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宋诗之争
唐宋诗之争名词解释
唐宋诗之争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唐宋诗之争。
这就好比一场精彩的武林大会呀!唐诗呢,就像是一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大侠,一招一式都那么潇洒飘逸,韵味无穷。
你看那李白的诗,哇塞,那气势,那豪情,简直能让人热血沸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想象力,多牛啊!还有那杜甫,心系天下苍生,他的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的种种,让人深思。
宋诗呢,也不赖呀!它像是一个睿智的学者,沉稳内敛,每句话都透着思考和哲理。
像苏轼、王安石,他们的诗既有对生活的感悟,又有对人生的思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不是很有深度?有人说唐诗好,有人说宋诗妙,这争来争去的,不就像甜粽子和咸粽子之争嘛!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味呀!唐诗的意境之美,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让你陶醉其中。
宋诗的理性之光,又像是一盏明灯,指引你思考人生的方向。
你想想,要是没有唐诗,我们的文学世界该少了多少浪漫和豪情啊!要是没有宋诗,我们又会错过多少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呢?这就好比吃饭,不能光吃肉,也得吃点菜呀!唐诗宋诗都是文学大餐中的美味佳肴,咱都得尝尝,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呢!其实啊,唐宋诗之争也不是什么坏事。
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欣赏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诗歌,不是吗?就像不同的音乐风格,摇滚有摇滚的激情,古典有古典的优雅,你能说哪个就一定比哪个好吗?不能嘛!咱不能简单地说唐诗就一定比宋诗强,或者宋诗就一定比唐诗厉害。
它们各有千秋,都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呀!我们应该像欣赏不同的美景一样,去欣赏唐诗和宋诗的独特魅力。
所以啊,别再争啦!好好享受唐诗和宋诗带给我们的美好吧!它们就像两条流淌不息的河流,共同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难道不是吗?不管你更喜欢唐诗还是宋诗,它们都在那里,等着你来发现它们的美呢!。
清初唐宋诗之争研究
清初唐宋诗之争研究清初唐宋诗之争是指清代初期文学家们在诗歌创作上对于模仿唐朝诗歌还是宋朝诗歌的争论。
这场争论涉及到文学发展的脉络、诗人的创作倾向以及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碰撞,对清朝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宋诗之争的背后,实际上是文学家们对诗歌创作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唐朝诗歌以格律严谨、辞藻华丽、意境深远为主要特点,而宋朝诗歌则更注重表现诗人的个性和情感,强调诗歌的理趣和深沉的思想。
在清初,一些文学家如钱谦益、吴伟业等,他们追慕唐朝的诗歌传统,认为唐朝的诗歌是诗歌创作的正宗。
他们主张诗歌应该遵循严格的格律和韵脚,通过精美的辞藻来表达深刻的意境。
而另一派文学家如朱彝尊、查慎行等则更倾向于宋朝的诗歌风格。
他们强调诗歌应该表现诗人的个性和情感,以及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唐宋诗之争在清初文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两种不同的创作理念相互碰撞,使得清朝诗歌在争论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诗人如王士禛、袁枚等,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风格融合在自己的诗歌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宋诗之争的影响不仅限于清朝,它还影响了后来文学的发展。
在这场争论中,文学家们对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清初唐宋诗之争是清朝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反映了文学家们对诗歌创作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以及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这场争论对清朝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旨在探讨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
首先,我们将对律诗的定型进行定义,然后搜集相关资料,阐述观点,并进行论证。
最后,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
一、律诗定型的定义律诗是一种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其特点是每首诗八句,共四联。
每句五个字的律诗称为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律诗称为七言律诗。
律诗要求对仗工整,声韵和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追求。
二、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初唐时期是指唐朝建立到玄宗开元初年的时期,大约是618年至713年。
唐宋诗之争——古代诗歌研究 PPT课件
•
54、最伟大的思想和行动往往需要最微不足道的开始。
•
5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56、远大抱负始于高中,辉煌人生起于今日。
•
57、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
58、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
59、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从今天开始,每天微笑吧。
•
60、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天下皆难事。
•
74、先知三日,富贵十年。付诸行动,你就会得到力量。
•
75、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
76、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毁人前程。
•
77、年轻就是这样,有错过有遗憾,最后才会学着珍惜。
•
78、时间不会停下来等你,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
79、在极度失望时,上天总会给你一点希望;在你感到痛苦时,又会让你偶遇一些温暖。在这忽冷忽热中,我们学会了看护自己,学会了坚强。
•
80、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书
唐,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
论
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
唐
必出宋人也.
宋
诗
录》
—《谈艺
之
别
唐人已开其端: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以
韩愈<嗟哉董生行>
文 为
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 能休.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 里入淮流.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
诗
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
•
28、有时候,生活不免走向低谷,才能迎接你的下一个高点。
唐诗与宋诗的不同
唐诗与宋诗的不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黄文丽 405000911099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样式,不同的时代相同的文学样式亦有不同的特点。
一般而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比较大的文学样式。
在宋代,虽然词的发展达到了鼎盛,但在一个诗的国度里,宋诗的发展也并未停滞不前,而是继承和发展了唐诗,它并非唐诗的遗留产物,更确切地说是唐诗高度发展下的必然结果。
但是,二者在很多方面也存在巨大的不同。
在唐诗的继承上,宋诗另辟蹊径,走出了自己的心路子。
唐宋诗之争的问题,实际上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文学史上一直存在着方面是学唐与宗宋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在古典诗歌创作当中是向唐人学习还是向宋人学习。
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在古代,特别是宋代就开始了,一直到清代,一直到近代。
这在当时学诗的人当中,是有着很现实的实际意义的。
另一方面,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唐以后的古典诗歌宋诗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来看,李白、杜甫、苏东坡、黄庭坚,前两位诗人是唐诗的代表,后两位诗人是宋诗的代表。
实际上,宋诗是唐诗之后中国古典诗歌的另外的一种典范,所以宋以后学习诗歌创作的人,不是入于唐,就是出于宋,没有其它的。
唐诗与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种典范,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一种互补的形式存在的。
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唐诗与宋诗的不同之处。
现当代学者论唐诗与宋诗,最有名的当属缪越和钱钟书两人的精彩论段: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华茂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读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读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譬如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明葩。
譬如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幽寻,情境冷峭。
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流变史
contents•引言•唐宋诗之争的起源与初期发展目录•清代晚期的唐宋诗之争高潮•唐宋诗之争的衰落与余波•对唐宋诗之争的反思与评价引言清代晚期,文学创作与理论探讨达到高峰,诗人与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唐宋诗词的优劣与传承。
文学发展时代背景学术背景随着清朝衰落,西方文化入侵,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唐宋诗之争成为文人关注焦点。
清代学术繁荣,学者们对唐宋诗词的研究日益深入,引发了对唐宋诗优劣的争议。
030201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的背景唐宋诗之争推动了清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催生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与文学理论。
文学意义这场争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反省与更新,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意义唐宋诗之争反映了清代晚期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成为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视角。
历史意义争论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论述范围本文将对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观点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论述目标通过分析唐宋诗之争的流变过程,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以期对当今文学创作与理论探讨提供借鉴与启示。
同时,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深入研究,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清代晚期文学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所在。
论述的范围和目标期发展唐诗特点:唐诗以其雄浑豪放、意境深远著称,重视情感表达和自然描写,追求音韵和谐和形式完美。
宋诗特点:宋诗则倾向于理性思考和学问体现,注重思想性和哲理性,讲究字句的锤炼和意象的新颖。
这两个时期的诗歌差异,为后来的唐宋诗之争埋下了伏笔。
起源:唐代诗与宋代诗的差异与特点观点:袁枚主张唐诗优于宋诗,认为唐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而赵翼则推崇宋诗,认为宋诗学问深厚、思想性强。
这些观点引发了文坛上的热烈讨论,推动了唐宋诗之争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人物:初期的唐宋诗之争主要涉及到袁枚、赵翼等文人。
初期争论:主要人物与观点初期影响:文坛风气与诗歌创作唐宋诗之争使得文坛上的风气变得更加活跃,文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诗歌的本质和特点,推动了诗歌理论的深入探讨。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摘要: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杨慎也对此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文学风气和杨慎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杨慎;唐诗;宋诗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
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
他对各种文学体裁都能运用自如,而且雅俗兼擅,诗词皆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不但如此,杨慎也对文学创作发表了诸多精辟的见解。
杨慎对诗歌比兴手法和含蓄风格二者关系的阐述、对“诗史”内涵的诠释以及有关诗史之别的论述、对李杜二人的定位、在唐宋诗之争问题上的独特看法以及对后世所起到的方法论上的启示、《诗话》对律诗起源的探究和《词品》对词的起源的探究……所有这些深知灼见,都显示了杨慎文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为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在讨论这些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时,都无法绕开杨慎而谈其流变。
本文拟就杨慎对“唐宋诗之争”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而且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王水照先生认为:“在宋代诗歌史上,最先开启唐宋诗轩轾之争的,当数魏泰、陈岩肖、叶梦得诸人。
从诗歌发展史以及创作规律的角度来区分唐宋诗界限的,首推张戒。
”其实据现有资料,我们发现,张戒之前的欧阳修却是划诗歌为唐、宋的第一人。
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里说:“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而不喜唐诗之“僻固而狭隘”,已带有尊宋贬唐的倾向。
南宋的张戒发难苏、黄及江西诗派,其《岁寒堂诗话》则以唐诗为学习的楷模。
继之永嘉四灵和江湖派以晚唐为宗,与江西派对峙;而江西派则以方回为领袖,回击两派的攻击。
唐宋诗之争简述[权威资料]
唐宋诗之争简述[权威资料]唐宋诗之争简述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段你来我往不断诉讼的一段公案,它起源于南宋江西派,滥觞于张戒,横贯历史800多年,其焦点为到底是宗唐还是宗宋。
本文将扼要地简介唐宋诗之争的历史;阐明有关唐宋诗之争的要点;分析唐宋诗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总结唐宋诗之争的意义及影响。
关键词:唐宋诗之争;历史;要点;风格特点;意义影响一、唐宋诗之争的历史有关唐宋诗之争的争论从南宋至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南宋时期唐宋诗之争的起源于南宋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但追其本源,可究到宋初以来诗歌的流变。
宋朝初期,诗歌的风格仍旧沿袭唐风,尤其是中晚唐的诗歌风格,宋朝的文人对此不满并进行改革创新,经过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等人的努力,开创了宋诗风气:诗歌的内容包括谈笑、谐谑、人情、物态等;在形式上“以文入诗”,“以议入诗”。
苏东坡、黄庭坚在宋诗上更是各成风格,尤其是黄庭坚写诗遵循法度,自创理论,易于被后世学习。
他的诗擅长炼字、用体,引经据典,被称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江西派便是苏黄的拥护者,自北宋末60余年,江西派影响极大并发展至极端,这引起了许多文人的不满,南宋人对江西派评论,从而引发了唐宋诗之争。
出现了永嘉、江西两派的对垒,永嘉派工为唐律,专以晚唐贾岛、姚合为法。
而严羽则从另一个角度反驳江西诗派,他以盛唐为法,说江西诗病。
王若虚、元好问也极力贬斥宋诗、苏黄与江西派。
但从总个时期来讲,宗宋的思想占主流。
(二)元明时期元明时期总体上由宗唐的潮流站主导。
先有元朝四大家以唐诗为准,如白朴的《墙头马上》,此剧的素材,便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后有明朝复古尊唐之论,虽然明初有宋濂等支持宋诗的文人,但他们远远不敌于前后七子,前后七子高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以致不仅明初主唐音。
之中公安派以三袁为代表,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清代文学批评史唐宋诗之争个案
06
唐宋诗之争的个案分析
个案中唐宋诗之争的表现形式
诗歌理论之争
在清代文学批评中,唐宋诗之争表现为对诗歌理论的争议,涉及 对诗歌本质、功能、风格等方面的不同看法。
代表诗人之争
批评家们争论谁是唐代或宋代最杰出的诗人,并就其作品和风格 展开激烈讨论。
诗歌流派之争
在清代,唐宋诗之争还表现为对不同诗歌流派的评价和定位,如 “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之争。
清代文学在各个流派、题材和体裁上都有所发展和创新,如古典小说、戏剧、散 文、诗词等,其中唐宋诗之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议题。
唐宋诗之争的背景
唐宋诗之争是清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指的是对于 唐代诗歌和宋代诗歌的优劣、高下、先后等问题的争论。
这一争论始于明代,延续至清代,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 要事件,对于清代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的对比研究,揭示他们在唐宋诗之争 中的态度、立场和理论贡献。
03
文本分析
通过对涉及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事件的 文本分析,探究其背后的文学观念和 批评思想,揭示唐宋诗之争对清代文 学发展的影响。
04
唐诗批评研究
唐诗的繁荣及其原因
总结词
唐诗的繁荣是唐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 ,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 素有关。
个案选择的标准和依据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
在清代文学批评史中,选取与唐宋诗之争密切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批评家及其理论观点,如王夫 之、叶燮、王士禛等。
关注重要事件和论争
关注与唐宋诗之争相关的重大文学事件、文学论争以及涉及的重要作品,探究其背后的文学观念和批 评思想。
研究范围的确定
时间范围
01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摘要: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杨慎也对此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文学风气和杨慎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杨慎;唐诗;宋诗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
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
他对各种文学体裁都能运用自如,而且雅俗兼擅,诗词皆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不但如此,杨慎也对文学创作发表了诸多精辟的见解。
杨慎对诗歌比兴手法和含蓄风格二者关系的阐述、对“诗史”内涵的诠释以及有关诗史之别的论述、对李杜二人的定位、在唐宋诗之争问题上的独特看法以及对后世所起到的方法论上的启示、《诗话》对律诗起源的探究和《词品》对词的起源的探究……所有这些深知灼见,都显示了杨慎文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为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在讨论这些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时,都无法绕开杨慎而谈其流变。
本文拟就杨慎对“唐宋诗之争”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而且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王水照先生认为:“在宋代诗歌史上,最先开启唐宋诗轩轾之争的,当数魏泰、陈岩肖、叶梦得诸人。
从诗歌发展史以及创作规律的角度来区分唐宋诗界限的,首推张戒。
”其实据现有资料,我们发现,张戒之前的欧阳修却是划诗歌为唐、宋的第一人。
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里说:“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而不喜唐诗之“僻固而狭隘”,已带有尊宋贬唐的倾向。
南宋的张戒发难苏、黄及江西诗派,其《岁寒堂诗话》则以唐诗为学习的楷模。
继之永嘉四灵和江湖派以晚唐为宗,与江西派对峙;而江西派则以方回为领袖,回击两派的攻击。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明李东阳云:“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
一代不数人,一人不数篇,而欲以一人选之,不亦难乎?”[1]但选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又为历代论诗家所喜用。
所以考察选本发展的历史,对于把握历代诗学思想的演进,关系甚大。
历代的宋诗选本,对于宋诗的态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站在尊唐的立场上,认为宋诗也有似唐诗者。
选者或在宋诗尚处弱势地位时,借唐诗之尸,以还宋诗之魂,如元方回之编《瀛奎律髓》;或当唐宋诗之争激烈之时,通过编选宋诗而行贬抑宋诗、巩固唐诗地位之实。
总之,在不同的条件下,这是一种双方都可利用的策略。
宋诗固然与唐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此而选宋诗,则其真面目自然难以尽显。
二、认为宋诗既有对唐诗的继承,更有对唐诗的发展,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如清吴之振等所选之《宋诗钞》。
这在宋诗的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唯其如此,宋诗方有可能取得与唐诗分庭抗礼之资格。
三、在充分肯定宋诗价值的同时,以唐诗矫宋诗之失,并进而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自立一家,如晚清之宋诗派。
如此,才算对宋诗的利弊与真精神有了一个比较完整、辩证的认识。
当然,实际的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有时往往几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一种思潮被击败之后,又会卷土重来。
但从总体上看,宋诗的地位经过数百年的斗争,最终得到了确立。
至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2]之论出,唐宋诗之争始随之暂时告一段落。
而对于宋诗的认识,即使当前仍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
本文拟通过对历代主要宋诗选本的发展的探讨,来看诗坛上聚讼纷纷达数百年之久的唐宋诗之争。
有的选本,所收非止宋诗,但因其对宋诗的流传,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故理应也列入讨论的范围。
对于诗学思想不甚显明或影响一般的选本,则相应地在叙述上从略。
从唐宋诗之争看宋诗的文学价值
2019年1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Dec.ꎬ2019第37卷第6期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Vol.37㊀No.6从唐宋诗之争看宋诗的文学价值∗奚正新ꎬ顾佳倩(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ꎬ重庆渝北401120)[摘㊀要]历来人们总是将宋词和唐诗并举ꎬ而不知宋诗也是不逊色于宋词的存在ꎮ从宋代始到陈衍止ꎬ宋诗地位的确认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ꎮ人们总在宗唐还是宗宋上争论不休ꎬ而这场论争也被称为唐宋诗之争ꎮ在这场争论中ꎬ宋诗确立了和唐诗并举的地位ꎬ 诗不分唐宋 成为人们普遍的认知ꎮ本文试图通过对历代唐宋诗之争的梳理ꎬ以梳理线索为经ꎬ探究宋诗的文学价值为纬ꎬ在肯定宋诗的前提下ꎬ进一步发掘宋诗发展过程中被主流诗学淹没的独特魅力ꎬ更加详尽地阐述宋诗对后世诗歌创作的深远影响ꎬ从而更系统地概括宋诗在诗学和文化方面表现出的文学价值ꎮ[关键词]唐宋诗之争ꎻ宋诗ꎻ文学价值[中图分类号]I207.2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7-9882(2019)06-0092-05㊀㊀宋代是一个重文的朝代ꎬ提及宋代ꎬ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词ꎬ可是除却词的光彩ꎬ诗的成就也是非凡的ꎮ数量上ꎬ宋代的数量多于唐诗的数倍ꎬ而在诗人人数上ꎬ仅据清人厉鹗«宋诗纪事»一书所录诗人即达三千八百余家ꎬ较之清康熙年间敕编的«全唐诗»所录唐代诗人二千三百余家ꎬ多出一千五百余家[1]3ꎬ单单从这一数量上来说ꎬ宋诗已经有了可以和唐诗媲美的资本ꎬ也就奠定了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斐然的地位ꎮ宋诗或多或少受到了唐诗的熏陶ꎬ这一点毋庸置疑ꎬ但宋诗绝对不是唐诗的翻版ꎬ唐诗体现的是盛唐气象熏陶下诗人的 不可一世 ꎬ而宋诗更多的体现了诗人 无意不可入 的态度ꎬ是宋人锐意革新的成果ꎬ是融合了继承与创新的自成一家ꎮ当然ꎬ宋诗的价值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了关注ꎬ它的地位的奠定ꎬ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ꎮ从宋代始到近代止ꎬ无数文人就尊唐还是宗宋的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ꎬ最终在肯定宋诗的基础上ꎬ确立了宋诗和唐诗并驾齐驱的崇高地位ꎬ让人们能客观地站在宋诗的角度ꎬ细致地品味其文学特质ꎬ归纳其独特的文学价值ꎮ一㊁唐宋诗之争的嬗变(一)宋代 别开生面1.北宋晚期文人对宋诗的贡献北宋后期的王安石和苏轼体现了北宋中期复古运动的终结ꎮ同时ꎬ苏轼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博大胸襟造就的成员众多的苏门诗人群也开始闪光ꎬ其中最杰出的是黄庭坚和陈师道ꎮ毫无疑问ꎬ宋诗至苏轼已达到艺术的高峰ꎬ而苏轼对其后诗坛诗风的影响却不及门下黄庭坚直接有力ꎮ客观地看ꎬ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并未超越苏轼ꎬ但是黄庭坚一直被奉为 江西诗派 和清末 同光体 的开山师祖ꎬ因而黄诗的创作风貌就比苏轼更具有规范性和典型性ꎮ同时ꎬ诗到黄庭坚时宋调已经形成ꎬ所以黄诗并未有太多的唐诗的痕迹ꎬ但他对杜甫的评价颇高ꎬ在诗结构的张力上ꎬ有典型的逆笔学杜甫的影子ꎮ黄本人志向高远ꎬ自成一家ꎬ有压倒前人的气魄ꎮ他写的最多的是表现自我的作品ꎬ求深务奇ꎬ追求生新的意境ꎬ并将 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 的理论用于创作中ꎬ在诗中点化前人的诗句或意境ꎬ广征博引ꎬ形成有鲜明特征的 山谷体 ꎮ如果以唐诗为参考标准ꎬ那么 山谷体 的新生程度是最高的ꎬ它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性[2]76ꎮ清纯沉健的陈师道诗在艺术形式上有诸多渊源ꎮ首先ꎬ他师承苏轼ꎬ苏门学术氛围和艺术精神自然而然地对他进行了渗透ꎬ同时ꎬ他又极力推崇黄庭坚ꎬ并努力将前人的师法与对黄庭坚的师法结合起来ꎬ并结合本身 苦吟 的创作方法ꎬ从而形成了 朴拙 的诗风ꎮ另外ꎬ陈诗外表无绮丽ꎬ内蕴遣词工力ꎬ则更加表现出了宋诗以平淡为美㊁以 理 见长的特色ꎮ通过以上分析ꎬ可见此时期诗人个性的极度发展ꎬ所谓 苏子瞻以新 黄鲁直以奇 就是一种个性与风格的体现ꎮ这种个性又和特定的社会风貌相联系ꎬ体现出宋诗的艺术共性ꎮ这种共性不仅体现为力求创新的气29 ∗[收稿日期]2019-10-10[作者简介]奚正新(1977-)ꎬ男ꎬ重庆人ꎬ硕士ꎬ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讲师ꎬ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㊁中西历史文化ꎻ顾佳倩(1996-)ꎬ女ꎬ甘肃张掖人ꎬ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2015级本科生ꎬ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ꎮ概ꎬ而且表现在不受功利羁绊㊁走向纯艺术的过程中ꎮ同时ꎬ诗人主体精神的高扬ꎬ打破了追求主客平衡的唐诗的审美ꎬ使这种纯艺术更多地显示出壮美的特征ꎮ2.南宋初期文人对宋诗的批评北宋南宋之际ꎬ随着北宋灭亡和南宋偏安一隅局面的形成ꎬ社会空前动荡ꎮ但此时的诗歌发展都有重新抬头的趋势ꎮ此时ꎬ被众多中小诗人所接受的黄庭坚和陈师道诗中的规范形式被固定下来ꎬ从而以高度相似的创作态度与学术趣味形成了一个主宰南北之际六十年㊁影响颇深的江西诗派ꎮ南宋初年ꎬ吕本中在著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尊黄庭坚为江西诗派之祖ꎬ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ꎮ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中追加陈与义ꎬ提出 一祖三宗 之说ꎮ江西诗派以清淡瘦健为审美标准ꎬ反对浮华轻浮ꎬ崇尚老成朴拙ꎬ力主出奇翻新㊁趋生避俗ꎬ影响极大ꎮ同时ꎬ反对江西诗派的声音也开始逐渐增多ꎮ首先是张戒ꎬ他说: 自汉㊁魏以来ꎬ诗妙于子建ꎬ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 [3]57-59ꎮ张戒个人极度推崇杜甫诗 言志 的内容取向ꎬ因此他对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工于用典㊁押韵的宋诗成见颇深ꎮ此外ꎬ他更是将苏轼 以文为诗 以议论为诗 与盛唐的 诗言志 相比ꎬ将黄庭坚重法度的诗歌形式与唐诗中的 比 兴 相较ꎬ得出宋诗不如唐诗的结论ꎮ从张戒开始ꎬ以唐诗的标准衡量宋诗的好坏成为常态ꎮ此后ꎬ宋人在对唐诗的选择焦点汇集在了杜甫身上ꎬ尊杜成为了整个诗坛的共识ꎮ3.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反思靖康前后的诗人经历了战火ꎬ他们深感世事无常㊁时代变迁ꎬ所以他们的创作比前人更具深刻内涵ꎬ更是以独特的诗风打破了江西诗派独领风骚的局面ꎬ最典型的便是 中兴四大家 ꎮ中兴四大家 是南宋诗坛公认的高成就的诗人ꎬ四人风格不同ꎬ成就也不尽相同ꎮ最主要的是他们平淡的诗风和当时标榜正统的江西诗派有所不同ꎬ为当时的诗派注入了活力ꎮ他们早先都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ꎬ尽管后来形成了自成一家的诗风ꎬ但其中仍然有江西诗派的影子ꎮ陆游的诗风确实与江西诗风不同ꎬ但是他对江西诗派的继承也显而易见ꎮ他向往一般书斋中人不屑的血雨腥风的军旅生活ꎬ具有一般诗人难以企及的渊博知识和敏捷才思ꎬ因此他的诗呈现出别样的风采ꎮ他立志收复中原ꎬ诗歌内容十分丰富ꎮ有风格豪放的抒发政治情怀之作ꎬ有悲痛沉重的哀叹民生之作ꎬ也有清新的抒发日常生活之作ꎬ但是ꎬ由于家族的熏陶ꎬ诗中更多的体现的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面ꎮ杨万里以清新晓畅的 诚斋体 闻名ꎮ诚斋体表面上有别于江西诗派ꎬ其实蕴含着江西诗风的影子ꎮ杨万里还是吕本中 活法 理论的忠实践行者ꎬ因而形成了出江西而无痕的超高境界ꎮ同时在他活泼的诗风中ꎬ隐约可见黄庭坚句法的痕迹ꎮ可见ꎬ江西诗派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ꎬ尽管在他自成一家的诗作中不甚明显ꎮ尤袤㊁范成大作为中兴四大家成员ꎬ存世作品较少ꎬ但其诗作中 夺胎换骨 的手法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ꎮ四大家的作品足以说明江西诗派对当时代不可磨灭的作用ꎬ就拿杨万里来说ꎬ他曾批判江西诗派甚至学习晚唐诗风ꎬ但最终复归到了江西诗派ꎬ与吕本中㊁曾几后期的诗风有明显的继承关系ꎬ那些认为想有好的诗作必须摒弃江西诗风的人实则是受到了狭隘眼光的限制ꎮ南宋后期的永嘉四灵保持着明显的唐诗与宋诗对立的态度ꎬ他们师法姚合㊁贾岛ꎬ推崇唐诗ꎬ有向晚唐体靠拢的趋向ꎬ但这种情况并未持续很久ꎬ因为他们的靠拢ꎬ并未有切实的异于前人的方法ꎬ只是模仿宋初推崇晚唐体的老路ꎮ接着江湖派和刘后村以更加开阔的眼光指摘宋诗ꎬ认为宋诗偏离了文人本色ꎬ同时对江西诗派也颇多言辞ꎮ但江湖派和永嘉四灵一样ꎬ他们在诗作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建树ꎬ只是一味的站在江西诗派的对立面谈诗ꎬ显然这种做法过于极端化了ꎮ(二)元代 文化融合1.元初诗歌与宋诗分离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ꎬ也是一个文化大融合的朝代ꎮ元代前期的诗文作家情况很复杂ꎬ多数作家都是由宋入元或由金入元的ꎬ当然ꎬ也有一些元王朝的开国大臣的诗作不容忽视ꎮ由于元统治者是以落后的文化入主中原文化ꎬ对诗等传统文化比较疏远ꎬ所以此时的唐宋诗都处于同等的不被重视的地位ꎬ即使有少数诗人展开了唐宋诗之争ꎬ也没有掀起大的波浪和明显的社会效应ꎮ元初诗坛ꎬ诗人结社集咏成为一种瞩目的盛事ꎬ月泉吟社就是其产物ꎮ它是由经宋入元者创立的影响最深㊁规模最大的诗社ꎮ该诗社的«月泉吟社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社总集ꎮ在月泉吟社的影响下ꎬ终元一代ꎬ诗人结社集咏都成为风景[2]310ꎮ由宋入元的方回在宋末元初诗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ꎬ他大力提倡江西诗派的诗论ꎬ注重句法ꎬ形成了意向生新㊁境界老成的风格ꎮ元代前期的戴元表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ꎬ他作为由宋入元的诗人ꎬ深谙宋末诗风之流弊ꎬ独创出健拔的诗风ꎬ但在他的近代诗中ꎬ仍然残留着江湖诗派的痕迹ꎮ契丹族的耶律楚材是元代的开国功臣ꎬ他以风骨遒劲的七律诗享誉文坛ꎮ同时期的作家刘因也写七律诗ꎬ沉郁浑莽的风格颇似元好问诗风ꎬ另外ꎬ刘因的诗作颇受理学影响ꎬ形成了 间涉宋人ꎬ然不露儒生觉色 (胡应麟«诗薮»)的诗歌特色ꎮ2.元中期以宗唐为导向元代中期ꎬ社会相对稳定ꎬ诗人众多ꎬ作品丰富ꎮ这一时期 雅正 的文学观念盛行ꎮ所谓 雅正 有两39层含义ꎻ一是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ꎬ二是题材以诗咏升平为主导ꎮ 雅正 的观念在当时得到许多人的认同ꎬ后代也有人把它视为元代中期诗歌兴盛的标志[2]312ꎮ在这种观念影响下ꎬ诗坛多歌功颂德㊁粉饰太平之作ꎬ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ꎮ元代中期诗坛上的赵孟頫㊁袁桷被认为是 始倡元音 的诗人ꎮ赵孟頫上承高古清丽的南北朝诗风ꎬ又结合了唐代圆融流畅的诗风ꎬ开启了延祐诗风ꎮ可以说ꎬ他在元诗的鼎盛过程中有关键性的作用ꎬ真正做到了 尽洗宋金馀习 ꎮ袁桷成就也很突出ꎬ他师承戴元表ꎬ多即景抒情之作ꎬ有自然清丽的特点ꎬ另外ꎬ像«居庸关»«雨中度南口»等作品中ꎬ他用遒劲的笔力刻画景物ꎬ又能超越物象ꎬ使人得到审美联想ꎬ具体体现出延祐时期文人的心态ꎮ说到元代中期诗坛ꎬ必不可少的会提及 元诗四大家 ꎮ虞集堪称四人中的佼佼者ꎬ擅长律诗ꎬ诗风文雅但不迂腐ꎬ少浪漫而又不呆板ꎬ意境浑融ꎬ风格深沉ꎻ杨载的七言歌行风格豪放ꎬ律诗则以谐婉见长ꎻ范椁五律诗颇有杜诗沉郁之风ꎬ但以流畅自如的歌行见长ꎻ揭傒斯作诗以流利清婉为主ꎬ另有一些罕见的讽刺之作ꎮ他们四人都是馆阁文臣ꎬ其文学观恰好与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一致ꎮ四人成就平平ꎬ题材内容大致相同ꎬ艺术上也颇为相似ꎬ诗作多有模仿之嫌ꎬ少创新ꎬ但四人的艺术个性也不容忽视ꎬ这正是他们不同于当时代其他诗人之处ꎮ3.元末诗歌风格的丕变元代后期政治腐败ꎬ暴动频发ꎮ诗人在题材和风格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ꎬ他们不再以 雅正 为主导而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ꎬ形成写实浪潮ꎮ写实代表作家是王冕ꎮ元代后期最具有艺术个性的诗人当属杨维桢ꎬ他创作的 铁崖体 成为元代后期诗风丕变的标志ꎮ 铁崖体 是为反对元中期死气沉沉的诗坛而做出的努力ꎮ它在形式上以古乐府为主ꎬ在审美上注重陌生化ꎬ同时融合了唐代李白㊁杜甫㊁李贺的长处ꎬ以超乎寻常的构思和奇崛的意象完胜元中期甜熟平稳的诗风ꎮ但从宏观角度看ꎬ他们诗风和李贺一脉相承ꎬ有时一味追求 奇 ꎬ而过于诡谲晦涩ꎬ并没有突出的创造性ꎮ少数民族诗人中ꎬ萨都剌也为风格的丕变做出来贡献ꎮ他以写乐府诗著称ꎬ深受晚唐温庭筠㊁李商隐的影响ꎬ但秾艳细腻之余又比他们多了几分生动清新的气息ꎬ清而不佻ꎬ丽而不缛ꎬ成为元诗不同于其他时代诗歌的典型ꎮ(三)明代 文学复古1.明初诗派皆主唐音对唐诗和宋诗的优劣争论历来争论不休ꎬ宗唐还是宗宋甚至成为后代诗坛宗派门户的标志[2]12ꎮ明代的争论比前代更甚他们标榜门庭ꎬ所以此时诗派林立ꎮ明初有以刘崧为代表的江西诗派ꎬ稍后有茶陵派ꎻ明中期有前后七子ꎻ明末有公安派㊁竞陵派ꎮ总的来看ꎬ他们提倡唐诗占绝对性的优势ꎮ另一方面ꎬ对于唐宋诗的争论ꎬ虽然没有超出前代诗人所圈定的区域ꎬ但门户之见更深ꎬ态度空前偏激ꎮ明初诗坛活跃着经历过战乱的高启㊁杨基等人为代表的作家群ꎬ他们的诗作多描写时代和个人命运ꎬ基调悲怆凝重ꎮ到明永乐年间ꎬ台阁体主导文坛ꎬ一改文坛消极低迷之气ꎬ雍容典雅㊁温醇平易的诗风兴起ꎬ但台阁体诗人多歌功颂德之作ꎬ缺乏创作激情ꎬ具有浓厚的道学气息ꎬ因此ꎬ并未有太多建树ꎮ明成化㊁正德年间的茶陵派ꎬ因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ꎮ它主要针对台阁体词卑委懒的风气提出了 轶宋窥唐 ꎬ主张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ꎬ强调对法度声调的合理运用ꎬ运诗讲究宗法杜甫ꎬ较前人更重视语言的艺术ꎮ但由于自身的弱点ꎬ茶陵派未能开创诗坛新的局面ꎬ但其宗法唐诗的倾向ꎬ却成为前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ꎮ2.前后七子 诗必盛唐前七子是明弘治㊁正德年间的一个文学群休ꎬ成员有李梦阳㊁何景明㊁王九思㊁边贡㊁康海㊁徐祯卿㊁王廷相ꎮ七子的主张概括来说是 文必秦汉ꎬ诗必盛唐 ꎬ有一些复古论点中体现了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ꎬ提出 真诗 一说ꎬ赋予了诗歌自然㊁朴素的本质特征ꎬ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ꎮ同时ꎬ为了隔断宋代文化主流ꎬ力求高格ꎬ持有明确的反宋诗的倾向ꎮ后七子出现于明嘉靖隆庆年间ꎬ他们分别是李攀龙㊁王世贞㊁谢榛㊁宗臣㊁梁有誉㊁徐中行㊁吴国伦ꎬ他们仍然主张 诗必盛唐 ꎮ李攀龙在七人中成就最高ꎬ曾著«诗删»一书ꎬ书中所选诗前代诗歌只有唐诗ꎬ然后直接明代ꎬ宋诗㊁元诗只字未选ꎬ可见其宗旨ꎮ成员谢榛著有«四溟诗话»ꎬ他也是 诗词盛唐 的忠实践行者ꎬ他曾说: 七言绝句ꎬ盛唐诸公用韵最严ꎻ大历以下ꎬ稍有旁出者ꎮ作者当以盛唐为法ꎮ («四溟诗话»)同时ꎬ后七子维护了文学的独立地位ꎬ重视作家情感的主体地位ꎻ强调了文学的艺术性在文章中的重要性ꎬ认为 声法而诗 ꎬ并将 法 落到实处ꎻ但是ꎬ由于他们提倡效仿古人ꎬ创作难脱蹈袭的窠臼ꎬ创作弊端由此凸显ꎮ明代诗坛ꎬ经过前后七子的提倡ꎬ宗唐成为潮流ꎬ形成垄断的局面ꎬ然而却不乏对立之音ꎮ与前七子同时的有李濂ꎬ与后七子同时的有唐顺之ꎬ他们皆对 诗必盛唐 有诸多不满ꎮ他们也曾为纠正前后七子的主张流弊而发声ꎬ然而在潮流之下ꎬ效果甚微ꎮ 诸人之论ꎬ片言只语ꎬ不成系统ꎬ故虽有所诤ꎬ亦未能教子之席 [4]ꎮ直到晚明公安派㊁竟陵派出现ꎬ唐宋诗之争达到高潮ꎮ3.公安派对七子的批判明代以袁宗道㊁袁宏道㊁袁中道为中心的公安派ꎬ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ꎮ他们反对承袭ꎬ主张通变ꎻ倡导 独抒性灵ꎬ不拘格套 ꎬ提出 性灵说 ꎬ强调有感而发㊁直抒胸臆ꎬ力矫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所造成的拟古蹈袭之弊ꎮ公安袁氏兄弟对七子 诗必盛唐 之49说ꎬ尤排击不遗余力ꎻ甚至称扬宋诗ꎬ以为高出唐人之上[4]ꎮ另外ꎬ袁中道针对 诗必盛唐 一说提出反对之音ꎬ认为 盛唐而学汉㊁魏ꎬ岂复有盛唐之诗? («叙小修诗»)并提出 代各有诗ꎬ人各有诗 的主张ꎮ并认为 法不相延 ꎬ每种诗风都有优有劣ꎬ只有往复因革才能不断发展ꎮ但是ꎬ这种宁可取其俚俗ꎬ也不愿落入俗套的极端创作ꎬ使公安派的创作陷入低谷ꎮ七子一派经过公安派的批判而声势渐微ꎬ但其后依然有云间诗派高举扬唐抑宋的旗帜ꎬ足见前后七子的影响深远ꎮ公安派之后ꎬ以钟惺㊁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ꎮ他们主张作家个人情感的流露ꎬ可以说是对 性灵说 的继承ꎬ但对公安派的创作主张也有较大区别ꎮ比如公安派不反对文学复古ꎬ同时也关注作家的创新性ꎬ而竟陵派则以 古人为归也 ꎮ其实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汉唐 精神的接引 ꎮ或者是他们看到了公安末流诗作的浅率化ꎬ想要绝出流俗ꎬ但这并不是一条改革的真路子ꎮ表面看来ꎬ它确实有革除流弊的作用ꎬ实际上是把诗歌创作带上了幽深孤僻的境界ꎬ缩小了诗的表现范围ꎮ(四)清代 流派纷呈1.清初尚宋诗倡唐诗明清交替ꎬ时代变革ꎬ空前高涨的汉民族意识给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ꎮ大体而言ꎬ明代以来的诗歌颓势在此时一扫而光ꎬ流派纷呈的作家给诗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繁荣ꎮ清初虽然尚宋诗ꎬ而倡唐诗者尤众ꎬ以主张不同ꎬ故争论亦时起 [7]ꎮ钱谦益致力于诗学建设ꎬ并由此产生了虞山诗派ꎮ他经历了时代变革ꎬ创作个性鲜明ꎮ在诗学建设中ꎬ他对明代的复古派和反复古派都进行了有选择性的抨击ꎮ他建立的 诗有本 的真情论ꎬ认为 真诚 是作诗的出发点ꎬ也是情感的核心ꎮ他主张转益多师ꎬ兼采唐宋ꎮ对于复古派ꎬ他认为复古不应局限于 汉魏盛唐 的形似模仿ꎬ应该借鉴古人的精神ꎬ在发扬 性灵 的同时ꎬ摒弃轻率流弊ꎮ这一观点的提出ꎬ对于幽深孤峭㊁粗疏草率的诗歌做派有明显的补救作用ꎬ从而确立了有清一代的诗风ꎮ朱彝尊是唐诗的维护者ꎬ党同伐异ꎬ扬唐抑宋ꎬ盖有过于时人之言派者ꎮ他力主唐音ꎬ大抵是受了前后七子主张的影响ꎬ同时也因为当时学宋诗的人很多ꎬ流弊日益凸显出来ꎬ于是他对宋诗的排击更是不遗余力ꎮ后期创作渐趋恬淡ꎬ师法也从批判宋诗到兼取唐宋ꎮ这种诗风的转变带有典型的过渡意义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坛演变的趋势ꎮ王士禛将唐代王维㊁孟浩然视为典范ꎬ推崇诗的诗情画意ꎬ提出 神韵说 ꎬ力求达到言不尽意的境界ꎮ早年创作从明七子入手ꎬ晚年转而宗唐ꎮ和朱彝尊并称为 南朱北王 ꎮ王夫之也是唐音的奉行者ꎬ他评选古诗㊁唐诗及明诗ꎬ但其评论从未涉及宋诗ꎮ重内容而轻形式ꎬ对于宋诗中工于奇字活句的一面ꎬ尤其批判ꎮ清初诗人吴伟业ꎬ长于七言歌行ꎬ他吸收 初唐四杰 的才藻缤纷ꎬ辅之以晚唐温李的风情韵味ꎬ在继承元白诗派的基础上形成了 梅村体 ꎮ 梅村体 在题材㊁格式㊁语言风格㊁感情基调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ꎬ尤其在叙事诗中体现了别样的风情ꎬ后来杨圻㊁王国维的作品中都有 梅村体 的遗响ꎮ2.诗坛格局之多元化清初展开了激烈的唐宋诗之争ꎬ唐诗㊁宋诗中的种种优劣已大白于世ꎮ乾嘉时ꎬ清代文人对于自己所尊奉的诗的标杆已有了自主选择权ꎮ沈德潜重格调ꎬ力主唐音ꎻ翁方纲重肌理ꎬ力主宋调ꎻ袁枚则出入唐诗和宋诗ꎬ以独抒性灵为主ꎬ但由于性灵重情韵ꎬ自然而然就近于唐而远于宋ꎮ格调说 是乾隆盛事的产物ꎬ以沈德潜为代表ꎮ 格调派 注重 格调 ꎬ效法汉魏盛唐ꎬ提倡 温柔敦厚 ꎬ讲求比兴㊁蕴藉ꎻ不赞成守死法ꎬ主张通变ꎮ肌理说 也在此时崛起ꎬ翁方纲是其大力提倡者ꎮ由于当时考证之学盛行ꎬ他必不可少的受到其浸染ꎬ认为论诗必须 言有物 言有序 ꎮ他借肌理论诗ꎬ将考据㊁训诂作为诗歌内容ꎬ融词章㊁义理㊁考据为一体ꎮ肌理说对格调说进行了调和与修正ꎬ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末首斥夫已氏抄书作诗ꎬ相传即指覃溪ꎮ两家论诗如水火冰炭ꎬ亦唐㊁宋相争之一侧面也[5]ꎮ在诗法上ꎬ翁方纲主张复古ꎬ但他师法宋诗ꎬ认为ꎬ 宋诗妙境在实处 («石洲诗话»卷四)ꎬ特别推崇是江西诗派的黄庭坚ꎮ袁枚是性灵派的代表人ꎮ 观其诗论ꎬ以抒发性情为主ꎬ以工拙定诗之高下ꎬ而深非分唐界宋之失 [5]ꎮ性灵派继承和发展了 公安派的 文学主张ꎬ主张文学应该进化ꎬ反对摹唐拟宋ꎬ核心是直接抒发个人的心灵ꎮ性灵派主张作诗要表现诗人的真性情ꎬ表现诗人的独特个性ꎬ反映了艺术的创新要求ꎮ3.清末诗者多推宋诗清末ꎬ诗人持论从宗唐到唐宋诗不分逐渐趋于宗宋ꎬ这种转变除了与当时的文化氛围有关ꎬ也颇受桐城派的影响ꎬ认为宋诗是诗的本色ꎮ宋诗派是偏于学宋调的文人群体ꎬ他们走向宋诗的路数ꎬ是希望在相对于唐诗来说还有所拓展空间的宋诗上有所创新ꎬ集大成者是郑珍ꎮ他在诗作方面极力主真㊁主创ꎬ推崇诗歌风格多样的合理性ꎬ对前人秉持的创作旨归持更加开放的态度ꎮ他凭自我好恶唐宋兼采ꎬ虽以杜甫㊁韩愈㊁白居易㊁苏轼为宗ꎬ而偏于宋调的笔路成为了成绩斐然的大家ꎮ桐城派 是清代延续最长㊁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ꎬ几乎和有清一代相始终ꎮ代表人是方苞㊁刘大櫆㊁姚鼐ꎮ桐城派作为文学流派ꎬ它的影响远不仅仅局限在散文上ꎬ尤其是在思想方面以程朱理学为指导ꎬ也为诗的走向指明了方向ꎮ59虽然总的风气尚宋诗ꎬ但反对者也有不少ꎬ代表人之一便是张之洞ꎮ张论诗不追求高古ꎬ崇尚清切ꎬ务求典雅ꎮ道光之后ꎬ也有魏源㊁曾国藩一脉相承ꎮ至 同光体 出现ꎬ诗不分唐宋逐渐萌芽ꎮ陈衍«近代诗钞序»虽然没有明显的扬抑ꎬ但其宗旨还是很清楚的ꎮ在«石遗室诗论»中提出来 三元说 ꎬ为 诗不分唐宋 提供了立论基础ꎮ二㊁宋诗的文学价值(一)宋诗的诗学价值1.议论为诗ꎬ才学为诗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ꎬ它存在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抒情ꎬ故而有 诗缘情 一说ꎮ 诗缘情 曾被宗唐派拿来攻击宋诗饱含思理的长处ꎮ因为宗唐者把 情 认为是个单纯的感性情感ꎬ而忽略了理性情感的存在ꎬ所以宋诗中的议论㊁说理㊁哲思的部分常常成为被攻击的对象ꎮ诚然ꎬ议论说理往往会造成诗歌枯燥乏味㊁语言粗俗难懂ꎬ但这毕竟是个别情况ꎮ宋诗中大量以议论入诗的创作表明ꎬ议论入诗可以让诗婉转曲折ꎬ引人深思ꎮ比如ꎬ同是尽兴游山之作ꎬ李白«独坐敬亭山»情感深刻ꎬ拟人手法运用的出神入化ꎬ景我一体ꎬ流露出作者的留恋和喜爱之情ꎻ苏轼«题西林壁»则在议论中抒情ꎬ在抒情中说理ꎬ融情于景ꎬ情景交融ꎬ既揭发了深刻的哲理又显得饶有趣味ꎮ两首诗各有特色ꎬ难分伯仲ꎬ然而人们对哲理的接受还是经历了一个相当的过程ꎮ宋代经济文化都很发达ꎬ陈寅恪就说过ꎬ中华民族的文化ꎬ经过不断地演进ꎬ在宋代达到了极致ꎮ这一极致的背后是数万万满腹经纶的诗人ꎮ他们以自己高超的文学修养ꎬ打开了宋诗 无意不可入 的大门ꎬ铸造了宋诗稳固的根基ꎮ2.风格平淡ꎬ以俗为雅宋代许多诗人的写作风格和唐诗相比都是生新的ꎬ就算是平淡的诗风ꎬ也在唐诗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ꎮ平淡作为一种美学范式贯穿于宋诗发展的始终ꎮ从梅尧臣㊁黄庭坚对宋诗的肯定ꎬ到苏轼㊁王安石的推崇ꎬ杨万里㊁范成大的追求ꎬ都可以平淡之于宋代诗人不可或缺的作用ꎮ宋人对平淡之美是有意追求的ꎬ这是在诗歌经历了盛唐艺术的极度绚烂以后ꎬ有意突破唐诗的创作倾向ꎮ唐诗是具有超高水准的ꎬ然而极盛之后难以为继ꎮ唐诗的内容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ꎬ称得上是事无巨细了ꎮ这就为宋诗的创新增加了难度ꎬ宋人只能向日常生活倾斜ꎬ显而易见ꎬ这是一种成功的开拓ꎮ虽然有些内容唐人也已经写过ꎬ但宋诗的写作角度更趋世俗化ꎮ比如ꎬ唐人的咏游多写伟岸的高山ꎬ澎湃的大河ꎬ宋诗多写熙熙攘攘的金山㊁风光旖旎的西湖ꎻ唐诗中的主人公多为盖世英雄ꎬ宋诗中的主人公多是平凡人ꎮ这样一来ꎬ宋诗独具了平易近人的特点ꎬ题材的切入点的转换称得上是比较成功的开拓ꎮ(二)宋诗的文化价值1.对思想意趣的注重宋诗重意趣的诗歌特点ꎬ是宋代人文精神的展现ꎮ宋诗重学问ꎬ以议论为诗ꎬ以才学为诗的特点ꎬ更是突出表现了宋诗重人文精神的诗学特点ꎮ注重思想意趣ꎬ一方面是对前人诗歌的继承与创新ꎬ另一方面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注重ꎮ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的自由是宋诗独特的标签ꎬ也是诗歌发展的根本ꎬ它对文人思想意趣的注重更是为后代树立了典范ꎮ2.对人文意向的关照从宋诗开始ꎬ由于题材的局限ꎬ人们越来越关注内心世界ꎮ人们开始不断的审视自己㊁关注自己ꎬ并在诗歌中表现出来ꎻ他们常站在理性的立场上关注事物和人生ꎬ并附之以冷静后的情感ꎻ他们也对所见的事物进行反思ꎬ对人生际遇进行深刻的剖析ꎬ从而创造出异于唐代的诗风ꎮ宋诗总会给人一种生新㊁一种宇宙苍茫之感ꎬ因为宋人已将唐人的情感化㊁审美化意向ꎬ转化为一种心性化㊁历史化的意向[5]ꎮ这都与宋代对文人意向的关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ꎮ3.对家国社稷的担当杜甫诗的地位在宋代有了明显的提高ꎬ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ꎬ这与宋人注重品行㊁关注涵养的精神是分不开的ꎮ恰好杜甫的学问和修养都达到了当时人们心中的期望值ꎬ所以杜甫被奉为这一时期的典范ꎮ比起唐代的富庶繁华ꎬ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ꎬ所以宋诗中总能体现出一种对家国社稷的担当ꎬ特别是靖康之变ꎬ更是激发了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ꎬ这种社会责任感会产生连锁效应ꎬ激发诗人的创作热情ꎬ从而衍生出居庙堂之高的欧阳修和王安石㊁处江湖之远的王令和陈师道㊁更有旷达豪迈的苏轼和胸怀大义的文天祥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团体和个人ꎮ有时ꎬ我们总会在宋诗中感受到一种苍凉感ꎬ那是一种对家国社会的深沉忧虑的同时饱含着的无可奈何的叹息ꎮ他们对社会惨相揪心却又无能为力ꎬ只能将一腔热血注入诗歌之中ꎬ试图用它来警醒世人ꎬ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ꎮ三㊁结语同光体代表人陈衍反对唐宋诗的截然对立ꎬ他标榜 唐宋区分非吾意ꎬ 也反复质疑 诗之于唐宋ꎬ果异与否 ꎮ他更是为调合唐宋诗㊁融合唐宋诗ꎬ提供了所谓的 三元说 ꎬ确定了唐诗与宋诗并列的地位ꎮ唐诗的地位是后世难以企及的ꎬ宋诗的以文字为诗ꎬ以议论为诗ꎬ以才学为诗的特点相较于唐诗的兴象丰神㊁吟咏性情确实稍逊一筹ꎬ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又不失为一种超越ꎮ 诗不分唐宋 体现了文学发展观与时代相适应的进步性ꎬ这种文学观以注重现实ꎬ讲求通变为其特征ꎬ从这个角度讲ꎬ高举经世致用旗帜的近观代诗人ꎬ像龚自珍㊁魏源㊁康有为㊁梁启超等人正是其典型代言人ꎮ(下转109页)69。
浅论唐宋诗风之争
浅论唐宋诗风之争浅论唐宋诗风之争06041125 黄文娟综观我国古代诗坛,唐诗与宋诗就如同两支绚丽的奇葩,各以其独有的特色交相辉映。
然而自南宋迄于近代,唐诗与宋诗之间的争论在这八百余年的岁月里一直上演着。
但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也没争出个所以然来。
要研究唐宋诗之间的差异,就必须先得知道这个问题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基于这个问题,饶毅、张红是如此总结的:“围绕着对唐诗、宋诗的评价问题而展开的论争,揭示的是诗歌本质、诗歌批评原则、诗歌审美特征等一系列诗学命题,涉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等文学的各个领域,它所阐发的诗学见解、所解决的诗歌创作问题、所拓展的诗论领域等等,都决定了‘唐宋诗之争’的诗歌理论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学与哲学、美学等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而它决不仅仅是唐诗、宋诗的优劣问题及诗学宗尚的归属问题,而是广泛意义上的学术之争,是关于诗歌的美学论争①。
”近人缪钺在《论宋诗》中,曾经独具慧眼地指出:“唐宋诗人之异点,先粗略论之。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这一论断可以说是非常地精辟的。
笔者不揣浅陋,拟通过诗歌的对比,来说说唐诗与宋诗究竟有何不同。
一、唐诗重情,宋诗主理对于唐诗和宋诗的相异之处,严羽是如此陈述的:“诗者,吟咏性情也。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②”也就是说唐诗重抒情,所要表达的是某种非理性的情绪情感和兴趣意味;而宋诗则是主议论,所要表达的则是一种清清楚楚的人生哲理。
在具体阐释二者之间的差异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诗。
浅谈唐宋诗之争
浅谈唐宋诗之争与性情论【摘要】:“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公案 , 延续了近千年。
唐诗研究也许可以无视”唐宋诗之争”的存在,但宋诗研究是无法绕开唐诗的。
无论是对宋诗进行历史定位还是艺术概括 , 都离不开唐诗这一参照物 , 甚至宋诗的分期也深受唐诗的四分法的启示和影响。
“唐宋诗之争”主要特征是一个“争”字,宗唐、宗宋、兼融唐宋、以唐宋为滋养另立新说是四种类别。
但黄宗羲则从“性情论”入手,强调作者思想感情及价值取向才是学诗者区分诗派的基石,给当时唐宋诗之争的尴尬死局带来了全新的创造性思考维度。
【关键字】:唐宋诗之争性情论黄宗羲区分唐诗和宋诗两种诗歌范型的优劣高下,是南宋以来诗歌界的一大公案,,以至后面酿成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近乎一千年的唐宋诗之争。
唐宋诗之争滥觞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张戒, 至南宋末,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正式提出“以盛唐为法”“不做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诗学主张,即全面宗唐黜宋,唐宋诗之争的旗帜正式树起。
而颇多金元学者也对此认同,这种“尊唐贬宋”的思想潮流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对唐宋诗的评价,如明代前后七子的“诗必盛唐”、而明代复古诗论家更是把唐宋诗之争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以宋人主理来概括宋诗的特征,并反对宋诗;清代王洋的“神韵学”、沈德潜“格调说”等均是从不同方面回应尚唐诗的回响。
虽然唐诗站绝对优势,但师法宋诗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康熙年间,吴之振在京师大力推动“师法宋诗”的风气,一反明代“唐诗独尊”的一统局面,诗人王士祯、叶燮、钱谦益等也给予了积极的响应,至康熙十八年,习宋诗已经成为全国的潮流,连部分尚唐诗的诗人如毛奇龄也对宋诗的地位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
与此情况下,唐宋诗之争又再度成为热议。
但讨论之初,唐宋诗并非陷入“一山不能藏二虎”的死局中,折衷派对唐宋诗之间的争拗有过贯通两者的思考。
如黄宗羲,他希望跳出以时代划分诗派的思维模式,引入“性情论”来否定唐宋诗的楚河汉界,以此否定唐宋诗之争。
对唐宋诗之争的看法
对唐宋诗之争的看法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反映了唐代和宋代文学风貌的重大差异。
在唐宋诗之争中,唐代诗歌强调豪放不羁、雄浑壮美,而宋代诗歌则强调细腻含蓄、婉约柔美。
这种差异体现了两个朝代的不同文化风格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唐代和宋代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的不同趋势。
我认为,唐宋诗之争是一个富有意义的现象,它不仅体现了两个朝代文学发展的不同方向,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通过这次争论,唐代和宋代的诗人各自展现了自己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宋诗之争也向我们提示了文学创新的重要性。
在两个朝代的文学发展中,新的文学风格和艺术形式不断涌现,这使得中国文学在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
因此,我认为文学创新是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推陈出新,推动中国文学不断向前发展。
叶燮《原诗》对唐宋诗之争的理论解析
叶燮《原诗》对唐宋诗之争的理论解析唐宋诗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矛盾之一。
它持续了几百年,使文学家们孜孜不倦地寻求最好的文学形式。
而叶燮的《原诗》是对唐宋诗之争的一次精彩的理论解析。
本文将从叶燮的理论角度,就唐宋诗之争的意义和其对后代文学形式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
首先,从叶燮的理论出发,唐宋诗之争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叶燮认为,“唐诗最重要的是神态,宋诗最重要的是情感”,他认为,唐诗以表现“空灵诗意”为主,而宋诗则注重文笔的流畅性和细节的准确性。
因此,唐宋诗之争的意义在于将两种文学形式的优点融合到一起,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有风格。
其次,叶燮的《原诗》也指出,唐宋诗争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叶燮看来,唐宋诗争为文学家提供了一个基础,使其能够在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进行抉择,并结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为文学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同时,叶燮认为,唐宋诗之争也激发了现代文学的创作,推动了文学的进步,使文学史上的一些著名作家得以问世,例如鲁迅、茅盾等。
最后,叶燮认为,唐宋诗之争更多地是追求完整、恒久、形式纯熟的文学,而不是实践性的文学。
他认为,只有经过一番唐宋诗之争,文学才能发展出中国古典文学的复杂性,而新的文学创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在思想上的活力。
综上所述,叶燮的《原诗》深刻地解读了唐宋诗之争的重要性,并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以供更深入的学习。
因此,叶燮的理论对于深入探讨唐宋诗之争的意义和其他文学作品的内涵以及它们对文学史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叶燮的《原诗》为深入探究唐宋诗之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新的理论。
它不仅指出了唐宋诗之争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指出了它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文学应该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因此,叶燮的《原诗》在唐宋诗之争的理论解析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如何看待唐宋诗之争
"唐宋诗之争"表明唐诗与宋诗受人关注。
它们们并列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两座高峰,不相伯仲,之所以有争论是因为两种诗歌风格有别。
唐诗的总体特点是相对于宋诗更加雄浑,雅正,豪放,比如春江花月夜》中对宇宙人生的探索情景理交融体现了一种意兴,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使犹闻侠骨香”有一种大气豪放的积极气息。
还有李白等等著名诗人诗歌风格也是豪放。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唐诗风格,是因为唐朝开放的总体风气和唐朝的经济繁荣。
而宋诗更多具有的文学文化,更加的含蓄,内省,细微,宋朝的文人对唐诗这种诗歌风格进行改革与创新,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等人的诗歌特点突出,宋诗的风气,以文入诗,以论入诗。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揭示出具有对自然乃至社会的普遍意义的哲理,诗人描述自然界总会加入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某种人生态度。
两种诗歌风格各具特色。
小议唐宋诗之争
小议唐宋诗之争摘要:唐诗宋诗均为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恢弘篇章,而唐宋诗之争由来已久,历代学者崇唐抑宋者实多。
本文本着两不偏废的原则,分析唐宋诗风差异的原因,以及唐宋诗风差异的表现,得出唐诗主情而韵丰,宋诗重意而劲瘦的结论。
关键字:唐诗;宋诗;差异1 唐宋诗风差异的原因对于唐宋诗风的差异,最经典的论述莫过于缪钺先生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诗词散论·论宋诗》)我们可以看出这恰如两个朝代的审美和文化差异,探究其原因,我们应当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视角进行分析。
政治层面上,唐朝是一个强盛富庶的大一统帝国,文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武有平定突厥东灭高句丽新罗之功业,这给了唐代文人难以企及的自信和豪迈之情,有着浪漫的感性之光,所以唐人喜欢歌颂“大”“丽”的事物,如李白所写的雪花是“燕山雪花大如席”。
而两宋之际民族矛盾尖锐,史书喜称这个时代为“辽宋夏金元”,北宋多次遭受周边少数民族侵犯,称臣纳贡,而靖康之难后更是连徽、钦二宗都被金国掳走,受尽耻辱,其后的南宋偏安一隅。
这样的政治状况使得宋代文人的心态内敛,平和而透彻,他们没有膨胀的自信心,只有清冷的理性之感。
经济层面最突出的表现是宋代取消了唐代的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商品经济更加活跃,文人们经常连夜沉醉在勾栏瓦舎之间,从而促进了词的兴盛,于是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普遍以词抒情,而将诗当做言志议论的途径。
文化层面有两角度值得关注。
首先是科举制度的普遍应用,唐代时科举制度兴起不久,门阀贵族政治并没有完全废除,文人做官的途径有限,于是他们普遍通过“行万里路”的漫游来丰富人生阅历,而后写诗进行干谒求官,所以他们的诗歌大多清新自然,无太多雕琢的痕迹。
宋代科举制发展完善,宋朝的君王重视文官,他们有着优厚的经济待遇还能恩荫子孙,所以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读书风气,宋代士大夫普遍立于书斋“读万卷书”,于是他们“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宋诗雕琢与生新的特点突出。
散论唐宋诗之争
散论唐宋诗之争摘要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是涉及到一个中国文学的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就是从古典文学进入到现当代文学的一种转折时期。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之论出,唐宋诗之争暂告一段落。
然而人们对于宋诗的认识一直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宋诗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由唐宋诗之争的持续可以看出,唐诗的发展空间甚大,宋诗崇明尚理,乃唐诗影响之下的感性转化成果,若以文为诗,以教益启示为一种使命,必定使诗歌创作有所突破。
关键词:唐宋诗之争,“同光体”,主要观点,宋诗特点唐宋诗之争,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唐与宗宋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古典诗歌创作当中,你是向唐人还是向宋人学习。
历代的唐宋诗之争,实质上并不旨在谈论唐宋诗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说唐以后的宋诗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对于唐诗而言,宋诗是否具有其独特的超越意义。
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是涉及到一个中国文学的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就是从古典文学进入到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文学或者是近代文学的这样一种转折时期。
这个转折时期,当时就有所谓的“同光体”。
“同光体”的代表人物是陈衍。
陈衍主张宋诗“学人之诗”,尤其是古体诗,古体诗当中又主要以文为诗,诗歌创作的散文化,所以更多地认为宋诗写得好的是古体,特别是“七古”。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里面提及:“宋诗的精华,不在古体而在近体诗”。
钱钟书在《谈艺录》当中,认为唐诗和宋诗不应该按朝代来划分,不应该按朝代划分。
历代的宋诗选本,对于宋诗的态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站在尊唐的立场上,认为宋诗也有似唐诗者。
二、认为宋诗既有对唐诗的继承,更有对唐诗的发展,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
这在宋诗的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唯其如此,宋诗方有可能取得与唐诗分庭抗礼之资格。
三、在充分肯定宋诗价值的同时,以唐诗矫宋诗之失,并进而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自立一家,如晚清之宋诗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唐宋诗之争与性情论
【摘要】:“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公案 , 延续了近千年。
唐诗研究也许可以无视”唐宋诗之争”的存在,但宋诗研究是无法绕开唐诗的。
无论是对宋诗进行历史定位还是艺术概括 , 都离不开唐诗这一参照物 , 甚至宋诗的分期也深受唐诗的四分法的启示和影响。
“唐宋诗之争”主要特征是一个“争”字,宗唐、宗宋、兼融唐宋、以唐宋为滋养另立新说是四种类别。
但黄宗羲则从“性情论”入手,强调作者思想感情及价值取向才是学诗者区分诗派的基石,给当时唐宋诗之争的尴尬死局带来了全新的创造性思考维度。
【关键字】:唐宋诗之争性情论黄宗羲
区分唐诗和宋诗两种诗歌范型的优劣高下,是南宋以来诗歌界的一大公案,,以至后面酿成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近乎一千年的唐宋诗之争。
唐宋诗之争滥觞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张戒, 至南宋末,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正式提出“以盛唐为法”“不做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诗学主张,即全面宗唐黜宋,唐宋诗之争的旗帜正式树起。
而颇多金元学者也对此认同,这种“尊唐贬宋”的思想潮流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对唐宋诗的评价,如明代前后七子的“诗必盛唐”、而明代复古诗论家更是把唐宋诗之争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以宋人主理来概括宋诗的特征,并反对宋诗;清代王洋的“神韵学”、沈德潜“格调说”等均是从不同方面回应尚唐诗的回响。
虽然唐诗站绝对优势,但师法宋诗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康熙年间,吴之振在京师大力推动“师法宋诗”的风气,一反明代“唐诗独尊”的一统局面,诗人王士祯、叶燮、钱谦益等也给予了积极的响应,至康熙十八年,习宋诗已经成为全国的潮流,连部分尚唐诗的诗人如毛奇龄也对宋诗的地位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
与此情况下,唐宋诗之争又再度成为热议。
但讨论之初,唐宋诗并非陷入“一山不能藏二虎”的死局中,折衷派对唐宋诗之间的争拗有过贯通两者的思考。
如黄宗羲,他希望跳出以时代划分诗派的思维模式,引入“性情论”来否定唐宋诗的楚河汉界,以此否定唐宋诗之争。
黄宗羲与宋诗之间的牵绊,始于康熙二年间与吴之振共同编纂《宋诗钞》,其后在《张心友诗序》中提到:
“余尝与友人言诗,诗不当以时代而论,宋元各有优长,岂宜沟而出诸于外若异域然? 即唐之时,亦非无蹈常袭故,充其肤廓,而神理蔑如者,故当辩其真与伪耳。
徒以声调之似而优之,而劣之,扬子云所言伏其几袭其裳而称仲尼者也。
此固先民之论,非余臆说,听者不察,因余之言,遂言宋优于唐夫宋诗之佳,亦谓其能唐耳,非谓舍唐之外能自为宋也,于是缙绅先生间谓余主张宋诗噫! 亦冤矣”
在这段,黄宗羲对被看成是宗宋者不甚认同;同时,对宗唐还是宗宋的问题提出两个观点。
首先,他承认宋元诗各有所长,但又指出,诗不应当以唐宋元等时代来区分,而应当辨其真与伪。
可知,宋元诗如能优,就在于其真;第二,若以时代论,则宋诗之佳,也在于其似唐,而不是在唐之外另树一帜。
可见,强调诗歌有真伪的区别,是因为黄宗羲开始注意到宋诗中有“真”的部分,自有其区别于唐诗的价值所在。
所以,黄宗羲的着眼点不在于“宗唐”或“宗宋”,而在于其诗是出于何种性情。
在其诗集《南雷诗历》中,他也说到,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
古今志士学士之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至处,不必出于一途。
今于上下数千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唐,于唐数百年之
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诗,岂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浓淡,亦未尝归一,将又何适所从耶? 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
”
“今之为诗者,曰:必为唐,必为宋规规焉俛首缩步,至不敢易一辞,出一语,纵使似之,亦不足贵。
”
实际上,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习唐诗或习宋诗似乎变成二选一的必选题,但黄宗羲以为,无论你学什么,如果学得仅仅形式上的相似,没有获得其典型的精髓。
那也不足为贵,所以所谓的定要学唐,甚至是盛唐,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于是识者以为有所学即病,不若无所学之为得也。
虽然,学之至而后可无所学,以无所学为学,将使魏晋三唐之为高山大川者,不几荡为丘陵粪壤乎?先生之诗,以工夫胜,古今诸家,揣摩略尽,而后归之于自然,故平易之中,法度历然,犹不识之治兵也。
,谓之有所学可也,谓之无所学亦可也。
”
“学之至而后可无所学,以无所学为学”回应了学诗应以诗的品质而言,无所谓分派分流,集各家之所长方能学得作诗之要领;“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则进一步解释了学诗者在创作时,不应拘泥于前人创作的声调模式,一味去模仿前人创作的形式与模拟相同的思绪是不可行的,而应该“归于自然”。
在《天岳禅师诗集序》黄宗羲进一步论析,
诗自齐楚分途以后,学诗者以此为先河,不能究宋元诸大家之论,才晓断章,争唐争宋,特以一时为轻重高下,未尝毫发出于性情,年来遂有乡愿之诗。
然则为学者亦惟自验于人禽,为诗者亦惟自畅其歌哭,于世无与也不然,刺辨纷然,时好之焰,不可向迩此无他,两者皆以进取声名为计,睥睨庸妄贵人于蹄涔杯杓之间,不得不然也。
黄宗羲认为,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诗中的精品之作,皆以情真意切憾人心扉,单单形式上的艺术不能成为划分宗唐宗宋的单一理据。
出于“真性情”的作品,当摒除功利,并不因要趋炎附势,谋取利禄而作,“自畅其歌哭”与“治天下之乱”方是作诗的内核。
黄宗羲引“性情论”来否定唐宋诗之争,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论点,但联系黄宗羲的个人经历,可知他注重“性情”的抒发与其坎坷、愁苦的政治经历密切相关,以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说,重“性情”似乎变成是抒发自哀自苦的途径而已。
黄宗羲等人的“性情论”在当时并未起到多大的反响,但放在今天,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新思路,停止无谓的唐宋诗之争,转而把目光投放在真情实感的领悟中,去指导无论是诗还是其他体裁的文学创作。
参考文献
【1】张辉.清初唐宋诗之争与性情论
【2】叶帮义.20世纪唐宋诗之争及其启示
【3】李金慧.唐宋诗之争的萌芽及滥觞
【4】赵娜.清初唐宋诗之争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