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
摘要:本文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漠视生命的原因,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目标以及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与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6-0075-02
当一个个花季生命因为不堪失恋的打击、贫困的折磨、就业的压力、人际的纷争,以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的报道不断见诸于报端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时,人们在感慨漠视生命的现象如此普遍以至于近乎见怪不怪的同时,是到了追问我们教育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的时候了。
这是良知被拷问后的必然,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1 大学生漠视生命的原因
1.1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的转变,人们的生存压力增加,目标提高、任务加大、无处不在的生存竞争使人们身体疲乏;下岗失业、贫富差距、日益凸显的社会分化使人们心理失衡。
理论知识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人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归属感。
于是,不少大学生迷茫、彷徨、无奈、消沉,“活得没意思”。
因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们创造了便利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也催生出高效、迅捷的文
化快餐与生活方式,世界变得狭小、生命失去神秘与尊严,人们被物质世界迷惑、主宰、驾驭着,在不断地追逐物质享受的同时,疲惫感与幸福幻象瞬间消失的无意义感裹挟着人的思维,人们抛弃精神家园的同时又被幻灭了的物质世界抛弃,寻求救赎的灵魂在生与死、灵与肉间倾轧,最后失去依靠的心灵无以寄托,只能漠视一切,包括生命。
1.2学校因素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
”遗憾的是,高校教育普遍存在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忽视人文思想教育的倾向。
在缺少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被当成容纳知识与技能的器皿,流程化的教育将学生变成了有用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逐渐远离了教育的真谛。
当一名学生在学校只关心分数的高低,必然沦为分数的奴隶,最终成为思维狭隘,脱离现实的人。
这样的学生对生活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
常不知所措。
表现出逃避、退缩、情绪失控等不良心理和行为。
功利化教育的结果,使学生逐渐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疏离,丧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体会不到生命的真谛和价值所在。
大学生们获得了“何以为生”的技能,但缺少了“为何而生”的思考。
一旦遭遇到挫折与打击。
轻则产生心理问题。
重则走向自我毁灭。
1.3家庭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有的大学生从小被父母过多
庇护、娇生惯养,导致其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任性自私。
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学习上、生活中的一些小困难、小挫折就能将他们击倒,甚至以自伤、自杀等方式来逃避问题。
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
并且,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大部分家长常常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生活技能、性格养成方面的培养,使得一些孩子错误地认为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就在于考上大学,当这一目标实现以后。
一些大学生便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与生存的价值感,生命顿时陷入虚无主义状态,没有理想与目标,得过且过,消沉颓废。
1.4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处在17-23岁之间,正值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即处在心理断乳期。
这一阶段的学生常常会面对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交往与封闭、自尊与自卑的心理冲突,一旦处理不好,常会引发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惊恐症等心理疾病。
从一些自杀的案例可以看出。
一些学生正是因为抑郁症的折磨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然,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
难免会遇到人际冲突、恋爱失败、考试失利、就业受阻等负性事件,之所以有人选择面对、有人选择逃避,与一个人的认知模式、意志品质、人格特质有关。
偏颇的认知、过度的自尊、盲目的攀比。
常常让人丧失理智,情绪失控,行为失范,并经常被虚荣、嫉妒、自卑等不良心态左右,加之一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不善于表达,这样的负面情绪与
负性事件长期郁积于心,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
对内则以自残、自杀的方式伤害自己。
对外则会报复社会、伤害他人。
2 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
2.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的思想最早是由美国的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的,他在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探讨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center,简称lec),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
20世纪末,我国台湾教育界也将死亡教育和生存教育加以整合,称为生命教育。
它的主旨在于阐释生命的可贵及生命应有的尊严。
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们在“生命教育”的内涵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分歧。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命教育界定如下:
刘济良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王北生等则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
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智慧的人。
冯建军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王学风认为,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的教授,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成为对社会及他人有爱心,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
从上面学者对生命教育内涵的阐释可以看出,
有的学者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中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通过实践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怀。
有的学者从理性化的角度出发,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阐述了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强调对人的终极关怀。
2.2生命教育的目标
大部分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应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个身心的
和谐发展,启发生命潜能,深化价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引导主体在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过程中不断体会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
因此,目标体系可从人与自我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进行思考。
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设计:
第一,就自我发展而言。
可以通过开展生理教育、心理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发展个性潜能,建立自尊与自信,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
第二,就与社会关系而言,可以通过开展伦理教育、道德教育等,引导学生关心边缘人和社会弱势群体,明白群己关系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最终建构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第三,就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可以通过生态环境教育、环保教育等内容,教导学生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了解大自然的节奏和规律,并形成亲近生命、关怀生命、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最后,还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仰的教育。
通过关于理想、信仰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信仰、理想和人生之间的问题,明确自
己的人生方向,设定自己的终极关怀,以宏观的视野把握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3生命教育的内容
基于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结合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状况,从生命教育的目的出发,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应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2.3.1生命认知教育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生命教育。
首先要使学生对于生命的过程有所了解,只有从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精神层面对于生命的诞生、发展以及死亡有所认识。
才能体悟到生命的珍贵与脆弱,从而学会珍惜、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将生命的价值体现作为一生的追求,在这样的意识下,生命才能超脱日常的繁琐与痛苦,学会在过程中享受生活带来的所有感受,在不断地反思与学习中成长与发展。
2.3.2生命态度教育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总会遭遇这样或那样不如意的事情,痛苦与挫折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缺少对生命观的正确引导,一些人就会沉沦于艰难与困苦之中不能自拔,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在纷扰的环境中放弃自己的追求,在沉重的生活下丧失快乐的能力,没有了使命感与责任心的生命将变得不堪一击。
热爱生命而不是鄙薄生命:珍惜生命而不是浪费生命:敬畏生命而不是漠视生命,这样的生命态度,才能让生命个体在艰辛的环境中仍然坚持与奋进,才能让生命个体看得到风雨过后的彩虹,才能让生命个体有直面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没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使在舒适的环
境中,也会有人抱怨生活、放弃思考变成行尸走肉。
2.3.3生命情感教育
珍爱生命,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生命情怀,丰富自己的生命情感。
大学生不仅要珍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不断超越自我生命的局限。
还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万物,以敬畏的态度善待一切生命;不仅要体认自我的生命价值,努力实现人生理想,还要尊重其他生命个体的价值,珍惜每一个生命创造的奇迹。
不仅要感恩生命中幸福、快乐的美好时光。
学会分享与创造,努力拓宽生命的厚度;也要感激苦难、痛苦的人生经历,学会乐观与坚韧,将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探寻引向深处。
2.3.4生命生存教育
生存能力是生命得以维系下去的基础,一个人没有生存的能力,就无法将生命的过程演绎的动人心扉。
因此,大学生首先要具备生存的能力,除了学好维持生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学会保护自己。
当今社会,我们在提倡见义勇为的同时,更应该交给学生自我保护的技能,这样才既能救得了别人,又不会白白牺牲自己。
除此之外,在让学生认识生命生存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是通向死亡的存在。
死亡观教育就是让学生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
死亡观教育不是让人们害怕和逃避死亡,而是教人们意识到人生命的有限性。
从而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通过社会实践实现有限生命的无限价值㈣。
2.3.5生命审美教育
在生命历程中。
人不能没有审美精神。
只有在审美视角的触碰下,人才能在风雨人生中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审美精神凸显的是人生的诗意与物化世界的对抗。
审美教育让心灵不再任凭物质的鞭打却无所依托。
审美教育让理性的光芒通达到蒙昧的心中,使人变得有知识,有教养。
人们凭借艺术的审美体验而使蒙昧的心灵获得解放。
审美教育不仅使个体生命感受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艺术的美,同时也使个体更好的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从而拥有健全而自由的人生。
2.3.6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真正的价值并不仅仅是有机生命体的存在,而是有机生命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意义。
人是追寻意义的社会存在物,人不仅期盼个体生命的延续,更关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人只有从物质世界抽离出来关照精神世界,人对生命价值与生存意义的叩问才可能找到回应的途径,并由此抚平焦灼、安顿虚妄。
人只有将个体生命融入到社会环境中,才能超越满足自我生存需要的狭隘性,并将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尽自己所能为他人提供帮助等与外部世界产生联系的事情纳入自己的思考范畴。
在这样价值观的指引下,人的生命长度与宽度都会得到延展,人生才变得更为丰满。
否则,仅被自我的自然本能所鼓噪。
不去追求超越其自然与现实的规定性,不去追求人之为人。
那么,浑浑噩噩、游戏人生就会成为生存的主要形式,这样浮浅的生存方式。
会荡涤生命的价值思考,便人容易在各种负性
事件中消解生存的勇气。
总之,生命教育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生命的尊重是关照人的精神世界、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重视生命教育才能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才能使大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参考文献:
[1]周家荣论生存教育是生命价值回归的重要途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1)
[2]林常清,王海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现实需求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
[3]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4]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闭[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5]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6]王学风冲小学生命教育论纲闭[j],教书育人,2003,
[7]王丽霞,论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2007,(7-8)
[8]胡芳毅,论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及其途径[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10,(6)
[9]林建荣,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探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