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常青精神之魂永恒_对艾米_省略_特诗歌_死亡_中隐喻的认知和解读_孙丙堂
A Psalm of Life 译文赏析翻译鉴赏与批评
• 第3节人生既不是为了“行乐须及春”和“今朝 有酒今朝醉”,也不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 消愁愁更愁”的在世不称意的人生,而是“日日
自己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人生; • 第8节要人们在历史上留下足迹, 泽被后人;
行动,日日进步”的有所作为的积极人生;
• 第9节即最后一节呼吁众生决心不移,努力进取,
• 译文三按照原诗的结构,并采用conversion(词类转换),将两个名词“enjoyment”和“sorrow” 转换为动词“贪欢”“哀怨”,显得比较形象生动。
• Art is long, and time is fleeting(第四节)
• 译文一:艺术长久,韶光飞逝,
• 译文二:学艺费光阴,时日去匆忙,
• 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 is our destined end or way”,
• 作者出于强调或者考虑照顾押韵,将两个否定意义的表语部分提前,其结构应该是“our destined end or way is not…”
• 译文一、二按照这个正常语序分别译成“我们注定的结局和道路,既不是享乐,也不是悲 伤” “我们命定的终点和道路,既不是享乐,也不是悲苦”,意思基本一致;
•
让逝去的岁月将死者埋葬!
一般是不会用“欢畅,欢乐”来形容未来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人们在巨变的时代洪流之中被裹挟着缓慢前进,时刻面临着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
在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对物质财富、名利地位以及感性欲望的追求与满足成为了当时主流人群的生活需求和基本目标。
对于“迷惘的一代”来说,“发财梦”与“爱情梦”的双重理想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吸引、鼓舞着他们不断前行。
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与他人的关系变得不再单纯美好,甚至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成为了他人达成目的的“手段”。
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自我被异化乃至物化,三观被颠覆,直至陷入沉沦的境地。
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不再是古代时期的素朴和谐状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自然科学、技术理性等人类知识体系的不断推演,随着“知识之树”的青葱繁茂,“生命之树”似乎失去了它本身的生长力,呈现出衰败凋零的态势。
正如同亚当夏娃偷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实,有了羞耻之心,开始区分善恶、明辨是非,象征着人类智慧的开启、萌芽。
被上帝放逐的下场使得他们开始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由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迅速的时期,西方文明演进的基本脉络就是“知识之树”(理论之树)生长繁茂,“生命之树”日益凋零的过程。
理性使人自由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焦虑与痛苦。
现实主义作家用客观冷峻的笔法描绘着社会现实,在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寄托了他们对社会历史、时代发展趋势的认真思索与预测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展望。
德语国家的作家们普遍具有的思辨理性和批判精神,强烈的反法西斯意识和反战精神,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等风格特色烙印在他们的著作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珍贵。
美国作家们对战后青年心理现实的描写也堪称一流,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能够真切体会到“迷惘的一代”悲苦交加的心灵状态和精神危机,面对沉重的命运、难堪的现实与未知的将来,如何正常地生存、追求自身幸福与自由发展的权利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心怀坚定的生命意志。
第16课《永久的生命》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生命”这一话题。 第三部分(5): 总结全文,高唱生命的凯歌。
整体感知
3.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文中哪些语句可 以支撑这一观点?
(1)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2)支撑这一观点的语句: ①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②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③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 世界以芬芳。 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议论性散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但一般不像议论文 那样直接议论说理,讲究论证方法,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 性,而往往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 求让读Biblioteka 领悟哲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 2.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 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导入形式3(语言导入):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
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 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 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 井的答案吧!
——严文井
知识讲解
作者介绍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
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1934年
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平图书
散文二篇
第四单元
伯 严特 文兰 井
罗 素
·
学习目标
■语言运用 理解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 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思维能力 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初步把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审美鉴赏 揣摩重要语句,品味意蕴深刻的语言,理解其哲理意蕴。 ■文化自信 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之死亡主题研究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之死亡主题研究【摘要】“死亡”和“永生”是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和永恒主题。
这位独立于19世纪美国文学的主流之外的诗人却开创性地通过不拘一格的韵律,含义隽永的意象,深刻而恰切地表现这一主题,并把笔触深入到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痛与希冀,成功地将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复杂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死亡;意象;人性;永恒艾米莉·迪金森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女诗人,她凭其不循章法,语言简朴,意韵多变和风格奇特的诗歌,成为与惠特曼、哈代和霍普金斯齐名的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驱。
她一生选择了归隐幽居,足不出户,但“很少有活着的人像她那样懂得爱情和死亡。
”[1]在她孤寂而漫长的岁月中,共创作了1775首诗,以一种纤细、聪慧、典雅的笔调反复吟咏自然、爱情、上帝、友谊、死亡和永生等深奥的哲学主题,而死亡之谜作为人生奥秘的重要部分,备受诗人的青睐,她是孤独的不断地与自己心灵对话,思考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更是敏感而睿智的,她用了三分之一,将近600首诗歌的比重,从不同的视角及不同的身份来阐述她对死亡与永恒的理解。
她笔下的死亡主题意义复杂而深刻。
在19世纪中叶,美国因霍乱,伤寒、结核病的广泛传播,死亡率很高。
迪金森所住的阿莫斯特地区也一样,所以她的一生充满死亡的味道。
当地的墓地就在迪金森寓所的附近,她亲眼目睹葬礼,感受亲人的离去,学些都使她陷入深深的痛苦。
她开始思考死亡和生命。
《我的生命已结束过两次》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 表明诗人对死亡的至来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的生命结束前结束过两次她仍旧等待着是否永恒会为我揭开第三次如此沉甸甸。
如此无望地看到因为生命两次已然陨落分离是我们知道的天堂的全部也是地狱所需求的艾米莉“感受死亡”的两次经历分别是1853年本杰明·牛顿的过世和1862年查尔斯·沃兹沃斯的过世。
生命之树 修辞
生命之树修辞生命之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成长。
在古老的神话和文化中,人们赋予了生命之树以深远的意义和象征。
无论是在宗教仪式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生命之树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生命之树常常被描绘成一棵高大、茂盛的树木,其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这一形象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生机勃勃的状态。
树木的根深蒂固,扎根于大地,代表着个体的力量和稳定性。
而树木的枝繁叶茂,则象征着个体的繁荣和蓬勃发展。
生命之树的修辞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运用。
比如,在《圣经》中,生命之树是伊甸园中的一棵特殊树木,象征着人类的永恒生命和智慧。
而在北欧神话中,生命之树是一棵巨大的世界树,连接着人间、天堂和冥界。
它的枝条延伸至每个宇宙的角落,使整个世界都有了联系和平衡。
除了宗教和神话,生命之树的修辞也出现在现代文学和艺术中。
在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作家哈尔德·穆勒通过生命之树的形象,揭示了人类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他描述了一棵巨大的树木,树冠上有无数个人形状的果实,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的各种欲望和人生的多样性。
生命之树的象征也可以延伸到人类社会和人际关系中。
在一个团结和谐的社群中,每个个体都像是生命之树的一部分,相互支持和依赖。
正如树木的根系相互交织在一起,为树木提供养分和稳定,人类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互相扶持,共同发展。
生命之树的修辞还可以引申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上。
每个人都像是生命之树在不同阶段的生长。
树苗刚出土时,幼小而脆弱,需要细心呵护;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树木逐渐成长,变得坚强有力。
人类的成长过程也是如此,通过学习和经历,我们逐渐变得成熟和自信。
总之,生命之树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它通过修辞的手法,传递出了人们对于生命、成长和社会的思考。
无论是在宗教、文学还是日常生活中,生命之树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给人们带来了力量和启示。
让我们珍惜生命之树,让它在我们的内心中生根发芽,在我们的生活中茁壮成长。
对《生命之树》的解释(转载)
对《生命之树》的解释(转载)我想给大家复述并解说一首著名的Ari写的诗歌《生命之树》。
现在你们已经能够比以前更加深层地理解它。
实际上,这不是诗歌,是一本书(《生命之树》)的第一段。
你可以继续读那本挺有诗歌性的书,虽然它的确累积了卡巴拉学者关于创造的一切知识。
伟大卡巴拉学者的Ari 《生命之树》创造之前,只有全充满着,最高之光才存在我们知道,太初,一切是从光开始的。
此光是无限的,并且对我们来说,它之所以是创造者,是因为创造了我们。
难怪一开始,当创造物(即一个想要用创造者去满足自己的愿望)还没出现并被创造的时候,只有它才存在。
而没有空的不(被此光)充满的空间“空”意味着什么?就是没有无光的空间,即在此光中没有其他事物能阻碍,拒绝它。
而且无光的、没有它的空间不存在了。
只有无限的平之光充满了一切只有无限之光———不受任何限制的、平———不变的,因为变化也是一种限制。
当我们提到状况时,指的是无止境的世界,因为我们谈论最高之光的出现于某种地方,而这地方式被光全部、无穷尽地、完全平地、不变地充满着的。
当它决定了创造世界及存于其中的创造物当它决定了———这平的、最高之光———创造世界(希伯来语的世界是olam,而隐匿是olama),既当它决定将自己隐藏起来,逐渐地限制自己,将自己的存在限制于这个全被它亲自充满的地方(曾经在这个地方它是完全显露的)时,创造者开始了一步一步地躲藏起来,既开始造成隐蔽的阶段被叫做世界(世界是把创造者藏起来的)。
现在我们清楚它渐渐躲藏的原因是什么:多亏此限制,驻于这些世界的创造物才可以显现。
既然创造者(光)隐藏自己,于那些地方中就能出现创造物。
以便显露自己完美换言之,正好限制自己,躲藏着自己,创造者显示其完美。
虽然我们根本不懂,但就是如此:对于创造者来说,限制自己特别难,因为进行限制表示将其光、完美、善良减低下去。
这样一来,它给其创造物显露自己的完美。
他准备好了创造物的现出,以及其独立的存在。
赫伯特的诗集《圣殿》中树的意象
赫伯特的诗集《圣殿》中树的意象作者:王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摘要:赫伯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玄学派诗人,著有诗集《圣殿》。
他的诗歌大多是宗教诗,歌颂上帝。
其诗大多构思新颖,简洁精练,富于形象,喜欢使用象征手法和具体形象。
“树”是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树承载着赫伯特对上帝,对生命的一种领悟。
本文联系诗歌实际和诗人的生活实际,分析赫伯特诗歌中树的意象。
关键词:《圣殿》;树;神性;人性作者简介:王明(1985-),女,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013-01一、引言赫伯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玄学派诗人,其诗歌风格简练清新,优美典雅。
诗人著有诗集《圣殿》,以其诗歌中对上帝的虔诚和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赢得了当时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但后来所受关注较少。
十八世纪,柯勒律治钟爱诗人的诗,说能从诗人虔诚的诗歌中找到安慰。
美国作家爱默生也高度评价了诗人的诗。
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T.S.艾略特对诗人的诗歌及其影响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最终确定其在文坛的地位。
赫伯特诗歌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无所不在的对基督虔诚的爱,还因为诗人将真挚的感情和清晰的逻辑融为一体,描写生动形象,隐喻出神入化,其间杂糅各种意象,借以赞美万能的上帝。
树是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诺罗普弗莱对西方文化中的“植物世界”作了高度的概括,将其归纳为一个简明的公式,即“植物世界”=花园=一棵(生命)树。
树的这一意象在赫伯特的很多诗歌中都有出现。
诗人曾写道:“I read, and sigh, and wish I were a tree…”。
[1]还有“for Man is ev’ry thing, and more: he is a tree, yet bears more fruits”,[2]其诗歌中的树具有特殊的个性,它不仅与上帝联系紧密,且某种程度上代表个人。
诗人世界里的永恒——解读艾米莉·狄金森和莎士比亚诗歌里的死亡意象
诗人世界里的永恒——解读艾米莉·狄金森和莎士比亚诗歌里的死亡意象作者:冯辉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1期冯辉[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23]摘要:死亡和永恒是不断被重复的主题。
艾米莉·狄金森以及莎士比亚以自己的视角对死亡进行诠释。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证实了现实和想象,宇宙和生命局限性之间的关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复杂性,描述了那个时代英国的独一无二。
读他的十四行诗,读者可以很容易解读作品里多维度(美学、情感、现实和哲学)下的死亡意象。
通过对比,我们既欣赏不同诗歌里的理想和现实、情感和心境,又感受两位世界级诗人眼里的死亡以及死亡里隐含的主题——永恒。
关键词:死亡永恒无限十四行诗多维度一、艾米莉·狄金森的视角:死亡= 永恒美国19 世纪著名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创作的诗歌有三分之一钟情于描写“死亡”,以各种笔调:轻快、庄重、落寞、平静等。
1862 年狄金森经历了一场感情危机,期间的诗歌以思考生命和最终的人生归宿为主题,On becasue Icould not stop to death(《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即是其中之一,描写了一位女子坐上了“绅士”(名叫“死亡”的人)的马车,和“永恒”一起缓慢前行,女子被绅士的温文尔雅所吸引,相携同行穿过校园,孩子们在课间休息,喧闹充满活力;他们越过成熟的庄稼地,看夕阳西下,最后停在一座房子前,这不过是地面上凸起的土包,房顶隐约可见,房檐埋在土里(暗喻坟墓)。
从那时算起,已有几个世纪,是的,几个世纪一眨眼就过去了,马车在驶向永恒。
诗句末尾狄金森以快进的方式突然结尾,喻义死亡即是永恒。
艾米莉·狄金森的这首诗象征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学校,孩子学习的地方代表幼年生活; 凝望麦田指慢慢成熟;落日余晖预示生命走向终结,从整体和层次入手揭示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决定性。
生命之树常青_1000字.docx
生命之树常青一个平凡的世界,一群平凡的人,一颗不平凡的心,一个不平凡的梦。
“人们宁愿去关注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也不愿去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不论是少平总在所有人离去之后才敢于去拿那两个黑面馍;亦或是他在得知晓霞被洪水夺去生命后如同五雷轰顶,却又无助地盼望着消息有误而晓霞还活着;还是少安走在县城的大街上回想起与润叶的往事时苦涩而又甜蜜的心,都毫无保留地将人物的心理剖析开来,用善良与爱揭示生活的主题。
人物细腻的内心描绘出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品质。
少平与金波并没有因为家庭条件的差异而戴上了有色眼镜。
他们俩总是在对方最需要自己时出现;不论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掏光腰包也要帮别人站起来;对生活有了困惑,也在对方面前促膝长谈。
朴实、憨厚的孙玉厚,村中的傻子田二,好吃懒做的王满银,固执的乡土哲学家田福堂,形形色色的农民们身上都有令人感慨的一面。
难道小人物就注定要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埋没吗?作者俯下身子,用自己的同情心为他们都绘上了五彩的面孔。
他们令人气愤,心酸,无奈,欣喜,潸然泪下,哭笑不得,仿佛就在昨日与其相遇。
这是一部属于人民的作品,折射出中国人民的善良与谦卑,一如成熟的稻子。
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时代总是相似的。
劳动者亦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用双手开拓自己的路,用汗水浇灌微弱的希望,用劳动来充实短暂的青春,从而让其永驻。
负债千元的少安仍为即将倒闭的砖厂四处奔波;少平为了出门闯荡不怕后背磨得鲜血淋漓而依然咬牙搬着石块;兰香不怕吃苦,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
贫穷从来不是拒绝前进的理由。
上帝对每一个渴望走向顶峰的人从来都是平等的。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人们通过奋斗,不甘于现状,才一步步建成我们的社会。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无数人为了头顶的星空献出生命,更多的人紧随其后,踏过前人的身躯,迈向更高处。
保尔告诉我们,生命只有一次,在回首往事时应当问心无愧;雷锋告诉我们,生命是有限的,应当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克林姆特生命之树赏析
克林姆特生命之树赏析克林姆特的《生命之树》那可真是一幅超级特别的画呢。
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被拉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你看啊,那画上的树就像一个超级大的魔法树,它的枝干就像老爷爷的手臂,弯弯曲曲的,可是又很有力量,好像在向四周伸展着,要把整个画面都抱住似的。
那些金色的线条在树上,就像是树上结的最最珍贵的果子,闪闪发光的,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宝藏吧。
我觉得克林姆特这个人肯定是个特别爱想象的家伙。
他画的这个《生命之树》里,那些图案就像一个个小秘密。
有的图案像是眼睛,在偷偷地看着画外的我们,感觉有点神秘兮兮的。
还有的图案像是一些奇怪的小生物,在树的周围爬来爬去,好像这棵树就是它们的整个世界。
我记得我自己有一次在树林里玩的时候,看到一棵大树。
那棵树虽然没有《生命之树》里的那么华丽,但是也有一种很强大的感觉。
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洒下来,就像金色的丝线一样,我当时就想,这是不是有点像《生命之树》里的那些金色呢?不过我那时候看到的树就是普普通通的绿色和棕色,可没有那么多花花绿绿的图案。
也许克林姆特看到的树和我看到的不一样,他看到的是树的灵魂吧,谁知道呢?再看这画上的颜色,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有金色,就像太阳一样耀眼;有红色,就像火在燃烧;还有蓝色,像大海一样深邃。
这些颜色混在一起,就像一场热闹的派对。
可是,我又有点疑惑,为什么要把这么多颜色都放在一棵树上呢?也许他是想告诉我们,生命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就像这棵树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有人可能会说,这画也太花里胡哨了,哪有树是这样的呀?但是我觉得,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啊。
如果画都和我们看到的东西一模一样,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克林姆特就是把他心中的树画了出来,这棵树不是普通的树,而是一棵代表着生命的树。
它可能是在生长,也可能是在诉说着什么。
我在想啊,如果我能走进这幅画里,站在那棵生命之树下面,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是不是能听到树在唱歌,那些小图案会不会都变成真的小生物,围着我转呢?也许我会被那些金色闪瞎眼,哈哈,开个玩笑啦。
《生命之树》作品的拟物舞蹈语言对作品形象的塑造
《生命之树》作品的拟物舞蹈语言对作品形象的塑造
《生命之树》是一部涉及生命和自然的舞蹈作品,拟物舞蹈语言对作品形象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在此作品中,舞者们通过身体的移动、姿态和表情,模拟出天空、森林、动物和植物等自然元素,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独特之处。
其中,生命之树这一形象是作品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之一。
通过舞者们的肢体语言,生命之树的枝干和根部被描绘得非常清晰,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的生命力和生长力。
此外,舞蹈者们的肢体动作也相应地反映出自然元素的形态和特征,如风和火的轻盈、土地和水的沉静等等。
这样的拟物动作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和感性体验,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总之,拟物舞蹈语言是《生命之树》作品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通过舞蹈者们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成功地营造出了自然界的感觉和氛围,从而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感受自然之美。
从《心之灵》探雪莱浪漫派柏拉图主义诗学观
从《心之灵》探雪莱浪漫派柏拉图主义诗学观盛 钰内容摘要:英国革命浪漫主义诗人珀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一生写了数量众多的抒情诗歌。
本文所要探讨的抒情长诗《心之灵》(Epipsychidion),自1821年问世之际便在诗人的要求下被匿名发表,因其传达出微妙的对爱情的不贞和不确定性,被视为“雪莱诗歌中最难懂和最富有争议的”,为多数雪莱诗歌研究者所忽略。
本文在结合历史、社会语境的具体分析后认为,《心之灵》作为一首典型的“追寻罗曼斯”,诗人在其间隐晦地将自己对永恒真理与“美”的理念的向往,内化成为一种对理想化爱情的歌颂与追求,并试图将浪漫派柏拉图主义诗学思想通过诗歌的隐蔽话语之形式传达出来,是雪莱的爱情观与诗学理想的完美融合,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细细品读。
关键词:雪莱;《心之灵》;浪漫派柏拉图主义诗学;追寻罗曼司作者简介:盛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英语诗歌与跨文化研究。
Title: Percy Bysshe Shelly’s Romantic-Platonic Poetics in EpipsychidionAbstract: Percy Bysshe Shelley was one of the more influential and radical English Romantic poets, and wrote great many lyric poems in his life. Epipsychidion is a major poetical work published in 1821 with a subtle feeling of faithlessness and uncertainty towards love. Anonymously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its publishing, the long poem was usually considered to be Shelly’s most obscure and controversial w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helley’s quest-romance Epipsychidion in both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it can be disclosed that Shelly has internalized his poetic thoughts and understanding of eternal truth and beauty into his pursuit of the ideal love, which can also help him to present his Romantic-Platonic Poetics in a cryptic and abstract discourse mode. Key words: Percy Bysshe Shelly; Epipsychidion; Romantic-Platonic Poetics; Quest-Romance Author: Sheng Yu is Ph. D. candidate at School of English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Her major research field is English poetry and cross-culturalstudies.E-mail:********************.cn一、引言珀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出身于英国贵族之家,年轻之时怀着对宗教的疑惑、对宇宙的好奇、对至真与至美的渴望以及改造世界的憧憬,走了一条叛逆者之路。
生命之树诗歌
生命之树诗歌《生命之树》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生命之树的存在。
那是一棵古老而又年轻的树。
它扎根于大地,树干粗壮而坚实,树皮粗糙,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它的枝丫向着天空伸展,仿佛在拥抱那无尽的苍穹。
这棵树见证了无数的故事。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下,鸟儿在它的枝头欢唱。
那清脆的歌声,就像是对新一天的欢呼。
树静静地聆听着,它是鸟儿最忠实的听众。
小松鼠在树干上窜来窜去,寻找着昨天藏起来的坚果。
树看着小松鼠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慈爱,就像一位老人看着调皮的孩子。
树下,是人们休憩的好地方。
老人们坐在石凳上,谈论着过去的日子。
他们的脸上刻满了皱纹,就像树的树皮一样,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故事。
他们回忆着年少时的梦想,那些在岁月中渐渐模糊却又无比珍贵的梦想。
生命之树听着他们的谈话,偶尔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感慨着时光的流逝。
生命之树也是希望的象征。
当风雨来临,它挺直了腰杆。
狂风呼啸着,想要把它连根拔起,但它紧紧抓住大地,绝不屈服。
暴雨倾盆而下,打在它的枝叶上,它默默承受着。
因为它知道,在它的庇护下,有那些脆弱的生命。
它是小动物们的避风港,是花草们的依靠。
等风雨过后,彩虹挂在天边,它抖落身上的水珠,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它的叶子是生命的色彩。
春天,嫩绿的叶子冒出来,像是一个个小生命在探头探脑。
那是新生的喜悦,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夏天,叶子变得茂密翠绿,为人们遮挡炎炎烈日。
人们在树下乘凉,感受着它带来的清凉。
秋天,叶子渐渐变黄、变红,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
然后缓缓飘落,回归大地的怀抱,就像生命完成了一个轮回。
冬天,它虽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但却依然蕴含着生命的力量,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生命之树,它是大自然的馈赠。
它包容着万物,无论是高大的动物,还是微小的昆虫。
它给予我们氧气,给予我们美好的风景。
它让我们明白,生命是如此的顽强又如此的美好。
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这棵生命之树,让它永远枝繁叶茂,永远成为我们心中那片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存在。
爱米莉_迪金森及其死亡诗解读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 anzhou U niv.(Social Sciences) 2000,28(外国语言文学专辑):64—66 V o l.28Supp lem ent2000P64-66 爱米莉・迪金森及其死亡诗解读武海霞(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 爱米莉・迪金森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她来讲,死并非简单的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最后的升华,对她而言生死都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爱米莉・迪金森 诗歌 生命意识中图法分类号 I10612艹以来最享盛名的女诗人,她的这种盛名并美国19世纪女诗人爱米莉・迪金森被称为世界文坛上自萨弗非她有意追逐的结果,而是在她谢世二十多年之后兴起的意象主义找到了名不见经传的她,并奉她为意象主义先躯。
一、她的生之哲学——审美者的一生爱米莉・迪金森最令世人关注的是她自青年时代以后所过的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种生活给她带来了“阿默斯特修女”的雅号。
评论家写道:“她对自然的熟稔的程度可比拟于一个修女对她蜗居中每块石头每片青苔。
”①对于她来说,生命中的重大事件不是婚丧嫁娶等红尘中事,乃是:“第一群鸟儿飞返故里,小知更鸟儿乍展歌喉,茸茸绿意初次沁入心脾,每朵小花撑开一个个美妙的新世界,一次非凡的日落,秋天渐深的颜色——生命有永不枯竭的源泉。
”(the com ing of the first birds,the bursting of a young ch rysto s,the detecti on of the first fascinating sp ring fuzz of green in the air,the w onderful opening of the new w o rld in every little flow ers,an unusual sunset,the autum n changes2and the inexhaustible life.)②这种深切体味自然的纯灵性的生活方式与爱默生、梭罗等超验主义者倡导的自然与心灵原则不谋而合,尽可能地贴近自然,以知识与聪明才智为工具,挖掘自然表面以下的深层内涵,并过十分丰富的灵性生活。
电影《生命之树》赏析
电影《生命之树》赏析《生命之树》是一部由导演泰伦斯·马力克执导的美国电影,于2011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家庭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不同时期经历的挑战和成长。
影片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情感描绘,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本文将对这部电影进行深度赏析,探讨其主题、叙事手法、角色塑造等方面的亮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影片的主题。
《生命之树》以家庭为主题,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与宇宙之间的联系。
影片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的刻画,展现了家庭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挑战,以及家庭成员在面对生活困难时的选择和成长。
影片通过对家庭生活的细腻描绘,呈现了家庭的温馨、亲情和包容,同时也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挣扎。
通过这些细腻的刻画,影片深刻地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了观众对家庭、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其次,影片的叙事手法也是其亮点之一。
《生命之树》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呈现故事,通过交错的时间线和回忆片段,将家庭成员不同时期的经历和情感交织在一起。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感和观赏性,也使故事更加丰富和深刻。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逐渐了解家庭成员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感受到他们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困惑、挣扎和成长。
同时,这种叙事方式也使影片的主题更加丰富和立体,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另外,影片的角色塑造也是其一大亮点。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和成长历程都得到了精心的刻画。
影片通过对角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们在面对生活困难时的选择和挣扎,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灵变化。
尤其是影片中的父母角色,他们在面对家庭问题和个人困境时,展现了深沉的爱和责任感,同时也面对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这些角色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使影片的情感更加真挚和打动人心,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生命之树》是一部深刻、感人的家庭题材电影,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情感和成长历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亲情,同时也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挣扎。
死亡之美
死亡之美摘要: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写下了几百首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表达了她对死亡的真切情感体验。
本文通过其最具代表性的死亡诗的分析,揭示艾米莉一生对美的不断追求,以及她是如何向读者展示死亡之美。
关键词:审美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一、审美的含义史料中对审美的记载尤为稀少,直至现在各家对其的定义也略有不同。
但总的来说,审美经验有逾越常规的作用,但反过来,通过社会状况理想化又起着使其改观的作用。
当人们自觉地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并且喜欢这一角色的时候,才能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并且怀着喜悦的心情来理解他所认识到的或与自身有关的真实生活情境。
正如威廉布施的一首诗里说我们生活中的烦恼一旦被描绘出来就变得饶有趣味。
在此,或许,我也可以暂且借用一回:我们人生中所避免不了的死亡一旦被描绘出来就变得饶有趣味。
而在所有描述死亡的文人志士中,独倾于狄金森对死亡的感受。
二、艾米莉?狄金森两首死亡诗歌分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温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契机。
艾米莉?狄金森在十九世纪的美国与惠特曼不相上下,虽然两者风格截然不同。
她所创造的诗歌,忧而不郁,喜而不乐,透着独具女人特有的观察力与审美观。
她的诗歌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她的死亡诗,有着哥特式的阴森却又不失小女子的幻想之美。
她一生都生活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艾莫斯特小镇,足不出户,生活圈子极为狭小。
在这样有限的生活经历中,凭借着她的聪慧、想象和细致,创作了1800余首诗歌。
她的诗往往深刻的探讨人的内心生活,尤其对死亡偏爱有佳。
本文就她的与死亡有关的几首诗为例进行分析,透析诗人对死亡美的追求。
在《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死亡幻化成了彬彬有礼驾车相邀一同出游的绅士: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他殷勤停车接我车厢里只有我们俩还有永生同坐我们缓缓而行,他知道无需急促我也抛开劳作和闲暇,以回报他的礼貌我们经过学校,恰逢课间休息孩子们正喧闹,在操场上我们经过注目凝视的稻谷的田地我们经过沉落的太阳也许该说,是他经过我们而去露水使我颤抖而发凉因为我的衣裳,只是薄纱我的披肩,只是绢网我们停在一幢屋前,这屋子仿佛是隆起的地面屋顶,勉强可见屋檐,低于地平面从那时算起,已有几个世纪却似乎短过那一天的光阴那一天,我初次猜出马头,朝向永恒狄金森在此描述的是与死亡接触的经历。
让生命之树常青演讲稿
让生命之树常青演讲稿让生命之树常青演讲稿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虹看到弧形的石桥,对她说:“我的大地上的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长久。
”石桥回答:“你那么美,你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永恒的。
”不错,彩虹的生命没有石桥长久,石桥也的确没有彩虹美丽,但是我认为虹与桥的看法都是片面的。
石桥固然不美但是长久地稳固地架于两岸之上,默默地把彼此沟通,这是它生命的价值;彩虹的存在固然石是雨过天晴的瞬间,但它那瞬间的美丽却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这同样石生命的价值。
正如裴多菲所说:“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生命石有限的,人生之途不过十几年的道路,那我们无法延长它,更无法求得它永存。
但是我们可以追求美好,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十几年默默的奉献足以换的永恒的生命;一次轰轰烈烈的壮举,一次瞬间美好的展现,也可以说石生命的永恒,所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本身,而在于奉献。
只要有所奉献,不管石长久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还是在短暂的瞬间发出灿烂的光华,这样的生命都是永恒的。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正是像石桥那样,长久地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也许你还记得《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写的那次壮烈的松骨峰战斗。
在那些带火扑敌的烈士中有一位名叫李玉安的英雄,然而,人们发现这位“烈士”至今还活着。
他被救以后,回到家乡黑龙江,当了一名普通的粮库工人,几十年来,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丝毫没有向别人透露自己的过去。
直到1990年,当人们知道他就是松骨战中的英雄的时候,许多人大为不解,甚至为他没能得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遗憾。
李玉安舍弃了自己本可得到的各种优厚的待遇,而选择了做一名普通工人,默默地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这长久的默默奉献充分体现了他生命的价值。
还有的人生命虽然不长久,但是在短暂的生命中,却闪现出灿烂的火花,永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不也是他生命的不朽价值麻?我国现在作曲家《义勇军进行曲》的聂耳,只经历了人生中的二十个春秋,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民族的精魂,又有谁能够忘记他呢?大诗人裴多菲也只走过了短短的二十几年的道路。
生命之树常青作文精选
生命之树常青作文培根说过,人的天性犹如花草树木,而阅读好比修整与剪裁,使其更加美丽、丰富多彩。
是的,可还不止这些。
阅读像一种仙露,可使生命之树常青。
从阅读中,我们汲取营养,使生命之树繁盛;从阅读中,我们吸取教训,使生命之树健康;阅读是智慧的源泉,让生命之树茁壮。
纵贯古今,多少伟人通过阅读,丰富人生,而使生命之树永生?少年时代的毛主席便饱览群书,他读过的书,摞起来恐怕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圈圈点点,心得、札记,更是多如蚁塔里的居民。
从孟子的文章中,他领悟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马克思的文章中,他了解了资本主义开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原理;从魏徵的文章中,他学会了“谦冲而自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之所以能成为“风流人物〞,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阅读岂不功不可没?围城的作者,以超凡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名闻中外的钱钟书,更是立志阅尽北大图书馆里的藏书。
他看过的字,一个个接起来恐怕能绕地球转上几圈。
是阅读使他的眼睛雪亮,是阅读使他“胸藏万汇凭呑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是阅读使他被大家喻为“人中之龙〞,是阅读使他生命之树永葆活力。
离开阅读,司马迁岂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离开阅读,川端康成又岂能以?故都?、?雪国?、?千只鹤?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离开阅读,莎士比亚又岂能以众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剧本而名闻遐迩、流芳百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就是注入体内的活水,阅读就是滋润思想的甘露,阅读才能使生命之树常青、永葆活力。
“指物作诗立就〞的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民然众人矣〞。
是的,哪怕是浩瀚的海洋,如果只出不进,也会有干涸的一天,不大量阅读,终归会步才尽的江郞之后尘,生命之树怎会常青不枯?仲永是可悲的,可叹的,我们呢?作业多、于高考无益、浪费时间……这些能成为排斥阅读的理由吗?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用力挤总是会有的。
多进次图书馆吧,那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能充实人生、丰富人生,能点燃心灵的灯,照亮人生,能陶冶情操、改变人生。
《生命之树》叙事策略与文化解读
《生命之树》叙事策略与文化解读&李媛媛美国导演泰伦斯•马利克的影片《生命之树》带有鲜明的意识流特色。
该片铺陈的话题宽泛、厚重且晦涩,导演将该片建立在具有本土电影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让影片叙事时空灵活跳跃、表达自由,刻画出其对生命、对自然等宏大命题的阐释。
一、人类精神与话语自觉意识根据赫尔德(J.G.von.Herder)的研究,“人类精神”这一概念逐渐在众多领域得以适用。
他在《另一种历史哲学》一书中叫具体划分了人类精神的概念,即指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在文化层面的综合结果,体现着一个民族文化价值的延伸,独特而鲜明。
正如厄内斯特•勒南(Ernest Renan)所言:“一个民族是一种灵魂,是一种精神原则。
”因此,那些具有共同群体记忆的,能够对当下进行映射的,并且有意愿维护和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都可以被认为是民族精神产物,具有不朽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例如,美国的文化差异性可通过种族、地区、宗教信仰等体现,并从价值观和国家制度等构成美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即“美国梦",而这一概念正是劳伦斯・R•塞缪尔对美国民族精神内核的阐释。
在电影艺术中,阐述时空、生命、自然的影视作品有很多,碎片化叙事也并非《生命之树》所开先河,而好莱坞科幻大片既是对其先进电影制作技术的华丽展现,同时亦是电影工作者对科技、时空、未来等具有科学生命力和探索精神话题的思考以及艺术创作。
在《生命之树》中,导演为满足宏大命题的叙事需要,将人、生命、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多个视角展开刻画。
《生命之树》通过碎片式叙事结构,运用复调叙事等大量意识流手法[2],打破常规意义叙事模式,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宏大命题。
泰伦斯•马利克的影片充满文艺气息,西方传统文化与哲学思辨精神蕴藏其中。
影片荣获第6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该片叙事从一个普通家庭展开,通过渺小的个体生命视角延展到宏观的生命话题上。
《生命之树》的演员阵容和取景地十足体现好莱坞拍摄风格,导演尝试将人类对科学、生命等命题的执着探索通过银幕抒写融入后现代叙事体系中,彰显出人们对宇宙、生命以及时空问题不懈探寻的思想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
长春大学学报
第 23 卷
2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概念隐喻理论和心理空间理 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一理论研究的重要学者 当属福柯尼耶和特纳。福柯尼耶和特纳于 1997 年 出版了《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提出“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阐释 了两个心智空间中的信息是如何互相映射并整合起 来,从而解释新概念是如何产生的。概念合成是人 们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 时的一种认知过程[6]。
两种: 一种是属于贡达尔岛国的虚幻故事,称为贡达 尔史诗; 另一种则是表现她个人感受的抒情诗[4]。 其诗作语言精炼优美,富于哲理及神秘感,基调凄婉 哀伤,感情真挚动人,透视着其独特的人生态度。本 文依据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艾米莉的 诗作《死亡》中的隐喻进行认知和解读,为艾米莉诗 作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摘 要: 概念整合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其中包括对隐喻现象的阐释,它为隐喻的分析提供了意义建
构、信息整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文章基于该理论对艾米莉·勃朗特诗歌《死亡》中的隐喻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从中
可以看到隐喻在诗歌文本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艾米莉·勃朗特对待人生和死亡的独特视角。
关键词: 隐喻; 生命; 灵魂; 永恒
艾米莉· 勃朗特 ( Emily Bronte,1818 - 1848 ) 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坛上一位卓尔不凡的女诗人 和小说家。 由 她 创 作 的 小 说《呼 啸 山 庄 》以 其 独 特 的艺术魅力和迷人的光彩享誉世界文坛。然而,艾 米莉·勃朗特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更是一 位天才女诗人。艾米莉一生共创作 193 首诗。诗分
……
组合并投射到合成空间。在合成空间中我们整合背
And,behold! With tenfold increase blessing,
景知识,树和其组成部分都要经历四季变换,冬天要
“But,within its parent’s kindly bosom,
( blessing) 相映射,二者都代表美好,是希望的象征,
Flowed for ever Life’s restoring tide.
这一特征同样被投射到类属和合成空间。“风、雨、
……
温热”( wind and rain and fervent heat ) 与“宠 爱 ”
第 23 卷 第 1 期 2013 年 1 月
长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Vol. 23 No. 1 Jan. 2013
生命之树常青 精神之魂永恒
———对艾米莉·勃朗特诗歌《死亡》中隐喻的认知和解读
孙丙堂,高 僖
( 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1 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研究回顾
我国对于艾米莉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 而研究者们普遍把目光投向 了 她 的 小 说《呼 啸 山 庄 》。 很 长 时 间 以 来 ,艾 米 莉 的 诗 作 都 未 能 引 起 研 究者的重视。孙靖曾对近 30 年国内艾米莉的研 究进行述评,其研究结果显示“在总数为 359 篇的 研究论文中,专门研究艾米莉诗歌的仅有 9 篇,占 论文总数的 2. 5% ……艾米莉的诗歌作品长期以 来一直处在 被 忽 视 的 境 况,成 为 艾 米 莉 研 究 中 的 薄弱环节”[5]。进入 21 世 纪,不 断 有 学 者 开 始 关 注艾米莉的诗歌。对其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总 体 研 究 、主 题 、意 象 和 艺 术 风 格 等 方 面 。 目 前 的 这 些研究大多 是 从 传 统 的 文 学 角 度,分 析 其 诗 歌 的 特点和风格 等,国 内 对 于 她 诗 歌 中 隐 喻 的 分 析 比 较少,而结合 认 知 语 言 学 分 析 其 诗 歌 中 的 隐 喻 的 文章就更少了。
为了解释合成过程,福柯尼耶提出了概念整合 网络的概念,概念整合网络是概念整合的场所。一 个概念整合网络包括四个空间: 一个类属空间( generic space) ,两个输入空间( input space) 和一个合 成空间( blended space) [7]。整合过程当中,首先要 创建两个输入心理空间( input) ,这些心理空间将进 行“跨空间映射”( cross - space mapping) 。然后,类 属空间 ( generic space) 向 每 一 个 输 入 空 间 进 行 映 射。其次,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地提取部分意义,即 有助于理解的那部分信息,“选择性投射”( selective projection) 到合成空间( blend) 中。在合成空间中经 过“组合”( composition) 、“完善”( completion) 和“精 致”( elaboration) 的整合过程完成新创结构 ( emergent structure) ,也即新意义的生成[8]。
看哪,带着增添了十倍的祝福,
相映射。“冬天”( winter) 与“悲伤”( sadness) 相映
春天将美丽的花朵缀满了枝头;
射。“冬天”( winter) 的一个特征是寒冷,这与“悲
清风细雨和温热频频来爱抚, 使它在翌年五月长得满枝风流。”[11]
伤”( sadness) 带给人的感觉相映衬,这一特征被投 射到类属和合成空间。“春天”( spring) 与“祝福”
覃志峰研究了艾米莉的诗歌后,指出其诗歌的 一个重要特点是 具 有 高 度 的 隐 喻 性[10]。 对 艾 米 莉
诗歌中隐喻的解读是理解艾米莉诗歌的一个重要途 径。笔者选取艾米莉的代表诗作《死亡》,运用概念 整合理论对这首诗歌中的隐喻进行分析和诠释。
艾米莉的诗作意象丰富,感情炽热,常给人一种 遥远神秘的感觉。《死亡》以生命与死亡为主题,娓 娓讲述了“我”被死神的打击,极富隐喻性。在第一 小节中,艾米莉即交代了“我”被死神打击。
Hope was there,and laughed me out of sadness; ( love and caressing) 相映射,他们都具有温暖、安抚
Whispering,‘Winter will not linger long! ’
的特征。输入空间 1 的元素与输入空间 2 的元素相
中图分类号: I561. 0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3907( 2013) 01 - 0055 - 05
在隐喻研究方面,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看作 是一种修辞手段或一种修饰性的语言表达,然而由 莱考夫( Lakoff) 和约翰逊( Johnson) 共同发表的《我 们赖以生存 的 隐 喻 》[1],标 志 着 隐 喻 的 研 究 由 传 统 的修辞学进入了认知时代。认知语言学家将隐喻视 作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莱考夫提出了“概 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该理论 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它更确切地说是 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它普遍存在于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也是隐喻 的[1]。莱考夫 等 学 者 认 为,隐 喻 由 两 个 域 构 成,一 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 source domain) 和一个结 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 target domain) 。隐喻就是将 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让我们通过始 源域的结构来理解和构建目标域[2]。20 世纪 90 年 代,福柯尼耶( Fauconnier) 和特纳( Turner) 等学者在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 (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该 理 论 是 继 莱 考 夫和约翰逊概念隐喻之后新出现的意义建构、信息 整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语言概念生成和理解 的心智复合空间模式[3]。
第 1 期 孙丙堂,等: 生命之树常青 精神之魂永恒———对艾米莉·勃朗特诗歌《死亡》中隐喻的认知和解读
57
图 1 “生命之树”———合成网络
轻轻说道: “冬天很快便会过去。
( parent’s bosom) 与输入空间 2 的“生命”( life) 相映
……
射。“小树枝”( sprays) 与“生命过程”( life process)
我国对于隐喻认知研究的关注是从莱考夫的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始的。进入 21 世纪 以后,许多学者相继投入到对认知隐喻的研究中来, 推动并发展了隐喻的认知研究。
收稿日期: 2012 - 10 - 25 作者简介: 孙丙堂( 1965 - ) ,男,河北固安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研究及英语文学批评。
概念合成理论揭示了自然语言意义建构过程中 的概念整合这一十分普遍的认知过程。由于隐喻现 象中同样包含着概念整合的认知过程,该理论也可 用来阐释隐喻现象,特别是对隐喻的意义建构与推 理机制的阐释。
3 艾米莉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和解读
隐喻是诗歌构成的基本要素,诗人在诗中常使 用大量的隐喻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并借以引起读者 的共鸣。诗人在诗中运用隐喻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概 念具体化,使读者能够充分理解诗人所要传递的思 想与情感。隐喻使得诗歌含义隽永,使诗歌的情感 饱满丰富,充满色彩与魅力。路易斯( C. Lewis) 说, 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 巴克拉德( G. Bachelard) 说,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 套隐喻的句法。费尼罗撒( E. Fenellosa) 说,隐喻是 自然的揭示者 …… 是 诗 歌 的 实 质[9]。 正 因 如 此,理 解诗歌中的隐喻成为认知和解析一首诗歌的关键。
( 1) “接着又一击,时光的枯木, 从永恒的鲜活树根上分离! ”[11] “Strike again,Time’s withered branch dividing From the fresh root of Eternity! ”[12] 引文( 1) 中,“时光”、“枯木”、“树根”和“永恒” 这些意象构成一个复杂的心理空间。这里涉及两个 输入空间,如图 1 所示,输入空间 1 是以“生物”( living creature) 为框架,以“植物”( plant) 为实体的一 个心理空间。而“植物”( plant) 这个实体的表征是 “树”( tree) 。输入空间 2 则以“永恒的事物”( eternal things) 为框架。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对应元素形 成了跨空间映射。树木的一个枝条( branch) 与时间 ( time) 相映射; 树枝的枯萎( withering) 与时间的消 逝( fading) 相映射; 树枝的分离( dividing) 与时间的 停止( ceasing) 相 映 射。这 两 个 输 入 空 间 通 过“组 合”这一过程结合起来,在“完善”的过程当中,读者 要借助背景 框 架 知 识,即 死 神 对“我 ”实 施 了 打 击, 然后再将组合起来的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当中。在 合成空间中,我们看到树枝从树干的分离表明时间 的停止,而通过整合背景知识我们知道时间是永恒 流逝不会 停 止 的,所 以 这 里 时 间 的 停 止 应 是 相 对 “我”而 言 的,时 间 对“我”来 说 相 对 停 止,意 味 着 “我”生命的 结 束,也 就 是“我 ”的 生 命 从“永 恒 ”当 中分离出来。而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在头脑构建两个 输入空间,一个现实世界的空间和一个反事实的空 间,在反事实空间中包含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在讲述 自己被死神的打击,而事实空间中包含有生命的人 可以说话和回想事情。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投射 到合成空间中,就产生了新创意义。在合成空间中, 生和死的界限都被模糊化了,死去的人具有有生命 的人的特性: 说话和回忆。因此,合成空间传递给读 者一个信息: 这个死去的人仍然活着。 ( 2) “但在它母枝温情的心内, 永远流动着生命的浆液。 …… 希望总是笑着为我驱去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