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对比阅读训练题精选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

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

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

②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15.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 C15. 相同点: ①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

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抒发的感情相同。

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

不同点:①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

杨词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

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

李诗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

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

②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

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李诗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其中包括:1、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的把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C项,“想象着朋友离去”错。

本句写的是:船走了,令人难以忍受,是摇橹传来的欸乃之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鉴赏题练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鉴赏题练习

一轮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题练习第一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唐·王建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野人饷菊有感明·张煌言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野菊》侧重于描写野菊生长的环境和野菊的冷香,展现了菊花超脱世俗、矢志不移的品质。

寄托了作者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

②《野人饷菊有感》侧重于描写菊花的花茎虽饱经风霜,仍不失挺拔咄咄之势;“铁骨”一词展现出不畏风霜的菊花的伟岸不群的品格。

诗人对不畏风雨的菊花的爱护。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野菊经霜不老的傲岸实为诗人自身凛凛正气的象征。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考查。

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题可先分开赏析两首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比较有哪些不同点。

王建的《野菊》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突出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突出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

转句“忆向山中见”,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此诗虽短小,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

张煌言的《野人饷菊有感》是感事即怀诗,乡居野处的百姓为表达对隐居英雄的敬佩,以菊相赠,诗人对此事有感;事中之物“菊”确是感怀的聚焦,所以又是咏物诗。

2024届高考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含解析)

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怀故人【宋】寇准清夜月初满,藓庭①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②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藓庭:郊野。

②旧国:故乡。

1.下列对上面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夜怀故人》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颈联在前两联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点题抒怀;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写作者独处“凝愁”。

B.“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结合听觉、嗅觉,描写“梧桐疏影”和耳边不时传来的蟋蟀乱鸣声,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

C.《虞美人》中“朱颜改”可指故国宫殿颜色已旧,也可理解为旧时宫女容貌衰老,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变色。

D.寇准和李煜均用简练自然的语言,表达在月夜的思念之情。

相比寇准对“旧国”的思念之情,李煜更在思“故国”的同时内心燃起亡国之痛。

2.以上两首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愁绪,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则各有异同。

请结合内容,赏析主要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望江南·闲梦远①(一)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②轻尘。

忙杀③看花人!望江南·闲梦远(二)李煜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注】①这两首词是李煜亡国入宋后的作品。

②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

③杀:同“煞”,形容极甚。

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正芳春”中着一“芳”字,写出姹紫嫣红、百花争艳、遍地芳香的江南春色,表达了词人的愉悦之情。

B.“满城飞絮辊轻尘”中以“飞絮”来写春景,传神地写出了春情流转、春光如泻、春风扑面而来的迷人春色。

C.“笛在月明楼”一句由景及人,把前面的空景用人来衔接,把眼见的凄凉用耳听的哀惋来充实,韵致无穷。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双文本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双文本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双文本对比阅读(含答案)诗歌专题训练-------双文本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岁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益,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鹈鹭同飞盖②。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八六子泰观倚危亭。

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眷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注】①绍圣四年(1097年),秦观被再贬横州(今广西横县),途经衡州(今湖南衡阳)时将此词赠予孔平仲。

于是此词广为流传,苏门师友之后均有和作。

②西池:与诸同僚聚会之地。

鹅鹭同飞盖:指和同僚一同乘坐着车辆飞驰于大道。

1.请比较两词结尾处划线句情感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②北,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④,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

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④《梅花落》:是古代横笛名曲。

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

2.两首诗的末两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画线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

诗歌鉴赏——对比阅读

诗歌鉴赏——对比阅读

诗歌鉴赏——对比阅读一、高考真题(2023全囯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4.A15.①欧诗中诗人以画眉鸟自比,以林中画眉鸟与笼中画眉鸟的不同叫声暗合诗人生活的两种状态,借此抒发了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②文诗借物抒情,画眉鸟只是其咏物寄情的一个元素,并无自比之意;诗人借画眉鸟的啼叫衬托了自己公事之余舒畅闲适的心情以及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形象。

二、模拟训练(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唐多令·柳絮曹雪芹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毬。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柳絮曹雪芹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注】①燕子楼:在今江苏徐州市,唐朝张愔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

张愔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

②逐对成毯: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

"毯"即"球"。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含答案)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英勇气概。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木芙蓉的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范诗写了木芙蓉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第四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的版本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示例一)“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阅读训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阅读训练

高考古诗文专题训练:课外诗歌对比阅读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15.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14.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

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

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故选C。

田家欧阳修绿桑高下映平川,赛(注)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春日田家宋琬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写绿色的桑树高高低低,与平坦的地势形成了参差之美,具有明显农家特征。

B.第一首后两句描写江南春天雨后,新枝嫩叶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鸟鸣花繁的绚丽景象。

C.第二首纯用写实,从田间写起,先写黄雀,后写山叟,再写种树,最后写节气,娓娓道来。

唐诗宋词-诗歌比较阅读鉴赏

唐诗宋词-诗歌比较阅读鉴赏

诗歌比较阅读鉴赏诗歌比较阅读鉴赏诗歌比较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7分)山雨[宋]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清]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再现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答:这两首诗题材相同,但在描写手法和思想情感上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裴给事宅白牡丹(唐)裴潾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赏小园牡丹有感(宋)陆游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胡!注:鄜畤:秦文公祭祀白帝处,在今陕西富平县,汉属左冯翊,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

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

箠:鞭子。

(1)裴潾《裴给事宅白牡丹》诗中的白牡丹有何特点?是如何表现的?(2)裴诗与陆诗同为写牡丹,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

(7分)秋词(刘禹锡)行秋(徐玑)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释:嗾,教唆的意思。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情感基调是,徐诗的情感基调是。

(2分)(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

(5分)答:刘诗:手法:分析:徐诗:手法:分析:四、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

(7分)江上江上王安石董颖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董颖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群文阅读----古诗词对比鉴赏(有答案有解析)

群文阅读----古诗词对比鉴赏(有答案有解析)

群文阅读----古诗词对比鉴赏(有答案有解析)古诗词对比鉴赏,也是群文阅读的一种体现。

高考中已经体现。

暂且按下不表。

这里用各地中考语文的试题来看看,古诗比较鉴赏会有怎样的发展方向。

(一)课内与课内1.(昆明)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问题。

(3分)【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

”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上面两首写秋天的诗歌,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诵呢请分别说明理由。

(3分)2.(宁波)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典故】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

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6分)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①伯夷、叔齐扣马而谏;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南安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二)课内与课外3.(河北)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5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唐宋诗对比阅读训练题精选.doc

唐宋诗对比阅读训练题精选.doc

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同来望月人何赵嘏月光如水水如天。

风景依稀似去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均属—o (2 分)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其中王安石我们在高中还学过他的散文作品唐宋诗对比阅读训练题精选鉴赏指导:(1)充分关注,知人论世看清诗歌题目、注解、作者,甚至是题干的隐含信息,把握写作重点和相关背景。

要注意的是,可以联系作家的身世、遭遇等帮助理解诗歌的内涵,但对作品的分析必须从实际岀发, 不能贴标签。

豪放、婉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隐居出世、积极入世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立足全篇,整体定位感受作品所描写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

(3)抓住关键词、切入突破寻求聚焦作者情感的核心词、中心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4)揣摩体会,规范表达揣摩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把握其内在意蕴;鉴赏术语的要灵活运用;注意评述结合(任何一个题目,如果这样问:“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就必须评述结合);先拟草稿后誉写一定要在规定的字数内答题。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请指出这两首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每题个2分)(1)体裁:_____________ (2)内容:___________ (3)写法:___________1.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2分)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分)(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或用去年来衬托眼前)。

以上两点答出一点即可。

(2分)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比较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二、(2022·海南·琼海市嘉积第三中学高三阶段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宋)张先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①,江空月静。

【注】①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2.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如本词结尾句“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就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请从表达技巧和所寓情感两方面赏析二者的“同工”之妙。

三、(2022·陕西·永寿县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专题09 古诗文对比阅读(解析版)

专题09 古诗文对比阅读(解析版)

专题09 古诗文对比阅读(解析版)专项训练卷·一计划用时:20分钟题量:1题满分:17分实际用时:测试人:得分:【2019·湖南邵阳卷】古诗文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三闾祠①(清)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③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释:①三闾(lǘ)祠:位于潮南汩罗。

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③岁时:节今。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1)骈.死于糟枥之间(_______)(2)是.马也(_______)(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4)湘兰沅芷年年绿.(______)【答案】 (1)(骈,两马并驾,一同) (2)(这样,指示代词) (3)(通晓) (4)(意指成长)【解析】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①(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②这样的马。

是:这样。

③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④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

绿:变绿。

7.翻译句子。

(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

【答案】 (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古代诗歌综合题与对比鉴赏题精练精析

古代诗歌综合题与对比鉴赏题精练精析

古代诗歌综合题与对比鉴赏题精练精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咏柳王十朋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

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

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

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前两句用拟人的手法,满怀喜悦地写出了春神降临人间、柳树发出新芽、村村如画的初春旖旎风光。

B.“向我”一句作者写自我的主观感受,没有刻意的修辞点缀,却写出了杨柳动人的韵致,令人心神摇荡。

C.“眼犹青”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

虽然并非故交,但多情的杨柳仍以青眼相待,传神地写出柳树温柔的心性。

D.古人往往在分别之际,折柳赠送远行之人,借如垂丝般的长长柳条,以示永不相忘,也传递绵延不绝的离愁别绪。

(2)与贺知章的《咏柳》相比,本诗对柳树的描写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北山①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

②陂(bēi):池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退居江宁,春日到北山游玩,为春水潋滟、花落草长的美景所陶醉而流连忘返。

B.作者笔下春水多情,或直流无碍,或曲流迂回,带着粼粼波光,以种种秀姿漫映着北山。

C.诗的三、四句对仗工整,同时又富于变化,叙述自己的行动,巧寓主观情绪,境界全出。

D.全诗前两句写所见之景,用笔雄浑壮阔;后两句叙事寓情,情感纡徐平缓,韵味悠长。

(2)本诗“北山输绿涨横陂”与《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皆着一“绿”字,请结合诗歌赏析其妙处。

(6分)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留题李益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对比阅读训练题精选鉴赏指导:(1)充分关注,知人论世看清诗歌题目、注解、作者,甚至是题干的隐含信息,把握写作重点和相关背景。

要注意的是,可以联系作家的身世、遭遇等帮助理解诗歌的内涵,但对作品的分析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贴标签。

豪放、婉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隐居出世、积极入世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立足全篇,整体定位感受作品所描写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

(3)抓住关键词、切入突破寻求聚焦作者情感的核心词、中心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4)揣摩体会,规范表达揣摩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把握其内在意蕴;鉴赏术语的要灵活运用;注意评述结合(任何一个题目,如果这样问:“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就必须评述结合);先拟草稿后誊写一定要在规定的字数内答题。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题都城南庄江楼旧感崔护赵嘏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请指出这两首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每题个2分)(1)体裁:(2)内容:(3)写法:1.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2分)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分)(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或用去年来衬托眼前)。

以上两点答出一点即可。

(2分)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宋·王安石宋·方惟深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均属____________,其中王安石我们在高中还学过他的散文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答案:(1)七言绝句(七绝),《游褒禅山记》(错字不给分)(2)“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3)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绝句(其一)春望杜甫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

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4分)答:3.(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分)(2)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

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摆出观点2分,阐述2分,共4分)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6分)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人[唐]张泌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谢家:代指女子的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分)(2)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4、⑴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一首表现的是别后的相思。

(2分)⑵同:这两首诗后半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赋其以生命。

异: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烘托)别离之苦。

(4分)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5. 参考答案:“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隐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

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

(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玉阶怨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吴声子夜歌①薛奇童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①此诗一作《古意》,作者为崔国辅。

(1)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写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2分)(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

”请比较这两首诗,说说内容上的“同”和写法上的“异”。

(6分)6.(8分)答案:(1)借景物的冷清,突出宫女内心孤寂。

(表明夜已深,人不寐,表现宫女内心的愁怨也对)(2 分)(2)内容上,两诗同样写秋夜怨思,同样写望月以表达宫女的怨情。

(2分)写法上,李白从正面写宫女隔帘“望秋月”,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

(2分)而薛奇童则从反面写来,见月,怕望而增添愁思,不堪忍受,所以不忍见,这样反面写来更使幽怨之情达到极点。

(2分)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品一品白诗黄词中具体寻觅春天的句子,说一说,在写法上有何主要不同之处?(3分)(2)通读诗、词,说一说以上诗词所反映的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5分) 7、答案(1)要点:白诗:①行动上,亲见中②直抒胸臆③用诗的形式等等黄诗:①心理上想像中②简接表达③用词的形式等等(2)共同点:惋惜春光流逝不同点: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天限怅惘和苦闷8.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台城台城韦庄刘禹锡江雨霏霏江草齐,台城六代竞豪华,六朝如梦乌空啼。

结绮临春事最奢。

无情最是台城柳,万户千门成野草,依旧烟笼十里堤。

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韦庄:晚唐著名诗人。

②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③结绮、临春:台城当时的两座高楼。

④后庭花:乐曲名。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2分)(2)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6分)8、答案:(1)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意思对即可。

) .(2)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

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第二问,两首诗的分析各3分。

答对艺术手法得1分,分析具体准确得2分。

不结合具体诗句的答案说对了也只给1分。

)9.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红叶韩氏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两首诗中的宫女有相同的遭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简析。

答:相同点:都表达了宫女的寂寞和哀怨的感情。

不同点:①韩诗②元诗(2)曾有诗评家引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中“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一句话赞赏两首诗的抒情艺术。

两首诗是怎样来表现“怨意”的?请结合原诗作简析。

答:9. 参考答案:(1)①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

②元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2)韩诗借“流水”、“红叶”,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委婉含蓄。

元诗写“宫花”盛开,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写宫女的命运。

10、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6分)苦寒吟刘驾夜雪白居易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两首诗抒写的都是的心情。

(2分)(2)这两首诗各自描写了夜雪怎样的特点?请写出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