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盐碱地的改良措施与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经验交流I现代园艺2016年第11期

浅谈盐碱地的改良措施与对策

黄琼

(兰州市雁滩公园,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土壤盐碱化能降低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因此,土壤的盐碱化程度主观上对农作物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作 用。怎样进行肥沃性土壤的创建,让土地变得更为优质,是我国当下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盐碱地;负面影响;改良;对策

1土地条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1.1土壤的盐碱化严重

土壤盐碱化是农作物产量低的具体因素之一,然而土壤 次生盐渍化的主观因素是灌溉的水量过大,欠缺排水量,而 且地表水也受到了迫害,造就了地表水水位提升,农作物的 日常汲取功能和新陈代谢功能都受到了负面影响,使致根茎 的成长发育不良,大大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1.2排灌系统不完善

构成未能快速排除冲洗的盐碱水溶液与包含盐碱的地 表水,造成地表水位提升,土壤中的盐碱量度扩增,以致于使 农作物田地的次生盐碱化,土壤中过多的水不能够及时排泄 出来,也容易使水分、大气、温度和气候无法满足农作物的需要。

1.3 土壤肥力

自然条件下,盐碱化土壤的N较非盐碱土壤要低一些,由于排水和洗盐以及灌浇等过程的影响,从而使损失的N更 为凸显。针对盐碱地中的P而言,绝大多数都处于非溶解的 情况,有效的P含量很少,农作物不会普遍性汲取,农作物吸 取营养成分的流程也需要水分的含量,而土壤中的含盐量却 影响了此进程,农作物汲取能力由此下降,减少了产量。

2 粗放的耕作和田管对产量的影响

2.1耕作的粗放

就播前耕翻的漏耕现象而言,其耕种的深度还很欠缺,不够平整,以使耕种的层面内部环境走向恶化,也使农作物 根部的成长和汲取作用受到抑制,较低的整地标准,质量差 的播种,欠缺深度的耕种程度,回升较为缓慢的地表温度,这 些因素全部使农作物的根苗呈现出僵苗或弱苗,不到位的开 沟深度,低利用率的废料,都能降低土壤的肥沃程度,并且非 均衡的灌溉,也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基本因素。2.2施肥不当

盲目施肥,使3种重要元素(氮、磷、钾)的比重不合情合 理,均未能达到肥料的最佳利用率,因此,若在施肥之前没有 测试土壤的质量,没有测定土壤汲取元素的程度,则难以让有 机肥料完全利用,都将使营养成分欠缺,当然,最终的农作物 产生低矮等不良的状况,也存在施肥方略不恰当的因素。

2.3灌水

田地中会因为大量的灌水而产生积水实况,若不排涝,难以提升根系的活力,也难以汲取更多的养分,因此,这种不 良的情况直接性低造成了农作物发育较为迟缓,而且新陈代 谢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所以,针对土壤的盐碱化程度而言,只有运用科学性的改良措施与更新的决策,才能够避免某些 不良事件的生成。

3 改良措施与对策

3.1土壤的改良

重点是土壤盐碱化与土壤肥力的更新,盐碱化土壤的更 新主观上是根据土壤含盐量高的现状和升高的地表水情况 等来采用相对应的决策,进而进行灌溉洗盐压碱的作业。而 就逐年渗透水性差这一观念而言,结实的土壤改良团粒结构 特别有效,能够防板结和提地温以及保墒防盐的效果,有助 于农作物的发育和生长。

3.2平整土地

这不但为防范土地盐碱化的关键性措施,还是创立高产 量、稳产田地的重点流程,其根本目标则是提升脱盐的成效,降低土地返盐与盐碱的构成,还能有助于提升灌溉的品质和 土地的实际利用率,在春秋2个季节,灌溉中能够采取“三 平”作业,以至于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3.3科学培肥

土地的物理形状很差,因此肥沃性也不高,有机物的累 积量由此下降,所以,只有合情合理地提升土壤肥沃度,才能

作者简介:黄琼(1988-),女,民族:汉,籍贯:甘肃兰州,职称:工程师助理,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盐碱地治理。

致失水过多。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时间,各环节要 保持苗根湿润。

2.2.2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 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 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 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 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 等[2]。

参考文献

1翟明普.森林培育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樊辉.现代林业生产管理技术[M】.甘肃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禾初)

-230-

2016年第11期现代园艺经验交流|

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

罗群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林业局,江西宜春336200)

摘要:营造林又叫做“绿色万里长城”建设计划,是国家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抵御风沙危害,保护生态平衡所进行的大型防护林建设工程,能够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林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

营造林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营造林质量,针对这种现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基于保证营

造林质量的重要性,本文指出了当前营造林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能

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营造林质量;提高;关键技术

森林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繁衍 最为活跃的区域,在调节气候、净化大气、防风固土等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环境不断 恶化,森林退化现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为了扩大森林面 积,维护生态平衡,国家提出了营造林战略计划,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营造林工程所涉及的工作环节较多,每个环节 的工作都会直接影响营造林质量,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地分 析,才能提高营造林质量。

1当前营造林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营造林工作难度比较大

营造林是国家为了应对土地流失、风沙侵蚀现象而提出 了营林计划,覆盖范围包括西北、华北以及东北地区的多个省 市,属于一项长期建设任务。营造林工作量大,需要投入大量 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同时具有政策性及专业性特点,对技 术要求较高,很多工作需要由技术过硬的专业型人才才能完 成。但是从现阶段我国营造林建设情况来看,还没有形成完善 的管理制度,经营理念比较落后,专业人才稀缺,这些都影响 了营造林建设的正常进行,加大了营造林工作难度。

1.2 对营造林认识不够深刻

很多地方政府对营造林建设缺乏全面的认识,没有从长 远发展来进行考虑,仅仅看到了营造林所带来的短期经济效 益,忽视了其防风固土以及保护环境的生态效益。没有意识 到营造林建设的重要意义,对于上级交代的任务比较敷衍,仅仅是为了完成硬性任务做好表面工作,苗木分布不合理现 象比较严重,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树苗成活率较低,难以将

作者简介:罗群(1974-),男,本科,中共党员,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工作。营造林连接成片,无法充分发挥出营造林的作用,达不到预 期建设效果。

1.3营造林管理力度不足

管理力度不足是影响营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营造 林建设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对林农加以正 确引导,林农对营造林建设认识不够全面,对相关工作不够 配合,造林和管护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地方政府在营造林通 过质量检查之后,便不再对其进行监测和管理,营造林在长 期无人管理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病虫害现象,导致已经成活 的林木逐渐死亡,前期营造林建设成果前功尽弃。

2 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

2.1选择合适的树种

树种选择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营造林质量,所以在进 行营造林建设时,必须选择最为合适的树种。首先,应全面调 查当地的气候环境、地质条件,考虑光照、降水、海拔土壤等 众多因素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再结合不同种类树木的生长习 性,选择适宜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树种,保证树苗的成活率。在选择树种时优先选择当地主栽品种,适当引进外来品种,需要检验该树种是否适宜当地生长环境,当试验树苗生长状 况良好时,才可以大面积进行种植。

2.2整改营造林土地

土壤承担着为树木提供生长所需营养的重要作用,要想 提高营造林质量,必须做好土地整改。通过对土地进行整改,能够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保水能力及透水性,为树木根系发 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树木吸收所需营养物质。同时,还

够提升土地汲取养分的能力。从根本上而言,改善土地提及 养分的能力的主观因素则是去除地产田的保障,主体上是以 增加有机肥的投入而改善的,大力推行冬日的积运肥进行培 养,依据土壤肥沃力度的检测,进行每个年度的深层次翻新,能够增加土地的熟化程度,以至于促使农作物更优质性的生 长与发育,并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的理念,合情合理增加3 种(N、P、K)重要肥料的覆盖方式与扩散方式,科学性地培优 农作物。

4 结语

总之,盐碱地的优质性在我国仍然使一种体系困难的复 合型工程,需要采用水利工程、农业工程、生物工程等高科技工程的有效措施加以融合,而在新时代所研发出来的实践经 验与科技研究的监测基本上,还需要增加盐碱地土壤改进后 的新理念、新材质、新方略、新科技的更新与应用型调研,以因地制宜的方式更新盐碱地的治理。

参考文献

1林伟明,魏云华.浅谈滨海城市盐碱地绿化设计—以平潭综合实验区环岛公路绿化工程为例⑴.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2 (3)

2 吴新海,薛志忠,王文成.冀东滨海重盐碱地原土绿化技术[J】.中国园

艺文摘,2011(12)

(责任编辑禾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