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诗之差异
唐宋诗之争名词解释
唐宋诗之争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唐宋诗之争。
这就好比一场精彩的武林大会呀!唐诗呢,就像是一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大侠,一招一式都那么潇洒飘逸,韵味无穷。
你看那李白的诗,哇塞,那气势,那豪情,简直能让人热血沸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想象力,多牛啊!还有那杜甫,心系天下苍生,他的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的种种,让人深思。
宋诗呢,也不赖呀!它像是一个睿智的学者,沉稳内敛,每句话都透着思考和哲理。
像苏轼、王安石,他们的诗既有对生活的感悟,又有对人生的思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不是很有深度?有人说唐诗好,有人说宋诗妙,这争来争去的,不就像甜粽子和咸粽子之争嘛!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味呀!唐诗的意境之美,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让你陶醉其中。
宋诗的理性之光,又像是一盏明灯,指引你思考人生的方向。
你想想,要是没有唐诗,我们的文学世界该少了多少浪漫和豪情啊!要是没有宋诗,我们又会错过多少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呢?这就好比吃饭,不能光吃肉,也得吃点菜呀!唐诗宋诗都是文学大餐中的美味佳肴,咱都得尝尝,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呢!其实啊,唐宋诗之争也不是什么坏事。
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欣赏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诗歌,不是吗?就像不同的音乐风格,摇滚有摇滚的激情,古典有古典的优雅,你能说哪个就一定比哪个好吗?不能嘛!咱不能简单地说唐诗就一定比宋诗强,或者宋诗就一定比唐诗厉害。
它们各有千秋,都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呀!我们应该像欣赏不同的美景一样,去欣赏唐诗和宋诗的独特魅力。
所以啊,别再争啦!好好享受唐诗和宋诗带给我们的美好吧!它们就像两条流淌不息的河流,共同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难道不是吗?不管你更喜欢唐诗还是宋诗,它们都在那里,等着你来发现它们的美呢!。
清初唐宋诗之争研究
清初唐宋诗之争研究清初唐宋诗之争是指清代初期文学家们在诗歌创作上对于模仿唐朝诗歌还是宋朝诗歌的争论。
这场争论涉及到文学发展的脉络、诗人的创作倾向以及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碰撞,对清朝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宋诗之争的背后,实际上是文学家们对诗歌创作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唐朝诗歌以格律严谨、辞藻华丽、意境深远为主要特点,而宋朝诗歌则更注重表现诗人的个性和情感,强调诗歌的理趣和深沉的思想。
在清初,一些文学家如钱谦益、吴伟业等,他们追慕唐朝的诗歌传统,认为唐朝的诗歌是诗歌创作的正宗。
他们主张诗歌应该遵循严格的格律和韵脚,通过精美的辞藻来表达深刻的意境。
而另一派文学家如朱彝尊、查慎行等则更倾向于宋朝的诗歌风格。
他们强调诗歌应该表现诗人的个性和情感,以及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唐宋诗之争在清初文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两种不同的创作理念相互碰撞,使得清朝诗歌在争论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诗人如王士禛、袁枚等,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风格融合在自己的诗歌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宋诗之争的影响不仅限于清朝,它还影响了后来文学的发展。
在这场争论中,文学家们对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清初唐宋诗之争是清朝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反映了文学家们对诗歌创作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以及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这场争论对清朝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旨在探讨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
首先,我们将对律诗的定型进行定义,然后搜集相关资料,阐述观点,并进行论证。
最后,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
一、律诗定型的定义律诗是一种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其特点是每首诗八句,共四联。
每句五个字的律诗称为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律诗称为七言律诗。
律诗要求对仗工整,声韵和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追求。
二、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初唐时期是指唐朝建立到玄宗开元初年的时期,大约是618年至713年。
唐宋诗之别
唐宋诗之别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具有永恒的魅力。
然宋诗之于唐诗,就一般学术史上的看法,似乎前者远不及后者。
1.唐、宋在时间上相近,但就开国的气象来说,唐远胜于宋。
唐朝国力强盛,物质充裕,声威远播,唐太宗甚至被称为“天可汗”。
而宋朝则承五代败乱之局面,国力孱弱,且一直受到辽、金、西夏的武力骚扰与侵略,国势日见衰落。
正是唐、宋两朝不同的国力根基,促成了唐、宋两朝知识分子不同的生命类型和精神气质。
唐朝的知识分子在其强大的国力和充裕的物质条件之下,尽情地挥洒自然生命的才气,表现自然生命的华彩。
而宋朝的知识分子在其孱弱的国力和宽和的世风条件下[2],尽情地发掘理性生命的灵光,表现人格生命的高致。
关于这两种不同的情形。
唐朝人的生命精神,若用牟宗三的话说,即是综合的尽气之精神,即其精神是服从自然生命的强度原则,让自然生命充沛而不滞[3]。
虽然唐朝人是服从自然生命的强度原则,但“若能尽气则不自觉中亦有近道者存焉。
其尽气中的…自然的强度‟亦含有精神的,而非为纯物质的也”[4]。
故唐朝人总的来说,亦表现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这在知识分子中尤为如此。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都是这种精神的表现。
但这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是停留在主观状态中,始终不能客观化出来而成为规范者。
则这种尽气之精神在气尽时即提挈不住,堕落而为纯物化之气,于是便产生了以李林甫、李德裕为代表的一大批毒民病国之臣。
更有甚者,迨及唐朝灭亡,竟没有一个洁身自守之臣。
3,把宋代的心性之学,道德人格的全体大用给表诠了出来。
可以说,唐代近三百年,乃依其自然生命之霸力;宋代三百余年,乃赖其理性生命之坚韧。
正因为如此,迨及宋王朝祚竭数尽时,其情形与唐王朝时大不相同。
《宋史·忠义一》中说:“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
唐宋诗异同论
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 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 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
衷唐派
崇唐贬宋论
观点起源于宋,南北宋之交的张戒《岁寒堂诗话》:“自汉魏以 来,诗妙于子建,成语李杜,而坏于苏黄。” 严羽《沧浪诗话》: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金 王若虚《滹南诗话》:散文至宋,始是真文字,诗则反是矣。 明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诗法多出于北宋,而宋人于诗无所 谓 明 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其为诗也,言理而不言情,故终 宋之世无诗焉 明 何景明:宋人书不必收,宋人诗不必观 清 吴乔《答万季野诗问》:“宋之最著者苏黄,全失唐人,一 唱三叹之致。”
“严仪卿首倡断代言诗,《沧浪诗话》 即谓“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云 云。”
—— 钱钟书《谈艺录》
庐山诗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咏北岭山
宋末元初 方回《瀛奎律髓》选宋诗多于唐诗,是中国文 学史上最早高度褒扬宋诗的文献。
明 袁宏道:世人喜唐,仆则曰唐无诗;世人卑宋黜元, 仆则曰诗文在宋元诸大家。 清代,翁方纲:宋诗细密,唐诗粗放, 清 宋诗派
清 吴之振《宋诗钞》: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 自得,皮毛尽落,精神独存。
《杨诚斋集》卷七十九《江西宗派诗序》曰:“诗 江西也,非人皆江西也。”《刘后村大全集》卷九 十五《江西诗派小序》仍以后山、陵阳、子勉、均 父、二林等皆非江西人为疑,似未闻诚斋此论。诗 人之分唐宋,亦略同杨序之恉。 ——钱钟书《谈艺录》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摘要: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杨慎也对此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文学风气和杨慎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杨慎;唐诗;宋诗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
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
他对各种文学体裁都能运用自如,而且雅俗兼擅,诗词皆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不但如此,杨慎也对文学创作发表了诸多精辟的见解。
杨慎对诗歌比兴手法和含蓄风格二者关系的阐述、对“诗史”内涵的诠释以及有关诗史之别的论述、对李杜二人的定位、在唐宋诗之争问题上的独特看法以及对后世所起到的方法论上的启示、《诗话》对律诗起源的探究和《词品》对词的起源的探究……所有这些深知灼见,都显示了杨慎文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为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在讨论这些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时,都无法绕开杨慎而谈其流变。
本文拟就杨慎对“唐宋诗之争”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而且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王水照先生认为:“在宋代诗歌史上,最先开启唐宋诗轩轾之争的,当数魏泰、陈岩肖、叶梦得诸人。
从诗歌发展史以及创作规律的角度来区分唐宋诗界限的,首推张戒。
”其实据现有资料,我们发现,张戒之前的欧阳修却是划诗歌为唐、宋的第一人。
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里说:“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而不喜唐诗之“僻固而狭隘”,已带有尊宋贬唐的倾向。
南宋的张戒发难苏、黄及江西诗派,其《岁寒堂诗话》则以唐诗为学习的楷模。
继之永嘉四灵和江湖派以晚唐为宗,与江西派对峙;而江西派则以方回为领袖,回击两派的攻击。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诗歌发展本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经由重情到重理。
唐诗、宋诗正是最璀璨的两颗明星。
他们风格特异、各有千秋,千百年来激回响。
唐宋诗风格的特色,正如《诗词散论·宋诗》中所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下面就是我对唐宋诗风格及其差异的二三浅见。
(一)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
同样是游庐山,李白重情韵,苏轼重理趣, 格调韵味完全不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情辞华美,兼具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深刻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由此可见,宋代诗人多喜说理、善议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
宋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使宋诗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则善于言情,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极富浪漫色彩。
唐不论山水诗、送别诗、怀古诗、爱情诗都情韵丰华,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二)唐诗蕴藉含蓄,宋诗深析透辟同样是说理,唐宋诗也有很大区别。
唐诗中也有富于理趣的诗,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虽然只是叙事写景,但新雨松林、山风秋月、鸣琴一曲,均可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馀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
而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
漫说唐宋诗异同与优劣
文学史话 漫说唐宋诗: 异同与优劣 董乃斌 近来随意浏览唐宋人诗集和有关资料,偶有所感,稍作条理,述之于后。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野人献芹,聊作谈资。
亦以求教于广大读者通人也。
一唐诗乃中国文化无上瑰宝,是国人永远的骄傲,此殆为全民族之共识。
不必追溯得更远,我们这代人应都记得,即在“破四旧”呼声甚嚣尘上,大革文化之命的年代里,就仍有很多人偷偷地吟玩唐诗,年轻的父母也仍会教自己的孩子背诵唐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那些或清新淡雅,或深沉多情的诗篇,慰藉着,柔软着,细腻着,丰富着,也美化着人们的灵魂,帮助人们度过那些被无谓斗争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日子。
至于今日,在伟大的民族复兴途中,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生活也有更多的余暇,唐诗自然会得到人们更多的喜爱。
中国向有诗国之称。
在中国文学中,诗歌起源最早,发达也早,而唐诗则创造了诗史的高峰。
中国诗歌为什么恰恰在唐代登上峰巅?文学史家们曾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列举过许多原因,都有道理。
概言之,则不妨曰:此乃历史的一种宿命。
质言之,悠久漫长的诗歌史发展至此,一切条件均已具备,出现高峰自有其无可避免的必然性。
从诗歌内部言,诗体至唐而齐备,诗法至唐而精严,诗美至唐而璀璨辉煌无以复加。
而从外部条件言,则唐诗得天独厚,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空前绝后的崇高地位。
皇家、官府重视,科举以诗赋取士,皆是唐诗发展的有利条件。
唐太宗邀虞世南论诗并唱和,武则天亲自为诗歌创作竞赛颁奖,唐明皇率群臣赋诗送张说巡边,唐宣宗作诗哀挽白居易,历来传为佳话。
更难得的是唐人下至平民几乎人人懂诗爱诗:“李白游慈恩寺,寺僧用水松牌,刷以吴胶粉,捧乞新诗。
”(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一较短长,被梨园乐妓奉为“神仙”(薛用弱《集异记》),可证释子歌女对诗人的爱戴;“荆州街子葛清,……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刻三十余首)……背上亦能暗记。
唐宋诗词的比较研究:平仄与韵律的差异
唐宋诗词的比较研究:平仄与韵律的差异一、背景介绍唐宋两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两个时期,而其中的诗词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闪烁的明珠。
本文将对唐宋两代诗词进行比较研究,着重关注其中的平仄和韵律两个方面的差异。
平仄和韵律作为汉语中特有的音节特征,在唐代和宋代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其运用上却存在着明显差异。
二、平仄在唐宋诗词中的差异1. 唐代平仄的规范性唐代古体诗以五言绝句为主流,尤其是五言律诗,对平仄有相对严格的限制。
五言绝句分为四行,每行五个字,总共二十个字。
其中第一、二、四行需要符合押韵要求,并且每个字都有明确的平仄属性。
2. 宋代平仄表达的变化宋代以七言绝句和律词居多,在平仄方面相对于唐代出现了一些变化。
宋代诗词更加追求意境的表达,对押韵和平仄的要求相对宽松。
七言绝句在行数和字数上都较多,因此平仄的选择也有更多的灵活性。
三、韵律在唐宋诗词中的差异1. 唐代韵律的精确性唐代的律诗,在音节和押韵上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每个字都需要符合特定的音调模式,并能准确地配合其他字形成有效的押韵。
这种精确性使得唐代律诗具有高度美学品质。
2. 宋代韵律变得更加自由化与唐代不同,宋代文人开始尝试破除传统束缚,追求与语言自然亲切流畅的感觉。
因此,虽然宋代依然注重押韵,但对于音调模式变得更加随意。
一些作品甚至故意打破传统规则,以达到艺术效果。
四、结论总体而言,在唐宋两代的诗词创作中,平仄和韵律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唐代诗词对平仄和韵律有更加严格的要求,追求精确和规范性;而宋代诗词在这两个方面更加自由灵活,注重意境的表达。
这种差异反映了唐宋时期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的变迁,也为后世文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艺术资源。
(字数:266)。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汇总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诗歌发展本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经由重情到重理。
唐诗、宋诗正是最璀璨的两颗明星。
他们风格特异、各有千秋,千百年来激回响。
唐宋诗风格的特色,正如《诗词散论·宋诗》中所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下面就是我对唐宋诗风格及其差异的二三浅见。
(一)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
同样是游庐山,李白重情韵,苏轼重理趣, 格调韵味完全不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情辞华美,兼具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深刻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由此可见,宋代诗人多喜说理、善议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
宋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使宋诗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则善于言情,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极富浪漫色彩。
唐不论山水诗、送别诗、怀古诗、爱情诗都情韵丰华,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二)唐诗蕴藉含蓄,宋诗深析透辟同样是说理,唐宋诗也有很大区别。
唐诗中也有富于理趣的诗,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虽然只是叙事写景,但新雨松林、山风秋月、鸣琴一曲,均可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馀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
而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
《唐宋诗词之比较鉴赏》
《唐宋诗词之比较鉴赏》1. 引言1.1 概述唐宋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才情和精神追求。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蓬勃发展的时期之一,而宋代则以其细腻华美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唐宋诗词的异同之处,深入探讨两个时期的诗词艺术理念、主题和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并评估其对后世文化传承影响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唐宋诗词的重要性并明确文章目录。
其次,在“2. 唐宋诗词概要”中,分别概括介绍了唐代和宋代诗词在历史背景、创作流派、流派代表人物以及创作特点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在“3. 主题和风格比较”部分,我们将详细对比两个时期在主题选择上以及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风格进行鉴赏和解读。
然后,在“4. 表达方式对比分析”中,我们将重点从语言表达和感情表达两个方面来探讨两个时期的诗词在表达技巧和情感表现上的异同之处。
最后,在“5. 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唐宋诗词鉴赏的重点和方法,并探讨这些古代诗词对后世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唐宋诗词进行比较和鉴赏,深入了解和欣赏这两个时期独特优秀的文学成果。
通过分析并展示唐宋两代不同风格、主题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使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到唐宋诗词艺术的魅力与影响力。
同时,本文还旨在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变迁以及美学观念提供一个切入点,引发读者对于文学形式与内涵相互关系的思考,并进一步探讨唐宋诗词对当代社会与审美价值观念的启示与影响。
2. 唐宋诗词概要:2.1 唐诗概要: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其创作时期跨越了唐朝的近三百年,从618年到907年。
唐诗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丰富多样的题材而闻名于世。
在唐代,有众多优秀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的种种思考和感受,还展现了他们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诗以其豪放浪漫、意境深远、思想深邃等特点成为后世各代诗人学习借鉴的对象。
诗之唐宋辨
兴 。”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唐 宋诗 风
异 出有 因
唐诗 尚意兴 , 宋诗求义理 , 缘何形成 了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 不 同的诗歌范 型呢? 深入研 究其审美差异 的成因, 以帮助我们 可 全面审视这两种诗 歌的艺术特质 , 更准确地把握唐 、 宋诗 歌的实 际成绩和真实 面貌。 唐、 宋诗各具特色的审美追求的确立, 是诗歌发展 的必然, 原
将抽象的哲理用诗化的形象生动表达, 言简意赅 , 寓意深邃 。 苏轼 的“ 不识庐 山真面 目, 身在此 山中” 象地 阐明 “ 只缘 , 形 当局 者迷。 旁观者清” 的哲理, 非凡的智慧使读者在 审美过程中受到深刻 的
1 诗 分唐 宋
情理 各妙
启迪 , 回昧 。可以看出 , 比于唐诗 的高华浪漫 , 耐人 相 运之以情 , 宋诗更显朴实理智, 骨鲠健峭 。这种独特 的审美风格缘于宋人 以 儒家的冷静 自足, 以禅学的活泼有趣和老庄的恬淡通达。 辅 自成寓 理于形象的一代诗风: 宋诗格物体情 , 观景取象, 以议见理, 文 以“ 字, 才学 , 议论 ” 为特色, 的哲理 色彩使其 议论思辨超越 了形 浓郁 象思维 。 虽然宋诗也有情, 春风又绿 江南岸 , 有“ 明月何时照我还” 等以神韵称 道的佳 句 , 和唐人 的沉迷不同, 但 宋人常常在情之深
科 之 学 友
Fn fieme rd e au i S nA tr e occ s
290J) 0:7( 国 0-,0  ̄E 2
诗之唐宋辨
张 慧
( 太原警官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03 ) 30 2
摘 要 :唐诗主情 , 宋诗逐理。文章从这两种 不同审美风格 的诗歌形式入手 , 通过对二者 的师承对象、 学风政风差异的比较 , 以及词 出现之后 , 诗词承 载功 能的异 同分析 , 来阐明诗 分唐宋的戍因, 以深入研究这两种不 同的诗歌 范型。 关键词 :唐宋诗歌 ; 同 异
唐宋诗比较研究
唐宋诗比较研究内容摘要众所周知,唐宋诗歌在风格情调上有着整体性的差异,这也早已是诗学界公认的事实。
自南宋始,历代诗论家便十分重视二者的比较,且褒抑不一,其中较中肯的评述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性格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简单地说就是唐诗重情,而宋诗逐理把握。
缘何形成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是深入了解唐宋诗分别的重要环节。
但是关于唐宋诗孰劣孰优的问题,历来见仁见智。
在此,本文通过唐宋两个不同朝代的社会背景和根据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的诗之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为划分,着力从这两大方面对唐诗和宋诗进行粗浅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唐诗宋诗比较研究诗法正文中国是诗的国度。
从上古歌谣的起源,经历《诗经》《楚辞》到汉乐府民歌,再到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的建安诗风,穿过正始之音与太康风流,接着是晋宋诗歌和南北朝民歌,最终在盛唐时形成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之诗,以至于越过“夕阳无限好”的晚唐风韵,见于深析透辟、以意见胜的宋朝诗歌,到这,中国诗歌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高潮。
然而,唐宋诗歌,在风格情调上有其整体性差异,这早已是诗学界公认的事实。
自南宋始,历代诗论家便十分重视二者的比较,且褒抑不一,其中较中肯的评述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性格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简单地说就是唐诗重情,而宋诗逐理把握。
缘何形成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是深入了解唐宋诗分别的重要环节。
但是关于唐宋诗孰劣孰优的问题,历来见仁见智。
在此,本文通过唐宋两个不同朝代的社会背景和根据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的诗之五法: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为划分,着力从这两大方面对唐诗和宋诗进行粗浅的比较研究。
首先,唐宋诗都深刻体现着各自时代的烙印。
对唐宋诗之争的看法
对唐宋诗之争的看法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反映了唐代和宋代文学风貌的重大差异。
在唐宋诗之争中,唐代诗歌强调豪放不羁、雄浑壮美,而宋代诗歌则强调细腻含蓄、婉约柔美。
这种差异体现了两个朝代的不同文化风格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唐代和宋代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的不同趋势。
我认为,唐宋诗之争是一个富有意义的现象,它不仅体现了两个朝代文学发展的不同方向,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通过这次争论,唐代和宋代的诗人各自展现了自己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宋诗之争也向我们提示了文学创新的重要性。
在两个朝代的文学发展中,新的文学风格和艺术形式不断涌现,这使得中国文学在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
因此,我认为文学创新是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推陈出新,推动中国文学不断向前发展。
如何看待唐宋诗之争
"唐宋诗之争"表明唐诗与宋诗受人关注。
它们们并列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两座高峰,不相伯仲,之所以有争论是因为两种诗歌风格有别。
唐诗的总体特点是相对于宋诗更加雄浑,雅正,豪放,比如春江花月夜》中对宇宙人生的探索情景理交融体现了一种意兴,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使犹闻侠骨香”有一种大气豪放的积极气息。
还有李白等等著名诗人诗歌风格也是豪放。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唐诗风格,是因为唐朝开放的总体风气和唐朝的经济繁荣。
而宋诗更多具有的文学文化,更加的含蓄,内省,细微,宋朝的文人对唐诗这种诗歌风格进行改革与创新,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等人的诗歌特点突出,宋诗的风气,以文入诗,以论入诗。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揭示出具有对自然乃至社会的普遍意义的哲理,诗人描述自然界总会加入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某种人生态度。
两种诗歌风格各具特色。
从雨中的描述中看唐宋诗风的差异——论唐宋诗诗风之差异
我 国 诗 文 化 源 远 流 长 , 《 经 》 现 代 诗 歌 经 历 了漫 长 的 从 诗 到 岁 月 , 歌 凭 借 其 优 美 的 语 言 , 有 尽 而 意 无 穷 的独 特 艺 术 魅 诗 言 力为 世人 所 乐 道 。 唐 宋 诗 作 为 我 国 古代 诗 歌 发 展 史 上 的 两 座 而
一
凉 恩到 骨 . 四壁 事 多违 。
宋 》 中 论 断 : 唐 诗 多 以丰 神 情 韵 擅 长 ,宋 诗 多 以 筋 骨 思 理 见 “ 胜” 本文主要从意象、 境方面着手 , 究唐宋诗风之差异。 。 意 探
佛家 有云 :一花一世界 , 叶一菩提 ”西方人 由一支花 、 “ 一 ,
一
片 树 叶 看 世 界 , 本 文 中 , 透 过 “ ” 一 意 象 去 领 略 唐 诗 在 将 雨 这
古典文 学
从 雨 中的描 述 中看唐 宋诗 风 的差异
— —
论 唐 宋诗 诗 风 之 差 异
顾琳 磷
( 安 财 经 学 院 行 知 学 院 , 西 西 安 7 0 3) 西 陕 10 8
摘 要 : 于 唐 宋诗 诗 风 之 差 异 . 代 文 人 分 别从 不 同 方 面 关 历 进 行 阐释 , 本 文 中 , 们 将 通 过 “ 这 一 意 象 , 意 境 方 面 着 在 我 雨” 从
文 章 编 号 :63 2 1 (0 1 0 — 20 0 17 — 1 12 1 )4 0 1— 2
颔 联 : 明 月松 间 照 , “ 清泉 石 上 流 。 ” 仗 工整 , 对 目之 所 及 , 动
静 结 合 。既 有 清 冷 之 月色 , 有潺 潺 之 水 流 , 面 鲜 活 流 动 , 人 又 画 引
唐宋诗之别
唐宋诗之别一、感性认识〔一〕情与景李白《洞庭湖》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黄庭坚《题郑防画夹》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二〕大与小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三〕写景与说理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
“宋诗〞,就其风格而言,是指由欧阳修倡导的,以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注重议论,具有散文化倾向的诗歌体式。
宋诗是在唐诗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
唐诗与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两种风格相异的典范。
宋诗是在唐诗的根底上变革、创新形成的,与唐诗相比具有鲜明的区别。
本文探讨的两者间的区别,主要针对其风格而非时代而言。
当然,唐诗与宋诗都博大精深,风格种类非常丰富,在此是从整体风貌上说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从总体风格和各自擅长上看,唐诗注重“情〞,宋诗侧重“理〞。
唐诗重情韵,宋诗重思理;唐诗以感性为主,宋诗以理性为主;唐诗讲究情趣,宋诗讲究理趣;唐诗重形象,宋诗重思维;唐诗主要写景抒情,宋诗一般叙事说理。
“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
——钱锺书《谈艺录》唐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即便是要叙事说理,也是将其寓情于景之中,因此唐诗读起来给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
而宋诗以叙事说理为主,即便要写景抒情,也是寓理于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散论唐宋诗之争
散论唐宋诗之争摘要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是涉及到一个中国文学的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就是从古典文学进入到现当代文学的一种转折时期。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之论出,唐宋诗之争暂告一段落。
然而人们对于宋诗的认识一直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宋诗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由唐宋诗之争的持续可以看出,唐诗的发展空间甚大,宋诗崇明尚理,乃唐诗影响之下的感性转化成果,若以文为诗,以教益启示为一种使命,必定使诗歌创作有所突破。
关键词:唐宋诗之争,“同光体”,主要观点,宋诗特点唐宋诗之争,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唐与宗宋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古典诗歌创作当中,你是向唐人还是向宋人学习。
历代的唐宋诗之争,实质上并不旨在谈论唐宋诗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说唐以后的宋诗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对于唐诗而言,宋诗是否具有其独特的超越意义。
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是涉及到一个中国文学的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就是从古典文学进入到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文学或者是近代文学的这样一种转折时期。
这个转折时期,当时就有所谓的“同光体”。
“同光体”的代表人物是陈衍。
陈衍主张宋诗“学人之诗”,尤其是古体诗,古体诗当中又主要以文为诗,诗歌创作的散文化,所以更多地认为宋诗写得好的是古体,特别是“七古”。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里面提及:“宋诗的精华,不在古体而在近体诗”。
钱钟书在《谈艺录》当中,认为唐诗和宋诗不应该按朝代来划分,不应该按朝代划分。
历代的宋诗选本,对于宋诗的态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站在尊唐的立场上,认为宋诗也有似唐诗者。
二、认为宋诗既有对唐诗的继承,更有对唐诗的发展,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
这在宋诗的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唯其如此,宋诗方有可能取得与唐诗分庭抗礼之资格。
三、在充分肯定宋诗价值的同时,以唐诗矫宋诗之失,并进而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自立一家,如晚清之宋诗派。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
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
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
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
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
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
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宋诗之差异
___分析杜甫《咏怀古迹》与王安石《明妃曲》差异
石小凡中文1202 12101216 杜甫的《咏怀古迹》是他在大历元年于夔州写成的。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只做了个小官。
安史之乱,投奔肃宗,却因上书,触怒肃宗而被贬。
杜诗借古迹抒怀,诗人把自身之感、时事之感概括于诗中。
全诗感情深厚,转折跌宕。
《唐宋诗醇》评价杜甫这首诗“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者,此为绝唱”。
嘉佑三年,王安石当地方官,当时北宋积贫积弱,社会矛盾尖锐。
王安石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他提出了人才问题的严重性与迫切性,认为“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甚易也”,他提出了一套健全合理的制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但仁宗却未采纳。
王安石写此诗的目的是“不平则鸣”,通过王昭君抒发知音难求、有志难展的感慨。
杜诗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写昭君村所在的地方,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人用简短而又雄浑有力的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进一步写出了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点名昭君“怨恨”的主题。
诗人于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借昭君遗憾西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
这首诗以情为
主,含蓄隽永,读来一唱三叹,深情远韵。
诗歌押韵,“村”、“昏”“魂”读来朗朗上口。
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构思新颖,对题材的处理有所突破,立论深刻。
为毛延寿翻案,指出昭君入塞,也是其幸。
全诗采用铺陈手法,以叙事为主,议论见长。
最后两句议论,采用的是汉代陈阿娇的典故,抒发自己知音难求、有志难展的感慨。
诗作有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
语言通俗易懂,但总体上,诗作不够含蓄精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唐宋诗的区别。
一、唐诗主情,含蓄隽永,宋诗“以议论为诗”,喜好说理。
议论深刻,给人启发、警醒作用,但议论入诗过多,也导致了宋诗味不浓,降低了其艺术魅力。
二、唐代诗歌语言经锤炼,含蓄,意味深长,富有音乐美,宋诗语言通俗化,有时诗中运用口语,清新淡朴。
三、唐诗即诗,宋诗却具有散文化倾向。
总之,宋诗是在唐诗高度成熟的阶段发展而来,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虽然有些人极力赞赏唐诗,而全盘否定宋诗。
比如,陈子龙在《陈忠裕公全集》中称“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故终宋之世无诗”。
而照钱钟书先生的意见,宋人学唐诗不像唐诗,正是宋诗的创造性与价值所在。
吴之振在《宋诗钞序》中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
所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因此,其实无论唐诗还是宋诗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我们只要善于吸收,取长补短,那么,它们都将是我们学习的知识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