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
宋晨11级汉语言文学三班201142087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关键词:中国饮食,发展,问题,未来,对策
正文: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
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
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

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

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

《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

《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

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

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

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

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更是发扬光大,深入人心。

早在3千多年前,帝胄贵族就把煮饮食的鼎,作为国之重器,视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在2千年前,被中国尊为圣人的孔子,就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境界。

历朝历代都有和饮食相关的重大事件发生。

如汉代的“鸿门宴”,宋代的“杯酒释兵权”等。

而一些文人雅士也推波助澜,创造了许多与饮食文化相关的词汇和诗文,使中国的饮食文化不断地演进。

并放下身段亲自下厨,产生了如“东坡肉”,“宫保鸡丁”等历史名菜,以及到了清朝,出现了号称皇家盛宴的“满汉全席”等等。

足以说明中国饮食文化历史的悠久。

回顾一下近30年的中国饮食文化发展沿革。

在80年代,进入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请客吃饭大家叫“吃油大”,吃的东西必须是高脂肪之类的食品。

可以解谗,弥补过去对身体的亏空和欠帐。

食材以猪肉为主。

90年代,在肚皮填饱不再寡油的期间,就进入“吃档次”,吃的就不单纯是油大荤重的普通菜品,逐渐向高蛋白质食物转向,当然其价格必然上一个数量级。

鸡鸭鱼虾就是主要食材。

-
进入新世纪,解决温饱之后,脑满肠肥者就进入了“吃稀奇”,即原来没有吃过的就一定要品尝,山珍海味,粤菜鲁菜,法国大餐,日本料理,都对饕客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猎奇者甚至吃那些濒临绝种的珍稀动物,以致吃出震惊全球的沙氏瘟疫。

吃遍天下之后,大家就进入了另外一种境界,吃饭就不单是满足口腹之需了。

虽然吃饭从鸿门宴开始,就有很多除了饱口腹之外的许多意义。

但是,以前是为政治家之类非等闲之辈在利用,现在,引车卖浆者流都广泛应用了。

士农工商各路豪杰各显神通,使原本积淀深厚的饮食文化发挥得更加辉煌灿烂。

川、粤、鲁、扬各大菜系推陈出新,重庆火锅发扬光大走向全球,各地风味小吃花样百出登堂入室, -
当吃出了各种富贵病之后,于是有识之士开始“吃营养”。

即尽量避免那些可以令人肥胖、升高血压,容易患痛风等疾病的食物。

所以油腻类及一些海鲜就不再受欢迎。

应运而生的药膳就大行其道方兴未艾,在当今的饮食文化中深受中老年朋友青睐。

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特色之基。

文化竞争是旅游业最高层次的竞争,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倚重民族文化已成为当今国际旅游界的共识。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保持比较完整,而且绚丽多彩,古朴厚重。

近年来,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大潮中,各地饮食文化资源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但与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的专项旅游产品相去甚远。

但是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存在对资源的管理更新不上、文化韵味不足、参与性不强、宣传促销不够、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

主要表现为:
1、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

中国饮食文化现存的状态是单、散、小、弱,饮食文化
具有多样性,但在具有多样性的同时,也要看到没有一种饮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状况的改变,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去保护、扶持和开发,否则,任由饮食文化自由发展,自生自灭,只会导致一是文化的不断消亡。

2、盲目跟风开发,忽视地方特色。

现在游览者到了目的地后,可以说吃的基本上
都是大众口味的地方菜,没有突出其本民族饮食文化的特色和风味,这表面上好像是满足了众多旅游者的口味,其实不然,这种盲目的追求多、杂、全,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饮食文化的发展,破坏中国民族传承多年的难能可贵的饮食文化和习惯。

3、品尝佳肴为主,文化韵味不足。

文化是当今人们的一大追求,是旅游产品开发
的灵魂。

目前,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基本上以品尝山珍和佳肴为主,开发者往往忽视对几千年来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发扬。

旅游者看到的只是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他们在用餐之后,留在印象中的只是一时的美味,并没有对一道菜有一个根本了解。

这种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没有把饮食佳肴和文化、民族风俗有机结合起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的精神享受,难以吸引众多的回头客。

4、以享受为主,参与性不强。

中国饮食旅游的开发大多只是为了“食”而“制”,
饮食文化的开发也是如此。

目前,饮食文化的参与性很少,除了一些民俗村有“杂糍粑”
活动外,其他几乎没有了。

5、饮食特色鲜明,宣传介绍不够。

我国饮食历史源远流长,无论从原料的选择利
用,加工工艺,烹饪技法及烹饪辅料的产生、搭配都匠心独运,极具个性。

然而,对饮食旅游产品的宣传及推广,还停留在地方风味小吃等传统项目上,忽视了饮食特色,忽视新产品的及时推出和更新。

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应遵循的原则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单一的观光游览已远远滞后于产业本身的需要,人们渴望在欣赏人文自然景观的同时在文化上进行交流和沟通,文化旅游成为目前开发的一个热点。

尽管目前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中不是很理想,但从
长远看来,我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蓬勃发展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好饮食文化资源,将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有如下对策:
1、加大政府对饮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扶持力度。

2、树立正确的民族饮食文化资源观。

3、正确定位、突出饮食文化特色。

4、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旅游餐饮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5、树立品牌意识,开展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宣传。

6、加强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