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怎样提升课程执行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两个基本要素来颠覆目前课堂教学上的弊端
(1)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者部分学生 自己学得懂的,教师不讲。
它体现了“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 不教”的理念。
这一要素不但颠覆了教师讲得太多,而且明确了教 师究竟要讲什么,也明确了教学的根本价值取向。
教学应该以这一根本的价值取向来判断每一个具体 教学行为的目的、目标。
青教展能赛为什么要加入专业技 能比赛?
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一专多能
2、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只停留在 “如何教”
常态情况下教师究竟在怎么教? 学生究竟在怎么学?
(1) 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绝大部 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讲得太多。 很多教师也并不清楚究竟自己该讲什 么?不该讲什么?甚至学生希望教师 讲的,教师没讲;不希望教师讲的, 教师津津乐道。教师乐意重复讲解, 甚至多次重复讲解自己的思维和正确 的结论,认为一成不变的重复讲解是 解决更多学生掌握知识的唯一途径。
家常课上的课程执行力才是真正 的体现。因此,提升课程执行力的 现实难题是:如何转变我们每天的 教学行为,提高我们符合课程发展 方向的课程执行力。
二、研究方向
当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教育走向对话, 教育走向合作, 教育走向学习共同体。
• 教学方法更加多样。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种:有意义的
接受性学习,即书中学,主要学习的是 前人已总结出的知识,获得的是间接知 识;另一种是研究性学习,即做中学, 获得的是直接知识。主要针对的是有意 义的接受性学习。在当前的课改背景下, 它更能反映学生完整的学习方式。
(1)教学的本质是对话。 教学有没有对话是灌输式教学和启发式教 学的分界线。 究竟谁与谁的对话?对话的本质又是什么? 从对话的对象来看是学生与学生对话,学 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自己对话。从对话 的形式来看有个体与个体对话,个体与群 体对话,群体与群体的对话。从对话的本 质来看是经验与文本的对话。
(2)“讲”,指教师的讲解。
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堂教师讲得完整、全面的课不可 能是好课,一堂教师讲的不完整、不全面的课有可 能是好课。因为教师的讲解不是学生习得的唯一途 径,也不应该是唯一途径。
(2)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没有学生的经验与文本的对话,仅有教
师对文本的解读,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即 使有的课堂教学有“暴露”,但教师津津乐 道的还是“闪亮点”,而不去关注学生中还 有哪些“相异构想”,如何解决这些相异构 想。仅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远远不够,需要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不把学生与学生的差异 当成一种负担,而是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 了一种资源,一种有待开发的教学资源。
什么是课程执行力?
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核心问题是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遵循 教育规律的实践行动,改善课堂教 学模式,达到“轻负担、高质量” 的教学要求。
一、提升课程执行力的现实难题。
1、教师的学术底蕴不够
《小发明,大祸害》文本细读 刘晓燕
从农耕细作到工业革命,从鸿雁传书到电子 商务,从车马劳顿到星际旅行,人类作为历史 文明的缔造者、参与者、获益者,常常自豪于 各式各样的发明创造,崇拜于伟大智慧的大发 明家,沉溺于发明创造带给我们的便捷舒 适……
先“读”后“讲”?也不一定。一堂课, 完全可能是先“练”后“讲”。也可能是 不“读”、不“练”、不“议”、不 “讲”,而是先“做”。
• 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
以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为导向来确定
教学方式的选择。
效果价值取向主要两个方面: 其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二,不但关注学生“现在”的发展,还要关 注学生“将来”的发展。
(3)不仅要让教师、学生知道学生理解 的有多少,而且还在于让教师、学生知 道学生不理解的有多少,不理解的原因 何在。因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暴 露“相异构想”,暴露“闪亮点”。
2、教学形式更加灵活。 有些学校在教师“讲”的用时上有过规定,
每堂课不能超过15分钟、10分钟。在针对 学校教师讲得太多,讲得太滥,制定校规 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持久了恐怕不行。 因为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学科中的内容 不同,划一的用时规定就会出现问题。
(4)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差异问 题常常束手无策。虽然有关注“中 间”,兼顾“两头”的教学策略, 但是以此教学策略为指导的教学方 法很少。似乎除了对学习困难学生 的补课之外没有其他方法。
教育前辈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有过这 样的话:教育是农业,教育不是工业。 叶老先生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需要 精耕细作。
(2)学生“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 更没有得到解决。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 仅仅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什么是正确的。 不去思考学生在这些问题上是怎么想的。 即便是教师的提问也是在追求学生回答 正确。
(3)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个教学行 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带有盲 目性。为什么要提问?本次的提问目 的何在?为什么请这位学生回答,而 不请别的学生回答?又有:为什么要 让学生小组讨论?什么问题更值得小 组讨论?等等、等等,许多教师表现源自文库茫然。
一般都认为讲“重点”、“难点”。
我们强调讲学生自己学不懂的。学生自 己能学懂的,不管是“读”懂、“练”懂、 “做”懂,还是“议”懂的,教师都不应该 讲。前、后两者强调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 前者,偏重的是学科本位,“重点”,并不 一定是学生自己学不懂的;后者,偏重的是 学生本位,以学生自己能否学懂作为价值判 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