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司马迁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梳理情节,体会文章在选材布局及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走近《史记》。
3. 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顾全大局的精神,学习廉颇忠义爱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 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特殊句式的判定。
2. 人物形象的刻画。
难点: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设计思想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适中,学生通过自学可基本疏通全文,了解情节。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并圈点出拿捏不准的字、词、句,课上相互提问,教师点评、补充、明确。
文章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期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选文通过完璧归赵、绳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不畏强权、顾全大局的思想品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的爱国精神。借助本文,引领学生走近《史记》,解读品味司马迁的写人艺术。
“自主”“合作”“探究”是本文学习的主要方法,明确字词含义,弄清句法;梳理文脉,概括情节;研读文本,关注人物描写方法。在诵读回味中提高文言阅读及品鉴能力,领略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魅力。
●教学资源
1.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汉武帝元封元年,武
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将并非皇帝的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他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史记》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文字的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注释方面,南朝宋的裴骃著有《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旧注本,唐朝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有很多新见地,唐朝的张守节用毕生精力写成《史记正义》,成就较高。
2. 关于时代背景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
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课堂反馈
1-10请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1.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A.春风不度.玉门关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2.例句:“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乃置酒请.之B.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
C.请.以赵十五城为大王寿D.请.奉盆缶秦王
3.例句:“而君幸.于赵王”()
A.高雅得幸.于胡亥B.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C.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4.例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A.周郑交.恶B.初一交.战
C.合从缔交.D.交.不忠兮怨长
5.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A.弗听,许.晋使B.临淄有大蛇,长十许.丈