-1669.
Yoshimura, T., T. Kinoshita, H. Yoshioka & T. Kawabata (2013) Asymmetric Intermolecular Conjugate Addition of Amino Acid Derivatives via Memory of Chirality: Total Synthesis of Manzacidin
A. Organic Letters, 15, 864-867.
冲, 代. <浅谈分子的手性_代冲.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