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中的疟之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中的疟之比较

作者:白珊珊

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36期

摘; ; 要:疟疾作为一种疾病历史悠久,古籍中常见其记载。唐宋时代,随着诗歌的发展,饱受病痛折磨的诗人们也常常将疟疾写入诗中,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典故,生发出一些特别的生命感悟。本文拟从此入手,分析唐宋诗中有关疟的现象,并比较其内容与情感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唐宋诗; ; 疟; ; 比较

疟疾作为一种疾病历史悠久,古籍中常见其记载。如《难经本义》中说:“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1](491)《左传·昭二十年》曰:“齐侯疥,遂痁。”[2](4544)

“疟”“痁”和另外一个字“痎”均表示疟疾。《说文·疒部》:“疟,热寒休作。从疒,从虐,虐亦声。”[3](155)段玉裁注:“谓寒与热一休一作相代也。”[4](350)《说文·疒部》:“痁,有热疟。从疒,占声。”段玉裁注云:“痁,有热无寒之疟也。”《说文·疒部》:“痎,二日一发疟,从疒,亥声。”段玉裁注:“人谓间二日一发为大疟。”而“痎”字往往出现于医学典籍之中。

到了唐宋时代,随着诗歌的发展,饱受病痛折磨的诗人们也常常将疟疾写入诗中,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典故,生发出一些特别的生命感悟。本文拟从此入手,分析唐宋诗中有关疟的现象,并比较其内容与情感方面的异同。由于在古代文獻中,“疟”“痎”“痁”三个字均表示疟疾,所以本文在讨论唐宋诗中的疟时,也主要聚焦于这三个字所出现的诗歌。

在《全唐诗》[5]中,提到疟的诗歌共有21首,其中元稹5首,杜甫4首,韩愈4首,白居易2首,沈佺期、罗隐、皮日休、李商隐、李涉、王维各一首。《全宋诗》[6]中提到疟的诗歌则相对较多,共有119首。其中写的较多的有赵蕃(12首)、陆游(8首)、舒岳祥(6首)、刘克庄(4首)、项安世(4首)、梅尧臣(3首)、虞俦(3首)等,此外,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等人也写过此类诗歌。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诗,在提到的疟的诗歌中都有几点共同的现象:一是瘴、疟并称,二是认为疟疾是由于“疟鬼”行疟所致,三是以疟为喻。

一、瘴、疟并称

在唐代的这类诗歌中,诗人未必真的患有疟疾,或者说其重点不在于宣泄疾病所带来的生理痛苦,而往往是借此来表现地理环境的特点,进而抒发自己遭受贬谪的苦闷或是对身处瘴疟之地的友人的关切与同情。如沈佺期《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家住东京里,身投南海西。风烟万里隔,朝夕几行啼。……疟瘴因兹苦,穷愁益复迷。火云蒸毒雾,阳雨濯阴霓。”“家住东京”而“身投南海”的漂泊之感、贬谪之思在疟瘴之地火云毒雾的蒸腾渲染之下愈添愁苦。又如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的“连阴蛙张王,瘴疟雪治医”和《酬乐天寄生衣》中的“秋茅处处流痎疟,夜鸟声声哭瘴云”。白居易也在《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其三中有感于元稹的处境写道:“人稀地僻医巫少,夏旱秋霖瘴疟多。”并嘱咐友人“老去一身须爱惜”“莫遣沉愁结成病”等。

较之唐诗,宋诗中的此类诗歌内容则要丰富得多。王安石在《疟起舍弟尚未已示道元》中真切描写了身患疟疾之人的痛苦和求医问药无果的无助:“侧足呻吟地,连甍瘴疟秋。穷乡医自绌,小市药难求。肝胆疑俱破,筋骸漫独瘳。惭君远从我,契阔每同忧。”而田锡的《夏日即事》与蒲寿宬的《游西岩》虽然也提到了瘴、疟,却一扫病气与愁苦。前者言“正是郁蒸生瘴疟,可堪水潦满江湖”,又接以“威宣铁轴千艘盛,执撼金陵一垒孤”,壮阔中满含霸气。后者则言“翻思一夜钟鸣时,先生髙卧如希夷。何人更嗔瘴鬼疟,及锋而用皆惊疑。荐泉采菊想遗迹,奚其与侣昌黎伯”,当是用韩愈《谴疟鬼》之诗的典故,表达了对先生的崇敬之心。又有以瘴、疟来映衬梅花的风骨者,如蒲寿宬《梅阳郡斋铁庵梅花五首》其五:“枯株类铁汉,瘴疟不敢侵。”

至于为何唐宋诗人均习惯将瘴、疟并称,或许是因为二者本属于同一类疾病。如吴长庚《瘴·蛊·槟榔与两广文化》[7](42-49)便认为瘴即疟疾,是一种毒气,因岭海一带山川盘郁结聚,不易疏泄,湿热蒸腾而成。又说瘴的本义指瘴气,因其致人瘴疟,故称疟疾为瘴。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8](304-316)也认为,瘴病即亚热带和热带流行的恶性疟疾,发生于气候热湿的地理环境与夏秋季节。《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地理研究》[9](113-118)认为恶性疟疾虫引起的恶性疟疾,称为瘴。

二、认为疟疾是由于“疟鬼”行疟所致

“疟鬼”行疟而致病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早在汉代王充的《论衡》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疟鬼;一居若水,是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区隅沤库,善惊人小儿。”[10](216)后代的许多笔记小说中也常常有与疟鬼相关的故事。唐宋诗中关于疟鬼的描写虽不如笔记小说生动,但也频频可见。如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李商隐《异俗二首》(原注:时从事岭南):“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韩愈甚至写了一整首诗来驱除疟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谴疟鬼》:“屑屑水帝魂,谢谢无馀辉。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祖轩而父顼,未沫于前徽。不修其操行,贱薄似汝稀。岂不忝厥祖,靦然不知归。……赠汝以好辞,咄

汝去莫违。”指责疟鬼出身贵胄却不修操行、致病行凶,并规劝疟鬼早归江水、痛改前非。这首诗虽说是写给疟鬼的,但却颇富有人情味。

宋诗中描写疟鬼的诗歌比唐诗更多,单是直接出现“疟鬼”“痁鬼”一词的诗就约有30首。如史浩《钟馗图得人字》:“收功祛疟鬼,流咏起唐人。”曾几《钱仲修饷新蟹》:“横行足使班寅惧,干死能令疟鬼亡。”钟馗图和新蟹在当时人看来都有驱除疟鬼的功效,诗人由一图一蟹联想而来,可见疟疾在当时的普遍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间接表示“疟鬼”存在的诗歌,王阮《都下病起呈王枢密一首》有言:“遭逢此鬼今番疟,零落吾生有限身。”又如赵蕃《二月初二日二首其一》:“去岁不作疟,今年乃病温。……未怕黄州鬼,唯忧楚国魂。”

三、以疟为喻

许是因为疟疾的普遍性和其典型特点,在唐诗和宋诗中都出现了“以疟为喻”的现象。最早用疟疾来作为喻体的是晚唐时期的罗隐,他在《春日叶秀才曲江》中写道:“江花江草暖相隈,也向江边把酒杯。春色恼人遮不得,別愁如疟避还来。安排贱迹无良策,裨补明时望重才。一曲吴歌齐拍手,十年尘眼未曾开。”用疟疾来比喻春日别愁。到了宋代,陆游也用过类似的比喻,他在《春愁》中说:“春愁茫茫塞天地,我行未到愁先至。满眼如云忽复生,寻人似疟何由避。”与罗隐异曲同工,且都是撷取了疟疾避之不及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用疟疾来比喻睡魔的,如舒岳祥《睡魔》:“睡魔如疟鬼,日日应期来。符篆烧难却,茶枪战不开。中宵翻省去,当昼又潜回。应是五窍数,留君共酌杯。”舒岳祥自己、家人以及身边的朋友都是得过疟疾的,如其在《生日仲素慧羊酒作此奉谢》中所说:“举家病疟涉三月,一日计减一斗粮。”又在《哭王达善》中说:“一叟经年疟,萧然强饭蔬。”因此,对于疟疾的感触也比别人更深,有时甚至能写出几分人生哲理来,如其《放言》:“寒暑一大疟,天地一病躯。古来几寒暑,元气朘削馀。人物生其中,短小一侏儒。”疟疾的症状正是寒热休作,舒岳祥将人世间的寒暑交替比喻为一场大疟,将天地视为一处病躯,那么生活在其中的人类可见有多么渺小和脆弱了。郑獬的《菊》中也有类似的比喻:“菊花初抱叶,始见春光来。绿蓓今著花,又见秋风回。高天不容土,白日安可栽。一世如大疟,寒暑还相催。”菊花一世,人生一世,莫不如此。而在释德洪的《清凉大法眼禅师真赞》中,疟疾也有了几分禅意:“非风幡动,非风铃语。见闻起灭,了无处所。何以明之,俱寂静故。此光明藏,平等显露。由本无明,爱欲悭妒。如隔日疟,痛自遮护。有能了者,即同本悟。”

由于唐诗中的“以疟为喻”仅见罗隐一首,显然宋诗中所包含的内容与况味更加丰富。从疾病的痛苦中剥离出来,发掘其中的至理与禅意,这是宋人的智慧,但其间也包含着诸多的无可奈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几点同中有异之外,宋诗与唐诗相比还出现了一种特别的现象:“杜诗疗疟”这一典故的运用及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