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倡导学生“做数学”,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探究数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实践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
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其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但探究需要问题的“参与”。“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一直处在“解决问题”的状态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1.创设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在遇到矛盾、疑问时,大脑便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就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去探究其中的奥秘,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创设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主动学习。
如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教学的: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会求一个数的倍数了,老师这里有几个数,你能判断出它们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吗?(用卡片依次出示12、15、20、25,由于数字较小,学生很轻松地做出了判断。)
师:这几个数难不倒你们,那如果数字再大些,你们还行吗?(生挺自信地说“行”)我很快板书了13976和279905这两个数。(学生一片哗然)
师:谁能?(没人举手)
师:我能很快判断。13976是2的倍数,但不是5的倍数;279905不是2的倍数,但是5的倍数。
这时我听到有学生在下面嘀咕:老师骗人,出这么大的数,她都提前算好了。
师:不服气,是吧!那行,你们来出数考老师吧!
学生纷纷举手出“数”来考我,有的同学还在默默地检验我的答案是不是正确,当确认都是正确无误时,学生的目光由怀疑到敬佩。我看火候已到,就对学生说:“老师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做出判断,只不过是掌握了2和5的倍数的秘密,如果你们掌握了这个秘密,也能像老师一样神奇,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秘密?”一股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孩子们的心里升腾了起来。这时学生定会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创设这样的悬念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愉快地、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
2.创设富于情趣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要贴近学生生活,以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简单的平均数”一课时,我利用学校刚刚组织过的教
师掷飞镖的比赛活动,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
师:前几天学校曾经组织了一次教师掷飞镖的比赛活动,下面是我和柳老师前几次掷飞镖的成绩统计表:
王老师:
柳老师:
(我发现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师:你从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汇报从表中直观看到的信息。
师:从这些信息中,你认为两们老师谁掷飞镖的技术更好一些?教室里马上沸腾了起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
生1说:我认为王老师的技术好,因为王老师有一次扎中了10环。
生2说:我觉得不对,王老师虽然有一次扎中了10环,但是王老师还有一次扎中了2环。
(学生们点头表示同意)
生3说:我觉得可以把两个老师各自掷飞镖的总环数算出来,看谁的总环数多。
生4说:不行,不行!因为两个老师掷的次数不一样,所以这样比不行。
师:那怎么办呢?(我故作茫然)大家小组商量商量好吗?
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应该求出两位老师平均每次各掷
得的环数,就可以比出谁的技术好了。
这一节课同学们学得特别轻松,他们对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掌握得特别好。我想这缘于在这个情境中我抓住了“情趣”和“生活”,把数学教学和生活情境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的问题,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情境,从而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提供活动空间,是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保障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乐把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数学学习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创造。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例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一课的教学,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学习活动。
1.让学生亲历收集数据的过程
一上课,我用课件展示了学生爱看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图片,并伴随配音:今天羊村邀请了小猴、小兔、小鹿、小松鼠来做客,你们想去看吗?(生:想)
师:看之前,老师想给小朋友们提一个要求,要把每种小动物来了几只,数出来,行吗?
课件播放四种动物无序地依次走进了羊村的动画情境,学生刚开始数得很清楚,可数了几个后,数不下去了。
师:谁数出来了?(没人举手)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乱了,一会是小猴,一会是小松鼠,数了这个,忘了那个。师:那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
师:还记得这种方法吗?(学生在一年级初步感知过)会写“正”吗?一个“正”字有几笔?
师:下面我们就用画“正”字的方法重新来数一数每种小动物的只数。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张表格,请大家拿出1号作业纸,边数边填写在这张表格里。
课件再次播放小动物进羊村的情境,生用画“正”的方法进行统计,统计后反馈整理结果,并揭示课题。
2.让学生经历由用一格代表1到一格代表2的过程
师:刚才我们已经统计了四种小动物的只数,用这张统计表来表示了,想一想,我们统计出的数据除了用统计表来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统计图)
师出示下面的统计图,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张统计图,你们能自己完成这张统计图?
(生拿出作业纸2,开始独立完成)
不一会儿,教室里开始骚动起来,学生发现涂10只小兔子格子不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