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问题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问题浅析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但由于中国发展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社会各方面对其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且高校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往往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不能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数量和质量都有保证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本文将立足于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分析总结出改善这些问题的创新模式。
标签:高校人才培养;社会工作;模式创新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企分离”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及群众团体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社会管理需求提升,社会工作实践重新得到发展。
2010年6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之一;2011年11月,中组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这些都充分说明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进一步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力量,应以严谨专业的课程安排,求真务实的专业实习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全方位的指导。
而由于中国发展社会工作时间较短,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途径,在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1 本土性社会工作欠缺
西方社会工作已发展一个世纪以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思想、专业系统。
而中国社会工作恢复发展只有40年,社会工作专业也只有30年左右的教育经验。
由于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因此更多的是借鉴与学习西方先进社会工作理论,将其不加更改地编入高校社会工作教材中。
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文化思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理论与实际差距较大,这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日后从事中国社会工作造成了极大困扰。
2 校外社会工作实践专业性欠缺
现代高校多从本科二年级开始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种提前将理论联系实际,使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尽早接触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工作系统、人员安排各方面还有待完善,导致实习单位的专业性不强,能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的专业帮助不大。
另外,各个实习单位并没有形成一个与高校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实习单位多向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发出实习邀请,由教师汇总后反馈给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因此高校对于实习单位的情况并不熟知,并没有从各方面对实习单位进行评估,导致实习单位能给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指导很少,真正能接触到社会工作
专业核心内容的学生也非常少。
加上实习单位对于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信任程度并不高,认为本科大学生的知识构架还不成熟,对于学生的专业性也保持怀疑,也并没有进入社会,因此并不会将重要项目交给他们完成,也不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发展空间,只需要学生按照他们的要求完成工作。
上述原因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另外,在实习中,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缺乏,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没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几乎全部交由实习单位管理也是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不专业的原因之一。
3 校内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利用不当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支,部分不了解其专业性的学者不理解其开展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大多因领导重视程度不高以及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未能建成设施完备的社会工作实验室,也没有相对应的实务课程指导书与计划,这很难保证校内实习环节的有效进行。
部分高校领导出于诸多因素的考虑,也曾想将社会工作实验室取缔,但遭到了社会工作专业各方面的极力反对。
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分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仍任重而道远,高校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模式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3.1 大力发展本土性社会工作
具体来说,应将国外社会工作先进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发展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工作专业体系。
当下,政府应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专业并增设更多社会工作专业对口岗位,更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和政府购买服务,为社会公民解决切身的实际问题。
这样,也可以让广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看到中国发展社会工作的曙光。
3.2 重视高校实习基地的培养
高校应与社会机构联合起来,或争取政府的支持,建立起能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专业化实习指导的实习基地,保障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实习能将理论结合实际,将课本所学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不是重复缺乏专业性的志愿、打杂工作。
每個实习单位还应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指导教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实习进行专业指导,且对实习单位的运行情况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实习情况给予监督和评估,保障实习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3.3 严格要求实习时间
我国虽然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有800小时的规定,但很少有高校可以达到这个标准。
因此,应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实习时间作以严格要求。
社会工作实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真正掌握实习单位的工作过程、运作系统等重要工作领域,应连续在实习单位实习,一步步掌握到精髓,这就要求有实习时间的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使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需要靠社会、政府、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各方面不断创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将国外经验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并力图与中国社会发展相协调,找到最适合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潘加军,《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7)
[2]侯利文,《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基于社会需求的视角[J]》,学理论,2013(24)
[3]袁光亮,《浅谈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
李璐辰(1996.03--);性别:女,籍贯:天津,学历:本科,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现有职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